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讲《中庸》.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20810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308 大小:1,00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醒民讲《中庸》.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8页
徐醒民讲《中庸》.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8页
徐醒民讲《中庸》.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8页
徐醒民讲《中庸》.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8页
徐醒民讲《中庸》.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徐醒民讲《中庸》.doc

《徐醒民讲《中庸》.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醒民讲《中庸》.doc(30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徐醒民讲《中庸》.doc

中庸第一集

各位同修,现在我们开始,研究《中庸》。

《中庸》这一本书,原来是《礼记》里面的一篇经文,他列在《礼记》第三十一篇,后来经过宋儒朱子,把它编在《四书》里面,在朱子之前,实际上很早就出了单行本了。

据我学人的老师,雪卢老人,他老人家说:

『大概在汉朝的时候,这一部《中庸》就有单行了。

』在那个时候,刘歆在《七略》里面,七略是,略是大略的略,有七种略,在《七略》里面,有关在礼这一方面,它曾经列出有《中庸》这一篇。

同时在《汉书》艺文志里面,也提到有《中庸说》两篇,可见得在汉朝那个时候,《中庸》就单独地发行了。

从汉朝以后,六朝以及到唐朝的时候,历代都有人注解,可惜这些注解到后来,大部分都遗失了、找部到了,我们现在还可以从,唐宋文里面,有一篇是李翱写的一篇《复性书》,那个《复性书》,就是以《中庸》这一篇,做主要讲解的一个依据,那一篇书,那是上中下三篇,可以我们在课外的时候作个参考。

有关于《中庸》的作者,向来很多注解的,都说是子思著作的,这个都是有依据的,那么现在这里我们可以,根据陆德明《经典释文》里面,他引用汉儒郑康成的三礼目录,还有宋儒朱子在《中庸章句》里面,引用程子的讲法,他们都说《中庸》是孔子,他的孙子子思所作的,再呢,我们就看《中庸》这一篇经文,中庸这两个字的意义。

根据郑康成的解释,他说,「中庸是「中和之为用也。

」根据这个解释,他这个,中庸这两个字这个庸字,作为动词用,他是用《中庸》这篇经文,重要的是作为解释中和这个道理,有这个作用。

朱子在《中庸章句》里面,引用他的老师程子的解释,他说: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这是程伊川的解释,就是程子的解释。

我们现在就根据,一个是郑康成的,一个是程子的,这两家的解释。

我们稍微看看其中解释的意义、内容。

郑康成的解释,「中和之为用」,要点他是根据,《中庸》里面所讲的,「致中和」这个意思。

「致中和」在这个前面,《中庸》的经文就说: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到也。

因此他说:

《中庸》这部书,就是用来解释『中和』把中和这一个道理,它的作用,解释明白了。

那么这是中庸最要的意义,中庸这两个字。

为什么中庸就是,解释『中和』呢?

因为中和在经文里面就讲,是天下之大本,一切学问的根本,那么学道的人,你要学这个道怎么个学法啊!

首先要找这个道的根本在哪里,所以这个中就是一个根本。

和呢?

你求这个根本,怎么能够达到这个根本呢?

那就在和上面用功夫,所以中和这两个字,就是学《中庸》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我们再看程子的解释,他说「不偏之谓中」,偏是什么呢?

偏是偏差的,中这个字没有偏的,没有偏的就是,既不偏于左,也不偏于右,也不偏于前,也不偏于后,就是恰到好处,这个叫做中。

庸是什么呢?

是不易,「不易之谓庸」。

不是就是坚定不移的,不可以改变的,这叫做庸。

因此到后面再加两句解释,那么中既是不偏了,所以它是天下之正道。

中就是天下的正道,庸呢?

就是天下之定理。

所谓定理,就是前面解释不易之谓庸,这个理,不可以改变的,它是个真理。

那么这就不易,那么这样讲法,拿前面郑康成的解释一对照,虽然在讲的用辞方面有些不同。

但是在里面研究的话,意思还是相合的。

比如说程子讲:

「中是天下之正道」。

那么郑康成讲这个『中和』,『中和』这个中字,那就是经文里面,「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大本就是道的根本,这个与正道能够融合起来。

和呢?

经文里面讲,「天下之达道也」,达道这跟定理,意思还是能够圆融起来。

那么从这两家的解释,我们知道《中庸》,这一篇经文的名称。

就从中庸这两个字,我们就知道,这是叫我们研究《中庸》,对于我们学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

那么在下面再向各位介绍,中庸既是这样的意义,我们就了解,我们学《中庸》的要了解中庸的宗旨,它最重要的是在说明人,我们任何人,都有这个本性。

这个本性就是《中庸》一开头就讲,「天命之谓性」,这个天命之谓性,性是我们任何人本来就有,那叫做本性。

本性可以说是,它就是我们一般哲学所讲的,宇宙的、人生的本体。

讲本体就是我们的本性,那么在儒家《易经》里面,《易经》讲的本体,就是太极。

太极是《易经》的本体,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本体,在《中庸》里面讲「天命之谓性」,性就是跟《周易》所讲的太极,是一个意义的,那么我们研究,人人都有这个性了,性是一个真理,它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具有的。

那么研究这个之后,明了有这个性之后,接着就要,把这个性能够开发出来。

性开发出来以后,那么要知道这个性,为什么要开发这个呢?

性是万德万能的,它的能力可以说是我们普通人虽然自己有,自己不认识,为什么不认识自己的本性呢?

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的欲望,也就是各人的物欲,被这个物欲所障碍了。

我们对于自己本有的性,就不明了,这个欲望在《中庸》里面,讲的是什么呢?

就是喜、怒、哀、乐,这些个人人都有的这个人情,情与性是不同的,有了这些情,就自然地我们日常所起的作用,就是跟着情来起用的,跟着情来起作用的话,那一切就障碍了我们自己的理性了。

障碍自己的理性,本来这个性是具备一切的能力,具备一切的真知,性可以说是无所不知,也无所不能的。

一旦我们被自己的情,一障碍的时候我们自己,就个能力就是小得太多了,我们的智识也有限,学《中庸》的宗旨,就是要把我们这个情,首先要认识它,然后不要动了自己的这些情绪。

要把这个情能够控制住,进一步要把这个情,要把它回过头来。

不要用情。

回过头来,恢复我们本有的这个性。

这是学《中庸》,重要的一个宗旨。

恢复到本性,把本性自己完全恢复过来,那就是成为圣人了。

刚才提到,唐朝李翱,他作了这个《复性书》,一共有三篇。

复性书,上篇、中篇、下篇,它就是针对《中庸》,讲的「天命之谓性」这个理,他加以扩充的来讲解,那么详细的说得非常详细。

它的最重要的一个要点,就是说明,我们如何把本有的性能够恢复过来,所以它叫做《复性书》。

那么这个换句话说,我们把自己性恢复过来以后,这就是成为圣人了。

那么成为圣人之后,一方面自己,比如说像我们中国古代,远至伏羲氏,到后来的轩辕皇帝到唐尧、虞舜,以至于到孔子历代圣人,他们都是自己的本性完全恢复过来的,他们这些圣人,在位的,能够替天下人来治理天下,一方面把天下人事情办理得非常妥善,让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够各遂其生,各得其所。

进一步地呢?

再用这个圣人的教化,让他们得到,心灵上的一种开发。

所谓心灵的开发,也就是让他们恢复自己的本性,因为我们人在世间做一个人,要知道人生到人间来,它的意义,人之所以不同于其它的一切动物,最重要的我们是能够有学习的能力,我们能够学做圣人。

我们并不是说像一般动物一样,把自己的生命维持住,维持一个时期,这就算了。

我们人的意义,除了维持这一生的生命的现象以外,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本性恢复过来。

本性恢复过来的时候,那么解决人生问题,宇宙的问题,生死的问题,全部都能解决。

这是古代圣人,他一方面,治国平天下;一方面也要教化,天下苍生,都能够这样学习圣人之道。

所以《中庸》这部书,跟前面我们研究《大学》,《大学》是教人家明明德。

《中庸》是教人家恢复自己的本性,用的文辞虽然是不同,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叫我们学做为圣人。

那么这也是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它的最高的境界,就是学做圣人。

那么前面这一段介绍完了以后,往下我们就看《中庸》的经文了。

《中庸》的经文,开头就说: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三句,接着下面解释道是什么?

这个后来再说,我们先就看前面这三句话,「天命之谓性」,方才讲《中庸》的宗旨,就是敎我们学《中庸》的人,要学着恢复自己的本性,那么为什么叫本性呢?

这就是「天命之谓性」,这一句话,这一句话的时候,这个天命这两个字,我们看古人的注解,古人我们看汉儒郑康成的注解,他说天命是什么呢?

天命就是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

他说天命是「天所命生人」,「生」就是人生这两个字把它倒过来讲,「天所命生人」,这是天命两个字。

我们人从天命,所受这种命,这叫性命,那么他为了解释这个性命,实在来说,性命这个性字,天命这个性字,你怎么解释呢?

说到真实的意思,没办法解释。

方才郑康成讲,天命就是说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

这是解释天命这两个字,性还是没办法讲的。

因为这个性,既是我们「本体」,真正说起来,你说是要问一般哲学讲的「本体」,哲学「本体」怎么讲法子啊?

他也讲不出来。

就如同《周易》里面讲的太极,太极怎么讲法子呢?

所以太极没办法讲,就太极是个「本体」,再由太极所起的作用,有作用之前,作用凭什么起作用呢?

必须由『体』,起了,有『现象』才谈到作用,所以《周易》的这个太极「本体」,没有办法讲的时候,就讲到孔子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一个是阴,一个是阳,两仪仪就是仪表的仪,既是有仪表,那么就有形象,有一个痕迹了,有一个形象可以追求了。

有两仪之后,再有四象,四相之后才有八卦,然后有这些象才能够发生各种作用。

所以研究《周易》,必须先了解体、相、用。

体是无相的,既是无相的这没办法说,你要说的时候只能够从它的由体,然后再起的现象,由现象所发生的作用。

从它的相与它的用这一方面,往里面去体验它的本体。

我们根据《周易》这个研究的方法,再回过头来,我们看郑康成的注解,他在讲天命之后,接着就讲,用什么呢?

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解释,五行是什么呢?

五行是在《周易》里面就说了,由阴阳两种气,阴阳二气运转,运转不停地,然后就生出这个五行,阴阳,在《周易》里面代表一个是天、一个是地。

所以天地阴阳,这样运转不停,最微细的物质,就是金木水火土,因此有了金木水火土,这就是有宇宙万有,它基本的一个物质形态。

因此,郑康成在注解「天命之谓性」的时候,就解释了,木他把这个五行就结合了,我们人身有一个仁、义、礼、智、信,五种品德。

那么合起来讲,这个木金水火土,这个五行是物质,物质其中就含有精神。

这个精神,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这是合在一起讲的。

为什么金木水火土,就含有精神,也就是含有心灵呢?

我们再从《周易》拿来看一看,《周易》那个本体讲的太极,太极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心,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本性,由太极起的阴阳两仪的现象的话,那么这个阴阳两仪也就是大极,由阴阳两仪,然后运行再衍生出来的金木水火土,那这个金木水火土,不就是跟心,跟精神是一回事情吗?

所以在郑康成他的解释,就是说了,「木神则仁」。

木是五行之中的一个木,木神,它是个仁。

金呢?

金神则义。

火神呢?

则礼。

这个水神呢?

则信。

土神呢?

则智。

他把五行,每一种都配合了仁义礼智信。

这五种品德,再加上这个中间加上精神的神,把它结合起来。

换句话说就从这个现象,来让我们了解性,为什么从这个现象可以了解性呢?

拿这个五行,再来配合,五行是宇宙万有一个最基本的,最微细的五种形态。

这五种形态的时候,配合起来。

我们再把它拿方位来配合,木是在东方,东方是在春天,春天的东方,万物在春天就会生长。

这个天地有好生之德,春天是万物生长,它就是合乎仁义礼智信的这个仁。

所以木它的这个神,精神就是仁。

这个金的神呢?

在西方的金是在西方,西方在一年之中是秋天,秋天是万物都成熟了。

都成熟之后就应该收敛起来,收敛起来,这就合乎义。

要收成了,合乎义,那么就不能够再继续生长了。

所谓义是等于是办事情一样,做到这个程度,一定就止住,该做到这个时候就行了。

这是西方的金,它合乎仁义礼智信的义。

在这个北方呢?

这是水,水神叫信,北方这个水,水是什么呢?

水它是信,有信用的水是非常实在的。

比如说拿《周易》里面来讲,《周易》那个坎卦,坎卦当中的一横是,最实在的一爻,那么这是北方。

南方呢?

南方是火,火神则是礼,火是什么、礼是什么呢?

礼是火是有照明的作用,照得清清楚楚的,礼是叫我们明了一切事情,很清楚,一切有规距,火呢在南方这个火就讲礼。

至于中间这个土,土是在中央,它是叫做智,智是什么呢?

它这个就四季来讲,前面是东西南北都配合了春夏秋冬,土在这个中间,它属于什么呢?

它与四方都有关系的,无论是东方、西方、南方、北方,都缺少不了土,无论是春夏秋冬的话四季,都与这个土有相接的。

那么四方都有土是好懂了,至于春夏秋冬这个四季,与中央这个土是怎么衔接呢?

在这个四季之间,比如说一年十二个月,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