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免疫调节.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12169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docx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免疫调节.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docx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

第3讲免疫调节

新课标剖析

 

高考

要求

要求层次

具体要求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免疫学的应用

免疫失调

知识点睛

 

免疫(immunity)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功能,其目的是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

人体依靠免疫调节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消灭入侵的病原体或清除体内衰老、破损以及异常的细胞。

免疫调节依靠免疫系统来实现,其生理功能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①防卫功能:

针对入侵机体的外源性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及毒性分子。

②监控和清除功能:

针对自身衰老、破损以及异常的细胞。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免疫系统能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和有害的分子。

基本机制有两大类,即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

又称固有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卫机制。

这种免疫性是机体始终存在的防御机制,先天就有而不是在接触外来的侵染物之后才产生的,因此这种免疫作用没有特异性。

获得性免疫:

是当机体与外来侵染物接触之后才获得的免疫作用。

这种获得的免疫性对诱发的外来侵染物有特异性,又称为特异性免疫。

 

这两大类免疫机制依靠机体的三大防线来完成。

其中第一、二道防线的免疫机制是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

(一)第一道防线

组成和防御机制:

体表的物理屏障、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的化学防御

举例:

皮肤的角质层使病原体难以在此生存和侵入;

皮肤油脂腺分泌的油脂能抑制某些细菌和真菌;

呼吸道和消化道等处的黏液可以粘附微生物和外来异物;

胃酸可以杀死大多数细菌,并使其产生的毒素失效;

汗液、泪液和唾液中都含有溶菌酶,能破坏一些细菌的细胞壁;

呼吸道纤毛的摆动能把吸附在黏液中的微生物、颗粒物等排出体外或通过吞咽经消化道排出。

血脑屏障(阻挡病原体及其毒性物质从血流进入脑组织和脑脊液,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胎盘屏障(不妨碍母体与胎儿间的物质交换,但能阻止母体可能存在的病菌通过)。

(二)第二道防线

组成和防御机制: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

举例:

炎症反应

假如皮肤受到机械性损伤,病原体可通过伤口进入机体,并通过破损的血管壁进入血液。

而凝血作用可以阻断这些病原体的入侵。

血管损伤后,流出的血液很快地凝固,形成血块,堵住破损的血管和伤口。

凝血作用可以避免血液继续流失,也阻挡了病原体的入侵。

破损的组织修复后,血块自行脱落。

如果病原体进入了内环境,被侵害局部往往汇集大量的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白细胞介素等。

这些有利于杀灭病原微生物,阻止其继续入侵,并重建内环境稳态。

当人的皮肤破损后,往往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炎症的特点是红、肿、热、痛。

皮肤破损时,毛细血管和细胞被破坏,细胞释放组织胺等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并且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和液体逸出形成局部“红、肿”,血浆逸出可起到中和毒素的作用。

疼痛的主要原因是炎症部位积聚的化学物质刺激神经末梢导致,此外组织水肿压迫神经末梢也可引起疼痛。

因此疏松组织发炎时疼痛相对较轻,而牙髓和骨膜的炎症往往引起剧痛。

“热”主要是由于血流量增加和代谢增强所致。

在这些条件下,吞噬细胞从血管壁的细胞间挤出去到达炎症部位,它将攻击任何它所认定的外来异物。

在克服感染的过程中,吞噬细胞在吞噬了大量的病原体以及一些损伤的组织细胞后自己也就死亡了。

过一段时间,受感染的组织内会产生包含活的和死的吞噬细胞、正在增殖的和已死亡的病原体以及体液的混合物——脓,脓液的出现表示机体正在克服感染。

在感染的过程中脓会不断地形成,最终脓液会被吞噬细胞清除。

若伤口严重发炎,吞噬细胞会因细菌或毒素过多而大量死亡,此时如果后续的吞噬细胞赶不及奔赴炎症部位,那么细菌数量便会大增并且破坏伤口周围的组织细胞。

因此如果伤口出现化脓现象需及早医治。

如果是病毒感染了机体,则受感染的细胞会产生干扰素,干扰素通过扩散进入未感染的周围细胞,使其产生抗病毒的蛋白质,从而防止病毒增殖。

(三)第三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

组成和防御机制:

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作用。

举例:

患流感后一般7天左右痊愈

被SARS病毒侵染后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被狗咬后注射狂犬疫苗

花粉过敏

进入体内的抗原几分钟内,即可经血管和淋巴管迅速地运行到全身其中绝大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清除,只有少部分存留于淋巴组织中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体液免疫

大多数种类的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Th)。

Th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识别抗原后,Th活化,在膜表面表达特定的信号分子,并释放淋巴因子。

已经接触过该抗原的B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识别Th膜信号分子,同时接受淋巴因子的刺激,B细胞活化,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

大部分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浆细胞寿命很短,经过几天产生大量抗体后就死去,每一个浆细胞每秒能产生2000个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少数种类的抗原可不经过以上途径而是直接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

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与该抗原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体细胞的粘附。

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凝集,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在一次免疫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不会全部用完,

各种各样的抗体在血液中循环流动。

因此,检查血液中的某一种抗体便可以确定一个是否曾经受到某种特定病原体的侵染。

体液免疫过程分析:

①感应阶段:

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h

细胞,再由Th细胞将信息传递给B细胞。

 

②反应阶段:

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

③效应阶段:

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a.抗体与病菌结合,可使病菌凝集成团,抑制病菌的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粘附,这类抗体也叫凝集素。

凝集团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

b.抗体与外毒素结合起到中和毒素的作用,使外毒素失去毒性,这类抗体也叫抗毒素。

抗毒素与外毒素所形成的复合物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

2.细胞免疫

病毒会侵入机体细胞,有一些致病细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也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而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

那么消灭这些病原体除体液免疫外还需要依靠细胞免疫途径。

细胞毒性T细胞(Tc)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识别Th膜信号分子后被活化,大部分Tc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被病原体侵染的体细胞(靶细胞)也可将抗原暴露呈递于膜表面。

效应T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可以识别靶细胞呈递于膜表面的抗原,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从而被消灭。

细胞免疫过程分析:

①感应阶段:

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h细胞,再

由Th细胞将信息传递给Tc细胞。

 

②反应阶段:

Tc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少部分T细胞成为记忆T细胞。

③效应阶段:

效应T细胞与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通过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物质改变靶细胞细胞膜的通透性,并通过膜分子信号使靶细胞的凋亡机制启动,导致靶细胞裂解。

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

淋巴因子通过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

其中白细胞介素-2能诱导产生更多的效应T细胞,增强效应T细胞的杀伤力,增强其他有关的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而干扰素可干扰病毒在靶细胞内的复制,增强吞噬细胞的活性。

抗原

①定义:

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如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

②特性:

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

异物性

一般是进入机体的外来物质。

如:

细菌、病毒、花粉等。

而体内的正常细胞则不具有抗原

性。

体内细胞发生变异也能成为抗原,如癌细胞、衰老的细胞。

大分子性

通常都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万的物质。

如:

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等。

小分子物质单独不能诱导产生免疫应答,但当它们与大分子物质结合后,就可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

特异性

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免疫反应。

③抗原决定簇:

抗原物质具有某些特定的化学基团,决定抗原的特

异性,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重要依据。

大多数抗

原的抗原决定簇不位于表面而是藏在内部,吞噬细

胞处理抗原后可使其抗原决定簇暴露。

 

④种类:

胸腺信赖性抗原(TD抗原)和非胸腺信赖性抗原(TI抗原)

TD抗原

大多数抗原属于此类。

需要Th细胞辅助,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TI抗原

少数抗原属于此类。

不需要Th细胞辅助,诱导体液免疫,不能诱导细胞免疫。

⑤抗原处理的两条途径

MHC-II类途径

MHC-I类途径

抗原的主要来源

外源性抗原

内源性抗原

处理抗原的细胞

专职性抗原呈递细胞

所有有核细胞

参与的MHC分子

MHC-II分子

MHC-I分子

呈递对象

Th细胞

Tc细胞

抗体:

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互关系

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首先诱发体液免疫,T细胞不能直接识别入侵的抗原,只有当病毒或细菌侵入宿主细胞,细胞表面出现了病原体的小分子蛋白质抗原与MHC-I结合成的复合物时,T细胞才能识别,进而引发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暴露出隐藏其中的病原体,再通过体液免疫将其清除。

假若病原体不是胞内寄生物,则只能诱发体液免疫。

4.二次免疫

(1)记忆细胞

在初次免疫的过程中,一部分T细胞在分化到效应T细胞前就中途停留下来,由于这部分细胞曾经受过抗原刺激,留下了“免疫记忆”,把这部分细胞叫做记忆T细胞。

记忆细胞通过血液和淋巴循环随时“监察”,数月乃至数年之后如有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细胞,记忆T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参与更强的二次免疫反应,同时形成部分新的记忆T细胞。

在初次免疫的过程中,一部分B细胞在分化到浆细胞前中途停留下来变为免疫记忆细胞,称为记忆B细胞,当第二次再接受同种抗原刺激时,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更多抗体参与更强的二次免疫反应,同时形成部分新的记忆B细胞。

记忆细胞寿命较长,有些抗原诱发的记忆细胞能对该抗原记忆终生,因而动物或人对这种抗原有了终生免疫的能力。

例如患过天花、伤寒、百日咳以后终生不再感染,是因为当病原体再次进入机体而尚未为患之前,由记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已将病原体消灭。

(2)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

抗体的寿命有限,例如给儿童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3天后血清中开始出现抗体,两周后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两个月已测不出。

单纯依靠初次反应产生的抗体来抗感染显然不够,所以由记忆细胞参与的二次免疫反应更为重要。

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比没有记忆的B细胞更快作出反应,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更多的浆细胞,抗体量会迅速上升到最高水平,可达到初次反应的10~100倍,在体内维持的时间也大大延长,将产生更快更强的免疫效应。

因此预防接种一般都采用二次或多次接种疫苗,否则仅接种一次所产生抗体量水平低,维持时间短,不能达到预防目的。

5.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

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有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两种。

自然免疫主要指机体感染病原体后建立的特异性免疫,也包括胎儿或新生儿经胎盘或乳汁从母体获得抗体。

人工免疫则是人为地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包括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1)人工主动免疫

是用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常将用细菌制作的用作人工主动免

疫的生物制品称为菌苗,而将用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等制成的称为疫苗。

国际上把细菌性制剂、病毒性制剂以及类毒素统称为疫苗。

①灭活疫苗(死疫苗)

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经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灭活制成。

死疫苗主要诱导特异抗体的产生,为维持血清抗体水平,常需多次接种。

如甲肝灭活疫苗。

注射局部和全身的反应较重。

由于灭活的病原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内增殖,难以通过内源性抗原加工呈递,故细胞免疫弱,免疫效果有一定局限性。

②减毒活疫苗

用人工定向变异方法,或从自然界筛选出毒力减弱或基本无毒的活微生物制成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

常用活疫苗有卡介苗(简称BCG,预防结核病)、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小儿麻痹症)等。

接种后在体内有生长繁殖能力,接近于自然感染,可激发机体对病原的持久免疫力。

活疫苗用量较小,免疫持续时间较长。

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优于死疫苗。

比如水痘疫苗是减毒活疫苗,麻风、腮腺炎疫苗都是属于活疫苗。

免疫缺陷者和孕妇不宜接受活疫苗接种。

③类毒素

细菌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仍保留免疫原性,为类毒素。

其中加适量磷酸铝和氢氧化铝即成吸附精制类毒素。

体内吸收慢;能长时间刺激机体,产生更高浓度抗体,增强免疫效果。

常用的类毒素有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等。

(2)人工被动免疫

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

因这些免疫物质并非由被接种者自己产生,缺乏主动补充的来源,而且易被清除,故维持时间短暂,约2~3周。

①抗毒素

是用细菌外毒素或类毒素免疫动物制备的免疫血清,具有中和外毒素毒性的作用。

一般选择健康马匹免疫,待马体内产生高效价抗毒素后,采血分离血清,提取免疫球蛋白制成。

该制剂对人来说是异种蛋白,可引发I型超敏反应。

常用的有破伤风及白喉抗毒素等。

②人免疫球蛋白制剂

是从混合血浆或胎盘血中分离制成的免疫球蛋白浓缩剂。

所含的抗体即人群中含有的抗体,因不同地区和人群的免疫状况不同,而不完全一样,不同批号制剂所含抗体的种类和效价不尽相同。

肌肉注射用于肝炎等病毒性疾病的预防。

静脉注射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治疗。

③细胞因子制剂

近年研制的新型免疫治疗剂,有IFN-γ、IFN-α、G-CSF、GM-CSF和IL-2等,可望成为治疗肿瘤、艾滋病等的有效手段。

 

5.淋巴细胞的再循环

外周淋巴器官和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流循环于全身,它们又可通过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回入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内,如此周而复始,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到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至另一处淋巴组织。

 除效应T细胞等少数细胞外,大部分淋巴细胞均参与再循环,尤以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最为活跃,其中T细胞约占70~75%,B细胞为25~30%。

 参与再循环的淋巴细胞多位于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内,其总数约为血中淋巴细胞总数的数十倍,总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库。

淋巴细胞通过淋巴结再循环一次需18~20小时,通过脾再循环较快,约需2~8小时。

一般T细胞的再循环较B细胞快。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可以使带有各种不同抗原受体的淋巴细胞不断地循环,有利于识别抗原,促进细胞间的协作,并使分散于全身的淋巴细胞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淋巴细胞一旦与相应抗原相遇之后,在外周淋巴器官和组织内开始发生免疫应答,经抗原刺激的T、B以及记忆细胞经再循环而散布全身并发挥功效。

(四)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来源

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

出生后与特定病原体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性免疫,有个体差异

作用对象

非专一性反应

致病源、抗原专一性反应

启动时间

病源曝露后立即有强烈反应

病源曝露后须过一段时间才有强烈反应

物质和结构基础

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溶菌酶等杀菌物质

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淋巴因子、抗体

免疫记忆性

无免疫记忆

具免疫记忆

三、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免疫系统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四、免疫失调

免疫系统各组分广布全身,错综复杂,特别是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在机体内不断地产生、循环和更新。

免疫系统具有高度的辨别力,能精确识别自己和非己物质,以维持机体的相对稳定性;同时还能接受、传递、扩大、储存和记忆有关免疫的信息,针对免疫信息发生正和负的应答并不断调整其应答性。

因此,免疫系统在功能上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

然而,当免疫功能不正常时,就可能发生免疫失调性疾病,常见的有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等。

(一)过敏反应

1.定义

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生活中人们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人吃了鱼、虾等食物后,会发生腹痛、腹泻、呕吐,或是皮肤奇痒难熬;有的人吸入花粉或尘土后,会发生鼻炎或哮喘;有的人注射青霉素后会发生休克。

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的表现。

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室内尘土、鱼、虾、牛奶、蛋类、青霉素、磺胺、奎宁等。

2.反应特点

过敏反应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过敏反应机理

机体接触到过敏原时,在过敏原的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抗体。

这些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

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等。

上述反应如果发生在皮肤,则出现红肿、寻麻疹等;如果发生在呼吸道,则出现流涕、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如果发生在消化道,则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

个别病情严重的,可因支气管痉挛,窒息或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4.预防措施

由于过敏反应是机体接触过敏原而引起的,因此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

如果自己不能找出过敏原,可由医生用医学方法检测出来,已经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应当及时去医院诊断治疗。

(二)自身免疫病

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分辨“自己”和“非己”成分的能力,一般不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

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也会对“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这类疾病就是自身免疫病。

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原因是机体产生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神经-肌肉接头处锌粉的传递受阻,不能将信号指令正常传递到肌肉,使肌肉丧失了收缩功能。

(三)免疫缺陷病

1.定义:

免疫缺陷病是由于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或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球蛋白、淋巴因子和细胞膜表面分子等)发生缺陷引起的免疫功能失常、缺失或降低,导致机体防御能力普遍或部分下降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2.类型

(1)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又称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与遗传有关,多发生在婴幼儿,出现反复感染,严重时威胁生命。

其治疗措施应从防治感染、改善纠正免疫缺陷着手,减少患者与病菌的接触。

如发生感染,应选择对病原敏感药物积极治疗,禁止接种减毒活疫苗。

对免疫球蛋白低下患者可定期输注抗体替代治疗;对细胞免疫缺陷及联合免疫缺陷患者,可采用胸腺素治疗,作少儿胸腺移植、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纠正免疫缺陷。

(2)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因严重感染尤其是直接侵犯免疫系统的感染、恶性肿瘤、应用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和化疗等原因引起。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比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多见。

如,艾滋病。

艾滋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①病原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②发病机理

根本原因:

HIV侵入人体后与T细胞相结合,破坏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

直接死因:

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人体感染HIV后称为艾滋病感染者,也叫艾滋病携带者,潜伏期由数月到10多年不等。

该阶段HIV在T细胞内持续复制子代病毒,但由于免疫系统的防御作用未有明显症状。

处于潜伏期的病人虽然无症状表现,但是和艾滋病患者一样具有传染性。

当病人出现免疫缺陷的症状时称为艾滋病患者。

HIV感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T细胞的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

③主要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五、免疫学的应用

(一)免疫预防

1.定义:

根据特异性免疫产生的原理,运用人工接种的方法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能力,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举例:

如接种牛痘预防天花,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等。

(二)免疫检测

在各种疾病的临床检测盒科学研究中,根据抗原能和特异性抗体相结合的特性,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体内组织中的抗原。

 

针对牛奶中多种抗生素残留的同步检测产品,如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抗生素快速检测试纸条(如图)、β-内酰胺类&三聚氰胺快速检测试纸条、磺胺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快速检测试纸条等,大大节省了检测的时间和成本。

(三)免疫治疗

1.定义:

通过对人体输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或某些药物等,调节病人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举例

①胸腺素:

从牛、羊等的胸腺中提取出的多肽。

能促进T细胞的分化、成熟、增强T细胞的功能。

抗体缺陷患者

注射抗体(从健康人血清中分离出来)

细胞免疫缺陷或低下

注射胸腺素(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②器官移植:

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

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如果将别人的器官移植到病人身上,病人的免疫系统会产生排异反应。

器官移植的成败关键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同卵双胞胎的HLA是完全一致的,移植中保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才可以进行。

同时,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但必须控制剂量),使免疫系统“迟钝”以减轻排斥反应,使器官能长期存留。

当前器官移植还面临供体缺少的问题。

例题精讲

 

【例1】

如图表示人体内各类血细胞及淋巴细胞生成的途径,a~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请你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属于免疫细胞的是c、d

B.c和d在相同的场所发育成熟

C.免疫细胞的起源都是在骨髓

D.体内的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c、d和吞噬细胞产生的

【答案】C

【例2】

关于人体三道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具有特异性B.感染发生时,病原体已经突破了两道防线

C.胃液的杀菌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D.第三道防线的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强大

【答案】D

【例3】

如图为人体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M细胞被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能分化形成E细胞

B.图中“某物质”最可能是淋巴因子

C.人乳头瘤病毒侵入人体后,需要体液免疫对其发挥作用

D.E细胞接触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

【答案】D

 

【例4】

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某种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