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与金融统计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9215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与金融统计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货币与金融统计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货币与金融统计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货币与金融统计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货币与金融统计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与金融统计学.docx

《货币与金融统计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与金融统计学.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货币与金融统计学.docx

货币与金融统计学

 

第二部分货币与金融统计学

一、概论

一、货币和金融统计的概念

货币是什么,什么是货币,这是解决各种货币问题时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它似乎很简单,其实最复杂,经济学家们给出了形形色色的答案,这让它更加扑朔迷离,模糊不清。

让我们看看马克思给出的答案:

马克思对货币的来龙去脉和历史现状给出了精辟的论述。

他指出,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特殊商品——一般等价物,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因此货币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它也是一种商品,也有价值,这是它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等职能的物质前提。

尽管目前我们的货币已经由各种价值符号充当,但这并没有改变它的本质,恰恰相反,这更深刻地反映了它的本质。

商品的价值本来就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马克思指出,它反映了一种社会关系,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关系。

商品生产者用它的私人劳动生产出商品,实现商品价值的过程就是它的私人劳动被社会承认的过程,就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货币既作为等价物与商品交换,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更像一种凭证——商品生产者获得它,就表明它的私人劳动得到了社会承认。

从这个角度看,货币作为价值的代表,作为社会对私人劳动进行承认的凭证,用符号来充当和用实物来充当,本质都一样,而前者来充当成本更低,更方便。

那么在现实社会中,什么东西正在充当着货币?

判定某种东西是否可以充当货币的标准是看它是否能发挥货币职能,即看它是否能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以及价值储藏等货币职能。

与此有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社会货币供应量问题,所谓货币供应量,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一社会在某一时刻存在多少货币,即货币存量是多少。

回答了前一个问题,也就回答了后一个问题,因为有了标准,我们就可以按标准来确定什么东西是货币,然后把这东西的量加起来就是这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

但是当我们把制定的标准运用于现实生活时,一个新的问题产生了:

在现实生活中,某些东西能发挥所有的货币职能,而某些东西只能发挥部分货币职能,前者是货币那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后者是不是呢?

于是一个新的标准问题产生了:

某种东西发挥多少货币职能才算货币。

与此有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货币供应量层次划分问题,即根据发挥货币职能的程度,将纳入货币供应量的各种“货币”划分成不同层次。

货币统计任务就是统计社会货币供应量,统计我们这个社会在某一时刻到底存在多少货币。

由于纳入货币供应量的金融工具都是金融机构的负债,于是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转化为对金融机构负债的统计。

为了进一步看清社会货币创造机制,在统计负债的同时,我们也要统计金融机构的资产,于是货币统计工作最终转化成一项对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进行统计的工作。

明确了货币统计的目的和任务后,通过什么手段和方法实现这些目的和任务就成了货币统计研究的重点,即货币统计的组织和表述方式问题。

货币统计采用编制部门资产负债表和概览作为它的组织和表述方式。

金融即资金的融通,是指资金盈余方将货币资金的使用权有偿让渡给资金短缺方。

融资构成要素包括融资工具、融资形式、融资主体、融资的网络场所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融资工具和融资主体,融资工具是融资主体进行融资时出具的契约或凭证,是融资的客体,是金融资产和负债的载体。

金融统计既包括针对某种融资工具的专门统计,也包括对全社会金融资产和负债的统计,即资金流量统计。

金融统计和货币统计的区别。

金融统计的任务就是对全社会金融资产和负债进行统计,因此它比货币统计的范围要广,它不光要统计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还要统计非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

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统计金融资产和负债就是金融统计的目的,而在货币统计那里这只是手段,它的目的是通过这一点实现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

二、机构单位和部门

机构单位的分类和经济学中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分类一样,分为四个部门:

住户、公司、政府和国外部门,公司又分为金融性公司和非金融性公司两大类,金融性公司又分为存款性公司和非存款性公司两类,存款性公司是货币统计研究的重点,它的负债构成货币供应量的主体。

三、金融资产

金融工具是资金短缺部门或单位向资金盈余部门和单位融入资金所出具的契约和凭证,对融入资金来说,它是金融负债的证明;对融出资金者来说,它是金融资产的凭证。

要明确金融资产的概念,我们首先明确一下资产的概念。

什么是资产?

简单地说,就是归某一经济主体所有并具有价值的有形财产或无形权利,资产的价值体现在它能为它的所有带来收益。

这一定义有点类似于资本的定义,尽管资产的概念对资本概念宽泛些,但是两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金融资产是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它的特殊性表现在它总是与金融负债相伴而生,社会产生一笔金融资产,就会相应地产生一笔金融负债。

金融资产是指对财产或所得具有索取权的、代表一定价值的、与金融负债相对应的无形资产。

金融资产是一种具有索取权的资产,它赋予它的所有者一种向对应金融负债方索取收益的权利,这一点体现了它的虚拟性——“资本纸质复本”。

探讨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具有重要意义,一种金融资产是否可以纳入货币供应量关键看它的流动性强弱。

另外金融资产的风险性也和流动性有关系,一般来说,流动性强的金融资产风险性小,而流动性弱的金融资产风险性强。

所谓流动性是指金融工具迅速变现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

流动性通常表现为一些更为具体的特征,例如可流通性、可兑换性、可转让性等。

可流通性是指金融资产能在机构单位间出售获取现金的能力,可兑换性是指在市场上直接出售换取现金的能力,可转让性是指金融资产发挥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能力的强弱,这是看一种金融资产是否具有货币性的最重要特征。

四、汇总、合并和扎差

这是对从基层单位收集上来的统计数据进行处理的三种方式。

汇总是指对某一机构部门或分支部门内的所有机构单位的流量存量数据进行直接加总,而不冲销它们之间的债权债务。

合并与汇总不同之处就在于此,它要冲销掉机构部门内部的债权债务,只体现它对外的债权债务。

我们举例说明上述两种方式。

假如一个机构部门有两家机构单位,它们的债权债务状况如下:

A单位:

资产1100

负债1100

对外债权1000

对外负债900

对部门内B单位的债权100

对部门内B单位的债务200

B单位:

资产1800

负债1800

对外债权1600

对外负债1700

对部门内A单位的债权200

对部门内A单位的债务100

对两家单位的数据进行汇总,结果如下:

资产2900

负债2900

对外债权2600

对外负债2600

部门内债权300

部门内债务300

通过上述汇总我们发现,尽管部门内某一机构单位的对外债权不一定等于它的对外负债,但是汇总后必会得出该部门的对外债权等于对外负债,部门内债权等于部门内债务,这是因为不管对部门来说还是对机构单位来说,它的资产必等于它的负债,一机构单位的资产就是另一机构单位负债,于是经过汇总必会得出上述结论。

因此合并后机构部门的资产依然等于它的负债。

扎差就是取净值。

一般来说,一机构部门对另一机构部门既有债权,又有债务,有时为了简化或突出重点,需要以净值的形式反映这些债权债务,即把对另一机构部门债权和债务进行相抵的结果记入该机构部门的资产表负债表中。

 

二、货币统计

一、广义货币

为什么会提出广义货币这一概念?

广义货币概念和货币概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我们已经提到,在发挥货币职能方面,某些金融资产可以全面发挥货币职能,某些金融资产只能发挥部分货币职能,前者可以充当货币那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后者算不算货币?

如果算,那么发挥多大程度的货币职能才算货币?

在货币概念从可以全面发挥货币职能的金融资产扩展到只能发挥部分货币职能的金融资产的过程中,经济学们提出了两个概念,即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概念,可以全面发挥货币职能的金融资产就归入狭义货币,只能发挥部分货币职能的金融资产就归入广义货币。

这是两个货币概念产生的背景。

广义货币一般从三个方面定义:

什么样的金融资产算货币,什么部门持有的金融资产算货币,什么部门发行的金融资产算货币。

广义货币是由特定部门发行的、由特定部门持有的具有充分货币性的一种特定金融资产。

讨论什么样的金融资产才算货币,就是讨论金融资产货币性问题,就是确定一个标准——金融资产发挥多大程度的货币职能才可纳入广义货币。

货币可以发挥多种职能,其中首要职能是流通和支付手段,其次是价值贮藏工具,讨论金融资产货币性问题,就是讨论金融资产发挥两大职能的程度问题,如果发挥前一个职能程度高一些,发挥后一个职能程度低一些,则它是货币,反之就不是货币。

人们持有货币主要有三个动机: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前一个动机和货币的流通和支付手段职能相对应,后两个动机和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相对应。

需要强调的是,人们在后两个动机下持有货币的直接目的不是盈利;因为在这两种动机下,一旦某种情况发生,人们会迅速把手中持有的货币花出去,也就是说在这两种动机下,货币只是暂时离开流通领域(进入“购买力暂息所”),人们持有它的目的依然是出于流动性需要,因此处于这种状态的金融资产仍然是货币。

进一步来说,金融资产的货币性由金融资产的可转让性、期限性、交易成本、盈利性等因素决定。

一般来说,某种金融资产如果可转让性强,期限短,交易成本低,盈利性弱,则它的货币性强;反之货币性弱。

现金和可转让存款可直接作为流通和支付手段使用,具有完全的或极强的可转让性,没有任何期限限制,没有交易成本或交易成本极低,没有盈利性或盈利性极弱,它们属于可以全面发挥货币职能的金融资产,因此被归入狭义货币。

各种短期性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虽然可转让性不强,但是期限短,交易成本也不高,盈利性弱,它们从某种程度上发挥着“购买力暂息所”作用,所以属于典型的广义货币。

一些短期证券(如国库券)变现能力强,交易成本低,盈利性也不强,所以有时也被归入广义货币。

长期存款基本上没有可转让性,交易成本也高,人们持有它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所以不被归入广义货币。

长期债券虽然一般来说可以流通,但是交易成本高,人们持有它的目的也是为了盈利,所以不被归入广义货币。

其他如股票、贷款、金融衍生工具等金融资产由于同样的原因也被排除在广义货币之外。

从货币持有部门角度讨论广义货币构成就是讨论哪些部门持有的货币性金融资产可纳入广义货币总量,这主要是看该部门持有的货币性金融资产是否直接用于流通,从而对宏观经济产生较大影响。

各级政府通过税收等手段收上来的钱首先存入央行的金库中,变成了央行存款,从而退出了流通,因而此时它对宏观经济也就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政府使用这些钱时,并不是直接将其投入流通,而是首先将其从金库转到花钱单位在存款货币银行的账户上,此时它才变成货币。

因此政府在央行的存款不是货币,而政府的花钱单位存放在存款货币银行的账户上等待动用的存款是货币。

因此政府持有的货币性金融资产是否可纳入广义货币总量要看情况而定。

中央银行持有的货币性金融资产不纳入广义货币,因为它持有的货币性金融资产一般是退出流通或还未进入流通的货币,同样这些货币必须先转化成其他部门在存款货币银行账户上的存款,然后才能投入流通。

存款货币银行持有的货币性金融资产主要有两部分构成:

在央行存款和库存现金。

同样这些资产必须通过一定途径先转化成存款货币银行的负债,然后才能投入流通,因此不纳入广义货币。

除此之外的其他部门持有的货币性金融资产都可以直接投入流通,从而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因此纳入广义货币。

讨论货币发行部门是要解决哪些部门发行的金融资产纳入广义货币。

其实货币持有部门持有的纳入广义货币的金融资产都是货币发行部门的负债,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通货和纳入广义货币的各种存款,前者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后者是存款货币银行的负债,因此它们都是存款性公司的负债,于是存款性公司就是货币发行部门。

另外有些国家将政府和企业发行的短期债券和票据也纳入广义货币之中,因此事实上它们也成了货币发行部门。

因此,那些纳入广义货币的金融资产只有成为货币持有部门的资产和货币发行部门的负债时才是真正的广义货币。

另外有这么几点需要强调一下:

一是中央银行持有的货币性金融资产虽然对宏观经济没有影响,但是它的增加却具有回笼货币、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的作用。

二是当个人、企业等货币持有部门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增加时,商业银行持有的货币性金融资产(现金,在央行、代理行、联行存款)也会增加,前者是货币,后者却不是货币,后者的增加本身也具有货币回笼的作用,但是同时它也增加了银行可运用资金,当银行把它贷放出去的时候,它就又转化成了货币,从而增加了货币供应量。

同样中央银行增加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本身虽不会增加货币供应量,却增加了银行可运用资金,为银行增加贷款提供了条件,从而间接地为增加货币供应量提供了条件。

因此控制货币供应量并不是直接控制存款(其实如果存款增加并没有带来贷款增加,那么这样的存款增加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控制货币供应量还是一件好事),而是控制存款的来源——贷款和贷款的来源——银行可用资金,我们常说要把握住流动性总闸门,控制信贷总量,意义就在于此。

货币计量方法,即计算货币总量的方法,是一国依据其对金融资产货币性强弱的判断而选择的计量货币总量的统计形式。

最常用的方法是叠加法,即以“搭积木”的方式将具有货币性的金融工具纳入不同的货币层次中,层次划分的依据是货币强弱,具体如下:

M0:

现金

M1:

M0+活期存款

M2:

M1+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

M3:

M2+其他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

M4:

M3+某些短期债券和票据

二、基础货币和乘数

讨论基础货币问题就是讨论广义货币创造问题。

中央银行创造通货。

但是钞票刚印出来的时候还不是通货,它只有转到货币持有部门的手中才是通货,这一点如何实现的呢?

首先在央行有存款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提现,这样钞票就从中央银行的仓库转到了商业银行的仓库,然后客户向商业银行提现,于是钞票就转到了客户手中,此时它才成为通货。

关于通货创造的经典表述是:

通货是建立在现代金融制度基础上,通过中央银行和其他存款性公司及其他存款性公司与客户间的信贷关系被创造出来的。

存款创造的制度前提是商业银行的部分准备金制度。

商业银行增加一笔原始存款,就相应增加一笔可用资金,它只留下部分可用资金以应付提现,其余贷放出去,这笔贷款立刻又变成了一笔存款,于是贷款变存款,存款变贷款,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这笔原始存款在商业银行体系内经过这样的辗转变化,最后变成了一笔数倍于己的派生存款。

那么原始存款从何而来?

简言之,它是由央行负债转化而来的。

比如客户将现金存入银行,现金就变成了原始存款,因为银行增加了一笔可用资金(库存现金),现金是央行负债。

再比如客户将外汇卖给银行,于是客户就增加了一笔本币存款,这笔存款也是原始存款,因为银行增加了一笔外汇资金,它把这笔外汇再卖给央行,于是它在央行存款增加了一笔,这是可用资金且是央行负债,尽管这种情况下是先有原始存款,后有央行负债,但是后者是靠前者来支撑。

商业银行就是以央行负债为基础进行存款创造的,它用一笔央行负债支撑着数倍的自身负债。

因此,最后的结论是广义货币创造的基础是央行负债。

由此我们得出基础货币的几个特征:

一、它是央行负债;二、它是商业银行进行存款创造的基础;三、央行对它有一定的控制力,但不是绝对的。

比如通货,一般认为中央银行对它有绝对控制力,但是如果仔细研究一下通货概念及其发行制度,我们会发现情况绝非如此。

中央银行想把一笔通货发行出去,前提是商业银行和客户提现,如果它们不去提现,钞票永远都不会离开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仓库,从而也不会流向市面。

比如再贷款,这也是两厢情愿的事,即使中央银行想贷并且条件优惠,而商业银行却不想要,那也没办法。

当一国经济处于衰退之中,这种事情常常会发生。

再比如外汇,当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出售外汇时,中央银行必须接受,于是一笔基础货币形成了,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着这种事情:

大量外汇的流入导致基础货币增长过快,央行对此也很无奈,因为这已超出央行的能力范围。

广义货币量与基础货币量之比就是货币乘数,它反映了基础货币的扩张和收缩倍数。

比如,货币乘数等于5,则每增加一单位基础货币,就会带来五单位的广义货币,特别注意这只是说基础货币有这个潜能,到底能不能实现这一点,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有时候尽管央行放宽基础货币供应,但是广义货币却没有相应增加。

比如,央行发行一笔通货,这笔通货转化成银行存款,而银行没有以这笔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则广义货币就不会按乘数要求进行增加。

再比如,央行贷款给商业银行,此时基础货币增加了,但是银行没有以此为基础发放贷款,则广义货币没有任何增加。

再比如,出口商到银行结汇,银行增加一笔存款,然后银行向央行结汇,银行增加一笔央行存款,但是它没有以此为基础发放贷款,则广义货币就不会按乘数要求进行增加。

由此可见,广义货币能否扩张和收缩关键看贷款,银行扩大贷款规模,广义货币也跟着扩张,反之广义货币收缩。

具体来说,乘数主要由如下几个因素决定:

一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该指标完全由中央银行决定,中央银行原则上可以随意调整它。

中央银行调高它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更多部分被冻结,无法用于发放贷款,从而限制了广义货币创造能力。

二是超额准备金率,该指标受经济形势影响明显。

当经济形势高涨的时候,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一般偏低,因为此时银行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扩大资产规模;当经济处于危机的时候,银行则是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超额准备金率,以应对突如其来的提现需要。

当经济处于低迷的时候,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一般偏高,此时银行手中“堆积了”大量的超额准备金,却贷不去出款。

三是现金漏损率,该指标一般与经济形势无关,不过总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小。

四是定存占活存比率,定存货币性弱,活存货币性强,定存比重提高,广义货币的整体货币性下降,从结构的角度看,货币供应量下降。

三、流动性(以下内容摘录于XX百科)

流动性(Liquidity)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微观意义上的流动性,二是指宏观意义上的流动性,通常所说的资产能以一个合理的价格迅速变现的能力,是指微观意义上的流动性。

所谓宏观意义上的流动性,是指在经济体系中货币投放量的多少,我们通常所说的流动性过剩就是指经济体系中货币投放量过多,这些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就有了投资/经济过热现象,以及通货膨胀危险,造成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是连年贸易顺差。

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同样有两种含义。

宏观上的含义是指投入股票市场的资金量的多少,此时流动性过剩是指过多的资金投入股票市场,股票市场需求大于供给,过多的资金追逐过少的股票,导致交易异常活跃和股价过度上涨,严重偏离实际价值。

这种投入股票市场的过剩资金就是我们常说的热钱。

微观上的含义是指某种股票买卖难易程度,也即能以一个合理的价格迅速变现的能力。

流动性差的股票多是小盘股或高度控盘的股票,其买家卖家数量少,交易活跃程度低,所以买进后很难卖出。

尤其不适合大资金运作,因为大量买进这种股票会导致其股价迅速上涨,而大量卖出又会导致其股价迅速下跌,所以风险很大。

流动性好的股票多是大盘股,这种股票买家卖家数量多,交易活跃程度高,所以买进后很容易卖出,大量买卖也不会引起股价明显变动,所以特别适合大资金运作。

  我们一般从三个方面衡量市场的流动性:

一是买家和卖家的数量,二是单位时间内平均买卖次数(也即交易活跃程度),三是大量订货对价格的影响。

流动性高的市场也被称为深市场,人们更愿意投资这样的市场,因为在这样的市场,货物更容易脱手,而在一个不流动的市场上的交易者有可能以不利的价格被迫买卖一个货物。

投机商和做市商庄家为一个市场带来流动性,它们是市场上交易最活跃的部分。

反对托宾税的原因之一是托宾税妨碍货币投机,降低外汇市场的流动性,增高其波动。

  部分常见资产的流动性大小排序:

现金>活期存款>短期国债>蓝筹股>一般股票>城市中心小户型物业>城市外围大户型物业。

特别的,增加交易成本可降低资产的流动性,如增加印花税,可降低股票流动性,T+0交易比T+1交易更具流动性。

流动性偏好(liquiditypreference)又称灵活偏好,指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或存款形式保持某一部分财富,而不愿以股票、债券等资本形式保持财富的一种心理动机。

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就缘于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越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就越强。

在凯恩斯那里,流动性偏好是利率的反函数,利率越低,流动性偏好越强,当利率低到一定点时,流动性偏好或货币需求无穷大,此时不管中央银行如何扩大货币供给,都不能使利率再下降,从而形成利率下降刚性。

所谓流动性陷阱就是指由流动性偏好或货币需求无穷大所导致利率不能再下降的这么一种经济状态。

流动性陷阱是一种极端情形,此时由于利率极低,于是人们产生了利率即将上升而债券价格即将下降的预期,于是货币需求弹性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结果货币政策失效。

  流动性偏好作为一种持有货币的心理动机,具体可分为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导致流动性陷阱产生的主要是最后一种动机。

  流动性黑洞是由珀森德(AvinashD.Persaud)等国外学者在《流动性黑洞》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与“流动性过剩”针锋相对、比“流动性不足”更为深刻的新概念。

所谓流动性黑洞,是指金融市场在短时间内骤然丧失流动性的一种现象。

为什么会产生流动性黑洞呢?

国外学者给出解释是,这是由于金融市场的多样性丧失。

金融市场的多样性主要包括交易主体和交易客体的多样性。

市场敏感型风险管理系统在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大规模运用以及监管的放松导致市场参与者行为的雷同化,追逐同类型金融资产,导致该类型金融资产的价格节节攀升,严重偏离实际。

当外部环境变化时,某些交易主体意识到该类型金融资产价格已严重偏离实际,于是开始抛售它。

当其他交易主体看到它们这么做时,意识到自己与它们具有类似的投资组合,于是在相同的风险管理目标和类似的交易心态的作用下,其他交易主体也开始抛售手中持有的同类型金融资产。

很快市场出现大规模抛售风潮,整个市场只有卖方没有买方,市场流动性骤然消失,被抛售资产的价格急速下跌与卖盘持续增加并存,又会进一步恶化流动性状况,流动性危机可以迅速升级为偿付危机。

拥有上百亿市场资本的企业可能在数日内变得没有偿付能力,最终出现流动性好像被市场和机构瞬间吸走殆尽一样.这种现象就被形象地称为“流动性黑洞”。

  流动性黑洞理论认为,流动性黑洞的形成一般与市场规模没有必然的关系,而是与金融市场的多样性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流动性黑洞在那些同质的市场,或者说,在那些信息、观点、头寸、投资组合、交易主体、风险管理缺乏多样化的市场中非常容易出现,而在那些存在较大差异性的市场中则会较少出现。

流动性过剩导致的资产过度集中、投资行为高度趋同、结构单一等结构性因素,都可能成为流动性黑洞产生诱因。

流动性过剩容易导致资产价格泡沫,成为引发流动性黑洞的导火索。

而资产价格泡沫的积累,也必然会同时积累诱发流动性黑洞的不利因素。

四、货币统计框架

货币统计采取编制部门资产负债表和概览的表述方式。

首先各机构单位编制自己的资产负债表,然后由统计机构汇总成分、次部门资产负债表,最后在合并成三大概览,即中央银行概览、其他存款性公司概览和其他金融性公司概览,前两个概览再合并成存款性公司概览,存款性公司概览再与其他金融性公司概览合并成金融性公司概览。

对货币统计来说,存款性公司概览足以反映一切,所以一般很少编制金融性公司概览(货币层次达到M4时才有必要编制金融性公司概览)。

1、中央银行概览(CBS)资产方反映基础货币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负债方反映基础货币的量,内容如下:

资产

负债和资本

净国外资产

对非居民债权

减:

对非居民负债

国内资产

对金融性公司(主要是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

对中央政府净债权

对中央政府债权

减:

对中央政府负债

对其他部门债权

其他资产

基础货币

货币发行

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

其他存款

其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