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20840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45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docx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docx

目录

第一章背景篇 1

一.规划依据和期限、范围 1

(一) 规划依据 1

(二) 规划期限 1

(三) 规划范围 2

二.压力与动力 2

(一)压力 3

(二)动力 3

三.特征和问题 5

(一)经济状况 5

(二)城镇发展 7

(三)行政区划 8

(四)人力资源 10

(五)比较优势 11

四. 规划重点 13

(一)培育 13

(二)发展 14

(三)协调 15

第二章目标篇 17

一. 功能定位 17

二. 总体目标 17

(一) 经济目标 17

(二) 社会目标 18

(三) 环境目标 18

三. 空间发展模式与进程 19

(一) 总体结构 19

(二) 发展进程 23

第三章培育篇 25

一.教育和人力资源素质 25

(一)劳动力教育 25

(二) 人力资源流动 26

二. 城市化 27

(一) 城市化道路 27

(二) 城市化发展策略 27

三. 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空间 29

(一) 徐州中心城市 29

(二) 徐连城镇聚合轴 30

四. 农业 30

(一) 农业规模化 31

(二) 农业市场化 31

五. 政策环境 32

(一) 行政组织管理体制创新 32

(二) 农业培育政策 34

(三) 扶持民营经济政策 35

(四) 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36

(五) 中心城市倾斜政策 37

(六) 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政策 37

(七) 人力资源流动政策 38

(八) 行政区划调整 39

第四章发展篇 41

一、制造业 41

(一)农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 41

(二)矿产资源加工制造业 42

(三)建材工业 43

(四)工程机械及机械加工 43

(五)其它制造业 43

二、服务业 43

(一)商贸服务业 43

(二)物流业 44

(三)其他服务业 44

三、旅游业 47

(一)区域旅游资源特色 47

(二)旅游发展目标与形象定位 47

(三)区域旅游产品开发 48

第五章协调篇 51

一.产业发展的协调 51

(一) 地区间的产业发展协调 51

(二) 产业与自然资源的协调 51

(三) 产业与环境的协调 52

(四) 产业空间布局的协调 52

二.基础设施的协调 53

(一)交通网络 53

(二)水利设施 55

(三) 能源电力设施 57

(四) 信息基础设施 59

(五) 天然气设施 60

三.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60

(一) 生态分区建设 60

(二) 综合防护林体系建设 61

(三) 水环境综合整治 61

(四) 大气环境综合整治 62

(五) 防灾减灾 62

第六章管治篇 64

一. 管治准则 64

二. 区域管治 65

(一) 鼓励开发空间 65

(二) 有条件开发空间 66

(三) 限制开发空间 66

(四) 禁止开发空间 66

三. 重点空间管治 66

(一) 沿陇海线地区 67

(二) 环南四湖地区 68

(三) 沿徐宿线地区 69

(四) 沿京福线地区 69

第一章背景篇

徐州都市圈地处东部沿海地带与中部地带、环渤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结合部,通过京沪铁路沟通南北,陇海——兰新铁路连接东西,涵盖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区域,在全国城镇发展空间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规划依据和期限、范围

(一)规划依据

2002年2月,经国务院审查同意,建设部行文批复了《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批复》“原则同意《规划》确定的全省城镇发展战略。

全省城镇发展要以南京、徐州和苏锡常三个都市圈为战略重点,逐步使人口和产业向各级城镇合理集聚。

”为了实施国务院批复的《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编制《徐州都市圈规划》。

2000年7月,省委、省政府为了积极推进江苏省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现代化步伐,召开了全省城市工作会议。

会议要求通过强化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的功能,更好地带动全省城镇的快速发展。

2001年10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切实做好南京徐州都市圈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

“南京、徐州都市圈的建设和发展是全省城市化发展战略和城镇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好都市圈规划,对于推动都市圈内城市化进程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指导都市圈的城市建设,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2002年2月,省长季允石在江苏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

“继续调整优化城乡结构,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

编制和实施南京、苏锡常、徐州都市圈规划,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政府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快徐州都市圈的发展,编制《徐州都市圈规划》。

(二)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

2001-2020。

近期:

2001-2010年;远期:

2011-2020年。

(三)规划范围

考虑到以徐州为核心的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及空间发展的阶段性,规划范围主要为以徐州为圆心半径100公里的圈层,同时,考虑到长期以来徐连经济带是江苏苏北发展的一条重要的经济走廊,而且连云港是该地区的重要出海口,因此规划范围包括100公里以外的连云港市。

本规划并不严格限定规划区域,同时研究200公里圈层范围内的问题,考虑300公里圈层的区域对都市圈发展的影响,明确徐州都市圈培育的重点、产业发展及其空间选择和徐州都市圈区内及区际之间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的协调。

据此,徐州都市圈规划统计范围主要包括江苏的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安徽的宿州市、淮北市;山东的枣庄市、济宁市的微山县、河南商丘的永城市,总共涉及8个地级市。

2000年,总人口3188.4万人,面积48042平方公里,人均GDP5491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5.2:

41.9:

32.9,基本处于工业化初期。

表1-1徐州都市圈基本情况(2000年)

地区

GDP(亿元)

人口(万人)

人均GDP(元)

土地面积(平方公里)

徐州市

644.5

896.5

7189

11258

宿迁市

200.6

505.2

3943

8555

连云港市

291.1

455.6

6390

7444

省内小计

1136.2

1857.3

6118

27257

宿州市

178.0

577.6

3082

9786

淮北市

99.0

196.3

5041

2725

枣庄市

248.8

358.0

6850

4550

微山县

37.4

67.9

5492

1780

永城市

51.3

131.3

3906

1944

合计

1750.7

3188.4

5491

48042

对于本规划涉及的江苏省所属的市、县(市),应贯彻执行本规划提出的要求;对于本规划范围内其它省属区域,就都市圈共同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提出规划意见,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协调,以缩小都市圈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及提高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为共同目的,推动区域共同发展。

二.压力与动力

徐州都市圈面临着中西部竞争与沿海发达地区差距扩大等压力,同时也蕴含

着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动力。

(一)压力

1、来自西部地区竞争压力

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开发力度的加大,将使中西部的城市在今后一段时间获得较为充足的发展资源和强大动力,具有资源优势和政策倾斜优势的西部地区将在部分产业领域,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等与徐州都市圈展开竞争。

在这种背景下,既非沿海沿江地区、又非国家重点扶持的西部地区,同时又远离实力强劲的特大城市辐射,地处苏鲁豫皖接壤区的徐州都市圈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加快培育徐州都市圈,不仅能够舞起陇海——兰新经济带东部的龙头,进一步强化新亚欧大陆桥的整体功能,而且对于服务和促进中西部开发开放,推动陇海——兰新经济带的迅速崛起,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2、区域差距的扩大

徐州都市圈地处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洼地”。

从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分析,徐州都市圈经济总量(1750.7亿元)远低于苏锡常都市圈(3341.5亿元)、南京都市圈(2528亿元),GDP、人均GDP、地匀GDP等指标的增长率均远低于南京、苏锡常都市圈,区域差距呈现扩大趋势(表1-2)。

表1-2徐州、南京、苏锡常都市圈现状(2000年)

指标

名称

土地面积(km2)

年末总人口(万人)

GDP(亿元)

人均GDP(元/人)

地均GDP

(万元/km2)

1999

2000

1999

2000

增长

率(%)

1999

2000

增长

率(%)

1999

2000

增长

率(%)

南京都市圈合计

35495.7

2004.6

2024.6

2304.6

2528

8.84

11497

12486

7.92

649

712

8.81

苏锡常都市圈合计

15126

1349.3

1354.3

3035.2

3341.5

9.17

22495

24674

8.83

2007

2209

9.16

徐州都市圈合计

48042

3127.4

3188.4

1673.9

1750.7

4.39

5352

5491

2.53

348

364

4.28

(二)动力

1、吸纳要素转移的有利区位

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为代表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沿海地带成为跨国公司主导下的“世界工厂”,成为跨国公司以及全球制造业投资的热点地区。

随着长三角等沿海较发达地区的制造业发展容量以及资源环境容量趋于饱和及向工业化中后期乃至后工业化方向发展,徐州都市圈因其位于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之间的特殊位置,可能成为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接受地以及外资转移输入投资的地区。

徐州都市圈地处东部沿海地带与中部地带、环渤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结合部;以陇海——兰新铁路为主体的新亚欧大陆桥及其桥头堡连云港,是连接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纽带与桥梁,也是中西部内陆各省区实行双向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重要通道;同时徐州都市圈又介于我国南北方经济的结合部,通过京沪铁路起着沟通南北的枢纽作用;在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向中西部扩散辐射中,徐州都市圈起着二传手和中转部的作用。

这种承东启西、南引北联的区位优势,不仅使得徐州都市圈在苏鲁豫皖经济发展中位置十分突出,而且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2、淮海经济区发展的要求

徐州市距南京、济南、郑州、合肥均在300公里左右,以徐州为中心的都市圈的构建在功能上恰好弥补这一地区都远离各自的省会城市、接受不到特大城市直接辐射的不足。

徐州都市圈内部存在四大合作与竞争板块:

苏北、鲁南、豫东和皖北,由于现行行政区划体制导致了发展的离心倾向和区域内部经济同构,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削弱了整体经济实力。

都市圈的建设是一种“多赢”的合作,徐州都市圈的构筑有利于增强苏鲁豫皖接壤区域综合整体竞争力,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3、贯彻江苏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要求

为发挥苏北后发优势,徐州都市圈的规划与建设迫在眉睫。

同时,徐州已建成特大城市,但城乡二元差距明显,徐州都市圈构筑将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共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加快培育徐州都市圈,营造新的发展极,使苏北地区就近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