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最新学习文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87143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说新语》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最新学习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世说新语》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最新学习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世说新语》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最新学习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世说新语》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最新学习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世说新语》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最新学习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说新语》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最新学习文档.docx

《《世说新语》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最新学习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说新语》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最新学习文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说新语》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最新学习文档.docx

《世说新语》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最新学习文档

《世说新语》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德育目标

《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

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3.延伸阅读法。

本文用两课时教读,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咏雪》。

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学生复述故事,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

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

(板书文题)

设计

(二)

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

(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

(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这本书的《咏雪》。

(板书文题)

二、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三、研读《咏雪》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学生分为6组,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

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3.选三个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可提示学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4.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1)各组提问。

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2)教师归纳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

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

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明确:

①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

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

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②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

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③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默写课文。

四、课堂练习

教师分发打印好的阅读材料,人手一份。

材料内容如下:

王冕者,诸暨(jì)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zhé,就)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tà,用鞭子、棍子等打人)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曷(hé,何)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出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tián,安然、坦然)若不见。

1.对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窃入学舍(偷窃)B.冕因去(离家)

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拿)D.琅琅达旦(天亮)

2.简答。

(1)“曷不听其所为”中的“其”指。

(2)“听已,辄默记”的意思是。

(3)“儿痴如此”中“此”指代的是。

(4)“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一句说明了什么?

学生完成这个练习,教师选五位同学回答。

明确:

1.A(窃:

偷偷地、悄悄地)

2.

(1)王冕

(2)听完以后,就默默记住(3)暮归,忘其牛……已而复如初(4)说明王冕读书的专注、入迷。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关《咏雪》一文的题目。

2.课外阅读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两个小片断,并思考两文的深刻含义。

附原文:

徐孺子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人语之曰: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徐曰:

“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tónɡ)子,无此必不明。

木犹如此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

慨然曰: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攀枝执条,泫(xuàn,泪水流下的样子)然流泪。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陈太丘与友期》。

学生朗读课文,自行疏通文意;提出阅读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研讨解决;背诵课文;归纳借鉴本文的写法和语言特色,积累词语。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世说新语〉二则》中的第二则《陈太丘与友期》。

设计

(二)

同学们,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回答:

“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如果我们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你结识了小元方,你就会默默地告诉自己:

“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

”(板书文题)

二、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酌情给予指导

三、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注意情节的完整和故事的核心内容,其他同学点评

四、师生互动,研讨课文,背诵课文

1.各小组提问。

2.教师归纳所提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

(2)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依据回答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

明确:

(1)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有木表、漏壶等,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

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中午。

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

(2)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

”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有同学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获知友人是比陈太丘官高两品的官员,平素对陈太丘傲慢无礼。

(3)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

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

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

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4.教师出示省去标点的原文,学生试读,然后背诵。

(1)投影显示: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请一学生尝试读文,应读出句读、语气来。

(3)全班齐读、背诵。

五、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体味语言简练意义丰厚的特色

提问:

通过研读这两篇短文,《世说新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

叙事简洁,叙中有议;语言凝练、辞意隽永;咫尺万里,辞近旨远;小中见大……教师不必评判,学生读后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3.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②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

4.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生逐一回答,明确:

1.期:

约定。

去:

离开;过去的。

顾:

回头看。

引:

拉;放开。

舍:

放弃;牺牲。

信:

诚实,讲信用;随意、随便。

2.①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②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③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④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敬词有③④⑥⑦⑨谦词有①②⑤⑧

4.B(例句中“不”通“否”;A.“女”通“汝”;C.“见”通“现”;D.“说”通“悦”)

七、课堂小结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

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

我们相信:

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关《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题目。

2.课外阅读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一个小片断《雪夜访戴》。

雪夜访戴

王子猷(yóu)居山阴。

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

四望皎然,因起彷徨(指来回走过),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shàn),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一夜)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板书设计

《世说新语》二则

●活动与探究

1.说话训练

(1)飘扬的雪花像什么?

请同学们展开想像说一段话来描述它。

(2)以“诚信”为话题,仿照下面的表述,学说一句话。

(任选一例)

①诚信是砍倒父亲最心爱的樱桃树仍敢于承认的勇气。

附答案:

诚信是十指被插入竹签后仍不出卖同志的信念;诚信是二十年来始终如一照顾牺牲战友父母的执著。

②诚信使人们彼此信任。

附答案:

诚信使人们彼此认同共渡难关;诚信使全人类紧紧团结在一起。

③诚信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附答案:

诚信是一篇童话,纯真有趣,意味悠远;诚信是一首长诗,优美而隽永。

④诚信是什么?

老农说,诚信是春天播下的种子秋天里结出丰硕的果实,是汁水滋润禾苗结出的盈穗在风中奏出的交响曲。

附答案:

教师说,诚信是推倒了墙变成的桥,是师生间真切的情感纽带,是皎皎白玉兰般纯洁的师生情;工人说,诚信是国家把工厂交给了我们,是我们辛勤劳作下生产的质高价优的产品;学生说,诚信是祖国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是我们担起历史大任时对祖国母亲自信的一笑。

⑤公平买卖、童叟无欺是商人的诚信。

附答案:

清正廉明、奉公执法是公仆的诚信;诚实守信,遵守诺言是朋友的诚信;不说谎话,不欺骗人是孩子的诚信。

2.关于组织一次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的设想

诚信是做人之本,为让同学们在人生重要的中学阶段,过得更丰富,更充实,更有价值,故组织一次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可以回顾过去,谈自己的迷失;可以展望未来,畅谈自己的理想。

3.课外阅读,搜集一些古往今来,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诚信”而建树伟业的人的资料,然后整理成文,以“一部英雄史就是一部诚信史”为书名,整理成一本阅读笔记。

4.开放探究

阅读《世说新语》中“管宁割席”和“阮裕焚车”,简要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译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子里刨地种菜。

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还是挥动锄头,把这看得跟砖瓦石子一样,华歆拾起来又抛掉了。

两人又曾经坐在一条席子上念书,有坐着轿车穿着礼服的贵官从门前经过,管宁照旧念书,华歆放下书本出去看。

管宁把坐着的席子割成两片,跟华歆分开来坐,说:

“你不是我的朋友。

阮裕焚车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

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后闻之,叹曰: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遂焚之。

(译文)阮光禄在剡县,曾经有一辆漂亮的车子,来借的没有不借给的。

有个人要葬他的母亲,心里想借却不敢开口。

阮光禄后来听到了,叹一口气说:

“我有了车子却使人不敢来借,还要它干什么?

”就把车子烧掉了。

参考答案:

“管宁割席”通过两个小故事曲折地写出了管宁高洁的品格和华歆贪恋富贵的可鄙。

在阮裕焚车故事里,突出了阮裕的性格:

即使是他没有责任的事,只要这事跟他有关,他也要十分严格地要求自己,他容不得自己有丝毫的欠缺。

●备课资料

一、重温经典

1.元方善对

刘义庆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

“贤家君在太邱,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元方曰:

“老父在太邱,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

“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元方曰: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提示:

无论什么时代,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来培养自己的后代。

做官的人家,希望子孙克绍箕裘,自然按照做官的需要来塑造子孙,就是没有做官的人家,希望子孙光大门楣,也按照做官的需要教育后代。

但是,毕竟官宦家的孩子学得快。

因为这些家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小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就是官场应酬那一套,几乎是无师自通。

你看官儿不大的太邱长——陈仲弓——的儿子陈元方,年方十一,应对的圆滑已十分老到,方方面面都照顾到。

孩子谈父亲的为官之道:

“我父亲在太邱,对有权有势的人用德来约束他们,对无权无势的人用仁来安抚他们,让他们各安其位。

所以时间一长,大家越发地敬重他。

”当袁公说当初他也是这样做的,并问他究竟是“你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父亲”时,他说:

周公和孔子出现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既不得罪袁公,又维护了自己的父亲。

文中表现了元方圆滑的应对技巧。

2.荐读四首咏雪诗。

郊行值雪

[北周]庾信

风云俱惨惨,原野共茫茫。

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

还如驱玉马,暂似猎银獐。

阵云全不动,寒山无物香。

薛君一孤白,唐侯两肃霜。

寒关日欲暮,披雪上河梁。

提示:

天上的风和云都黯淡了,原野山一片茫茫。

六瓣的雪花下了起来,雪光像九光灯一样明丽,还像驱赶着玉马,又像捕猎银獐。

云形似兵阵一动也不动,寒冷的山上什么也没有。

雪又像薛君(孟尝君)的白狐裘和唐侯(春秋时的唐成公)的马一样洁白。

寒关的天色将要晚了,我迎着雪走上了桥。

诗中的比喻用得好,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力,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茫茫雪原的壮美图景。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提示:

这首咏雪诗别开生面,前两句写春天姗姗还迟,一个“都”字反映了诗人久盼春天的急切心情,一个“惊”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在见到初生的草芽时那种格外欢欣的心情。

后两句诗人赋情于雪,仿佛白雪也嫌春光来迟,像落花一样飘飞,来装点春色。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衿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提示:

诗人不正面描绘夜寒雪大,而是从侧面烘托陪衬的手法,从感觉入手,从视觉入手,从听觉入手写雪,尽现雪之寒,雪之大、厚,雪之重。

短短四句诗,把夜雪描写得曲折、细致。

咏春雪

[唐]韦应物

徘徊轻雪意,

似惜艳阳时。

不悟风花冷,

翻令梅柳迟。

提示:

春雪轻轻飘飞,好像有意徘徊流连,珍惜那艳阳高照的明媚春光似的。

它不明白自己的飞舞会让风儿花儿都感到寒冷,反倒使梅花迟开,柳树迟绿了。

全诗融情于雪,以雪抒情,别有情趣。

前两句用拟人手法,把春雪轻飘漫舞、情意绵绵的神态描绘得活灵活现。

后两句语气婉转,由扬而抑,对春雪迟了梅柳有责备之意。

既写了初春时节乍暖还寒的时令特征,又表现了作者呼唤春光早至的迫切心情。

二、文言知识简介

中学课文中常用的几种古代计时法

1.干支计时法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

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每一时刻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

这十二时辰与现今计时法的关系是:

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以下依此类推,亥时是现时的21点至23点。

《智取生辰纲》:

“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中的“辰牌”就是“辰时”,古时报时时用“牌”,所以常用“牌”代时。

辰时就是上午的7点至9点钟;申时是下午的3点至5点(15时至17时)。

2.十二时段计时法

这种方法是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各时段的名称是: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夜半”相当于“子时”,就是23点至1点;“鸡鸣”就是1点至3点;“平旦”就是3点至5点;“日出”就是5点至7点……依次类推。

《孔雀东南飞》有这样两句诗: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黄昏”就是19点至21点;“人定”就是21点至23点。

3.更点计时法

这种计时法出现较晚,它是专用计夜间时间的。

“更”与“点”是两种计时单位。

先说“更”。

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

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

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次类推。

《祝福》结尾段写道:

“我被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炸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的时候。

”这“五更将近的时候”,就是将近早上5点钟的时候。

再说“点”。

“点”是比“更”小的夜计时单位。

“点”本来是古代的一种乐器。

形状颇似小铜钟。

中间突起,两边有孔,孔可以穿上绳把“点”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

古时习惯是报更时敲钟鼓,报点时则击打“点”,“点”便成为计时单位了。

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个“更”划分为五个“点”。

经推算可知,一“点”等于现今的二十四分钟,五个“点”的时间正好是一“更”。

4.漏刻计时法

漏刻是古代的计时方法,“漏”是盛水计时器具,一般用铜制。

把一昼夜分一百份,每份即为一刻。

但此法早已不用,所以课文中出现的“漏刻”时间词语已非本意,只要“更点”的代名词而已。

《谭嗣同》中“时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这里“漏”也是“更”的意思了。

现代常用的“刻不容缓”“一时三刻”等词语中的“刻”意思就更虚了。

(选自《语文报》第167期,作者:

赵立志)

三、阅读知识推介

关于扩写。

扩写是将短小的原文扩展和生发成较长的文章。

实际上也是一种改写。

扩写只能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补充,但不能改变原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一般是对原文的故事情节作合理的扩大和补充,或对原作的人物、事件作合乎逻辑的丰富和补充,将抽象的改成具体的,叙述的换成描写的或两者兼而有之。

关于缩写。

缩写是在不改变原文的主题、主要内容、情节结构的前提下,进行集中、概括、提炼,把一篇较长的文章压缩成短小的文章。

实际上也是一种改写。

缩写要把握原文的要点、重点,分清主次,决定取舍。

既可借用原文语句,也可用缩写者的语言复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