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常规知识讲座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1238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教学常规知识讲座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师教学常规知识讲座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师教学常规知识讲座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师教学常规知识讲座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师教学常规知识讲座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教学常规知识讲座稿.docx

《教师教学常规知识讲座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教学常规知识讲座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教学常规知识讲座稿.docx

教师教学常规知识讲座稿

教师教学常规知识讲座稿

绥化市北林区秦家镇中学吴彦文

 教学活动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教学常规是指符合教学规律的各个教学环节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

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保证。

学校教学管理包括教与学两部分,主要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借助教与学过程管理来实现。

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讲解:

教学基本原则、教师教学常规、学生学习常规。

一、教学基本原则

教学基本原则有八个,是反映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

教学原则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对教学中的各项活动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正确和灵活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发挥着一种重要的保障性作用。

1、全面性原则。

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全面关注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的协调发展,因为智力因素(包括注间、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它影响学习的针对性、预见性、广阔活、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等;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个性、习惯)它影响学习的自觉性、刻苦性、持久性、条理性等。

各科教学均应坚持教书育人,有机地渗透人格教育内容;均应从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目标出发,不可片面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性而挤占其它学科教学时间或加重学生的负担,均应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健全人格结合起来,把智力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身心、智能全面、和谐发展。

2、全体性原则。

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全员发展,全员提高。

一堂课教师应将课堂设计得象名家名篇一样,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感觉到很好,都觉得有所收获,有所启发。

3、过程性原则。

牢固树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观念。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表述结果,更要表述过程,教学过程要坚持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使科学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识结构统一起来,着力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

由此,一定要认识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着眼点重在过程,而不只看结果。

4、情感性原则。

教学就是“教”和“学”,是师生双边的互动活动,是一种相到作用的信息交流过程。

教师带着感情教,学生带着感情学,这样才能教好学好。

在教学过程中融进了感情,就会使教学过程充满了友情和温馨,成为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事业。

5、创造性原则。

本原则在“教”与“学”两个侧面各有不同的含义,在“教”的侧面意味着教师一辈子不能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一生无同课。

教师自身的教育设计、教学设计必须不断创新,每位教师从事的都是教育创新的创造性活动;在“学”的侧面,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是一个“顿悟”的过程。

6、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构成的教学过程中,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之后,课堂教学的中心也就明确了。

教师在组织、指导、讨论、提供有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善于运用提示,设疑、解惑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7、因材施教原则。

就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

8、循序性原则。

是指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使受教育者能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及远的规则进行教学。

二、教师教学常规

      教师教学常规是落实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是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

教师教学常规主要是:

制定教学计划、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实验、考试(测试)、教学研究等。

(一)全面把握课程要求,合理制订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确保学校教学工作有序进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它包括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和任课教师教学划,所有计划均按学期制订。

这里我们着重阐述任课教师教学计划。

1、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依据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学年课程计划,通览相关年级全册教材,准确把握各章、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教学要求,结合学校工作计划,并针对本学科教学和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教学计划。

2、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总目标”和“课程阶段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设定学科学期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安排学期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选用教学媒体,尤其要拓宽教学渠道,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规定和教学实际需要,对学期教学内容、教学总课时数、周次、课次,包括新授课、复习、检测以及组织实验、参观等活动作出科学、合理的时间分配和全面规划,安排好教学进度,填好教学进度表。

(二)、树立现代课程理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即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要通过分析课标准、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寻找方法、设计过程、收集信息资源。

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办法,体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树立现代课程观、教学观和教材观,并贯穿于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要把解决教学问题,促使教与学最优化作为教学设计的目的,避免为了“设计”而“设计”的形式化倾向;教学设计中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练习与作业以及教学资源等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科学、合理地制订教案。

1、全面了解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技能水平、学习兴趣、方法和习惯,以及对学习内容的准备情况。

2、根据学期目标和单元目标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科学、适度,要全**体、又重点突出;要综合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不能以单一的知识目标取代整体性目标,也不能机械照搬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准确、简明、具体,要可操作和可检测。

3、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科学的选择、组织和再加工,以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内容要深浅适度,抓住最精要的“核心知识”;要把握学生现有水平状况,找准教学重点和难点,不随意拔高要求,并考虑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具体措施。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既要符合学科知识本身内在的逻辑序列,又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

4、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

周密思考各环节、各步骤之间的衔接与呼应;精心考虑导入环节的设计、问题和情境的设计、学生活动和师生互动的设计及板书的设计等,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与获得体验的时空。

5、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设计。

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把接受式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相结合。

教学媒体的使用要服务于教学的整体目标,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根据媒体的基本特性加以恰当选择,并融于教学方法之中。

6、重视练习、作业与评价活动的设计。

其内容应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等方面。

(三)、着眼三维目标落实。

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中心环节。

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个渠道,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掌握必需的教学艺术,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具有适应课堂教学的良好的教学基本功,使课堂教学目标明、“双基”实,过程优、方法好、效果显著,切实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同时,依据教学设计有序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树立课程意识,用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来丰富课程内涵,提高教学效益,提升教学质量。

1、教师严格按课表上课,不得随意缺课、调课和停课。

严格执行课前候课制度,预备铃响后,教师应到教室门口面向学生站立,目视学生候课情况,督促未进教室的学生迅速进教室做好上课准备。

发现缺课的学生要及时反馈给班主任或家长。

上课时,教师应精神饱满,教态亲切自然,衣着整洁、得体、款式大方,不浓装艳抹,不穿过于暴露的服装和拖鞋,不随便出教室,不接打电话,不提前下课,不拖堂,不吸烟,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上下课师生应互致问候。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师生共进、教学相长的活动过程,体现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3、有机整合三维目标,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突破,并将“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融人教学之中,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不断获得发展。

4、教学中要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运用教学机智应对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并做到有效调整。

要坚持因材施教,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与提高。

5、根据教学需要,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并通过“问题”的解决推进教学进程。

6、因学科、因人、因地制宜地帮助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并逐步摸索和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

7、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种教具及多媒体设备,使教学更加直观、清晰与生动。

加强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8、教师上课必须使用普通话。

课堂语言要规范、清晰、准确、生动,具有条理性、启发性,语速不能过急或过缓。

9、板书要规范、科学、正确、清楚、条理性强。

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教学流程,简明扼要地揭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四)、科学设计作业、练习、及时实施反馈、辅导。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师了解学生获取知识的程度,掌握技能的水平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有效的作业布置与批改,有利于调节改进教学工作,及时地进行矫正和补漏,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作业原则上应该“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讲,有错必纠”。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针对性,做到精心布置,细心批改,反馈及时,方法有效。

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科学合理地设计、编制作业与练习,重视对学习内容的巩固。

要追求作业、练习的有效性,做到精选内容,举一反三;要控制作业的数量和难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2、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需要,作业、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宜多样化,可以是知识、技能的巩固练习,也可以是探究性的作业;可以课内与课外作业相结合,书面与口头作业相结合,视听与动手操作相结合,个体独立完成与小组合作完成相结合。

在要求上,可以实施分层作业,学生必做与选做相结合。

3、根据不同的作业内容和不同学生的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批改方式,增强作业批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批语要有激励性和指导性。

要及时反馈作业情况,并重视对作业的矫正。

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外辅导,针对学生学习实际认真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五)、立足学生素质发展,实施多元学习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师活动的有效性和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对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诊断教学问题,监控教学质量,改进教学工作意义重大,教学测评要做到测试及时,命题科学,评价多样,方法合理。

我们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指导思想,重视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激励、反馈和诊断作用,认真做好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工作。

1、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作为学习评价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它们在不同类型的课程或学科中的具体内涵,全面考查与评价学生的达成情况。

各类课程及各个学科的学习评价要做到三维目标并重。

对“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一般较多地采用书面、听说及动手操作等测试形式,可以是封闭性的,也可以是开放性的;评价结果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其表述可用百分数、等级或评语等方式。

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一般宜采用日常观察、谈话交流等开放性形式,特别要注意及时做好学生学习过程中各种表现的记录;评价结果的表述宜采用评语式和等级制,并以质性评价为主。

2、把形成性评价与测试性评价相结合,认真做好日常评价、期中评价与期末评价工作,并将三类评价的结果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依据。

3、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有关人员均可参与学习评价。

提倡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包括自评、互评和他评,并根据具体的评价内容恰当选择,保证评价的正确性和实效性。

       

4、合理安排考查、考试的次数,控制总量,不增加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提高每一次评价的有效性。

要重视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善于从中捕捉学生发展变化的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调整、改进教与学,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

5、努力提升实施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学习评价的基本能力,包括考查、考试的命题能力、日常评价所需的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和诊断的能力,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行为表现的记录能力等等。

(六)、实验教学

教学实验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验证所学的理论,形成正确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师要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利用教材指导学生进行探究、观察、实验操作,获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1、任课教师、实验员必须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实验教学工作计划。

实验课必须备课,没有教案不得上课。

教师在上课前必须亲自做一次实验,确保实验成功。

2、演示实验必须立足全体学生集体观察,力求规范安全,明显、直观、可靠,富有示范性和启发性。

若演示实验不成功,要分析原因,排除故障,不能弄虚作假,误导学生。

3、学生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动手操作完成的实验。

教师要做好实验前的指导,在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验纪律和操作规程的同时,说明实验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和实验要点。

4、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做好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注意操作的程序、要领,认真观察产生的现象,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及时发现问题,调控实验进程,坚持个别指导与面上指导相结合。

5、学生实验完毕,教师要指导学生按要求写好实验报告,清点好实验器材并按原顺序放好,做好清扫工作,经教师同意后方可离开。

6、任课教师和实验人员应根据实验考核成绩,对实验教学的效果和缺陷等方面作出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写出书面总结,存入学校业务档案。

教研组(实验教研组)要对全校相应学科实验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写出学期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七)、坚持开展教学反思,提升自我专业能力

坚持开展教学反思,使其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教学反思要勇于并善于解剖与总结自己教学的得与失,重视挖掘得失背后的原因所在,从中不断获得对教学规律进一步的认识,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

1、反思教学设计,具体内容包括:

(1)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并做到目标清晰且切合学生实际;

(2)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否做到对教材处理得当,突出重点和难点,并能联系生活实践,辅助或拓展学生的思维;(3)教学结构的安排是否疏密有致,具有逻辑性与节奏性;(4)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是否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相统一,体现有效性;(5)作业、练习的设计是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并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6)教学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充分、因地制宜等。

2、反思教学行为,重点检查在落实教学设计过程中每一环节的教学行为是否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理念,是否将预设的教案转化为课堂的教学实践。

还要特别关注教学中是否根据学生学习需要的生成以及学习的实际进展情况而及时调整教学行为,是否运用教学机智巧妙应对偶发事件,把教学中的意外转变为可利用的生长点。

3、反思教学效果,包括课堂即时效果与阶段教学效果。

对课堂即时效果的反思主要关注学生的当堂反应和当堂作业等学习状况,重点检查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思考、讨论、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

对阶段教学效果的反思更多地通过对阶段测试、作业练习以及日常观察等结果的分析和总结来进行,重点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关注学生的发展与变化。

(八)、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三个途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办出特色的重要手段。

1、学校要建立以教学为中心、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教学研究制度,形成严谨、务实的研究氛围。

鼓励校长亲自参与课堂教学,18个以下教学班规模的学校的校级领导(含校长)必须兼任本专业学科教学。

2、学校要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

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从教学的现实问题出发加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开展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不断提高教学教研水平。

3、开学初,学校要根据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围绕校本教研提出的有关问题,定时、定人、定内容开展“班子论坛”、“学术沙龙”、“教师论坛”等活动,促进教师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学校要积极安排“三教人员”(教育处主任、教学处主任、教研组长)和相关教师参加上级教育部门安排的各种教研活动。

外出人员返回后必须书面汇报学习内容和体会,或上一节汇报课。

4、聚焦课堂,建立健全听课评课制度。

每学期各校要召开二次以上研究教学工作的专题会议;总校、各校班子成员要经常到班级听课,深入课堂,指导教学工作;“三教”人员不少于50节;校长及相关校级领导、主任、教务处主任不少于40节;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不少于20节,一般教师不少于15节(村校教师不少于8节)。

听课人员要及时做好听课记录、评课记录并与任课教师认真交流。

5、教师要做到“八个一”:

每年读一本教学理论专著,至少订阅一种与所任学科有关的杂志或报刊,每学期执教一节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主持或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发表(或交流、评奖)一篇教学论文(课件),面向学生或教师开设一次专题讲座,命制一套高水平试卷、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总结(反思)。

6、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 1—2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教改实验,注重实验过程和效果。

教师要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选择某个问题进行教改实验。

教学改革实验必须应写出实验方案,其内容主要包括:

问题的提出、理论依据、实验内容、实验目标、实验方法与步骤、研究成果的形式、课题成员分工等。

实验结束时应写出实验报告,其内容主要包括:

课题名称及课题组成员、实验目的意义、实验过程、实验成果、体会反思等。

(九)、教学总结

教学总结是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是评定教学实绩有重要依据。

1、每学期结束时,学校、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和所有教师要对本学期工作进行系统的回顾,写出工作总结。

2、总结要以事实为依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重点突出,观点明确。

3、学期结束后,教师要将教案、学生成绩册、论文、总结、记录、照片、光盘、复印件等有价值的教学资料,分门别类整理好,交相关部门存档。

4、学校要建立教师业务档案,作为考核、评估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