四年级数学下册《 运算定律》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1343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数学下册《 运算定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 运算定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 运算定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 运算定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 运算定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数学下册《 运算定律》教案.docx

《四年级数学下册《 运算定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下册《 运算定律》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数学下册《 运算定律》教案.docx

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

班级

上课时间

课题

加法运算定律

课时

1

教学目标:

1、探究并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掌握加法运算定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运算定律,初步感知代数思想;

3、会运用加法运算定律正确的计算。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定律的意义;

难点:

会用不同方式表示加法运算定律,并能正确的运用。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教材第17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

通过观察,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分别指名说一说图画上的内容,重点说清知识小精灵和李叔叔叙述的两段文字。

李叔叔在旅途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描述李叔叔遇到的问题,引导新知。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师:

李叔叔记录了他第三天行的路程,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

请大家帮他算一算,他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指名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可能会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

40+56=96(km)56+40=96(km)

(3)他们算的对吗?

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明确:

上午骑的路程加下午骑的路程,就能计算出李叔叔一天一共骑的路程。

(4)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在小组议一议,相互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分别指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填出下面的等式并板书:

40+56=56+40

2、归纳定律

(1)你还能举出这类等式的例子吗?

学生会依次举出很多这样的等式,教师选择其中一些板书在黑板上。

(2)从这些等式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能用一句话概括你的发现吗?

组织学生先观察等式,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讨论,然后教师指名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教师指出: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板书)

3、加法交换律的表示法

(1)教师: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学生可能会想到很多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教师可选择其中一些板书在黑板上。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a+b=b+a

(2)同学们想到的方法都对,他们都可以表示加法交换律。

你们认为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捷?

引导学生认同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比较简捷、科学,教师将用字母表示的形式画上着重记号。

4、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1)师:

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用到过,在哪里用到过呢?

引导学生说出:

可以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2)你能用加法交换律验算下面的式子吗?

27+365181+238

说一说你是怎样验算的

5、出示例2主题图

(1)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要解决什么问题?

(2)小组议一议,怎样计算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3)小组汇报后,师板书

88+104+9688+104+96

=192+96200

=288(km)288

(4)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议一议:

这两种方法的运算顺序一样吗?

指名说一说:

第一种算法是先算88+104,再算192+96。

第二种算法是先算104+96,再算88+200。

教师投影并板书:

(88+104)+9688+(104+96)

(5)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直观观察比较,发现两种不同顺序的算法,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88+104)+9688+(104+96)

6、教师再出示两组算式

(69+176)+28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1)算一算,比一比

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中相互交流,把自己的发现说一说

(3)教师指名汇报,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完善叙述分式。

板书: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7、归纳并板书课题。

板书:

加法运算定律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根据运算定律填空,学生自由练习,指名回答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练习五第1题,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学生独立练习后,小组交流,指名回答,并集体订正。

3、教材练习五第2、3、4、5题,小组分工合作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说一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科

数学

年级

班级

上课时间

课题

加法简便计算

课时

1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加法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

学会运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难点:

灵活的应用运算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根据运算定律,在方框内填上适当地数。

45+56=56+

(145+52)+48=145+(+)

75+28=+

64+(36+125)=(+)+125

69+34=+69

75+49+151=+(+)

2、引入课题

师:

我们已经学习掌握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在计算加法时,运用这些定律,有时可以使我们的计算更加简便。

这节课我们就来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和路线图。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李叔叔每天从哪里到哪里,要骑多少千米。

(1)指名汇报

第四天,从城市A到城市B,要骑115km;第五天,从城市B到城市C,要骑132km;第六天,从城市C到城市D,要骑118km;第七天,从城市D到城市E,要骑85km。

(2)根据上面的行程计划和路线图式,你会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投影出示例3.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怎样列算式呢?

板书:

115+132+118+85)

(2)请你想一想,算一算,怎样算比较简便呢?

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互相讨论。

(3)指名说一说,学生的计算方法可能不会是最简便的算法,可以允许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教师根据学生的一致意见板书:

115+132+118+85

=85+115+132+118加法交换律

=(85+11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km)

师:

在上面的计算过程中,哪些步骤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4)教师小结:

在计算加法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板书)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1题,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练习,然后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2题,要求一共多少钱,你是怎样算的?

应该怎样算?

小组内相互交流,然后独立练习,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练习六第1、2题

先想一想,小组内讨论交流,再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科

数学

年级

班级

上课时间

课题

连减的简便计算

课时

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减试题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连减试题的简便算法;

难点:

灵活选择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7-3-4=45-7-8=109-9-10=

76-12-13=52-6-6=125-15-10=

口算中,教师质疑:

109-9-10,你是怎样算的?

76-12-13,你又是怎样算的?

2、引入课题

师:

同学们,我们在计算时,总是希望做得正确,运用简便方法计算,那将做得又快又对,你们有兴趣学吗?

二、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

(1)教师出示教材第21页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从情境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字信息?

(李叔叔爱看书,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2)根据这些信息,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质疑提问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出示例4

2、教学例4

这本书一共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1)想一想,怎样计算还剩多少页没看?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指名汇报,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可能会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算法:

方法一:

234-66-34方法二:

234-66-34

=168-34=234-(66+34)

=134(页)=234-100

=134(页)

方法三: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以上不同算法各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

方法一:

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的

方法二:

是将连续减去的两个数先相加,刚好得到100,在用234减去100,得到134.

方法三:

是先用234减去34,再减去66,结果也是134.

(3)师:

以上三种计算法法都是正确的,都计算出还剩下134页没看,你喜欢哪种方法呢?

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

3、教师小结:

遇到这类比较有特点的题目时,第二、三种算法比较好。

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减数的和。

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如果一个减数与被减数有相同部分,把它先减去比较简便。

板书:

a-b-c=a-(b+c)或a-b-c=a-c-b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一说,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2题,组织学生独立计算,然后相互交流算法,指名四位同学板演,并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练习六第3题

引导学生理解图意,说说从图中得到的信息和要求的问题,再想一想怎样解答。

4、完成教材练习六第5、7、8题

学生独立练习,有困难的可以组内交流,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检查

5、完成练习六第9题

小组内讨论交流:

怎样计算?

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指名汇报计算方法,学生在独立练习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科

数学

年级

班级

上课时间

课题

乘法运算定律

(1)

课时

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

2、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3、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字母。

73+42=42+

(25+49)+51=25+(+)

a+b=b+

(a+b)+c=+(+)

2、说一说:

加法运算中有哪些运算定律?

各是怎样的?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

3、引入新课

师:

我们已经学习掌握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在运用乘法运算中是否有同样的运算定律呢?

二、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

(1)教师出示教材第24页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

植树节快到了,四年级的同学们去义务植树。

请看图,植树要做哪些事情呢?

组织学生描述图画上的内容。

(2)从图画上,你还了解到哪些数字信息呢?

指名说一说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每组要种五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3)根据这些信息,你会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教学例5

师:

同学们的问题很多,我们一个一个的来解决。

(1)投影出示例5:

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想一想:

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寻找条件,独立思考,列式算一算,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指名说一说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会得到以下两种算法:

4×25=100(人)25×4=100(人)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议一议,相互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4×25=25×4

(3)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

引导学生举例论证,教师选择部分等式板书出来

(4)谁能总结归纳这个规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能给这个规律取个名称吗?

(乘法交换律)

(5)乘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a×b=b×a

(6)乘法交换律在以前我们已经用过它,什么时候用到过呢?

(验算乘法)

试一试:

计算并且验算

24×1615×17

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并验算,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指名两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3、教学例6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出示例6:

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引导学生寻找条件,独立思考,列算式解答,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说一说解题思路。

学生独立解答,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A、先计算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B、先计算每组种树要浇多少桶水。

(25×5)×225×(5×2)

=125×2=25×10

=250(桶)=250(桶)

(2)那么(25×5)×225×(5×2)中间应填什么符号呢?

(等号)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引导学生举例论证。

教师选择部分等式板书出来。

(3)从上面的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互相说一说。

教师指名汇报并板书: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4)用字么怎样表示呢?

板书:

(a×b)×c=a×(b×c)

4、比一比,议一议

师:

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区别,现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第25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订正。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1题

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3、完成教材练习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订正

4、完成教材练习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师:

乘法运算中交换律和结合律是怎样的?

学生汇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科

数学

年级

班级

上课时间

课题

乘法运算定律

(2)

课时

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3、区别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难点:

区别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教师出示植树主题图

师:

同学们植树干劲真大啊!

他们为绿化校园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

2、质疑:

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呢?

你们想知道吗?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3

出示例7: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植树主题图,从图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

师:

一共有多少个小组?

每个小组有多少名同学?

使学生弄清题意: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有4名同学负责挖坑、种树,有2名同学负责抬水、浇树。

(2)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呢?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议一议:

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教师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解答方法:

A、先求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

(4+2)×25

=6×25

=150(人)

B、先分别求出负责挖坑、种树和抬水、浇树各有多少人。

4×25+2×25

=100+50

=150(人)

(3)师:

同学们用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算式,算出了一共有150人参加植树活动。

所以:

(4+2)×25=4×25+2×25

从上面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4+2)×25=4×25+2×25

(4)想一想:

25×(4+2)25×4+25×2,里应填什么符号?

2、归纳规律

(1)从上面的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这时学生表述的可能不是很有条理,思路也可能会不清晰,教师可组织学生仿照上面的例子,自己举几个这样的等式来,并分别算一算,进行检验。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师生共同归纳出: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3)用字母怎样表示乘法分配律呢?

学生小组交流,然后汇报:

(a+b)×c=a×c+b×c

想一想:

a×(b+c)=×+×

3、比较、区别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的不同点

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一样吗?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比较,相互发表意见

指名将自己的意见在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

乘法结合律是三个数相乘,而分配律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先看题,理解题意,再独立思考,辩一辩,然后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4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其中,24×(5+12)=24×17是按运算顺序计算,没有用到乘法分配律。

36×(4×6)=36×6×4运用到乘法结合律。

3、完成教材练习七第5题,学生独立练习,小组内交流算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那些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科

数学

年级

班级

上课时间

课题

练习课

课时

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使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正确、熟练的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提高学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

正确、熟练的运用乘法分配律;

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

说一说乘法的运算定律,并分别用字母表示出来。

学生分组交流,然后汇报

小结并板书: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b+a×c

二、进入新课

1、出示教材练习七第7题(部分)

下面每组算式的得数是否相等?

如果想等,选择其中一个算出得数。

35×201265×105-265×5

35×200+35265×(105-5)

(1)想一下,可以算一算在判断

(2)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内议一议,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

(3)指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师进行小结归纳

(4)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另两组算式

2、出示教材练习七第6题

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103×1220×5524×205

(1)提问: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我们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这三个算是都是两个数相乘,你能想办法变成能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算式吗?

(以第一个式子为例)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方法,师板书:

①不能进行简便计算。

103×12=1236

②103×12③103×12

=(100+3)×12=103×(10+2)

=100×12+3×12=103×10+103×2

=1200+36=1030+206

=1236=1236

学生观察、比较。

问:

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

小结:

第②③种方法比较好,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第②种方法更好计算更简便。

(4)你能用分配律计算其余两个算式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两名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师小结方法

3、出示教材练习七第11题,在里填上适当地数

想一想,议一议,里填什么数?

并说明理由

第一个式子小组内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然后学生试着完成另两个式子,再指名说一说,并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练习七第8、9、10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科

数学

年级

班级

上课时间

课题

乘、除法的简便运算

课时

1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理解和掌握连除的简便计算方法;

3、灵活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

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简便计算的方法;

难点:

灵活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4×25125×825×2320÷40

25×815×425×4×3320÷(5×8)

2、引入新课

师:

我们已经学习掌握了加法、减法和乘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方法。

除法算式中也有简便算法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除法算式的简便算法。

(板书课题:

乘、处罚的简便计算)

二、自主探究新知

出示例8,引导学生观察图画

1、从图画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后,教师指名说一说

2、根据画面上的数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在指名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问题:

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3、怎样计算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呢?

(1)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列式算一算,然后组织学生在班上进行交流。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12×25=300(个)

12×2512×25

=(3×4)×25=(10+2)×25

=3×(4×25)=10×25+2×25

=3×100=250+50

=300(个)=300(个)

(2)说一说,你们分别是根据什么算的呢?

(3)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讨论,说一说各种算法的计算过程。

(4)教师小结:

同学们做的都对,计算时我们要灵活运用算法,正确计算。

4、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

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又该怎样计算呢?

(1)学生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练习解答,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2)组织汇报,学生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解答方法

师板书:

330÷5÷2330÷5÷2

=66÷2=330÷(5×2)

=33(元)=330÷10

=33(元)

(3)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4)仔细观察以上两种解答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5)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总结出: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板书)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第29页“做一做”

先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