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启蒙读本51100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7940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启蒙读本5110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文言文启蒙读本5110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文言文启蒙读本5110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文言文启蒙读本5110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文言文启蒙读本5110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启蒙读本51100篇.docx

《文言文启蒙读本5110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启蒙读本51100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启蒙读本51100篇.docx

文言文启蒙读本51100篇

文言文启蒙读本(51—100篇)

51.为者常成

梁丘据谓晏子曰:

“吾至死不与(比不上)夫子矣。

”晏子曰:

“婴闻之: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放弃)、常行而不休而已矣(罢了)。

”(选自《初潭集》)

【文言知识】夫子。

“夫子”是对人的敬称。

上文“吾至死不与夫子矣”中的“夫子”,是指晏子。

孔丘,世人称孔子,也有称孔夫子的,可见称“子”与“夫子”一样。

孟轲,世人称孟子,也有称孟夫子的。

俗称“老夫子”,是对老先生的敬称。

【文化常识】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大夫,他曾在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个君主执政期间任国相。

晏婴政、外交都擅长,自己的生活也相当俭朴,故受时人与后世的敬仰。

【启发与借鉴】“为者常成”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座右铭。

任何事情只要去做,而且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总会成功的,最怕的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思考与练习】

1.翻译:

婴非有异于人也。

_______________。

2.解释:

①“层出不穷”中的“穷”,是指________;②“不知所云”中的“云”,是指_______;③“大声疾呼”中的“疾”,是指_____;④“寡不敌众”中的“寡”,是指______。

52.彬称病

宋将彬(bīn)攻金陵(今市),将克,忽称疾,诸将惊,皆来问疾,冀其早愈。

彬曰:

“余之病非药石所能愈,唯需诸公共发诚心,自誓于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

”诸将许诺,当即焚香为誓,明日称愈。

与克金陵,城中安堵如故(形容十分安定),百姓如常。

又,翰克江州(今市),忿其久不下,城克,屠戮无余。

(据《五朝名臣言行录》改写)

【文言知识】克。

上文多次出现“克”字,均作“攻克”、“攻下”解释。

“克城之日”,意为攻下金陵城的那天;“城克”,意为江州城被攻下。

又,《刿论战》:

“既克,公问其故。

”意为打败齐军后,鲁庄公问刿战胜的原因。

【文化常识】药石。

“药石”泛指医药治疗。

上文“余之病非药石所能愈”,意为我的病不是吃药打针所治得好的。

“药”指敷药、汤药与丸药等中药,“石”指针灸。

传说我国远在原始社会就有针灸术,那时的针是石制的,极细,刺进有关穴道以治病,自金属出现后,针灸术大为提高,世传针灸能治百病。

如今世界各国的针灸术都是由中国流传过去的。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称________;②冀________;③唯_______;④与______。

2.翻译:

忿其久不下,城克,屠戮无余。

______。

3.成语“安堵如故”的本义是:

________。

53.欧阳修发愤苦学

欧阳修四岁而孤,母以荻(dí,芦苇类的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与稍长(渐渐长大),而家无书读,就(前往)闾里(乡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只专心读书),终成文坛巨匠(大师)。

(据《欧阳修全集·附录》改写)

【文言知识】士。

“士”在古代是一个阶层,相当于今天的知识分子。

旧时有“士、农、工、商”之说,意为社会上有四个阶层或四种职业,即读书做官的、务农的、务工的与经商的。

上文“士人家”即读书人家。

【启发与借鉴】成功的道路是艰难的,有志的人才能勇敢地去攀登。

【思考与练习】

1.“孤”的含义古今有所不同,本文中的“孤”是指____。

2.解释:

①“废寝忘食”中的“寝”是指__________;②“家徒壁立”中的“徒”是指__________;③“为非作歹”中的“歹”是指__________;④“心旷神怡”中的“怡”是指_________。

3.欧阳修是_____朝人,著名的_____家。

54.名落山

宋吴人山,滑稽才子也。

赴郡(此指省城)参加科举,乡人托以子偕往。

乡人子失意(指未取),山名榜末,先归。

乡人问其子得失(取不取),山曰:

“解名(考中举人的)尽处是山,贤郎更在山外。

”(据《过庭录》改写)

【文言知识】“滑稽”,古音读gǔjí,本指语言幽默风趣,能说会道。

上文“滑稽才子”即指山这个人能说会道、幽默风趣。

后来,这个词语的读音、含义有了变化,多指语言、动作引人发笑。

【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

在那个社会里,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就是做官,所谓“学而优则仕”。

他们要从秀才到举人再到进士,一级一级考上去。

很多人一辈子没考上举人,只好一辈子做个穷秀才。

像本文中所说的山,他虽然在举人的榜上是末一名,但总算考上了,而同乡人的儿子便没有考取。

没考取的可隔三年再考。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赴______;②偕______;③贤郎______。

2.鲁迅曾刻画过一个科举考试受害者的典型形象,他的名字叫___。

55.蝙 蝠

凤凰寿,百鸟朝贺,唯蝙蝠不至。

凤凰责之曰:

“汝居吾下,何如此倨傲?

”蝙蝠曰:

“吾有足,属兽,何为贺汝?

”一日,麒麟生诞,蝙蝠亦不至。

麒麟亦责之。

蝙蝠曰:

“吾有翼,能飞,属禽,何为贺欤(yú)?

”既而,凤凰与麒麟相会,语与蝙蝠之事,相与慨叹曰:

“今世风(社会风气)恶薄(污浊),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实无奈他何!

”(据《笑府》改写)

【文言知识】欤。

“欤”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吗”、“啊”、“了”等。

上文“何为贺欤”,意为为什么要来祝贺呢?

又,“天何不雨欤”,意为天为什么不下雨呢?

“何卒之早欤”,意为为什么死得那么早啊!

【文化常识】世上没有凤凰,也没有麒麟,这是古人假想出来的两种吉祥动物。

凤凰是百鸟之首,故有“百鸟朝凤”之说;麒麟是百兽之首,是王中之王。

正如龙,也是古人设想出来的吉祥动物。

【思考与练习】

1.翻译:

汝居吾下,何如此倨傲?

_______________?

2.解释:

①既而_______;②相与_______;③徒_____。

56.红毛毡

红毛国(旧时有些人对英国与荷兰国的称呼),旧许与中国相贸易。

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

红毛人固请赐一毡地足矣。

边帅思一毡所容无几(没多少),许之。

其人置毡岸上,仅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

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已登数百人矣。

红毛人短刃并(同时)发,出于边帅不意,被掠去数里。

(据《聊斋志异》改写)

【文言知识】许。

上文有四个“许”,它们的含义分两类:

“旧许与中国相贸易”、“不许登岸”、“许之”中的三个“许”,均指“允许”、“答应”;“顷刻毡大亩许”中的“许”,指“左右”、“约”、“光景”,意为顷刻之间那块毡扩大到一亩地左右。

【启发与借鉴】一百多年前,帝国主义列强就是用这种软硬兼施的无赖手段瓜分中国的!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且……且……_____;②刃_____。

2.翻译:

红毛人固请赐一毡地足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越人养狗

越人(今一带的人)道上遇狗,狗低首摇尾而人言,曰:

“我善猎。

得兽,与尔中分。

”越人喜,引而俱归,食以膏粱,待之以人礼。

狗得盛礼,日益倨(jù,傲慢),猎得兽,必尽啖(dàn,吃)乃已。

或嗤越人曰:

“尔饮食之,得兽,其辄尽啖,奚以狗为(凭什么还要养狗呢)?

”越人悟,因与分肉,多自与。

狗怒,啮其首,断领(头颈),走而去之。

(据《伯牙琴》改写)

【文言知识】膏粱。

“膏”指肉,“粱”指精米。

上文“食以膏粱”,意为把精肉与白米饭给它吃。

旧时称公子哥儿为“膏粱子弟”,因为他们吃得好,又被称为“纨绔子弟”,因为他们穿绫罗绸缎。

【启发与借鉴】世上类似狗的人也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人言______;②中分______;③盛礼______;④乃已_____。

2.翻译:

或嗤越人曰:

“尔饮食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承宫拾薪求学

汉之承宫,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猪)。

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数百人。

宫过息庐(房屋,此指学舍)下,乐(羡慕)其业,因就听经。

遂请留门下,为诸生拾薪,执苦(干苦活)数年,勤学不倦。

(据《后汉书》改写)

【文言知识】豕。

一千多年前,我们祖宗所写的“豕”,就是指“猪”,“”(bā)指母猪,“豨”(xī)指野猪。

“豚”(tún)是指小猪,有时也泛指猪。

“”是“豕”的异体字。

“猪”是以后才有的字。

【文化常识】经。

儒家把《诗》、《书》、《礼》、《易》和《春秋》五部书称为经典著作,俗称“五经”,故又称《诗经》、《书经》、《礼经》、《易经》与《春秋经》。

以后又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称为“四书”。

自宋朝以后,“四书五经”是读书人必读的书,科举考试的题目也出自这些书里。

【启发与借鉴】为了求得学问,承宫什么事都肯干,这就是苦学。

【思考与练习】

1.古代苦学的人很多,除了承宫外,你还能举出一个人吗?

___________。

2.解释:

①“名闻遐迩”中的“迩”,是指_____;②“心不在焉”中的“焉”,是指_______;③“义愤填膺”中的“膺”,是指______;④“沉默寡言”中的“寡”,是指____。

59.刺股

乃人,学纵横之术(策略),游说王,书(指给王的信)十上,而不为用,资用(资金)匮(kuì)乏,潦倒而归。

至家,妻不下絍(rèn,织布机),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

乃叹曰:

“此皆(我)之罪也!

”乃发愤读书。

读书欲睡(打瞌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后卒合齐、楚、燕、、、抗,佩六国相印。

(据《战国策》改写)

【文言知识】股。

“股”指大腿。

上文“引锥自刺其股”,意为拿起锥子自己刺大腿。

这样做,目的是使自己受痛而惊醒,继续读书。

【文化常识】战国末年,出现了研究“纵横之术”的纵横家。

所谓“纵”,指“合纵”,它的代表者为。

他主把六国——齐、楚、燕、、、联合起来,抗击国。

所谓“横”,指“连横”,它的代表者为仪,他主以国为中心,联合某些国家,攻击另外一些国家,采用“各个击破”的策略。

最终“合纵”失败,“连横”获胜,国击败了六国,统一了中国。

【思考与练习】

1.“悬梁刺股”本为“头悬梁、锥刺股”,属两个人刻苦读书的故事。

你已知道“刺股”的出典,那么“悬梁”是谁的故事呢?

请查成语词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

①乃______;②不为用______;③匮乏______;④卒______。

3.翻译:

父母不以为子。

____________。

60.蛙与牛斗

蛙于草中,视牛渐近,庞然(巨大的样子)大物也,嫉之。

遂吸气鼓腹,欲过于牛,谓伙曰:

“吾腹稍大,似牛乎?

”伙曰:

“差远矣!

”蛙怒,复吸气鼓腹,曰:

“今如何?

”曰:

“与前无异。

”蛙暴起,又吸气鼓腹,须臾(yú),腹裂而死。

牛历(经过)其旁,践蛙尸于泥中。

此谓不自量力者也。

(据《克雷洛夫寓言》改写)

【文言知识】1.稍。

文言中的“稍”多作“渐渐地”解释,很少解释为“稍微”。

上文“吾腹稍大”中的“稍”,即指“渐渐地”,意为我的肚子渐渐地胀大。

又,“此人稍长即去家”,意为这人渐渐长大便离家。

2.“须臾”与其他。

“须臾”相当于一会儿。

上文“须臾,腹裂而死”,意为一会儿青蛙的肚皮裂开而死了。

在文言中“须臾”的同义词有“顷”、“俄顷”、“旋”、“移时”、“须斯”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嫉_____;②暴起_____;③谓______。

2.翻译:

与前无异。

_______________。

3.蛙的致命缺点是什么?

请用原文中的句子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二叟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村而居。

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

一日,叟携酒至乙翁处,二人对酌,不亦乐乎!

乙翁曰:

“向吾远游冀、雍,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

”甲翁曰:

“是山余亦未登,久念之,然老矣,恐力不胜。

”乙翁曰:

“差矣,汝之言!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十,何老之有?

”甲翁曰:

“甚善。

”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渡长江,徒步而至泰阴。

夜宿,凌晨上山。

乙翁欲扶持之,甲翁曰:

“吾力尚可,无需相扶。

”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据有关材料编写)

【文言知识】1.“而已”与“耳”。

“而已”与“耳”用在句末,都相当于“罢了”。

上文“唯叟一人而已”也可写成“唯叟一人耳”,意为只有老头儿一个人罢了。

2.何老之有。

“何老之有”要按“有何老”理解,意为有什么老的呢?

即不算老。

这种句式与《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相同。

【文化常识】冀、雍与其他。

我国古代把中华分为九州:

冀州、雍州、兖(yǎn)州、青州、、、荆州、豫州、幽州。

冀州在今一带,雍州在今一带。

从上面看,二叟是人——古之包括今天的长江下游广区,因文中说他们“渡长江”,故可推测为江南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去_____;②向______;③是______;④曩______;⑤逾______。

2.翻译:

翌日,二翁偕往。

_________。

62.人有亡斧者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

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

(据《列子》改写)

【文言知识】颜色。

现代汉语中的“颜色”是指色彩,而文言中的“颜色”是指“脸上的神色”。

上文“视其颜色,窃斧也”,意为看他脸上的神色,是偷斧头的人。

若说“颜色不移”,意为脸上神色不改;“颜色无主”,意为脸上的神色变化无定,形容惊慌失态的样子。

【启发与借鉴】毫无事实根据的怀疑,只会伤害别人。

【思考与练习】

1.“意其邻人之子”后省略了_______,补充后应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语填空:

①优柔__断;②无动于__;③__移默化;④好高__远。

63.蛛与蚕问答

蛛见蚕吐丝为茧,乃曰:

“汝之吐丝,终日辛劳,讫自缚,何苦为(呢)?

蚕妇操汝入沸汤,抽为长丝,遂丧躯。

然则其巧也,适(正合)以自杀,不亦愚乎?

”蚕对曰:

“吾固自杀。

然世人无吾,非寒冻而殁(mò,死)乎?

尔口吐经纬(指横的竖的丝),织成罗网(网),坐伺其间,俟(sì)蚊虻投网而自饱。

巧则巧矣,其心何忍!

”噫,世之人为蚕乎,抑为蛛乎?

(据有关材料编写)

【文言知识】1.俟。

“俟”指“等候”、“等待”。

上文“俟蚊虻投网而自饱”,意为等候蚊子、牛虻撞在网上而自己吃饱。

又,《捕蛇者说》: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其中“俟”也指“等候”。

2.抑。

“抑”指“还是”,表示选择。

上文“世之人为蚕乎,抑为蛛乎”,意为世上的人准备做蚕呢,还是打算做蛛。

又,“去抑留,由尔定”,意为离开还是留下,由你决定。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讫______;②操______;③伺______。

2.“吾固自杀”中的“固”,不指“坚固”、“巩固”、“牢固”,而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莽汉断棘

终南(山名,在今境)之上有棘满径,枝柔而刺密,触之者恒胶结(粘住)不可解。

人畏其刺,咸迂(绕开)其途避之。

一壮汉义形于色,曰:

“汝辈怯,是有何惧!

”遂持刀而入,欲节节而断之。

孰知左断于手,而右曳于臂,下钩其裾(裙),而上牵其袖,未至片刻已惫甚。

众哂(shěn,嘲笑)之曰:

“莽汉,莽汉,断棘好汉,棘未斩断,人已不堪(不能忍受)。

”(据有关材料编写)

【文言知识】“径”与“道”。

“道”一般指较宽的路;“径”指小路。

上文“有棘满径”,意为小路上长满了荆棘。

成语“曲径通幽”,意为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雅的境地。

又,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山上的石路称“径”,十分确当。

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启发与借鉴】一时的冲动加盲目的蛮干,最终只会自讨苦吃!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恒______;②孰______;③惫______。

2.本文中的“左”、“右”、“上”、“下”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

汝辈怯,是有何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楚王射猎

楚王猎于云梦(古代的大沼泽地,在今境),使虞人(负责狩猎的官吏)驱禽兽而射之。

禽飞,鹿出于王之右,麋(mí,鹿的一种)逸(奔)于王之左。

王欲引弓射之,又有鹄(hú,天鹅)掠过。

王注(停)矢于弓,不知射何也。

养由基(古代善射的人)进曰:

“臣(我)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十发而十中;若置十叶于前,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肯定)也。

”王曰:

“何为?

”养由基曰:

“心不专也。

”(据《郁离子》改写)

【文言知识】引。

“引”是个象形字,好像把弓拉开来的样子,故本义为“拉开弓”,后虚化为“拉”、“拉开”。

上文“王欲引弓射之”,意为楚王想拉开弓射禽兽。

今体育运动中的“引体向上”,意为拉着自己的身体向上。

【启发与借鉴】目标太多,精力便不能集中,结果一无所获。

有人既练琴棋书画,又要学唱歌跳舞,结果可想而知。

【思考与练习】

1.楚王一无所获,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

王注矢于弓,不知射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酒徒遇啬鬼

昔一人嗜酒,忽遇故人,其故人乃悭(qiān)吝(吝啬)之徒。

嗜酒者曰:

“望诣贵府一叙,口渴心烦,或茶或酒,求止渴耳。

”故人曰:

“吾贱寓甚遐,不敢劳烦玉趾。

”嗜酒者曰:

“谅(料想)第二三十里耳。

”故人曰:

“敝寓甚陋,不堪屈尊。

”嗜酒者曰:

“但启户就好。

”故人曰:

“奈(只是)器皿不备,无有杯盏。

”嗜酒者曰:

“吾与尔相知,瓶饮亦好。

”故人曰:

“且待吾半日,吾访友毕即呼尔同归。

”嗜酒者目瞪口呆。

(据有关材料编写)

【文言知识】第。

“第”是个多义词。

上文“谅第二三十里耳”中的“第”,相当于“只”、“只不过”,意为料想只不过二三十里路罢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与“但”同义,那句话也可说成“谅但二三十里耳”。

【文化常识】古人在对话时很讲究谦词与敬词的运用。

如称对方的儿子为“令郎”,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

上文那酒徒敬称对方的家为“贵府”,而故人谦称自己的家为“贱寓”(也可称“敝庐”、“陋室”),敬称对方的脚叫“玉趾”,说你到来为“屈尊”。

凡此种种,都是谦词与敬词的运用。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徒_____;②诣_____;③遐_____;④耳_____;⑤相知____。

2.翻译:

但启户就好。

___________。

67.唐临为官

唐临为万泉(古县名)丞(县令的属官)。

县有囚十数人,皆因未入赋而系。

会暮春时雨,乃耕作佳期。

唐临白县令:

“囚人亦有妻儿,无稼穑(田间劳作)何以活人,请出之。

”令惧其逸,不许。

唐临曰:

“明公(对县令的敬称)若有所疑,吾自当(抵挡)其罪。

”令因请假归乡。

临悉召囚令归家耕作,并与之约:

农事毕,皆归系所。

囚等感恩,至时毕集县狱。

临由是知名。

(据《旧唐书》改写)

【文言知识】毕。

上文有两个“毕”,含义不同:

“农事毕”中的“毕”,指“结束”,意为农忙结束;“至时毕集县狱”中的“毕”,指“全部”、“都”,意为到时候全部集中在县的监狱里。

又,“少长毕至”,意为年轻的年长的都到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会______;②白______;③逸______;④悉______。

2.县令为什么在这时候要请假回乡?

_______。

3.翻译:

皆因未入赋而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鹦鹉亦有情

宋高宗时,陇山县有人进能言之鹦鹉于宫中。

高宗养之,爱甚。

一日,高宗问日:

“尔思乡不?

”曰:

“岂不思乡?

然思之何益!

”帝怜之,即遣侍者送还陇山。

数年后,宫中有人过其地。

鹦鹉问曰:

“皇上安不?

”答日:

“崩矣。

”鹦鹉悲鸣不已。

(据《虞初新志》改写)

【文言知识】不。

文言的“不”,有时同“否”,这是通假现象。

上文“尔思乡不”,即“尔思乡否”,意为你想不想家乡?

“皇上安不”,即“皇上安否”,意为皇帝身体好不好?

又,“不者,吾死矣”,意为要不是这样的话,我就死了。

【文化常识】封建社会是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统治者与百姓不仅衣食住行与礼仪有严格区别,就是用词也有不同。

如皇帝自称是“朕”(zhèn),而百姓只能说“我”、“吾”、“余”、“予”。

皇帝死用“崩”,上文“崩矣”,即皇帝死了。

诸侯或大官死用“薨”(hōng),一般的人死用“卒”、“没”或“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进_____;②怜_____;③遣_____。

2.翻译:

鹦鹉悲鸣不已。

________。

69.母责子

侃(kǎn)为东晋之大将军,于国为栋梁,于民若父母,世人重之。

其少时为河梁吏(负责河道与渔业的官吏)。

尝以一坩鲊(gānzhǎ,一坛腌鱼)饷(以食物送人)母。

母曰:

“此何来?

”使者曰:

“官府所有。

”母封酢反书(回信),责侃曰:

“汝为吏,以官物见饷(赠送给我),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据《世说新语》改写)

【文言知识】非唯……乃……。

这是一组关联词,也称为文言文固定句式,相当于“不仅……而且……”。

上文“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意为不仅没有好处,而且增添了我的忧愁。

又,“非唯图利,乃害之”,意为不仅是贪图财利,而且是坑害他人。

【启发与借鉴】世上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孝敬他们,但孝敬要正当。

把公家的财物赠送给父母,这是不应该的。

母拒收一坛腌鱼,并回信严肃地批评儿子,这是母亲教育有方。

侃后来终成国家栋梁之才,这与母亲的教育有关。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于_____;②少时_____;③尝_____。

2.古诗填空:

①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②若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__;③借问酒家何处有,_________________。

70.荀巨伯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匈奴攻城。

友人语巨伯曰:

“吾将死矣,子可去,勿无辜受害。

”巨伯曰:

“远来相视(看你),子令我去,败义(毁坏道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

”敌既至,谓巨伯曰:

“吾大军至,一(整)城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巨伯曰: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抛下他),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敌相谓曰:

“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邦。

”遂班师而还。

(据《世说新语》改写)

【文言知识】令。

“令”可指“命令”、“使”、“让”等。

上文“子令我去”中的“令”,指“让”、“叫”,意为你让我离去。

又,“令左右善待之”,意为叫手下的人好好招待他;“令人惧”,意为让人感到害怕;“上令杀之”,意为皇上命令把他杀了。

【启发与借鉴】患难见真情。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说过:

我们交朋友,应当选择那些在危难时能挺身而出的人。

本文中的荀巨伯就是这样的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值_____;②岂_____;③既______;④我辈______;⑤班师_____。

2.翻译:

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任末削荆为笔

汉之任末,年十四,负笈(jí,书箱)从师,不惧险阻。

每言:

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成就事业)?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ān,茅草小屋),削荆(一种有刺的灌木)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燃麻蒿(hāo,野草)以照。

观书有会意处,书其衣,以记其事。

同学者悦其勤学而有会意,常以净衣易之。

未尝言:

“夫人之好学,虽死犹存;其不好学者,虽存犹死。

”(据《拾遗记》改写)

【文言知识】夫。

“夫”用在句子的开头,大多作发语词用,无实在含义,一般可不译出。

上文“夫人之好学”,只要按“人之好学”理解即可。

但有时也指“那”、“那个”,如“夫人有功,何能忘之”,意为那个人有功劳,怎么能忘记他呢?

【启发与借鉴】记住任末的名言:

①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②人之好学,虽死犹存;其不好学者,虽存犹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负_____;②书_____;③存_____。

2.翻译:

常以净衣易之。

________。

72.砚 眼

明有陆公庐峰,于京城待用(等待朝廷任用)。

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

既还邸(dǐ,官办的旅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