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7227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36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第三章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3第三章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3第三章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3第三章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3第三章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第三章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docx

《3第三章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第三章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第三章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docx

3第三章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第三章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第一节 概 述

一、基本概念

1.灭菌和灭菌法

灭菌(sterilization):

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致病或非致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手段。

灭菌法(Techniqueofsterilization):

杀灭或除去所有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方法或技术。

2.无菌和无菌操作法

无菌(sterility):

在任一指定物体、介质或环境中,不得存在任何活的微生物。

无菌操作法(Aseptictechnique):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利用或控制一定条件,使产品避免被微生物污染的一种操作方法或技术。

3.防腐与消毒

防腐(antisepsis):

是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抑制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手段,亦称抑菌。

对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具有抑制作用的物质称抑菌剂或防腐剂

消毒(disinfection):

是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杀灭或除去病原微生物的手段。

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杀灭或除去作用的物质称为消毒剂

4.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灭菌制剂:

采用某一物理、化学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制剂。

无菌制剂:

采用某一无菌操作方法或技术制备的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繁殖体或芽孢的一类制剂。

二、灭菌与无菌技术

微生物因生长期不同可分为繁殖体和芽孢。

芽孢具有较强的抗热能力,因此灭菌效果的评价应以杀灭芽孢为准。

灭菌的意义:

保证药物制剂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

灭菌的类型:

物理灭菌法、化学灭菌法、无菌操作法。

(一)物理灭菌技术

物理灭菌技术系指利用蛋白质与核酸具有遇热、射线不稳定的特性,采用加热、射线和过滤的方法,杀灭或除去微生物的技术。

1.干热灭菌法:

系指在干燥环境中加热灭菌的技术。

特点:

灭菌温度高、效果差、成本高、适应性差。

(1)火焰灭菌法:

 定义:

用火焰直接灼烧微生物而达到灭菌的方法。

特点:

灭菌迅速、可靠、简便。

适用范围:

耐火焰的物品,不适合药品的灭菌。

(2)干热空气灭菌法

 定义:

在高温干热空气中灭菌的方法。

特点:

干热空气穿透力弱,各处温度均匀性较差,干燥状态下微生物耐热性强,故本法温度高,时间长。

适用范围:

耐高温的物品、油脂、部分药品等。

灭菌条件:

135-145℃灭菌需3-5小时;160-170℃灭菌需2-4小时;180-200℃灭菌需0.5-1小时。

2.湿热灭菌法:

采用饱和蒸气、沸水或流通蒸气进行灭菌的方法。

特点:

由于蒸气潜热大,穿透力强,易使蛋白变性,比干热空气灭菌法效率高,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

(1)热压灭菌法

定义:

用高压饱和水蒸汽加热杀死微生物的方法。

特点:

灭菌效果强,能杀灭所有的细菌繁殖体和芽胞,效果可靠。

适用范围:

耐高压蒸气的药物制剂、玻璃、金属、瓷器、橡胶制品、膜滤器等。

灭菌条件:

115℃(67kPa),30min;121℃(97kPa),20min;126℃(139kPa),15min。

热压灭菌设备种类较多,如卧式、立式和手提式热压灭菌器等。

以卧式热压灭菌柜最常用。

 操作方法:

    1)准备阶段:

灭菌柜的清洗、夹套用蒸气加热,使夹套中的蒸气压力上升至所需标准;

    2)灭菌阶段:

在柜内放置待灭菌物品,关闭柜门,旋紧;通入热蒸气灭菌;

    3)后处理阶段:

到时间后,先将蒸气关闭,排气,当蒸气压力降至"0",开启柜门,冷却后,取样。

 注意事项:

    ①必须使用饱和蒸气。

    ②必须将灭菌器内的空气排除。

    ③灭菌时间必须从全部药液温度真正达到所要求的温度时算起。

    ④灭菌完后停止加热,必须使压力逐渐降到0,才能稍稍打开灭菌锅,待10-15分钟,再全部打开,以避免人员安全问题,防止物品冲出等。

  影响湿热灭菌的因素有:

①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微生物的耐热、压的次序为芽胞>繁殖体>衰老体。

微生物数量愈少,所需灭菌时间愈短。

②蒸气的性质:

饱和蒸气热含量较高,热穿透力较大,灭菌效率高;湿饱和蒸气因含有水分,热含量较低,热穿透力较差,灭菌效率较低;过热蒸气温度高于饱和蒸气,但穿透力差,灭菌效率低,且易引起药品的不稳定性。

因此,热压灭菌应采用饱和蒸气。

③药物性质与灭菌条件:

一般而言,灭菌温度愈高,灭菌时间愈长,药品被破坏的可能

性愈大。

因此,在设计灭菌温度和灭菌时间时必须考虑药品的稳定性,即在达到有效灭菌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灭菌温度和缩短灭菌时间。

④其他(介质性质):

介质pH对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力具有较大影响。

一般情况下,在中性环境微生物的耐热性最强,碱性环境次之,酸性环境则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介质中的营养成分愈丰富(如含糖类、蛋白质等),微生物的抗热性愈强,应适当提高灭菌温度和延长灭菌时间。

(2)流通蒸气灭菌法

定义:

在常压下,采用100℃流通蒸气加热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特点:

不能保证杀灭所有的芽胞。

适用范围:

较多地用于消毒与不耐高热的药物制剂等。

灭菌条件:

100℃,30-60分钟。

(3)煮沸灭菌法

定义:

把待灭菌物品放入沸水中加热灭菌的方法。

特点:

不能确保杀灭所有的芽胞。

适用范围:

常用于注射器等的消毒和不耐高热的药物制剂等。

灭菌条件:

煮沸30-60分钟,必要时加入抑菌剂,如酚类和三氯叔丁醇等,可杀死芽胞菌。

(4)低温间歇灭菌法。

将待灭菌的物品置60~80℃的水或流通蒸汽中加热60min,杀灭微生物繁殖体后,在室温条件下放置24h,让待灭菌物中的芽胞发育成为繁殖体,再次加热灭菌、放置使芽孢发育、再次灭菌,反复多次,直至杀灭所有的芽孢。

3.过滤灭菌法

 定义:

系利用细菌不能通过致密具孔材料的原理以除去气体或液体中微生物的方法。

机理:

繁殖体很少小于1μm,芽胞在0.5μm左右,故可通过过筛滤除。

适用范围:

对热不稳定的药物溶液、气体、水等。

常用滤过器的孔径:

微孔薄膜滤器,0.22μm或0.3μm;G6号垂熔玻璃漏斗,2μm以下;白陶土滤柱,1.3μm以下。

测定孔径的方法,用0.7μm左右的灵菌混悬液滤过,滤液培养后观察有无灵菌生长。

4.射线灭菌法

系采用辐射、微波和紫外线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1)辐射灭菌法

    定义:

系指将灭菌物品置于适宜放射源辐射的γ射线或适宜的电子加速器发生的电子束中进行电离辐射而达到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机理:

使生物大分子电离,产生自由基,最终分解。

特点:

不升高温度,包装后也可灭菌。

不足之处:

费用高、可能促进药物降解、安全问题。

适用范围:

不耐热药品、医疗器械、高分子材料等。

  

(2)紫外线灭菌法

    定义:

用紫外线(能量)照射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机理:

紫外线可使核酸蛋白变性;空气受紫外线照射后可产生臭氧。

特点:

紫外线是直线传播,可被表面反射,穿透力弱,较易穿透空气及水。

灭菌力最强的波长是254nm。

注意事项:

一般在人员进入前开启1-2小时,人员进入时关闭。

适用范围:

表面、空气及蒸馏水。

(3)微波灭菌法

定义:

采用微波(频率为300MHz~300kMHz)照射产生的热能杀灭微生物的方法;机理:

微波照射可产生热效应,可使蛋白质变性;微波的非热效应可干扰细菌正常的新陈代谢。

特点:

低温、常压、省时、高效、均匀、不破坏药

物成分、保质期长、节能、不污染、操作简单、易维护等。

适用范围:

水性注射液。

(二)化学灭菌法

指用化学药品直接作用于微生物而将其杀灭的方法。

杀菌剂:

对微生物具有触杀作用的化学药品。

1.气体灭菌法

  定义:

利用化学消毒剂形成的气体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适用范围:

注射用固体粉末、不耐热的医用器具、设备,以及无菌室等设施;

    常用气体:

环氧乙烷、甲醛、丙二醇、甘油和过氧乙酸蒸气等;

    注意事项:

灭菌后残留气体的处理。

2.药液灭菌法

 定义:

采用杀菌剂溶液进行灭菌的方法。

    常用的药液:

苯扎溴铵、酚或煤酚皂、75%乙醇溶液等。

    应用范围:

手、无菌设备和其它器具的消毒等。

(三)无菌操作法

系指在无菌控制条件下生产无菌制剂的方法。

1.无菌操作室的灭菌

 往往需要几种灭菌法同时应用。

用空气灭菌法对无菌室进行灭菌。

常用甲醛溶液加热熏蒸法等。

定期用药液法在室内进行喷洒或擦拭用具、地面与墙壁等;每天工作前用紫外线灭菌法灭菌一小时,中午休息时再灭菌0.5-1小时。

2.无菌操作

操作人员进入操作室之前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净化处理;无菌室内所有用具尽量用热压灭菌法或干热灭菌法进行灭菌;物料在无菌状态下送入室内;人流、物流严格分离。

制备注射剂时,多需加入抑菌剂。

小量制备,可采用层流洁净工作台或无菌操作柜。

柜内或用紫外灯灭菌,或使用药液喷雾灭菌。

 

 

 

三、衡量灭菌效果的参数

1.D值:

在一定温度下,杀灭90%的微生物(或残存率为10%)所需的灭菌时间。

单位:

分钟(min)

D=t=2.303/k(1g100-1g10)=2.303/k

其中:

N0为原有微生物的数量,Nt为灭菌时间为t时残存的微生物数量,而k为灭菌常数。

D值随微生物的种类、环境和灭菌温度的变化而异。

 2.Z值:

降低一个lgD值所需升高的温度,即灭菌时间减少为原来的1/10所需升高的温度或在相同的灭菌时间内,杀灭99%的微生物所需提高的温度。

    Z=(T2-T1)/lgD1-lgD2

式中T2、T1分别表示高低二个温度,D2、D1分别表示相对应的灭菌时间。

    当lgD1-lgD2=lg(D1/D2)=1时,即D1/D2=10/1时,Z=T2-T1Z值的意义:

灭菌时间减少到原来的1/10所需升高的温度。

Z值越小,表明微生物对温度越敏感。

3.F值:

在一定灭菌温度(T)下给定的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在参比温度(T0)下给定的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

F值常用于干热灭菌的验证。

    

4.F0值:

在一定灭菌温度(T)、Z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Z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

    F0值的概念与F值基本一致,只是参比温度和Z值具体化了,F0值用于热压灭菌的验证。

已知嗜热脂肪芽胞杆菌(微生物指示菌),在121℃进行湿热灭菌时,Z值为10℃。

如将参比温度定为121℃,Z值定为10℃,则F0值可按下式计算:

    F0值的意义:

不管实际灭菌温度如何变化,实际灭菌时间内的灭菌效果相当于12l℃下灭菌F0分钟的效果。

F0被称为标准灭菌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F0值是121℃下热压灭菌时杀死容器中全部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

   

四、空气净化技术及有关标准

(一)概述

1.空气净化技术:

达到某种净化要求所需采用的净化方法。

包括:

工业净化系指除去空气中悬浮的尘埃粒子,以创造洁净的空气环境

生物净化系指不仅除去空气中悬浮的尘埃粒子,而且要求除去微生物等以创造洁净的空气环境。

(二)洁净室空气净化标准

1.含尘浓度即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粉尘的个数(计数浓度)或毫克量(重量浓度)。

2.净化方法常见的可分为三大类:

(1)一般净化:

以温度、湿度为主要指标的空气调节,可采用初效过滤器。

(2)中等净化:

除对温度、湿度有要求外,对含尘量和尘埃粒子也有一定指标(如允许含尘量为0.15~0.25mg/m3,尘埃粒子不得≥1.0μm)。

可采用初、中效二级过滤。

(3)超净净化:

除对温、湿度有要求外,对含尘量和尘埃粒子有严格要求,含尘量采用计数浓度。

该类空气净化必须经过初、中、高效过滤器才能满足要求。

3.洁净室的净化度标准目前世界各国在净化度标准方面尚未统一。

我国《药品产生管理规范》中净化度标准

表3-1《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净化度标准

洁净级别

尘粒数/粒/L

粒径≥0.5μm

尘粒数/粒/英尺3

粒径≥0.5μm

温度/℃

相邻级别

室间压差

湿度/%

菌落数

100

≤3.5

≤100

18~26

正压

40~60

<1

10000

≤350

≤10000

<3

100000

≤3500

≤100000

<10

>100000

≤35000

≤1000000

/

(三)浮尘浓度测定方法和无菌检查法(了解)

1.浮尘浓度测定方法测定空气中浮尘浓度和粒子大小的常用方法有:

光散射法、滤膜显微镜法和比色法。

(1)光散射式粒子计数法:

当含尘气流以细流束通过强光照射的测量区时,空气中的每个尘粒发生光散射,形成光脉冲信号,并转化为相应的电脉冲信号。

根据散射光的强度与尘粒表面积成正比,脉冲信号次数与尘粒个数相对应,最后由数码管显示粒径和粒子数目。

(2)滤膜显微镜计数法:

采用微孔滤膜真空过滤含尘空气,捕集尘粒于微孔滤膜表面,用丙酮蒸气熏蒸至滤膜呈透明状,置显微镜下计数。

根据空气采样量和粒子数计算含尘量。

该法可直接观察尘埃的形状、大小、色泽等物理性质,这对分析尘埃来源及污染途径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取样、计数较繁琐。

(3)光电比色计数法:

采用滤纸真空过滤含尘空气,捕集尘粒于滤纸表面,测定过滤前后的透光度。

根据透光度与积尘量成反比(假设尘埃的成分、大小和分布相同),计算含尘量。

常用于中、高效过滤器的渗漏检查。

2.无菌检查法系指检查药品与辅料是否无菌的方法,是评价无菌产品质量必须进行的检测项目。

无菌制剂必须经过无菌检查法检验,证实已无微生物生存后,才能使用。

《中国药典》规定的无菌检查法有“直接接种法”和“薄膜过滤法”。

(1)直接接种法:

将供试品溶液接种于培养基上,培养数日后观察培养基上是否出现混浊或沉淀,与阳性和阴性对照品比较或直接用显微镜观察。

(2)薄膜过滤法:

取规定量供试品经薄膜过滤器过滤后,取出滤膜在培养基上培养数日,观察结果,并进行阴性和阳性对照试验。

该方法可过滤较大量的样品,检测灵敏度高,结果较“直接接种法”可靠,不易出现“假阴性”结果。

但应严格控制过滤过程中的无菌条件,防止环境微生物污染而影响检测结果。

(四)空气净化技术

1.过滤方式

(1)表面过滤

(2)深层过滤

2.空气过滤机理及影响因素

(1)空气过滤机理

拦截作用,吸附作用

(2)影响因素:

粒径、风速、介质纤维直径和密实性、附尘

3.空气过滤器及其特性

(1)过滤器的种类及特点

种类:

板式过滤器(初效过滤器)、契式和袋式过滤器(中效过滤器)、折叠式过滤器(高效过滤器)

(2)空气过滤器的特性

①过滤效率(η)

②穿透率(k)和净化系数(Kc)

③容尘量:

过滤器允许积尘的最大量。

(五)洁净室的设计(略)

五、冷冻干燥技术

(一)概述

1.概念:

将含有大量水分的物料预先进行降温,冻结成冰点以下的固体。

在真空条件下使冰直接升华,以水蒸气形式除去,得到干燥产品的一种技术。

亦称升华干燥。

(二)冷冻干燥原理及冻干曲线

先将冻干箱空箱降温到-40~-50℃,然后将产品放入冻干箱内进行预冻(降温阶段),制品的升华是在高真空下进行的。

冷冻干燥时可分为升华和再干燥阶段,升华阶段进行第一步加热,使冰大量升华,此时制品温度不宜超过共熔点。

干燥阶段进行第二步加热,以提高干燥程度,此时板温一般控制在30℃左右,直到制品温度与板温重合即达终点。

不同产品应采用不同干燥曲线,同一产品采用不同曲线时,产品质量也不同。

冻干曲线还与冻干设备的性能有关。

因此产品、冻干设备不同时,冻干曲线亦不相同。

(三)冷冻干燥设备

冷冻真空干燥机简称冻干机。

冻干机按系统分,由制冷系统、真空系统、加热系统和控制系统四个主要部分组成;按结构分,由冻干箱、冷凝器、冷冻机、真空泵和阀门、电器控制元件组成。

 

第二节注射剂 

一、概述

  定义:

注射剂(injection)系指药物与适宜的溶剂或分散介质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或稀释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

基本情况:

  注射剂是当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剂型之一,在医院药房的常用制剂中约占40%,在药剂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前沿进展:

近年来,新型注射制剂技术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脂质体、微球、微囊等新型注射给药系统已实现商品化,无针注射剂亦已面市。

(一)注射剂的分类、特点和给药途径

 1.注射剂的分类

(1)基本分类:

注射液(包括溶液型、乳状液型或混悬型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注射用浓溶液(指药物制成的供临用前稀释后静脉滴注用的无菌浓溶液)等;

(2)按体积大小分为普通注射剂和输液;

 

  

(1)溶液型注射剂包括水溶液与非水溶液二类。

可溶于水且在水中稳定的药物,可制成水溶液型注射剂,如氯化钠注射液等。

少数药物可制成非水溶液注射剂,如油溶液注射剂等。

   

(2)混悬型注射剂在水中难溶的固体药物或注射后要求延长作用时间的固体药物,可制成水性或油性混悬液,如醋酸可的松注射液。

一般仅供肌内注射。

混悬型注射液不得用于静脉注射或椎管注射

   (3)乳剂型注射剂水不溶性的液体药物,可以制成乳剂型注射剂,如胶丁钙注射液和静脉注射脂肪乳剂等。

乳状液型注射液应稳定,不得有相分离现象,不得用于椎管注射。

静脉用乳状液型注射液中乳滴(分散相球粒)的粒度90%应在1μm以下,不得有大于5μm的乳滴(球粒)。

除另有规定外,静脉输液应尽可能与血液等渗。

   (4)注射用无菌粉末注射用无菌粉剂又简称粉针,系将供注射用的无菌粉末状药物装入安瓿或其他适宜容器中,临用前用适当的溶剂溶解或混悬而成的注射剂。

常用于在水中不稳定的药物,如青霉素和糜蛋白酶等的粉针剂。

无菌粉末用溶剂结晶法、喷雾干燥法、冷冻干燥法等制得。

2.注射剂的给药途径

    根据医疗上的需要,注射剂的给药途径主要有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脊椎腔注射等。

给药途径不同,作用特点也不一样。

(注射位置-图的形式、注射剂量、用途-实例、吸收特点-注意点四个方面)

   

(1)皮内注射(intradermal(i.d.)route))注射到表皮和真皮之间,单次注射量在0.2ml以下。

主要用于过敏性试验或疾病诊断,如青霉素皮试液和结核菌阳性试验等。

    

(2)皮下注射(subcutaneous(s.c.)route))注射于真皮和肌肉之间的软组织内;主要是水溶

液,注射剂量一般为1~2ml。

当静脉注射不易注射时(如儿童静脉太细)也可进行皮下滴注给药。

药物吸收稍慢,由于人体皮下感觉比肌肉敏感,所以有刺激性的药物混悬剂一般不宜皮下注射。

      (3)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i.m.)route)注射于肌肉组织中;以水溶液为主,也可以是油溶液、混悬液或者乳状液,肌内注射的单次剂量一般在5ml以下(1~5ml);注射油溶液、混悬液或者乳状液具有一定的延效作用,且乳浊液有一定的淋巴靶向性。

肌内注射后药物有一个吸收入血的过程。

 (4)静脉注射(intravenous(i.v.)route)注入静脉中;静脉注射多为水溶液,油溶液和混悬液或乳浊液一般不能作静脉注射,静脉注射分静脉推注(ivbolus)和静脉滴注(ivinfusion),前者用量小,一般5-50ml,后者用量大,从数百ml到数千ml不等(供静脉滴注用的大体积,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不小于100ml);静脉注射多为水溶液。

油溶液和混悬液或乳浊液易引起毛细血管栓塞,但是平均直径<1μm的乳浊液可作静脉注射,凡能导致红细胞溶解或使蛋白质沉淀的药液,均不宜静脉给药。

(5)脊椎腔注射(vertebracavalroute):

注入脊椎四周蜘蛛膜下腔内;一次剂量一般不得超过10ml;由于神经组织比较敏感,且脊椎液缓冲容量小、循环慢,故脊椎腔注射剂必须等渗,pH值在5.0~8.0之间,注入时应缓慢。

(6)动脉内注射(intra-arterialroute):

注入靶区动脉末端,如诊断用动脉造影剂、肝动脉栓塞剂等。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的注射给药途径,包括关节内注射、心内注射、瘤内注射和穴位注射等。

(二)注射剂的特点

1.注射剂的特点

优点:

   

(1)药效迅速且作用可靠由于药剂直接注入人体组织或血管中,所以起效很快。

尤其是静脉注射给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作用更加迅速,可用于抢救危重病人。

另外,注射剂由于不经过胃肠道给药,不受消化液及食物的影响,不经过吸收而直接入血,故生物利用度高,作用可靠,药效也易于控制。

    

(2)适合于不能口服的药物有些药物(如链霉素)口服不易吸收;而有些药物(如青霉素、胰岛素等)口服给药可被胃肠道中的消化液所破坏。

这些药物只有制成注射剂,才能发挥其疗效。

胃肠道不稳定、不吸收、刺激性等

    (3)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对于某些特定的病人,如不能吞咽或处于昏迷、抽搐、惊厥等状态时,采用注射给药比较方便。

有些药物(如链霉素)口服不易吸收,而有些药物(如青霉素、胰岛素)口服可被胃肠道中的消化液所破坏。

这些药物只有制成注射剂,才能发挥其疗效。

(4)可以产生局部定位作用局部注射给药可达到定位给药的作用。

如麻醉药的局部注射、动脉注射造影剂用于局部造影、动脉插管注射给药(介入治疗)用于肝肿瘤栓塞,等等。

(5)某些注射剂还可具有长效作用如油溶液型和混悬型注射剂用于肌内注射时往往有长

效作用;微球制剂进行肌肉或皮下注射也可产生长效作用。

缺点

   

(1)使用不便注射剂一般不能由病人自己使用,而需要技术熟练的医护人员进行注射给药,如进行输注给药则所需时间较长,在使用上不是很方便。

    

(2)安全性问题注射给药属于侵入式给药,伴有明显的疼痛感,而且药物直接进入体内,避开了人体正常的生理保护功能,如果药品稍有质量问题,就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3)稳定性问题由于溶液型注射剂占多数,故注射剂有液体药剂共有的化学稳定性问题;乳剂型和混悬型注射剂还有物理稳定性问题;大多数注射剂必须经过高温灭菌过程,也可能加速药物的降解等。

(4)制备工艺相对复杂注射剂对设备和环境条件等的要求较高,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很严格,可以说注射剂代表着普通药物制剂在生产和质控上的最高水平,故生产费用较高,产品的最终价格也相对较高。

2.注射剂的质量要求

对注射剂的主要质量要求包括:

   

(1)无菌注射剂成品中不应含有任何活的微生物。

所有注射剂都必须达到药典无菌检查的要求。

对于不能用高温进行灭菌的注射剂,保持无菌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无热原用量大的注射剂、供静脉注射及脊椎腔注射的药物制剂,均需进行热原检查,合格后方能使用。

热原进入人体可引发各种不良反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注:

热原指的是注射后能引起人体特殊致热反应的物质)

    (3)安全性注射剂不应对组织有刺激性或毒性反应。

特别在使用非水溶剂或一些附加剂时,必须经过严格的动物实验,证实使用的安全性。

    (4)澄明度注射剂在规定的条件下检查,不得有肉眼可见的混浊或异物。

微粒注入人体后,较大的可堵塞毛细血管形成血栓,若侵入肺、脑、肾、眼等组织也可形成栓塞,并由于巨噬细胞的包围和增殖,形成肉芽肿等危害等。

澄明度检查,不但可保证用药安全,而且可以发现生产中的问题,目前很多制药企业还采用目测检查法,国内外正在研究全自动检查机。

(5)渗透压注射剂的渗透压应尽量与血液相等或接近,其中脊椎腔注射液必须等渗;输液剂由于量大最好等渗或稍高渗。

    (6)pH值注射剂的pH应尽量与血液相等或接近(血液的pH为7.4)。

考虑到不同药物在不同环境中溶解度和稳定性的不同,而且机体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故注射剂的pH可控制在4~9的范围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