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习题六.docx
《文学理论习题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习题六.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理论习题六
习题六:
文学生产
一、名词解释
1、精神生产
人类生产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就是说,精神生产是人通过意识活动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念性的思索或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凭借符号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活动。
2、艺术生产
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是一种意识形态生产,它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发现和反映世界的美,形成对世界的审美意识并运用艺术符号将其物化,创造一个独特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世界的活动,让人不仅受到美的陶冶,而且让人认识世界,弘扬人的价值。
在各种精神生产中,艺术生产是一种最富于创造个性的“真正自由的劳动”。
3、文学创造的客体
指作家体验过的、具有整体性和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
文学创造的客体即文学的反映对象。
4、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
文学创造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这就是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从而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5、文学创造的主体
指处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
文学创造的主体作为具体的社会人,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6、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
文学创造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创造主体对具体客体的选择总是或明或暗地受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情势(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等多种生活因素)的规定和制约;在具体创造过程中,创造主体的一切创造性活动,包括虚构、想象、情感投射、观念移注等,都不可能离开具体客体进行纯粹任意地胡编乱造和情感发泄;甚至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
从这个角度说,文学创造主体“客体化”了。
7、创作动机
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的内在动力。
具体言之,创作动机是由作家的内在需要所鼓动,在作家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与某种外部刺激相迎合之后所带来的极强的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造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现的意图或意念。
8、表层动机
最初诱发作家对文学创作感兴趣并将作家引入特定艺术对象的一种动机。
9、深层动机
植根于作家心胸、融进作家血肉、构成作家生命一部分的心理原动力。
10、临近动机
更加切近文学创作本身的动机;临近创作状态的动机(当下契机)。
二、填空题
1、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把艺术活动成为“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又称之为“艺术生产”。
2、按照马克思对社会历史客观过程的分析,人类生活可以分为物质生活和
精神生活两大领域。
3、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形式,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德意志
意识形态》,此后在《共产党宣言》和《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中多次出现,科学、哲学、政治、法律、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4、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5、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表现在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以及精神生产反过来对
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6、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发生了第一次“真正的分工”,即脑力劳动和
体力劳动的分工,精神生产才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发展出来。
7、物质生产不仅是精神生产产生的“始因”,而且在精神生产获得独立之后仍然并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
8、精神生产作为“特殊的生产”有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9、宗教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形态,它实质上是要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而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是要导向能充分地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
10、各种理论活动是以揭示对象的客观规律为己任的精神生产,其成果是
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
11、文学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掌握,文学产品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
1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言语生产或语言表现活动,就是以话语为原料的生产
活动。
13、文学作品中语言的指涉意义往往不是一眼可以看穿的。
14、著名的符号学家、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
“艺术乃是象征着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
”
15、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就文学的主客体问题提出了著名的观点,他认为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原始意象”,主体是“集体人”。
16、在文学创造的客体上,即文学的反映对象问题上有客体即自然说和客体即情感说,而一般的观点是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17、在西方,最初确立客体即自然说的人有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集中体现在艺术模仿自然的艺术观中。
18、文学创造的客体有它自身的特殊性,表现在它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是作家
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19、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生活,才是文学生产的实际客体。
20、西方的一些理论家认为艺术主体实质上是移情者,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
费舍尔父子、立普斯、伏尔盖特等。
21、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个体无意识的转换形式,即把艺术主体归结为纯粹的个人。
22、有人认为文学创造的主体是模仿者与创造者,也有人认为是旁观者和移情者,我们的看法是,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三、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精神生产的概念最早出现于(C)。
A.《共产党宣言》B.《剩余价值理论》
C.《德意志意识形态》D.《哥达纲领批判》
2、造型艺术在其创作过程中以(A)为符号来反映社会生活。
A.线条、色彩B.音响、节奏、旋律
C.人体动作D.语言
3、(B)提出了两个互相区别的重要概念即“语言”和“言语”,对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A.黑格尔B.索绪尔C.罗兰·巴特D.乔姆斯基
4、文学创造的客体是(D)。
A.自然界B.情感C.原始意象
D.具有审美价值和整体性而为作家所体验了的社会生活
5、提出“文学生产的客体即原始意象”这一学说的是(A)。
A.荣格B.弗洛伊德C.马斯洛D.萨特
6、审美体验主要是一种(D)。
A.理性反思B.意志活动
C.知性活动D.情感体验
7、文学创造的主体是(D)。
A.“摹仿者”或“创造者”
B.“旁观者”或“移情者”
C.“集体人”
D.作为具体的社会人并处于文学生产过程之中的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8、(B)说:
“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
”
A.恩格斯B.马克思C.列宁D.斯大林
(二)多项选择
1、人类社会发生的第一次“真正的分工”即脑力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不仅使
(ABCD)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的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
A.物质活动B.享受和劳动
C.生产和消费D.精神活动
2、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它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AC)。
A.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完全同步
B.精神生产具有异化现象
C.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
D.精神生产依赖于物质生产
3、精神生产作为“特殊的生产”,它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征主要是(ABD)。
A.它是一种符号性的生产
B.它是一种观念性的生产
C.它是一种工具性的生产
D.它是一种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4、科学生产作为一种反映活动,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在于(ACD)。
A.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
B.它具有明显的情感把握特征
C.其目的在于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性知识,以满足人的理性需要
D.它立足客体并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
5、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生产,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在于(ABD)。
A.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人的情绪、情感的物化形态
B.它通过情感把握来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
C.它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D.它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和发现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
6、文论史上关于文学创造的客体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ABCD)。
A.客体即“原始意象说B.客体即“情感”说
C.客体即“自然”说D.客体即“特殊的社会生活”说
7、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在于(ABC)。
A.它具有整体性B.它具有审美性
C.它具有情感体验性D.它具有接受性
8、文论史上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ABCD)。
A.主体即“旁观者”或“移情者”
B.主体即“摹仿者”或“创造者”
C.主体即“集体人”
D.主体是作为具体的社会人且处于文学生产过程之中的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9、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这种特殊性在于(ABC)。
A.创造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B.创造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C.创造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D.创造主体是抽象的社会人
四、判断题
1、文学艺术、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活动都不过是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
(√)
2、精神生产应该而且能够脱离物质生产而存在,无论原始社会还是今天皆如此。
(×)
3、要正确理解精神生产的发展规律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形态,从根本上说就必须从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历史联系中去说明。
(√)
4、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精神生产者可以被解释为物质财富的直接生产者。
(×)
5、资本主义生产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是相敌对的。
(√)
6、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完全同步。
(√)
7、精神生产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不同历史形态下精神生产的不同性质和特征,从根本上说是被物质生产所决定的。
(√)
8、美学的研究和艺术样式的变化发展会促进工业和其他物质生产在技术和审美方面的完善统一。
(√)
9、物质生产是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的生产。
(×)
10、精神生产是以符号为手段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
(√)
11、艺术生产的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显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
(×)
12、托尔斯泰认为,艺术就是一种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的人类活动。
(√)
13、符号学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就是把情感呈现出来,就是情感的物化形式,艺术乃是象征着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
(√)
14、宗教亦是人的本质的确证,故而在本质意义上它是审美的。
(×)
15、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指的是那些本身就具有美的属性的生活,因此,文学不能反映丑的生活,或者说,丑的生活不是文学反映的现实的客体。
(×)
16、创造过程中,客体也使主体客体化,但客体终究不会改变主体的原先的构思。
(×)
17、各种类型的艺术生产所凭借的“艺术符号”基本上是相同的。
(×)
18、文学所运用的语言并不是语法意义上的“语言”,而是一种实际交往的特殊“语言”。
(√)
19、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它既可以把物质世界作为生产的客体,也可以把已经客观存在着的社会意识、社会心理作为生产的客体。
(√)20、神话、童话、神魔小说、科幻小说等并不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
21、人并非任何时候都可称为主体,只有当人处于与特定客体的特定关系中并处于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即具有主体性时,人才是真正的主体。
(√)
五、简答题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
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来看,文学是一种生产,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重大创见。
“艺术生产”的概念是这样提出来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把艺术活动称作“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又称之为“艺术生产”。
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在如下具体侧面:
一方面,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作为前提和基础的,亦即文学创造的发展和变化,从根本上说是被物质生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它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这种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首先,文学创造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其次,文学创造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它一旦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应适当举例说明)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⑴文学创造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
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在于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认识,以满足人的理性需要。
各种理论活动如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就是偏于科学反映的、以揭示对象的客观规律为己任的精神生产,其成果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
文学创造则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现主体对客观是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情感化、诗意化,即审美化后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形象体系。
⑵文学创造与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
文学创作是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它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之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和发现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让人从中受到美的陶冶,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
宗教活动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虚幻的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的价值。
因此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在本质上是反审美的。
3、文学活动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日常言语和科学言语都与语法意义上的语言差别不大,而文学言语则明显地突破了语言学用语的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
具体言之,科学言语作为科学领域使用的语言,强调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千篇一律;而日常言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但总的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言语则一般不作为说理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
这即是三者之间的区别。
之所以称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其原因在于:
其一,从总体意义上说,文学言语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常通过语言学用语的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的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甚至刻意追求使用阻拒性言语。
因此,文学作品中言语的指涉意义往往不是一眼看穿的。
很明显,文学言语与科学言语相去甚远,比日常言语也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个人风格,同时也更含蓄、多义、模糊,有限的言语中往往包含无限的意蕴。
正是在文学言语这种特点上,我们说语法句具有特定的保守性,而文学言语则具有创造性。
其二,从具体操作的意义上说,同一种民族语言在不同的作家手中,在不同的语境中,其运用千变万化,它是不断创新的。
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
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的社会生活,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⑴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所谓整体性的生活,是指既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也不局限于某一层次,而是多方面生活的交融、渗透,是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相统一的社会生活。
文学艺术所反映的生活就具有这种绳整体性。
亦正基于此,文学给人们提供的是生活的全部丰富性。
⑵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
所谓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指的是那些本身就具有美的属性的生活,即富于诗意的生活。
文学要创造美,要激发人们的美感,就必须努力去发现、反映那些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而对那些不具有审美价值甚至与美对立的事物,则必须进行审美提炼和转化,使之在进入艺术作品之后具有审美价值。
⑶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这意味着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生产的实际客体。
而被体验过的社会生活尽管仍具有客体性的品格,但经过作家的心灵浸泡而成为一种情感化的客体。
间言之,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的社会生活,它所具有的特点是:
整体性、审美性和体验性。
5、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
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在一般认识论的意义上,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虽然是整体性的和具有审美性的,但是,这种特殊生活当它还处于自在状态时,仍不能成为文学创造的真正的现实客体。
众所周知,没有客体,人就什么感觉也没有;而没有人对客体的感觉,客体就不可能现实地成为人的客体。
同样,当某种生活不与作家发生关系,作家没去体验它,即感受、体味、思索它并与之发生情感交流时,它就不会成为作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
从这种意义上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实际客体。
其二,在审美心理学的意义上,在文学创造中,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而审美体验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虽然它也包含着认识、思考,但这种认识、思考已不可分割地融化于情感之中,因此说,文学对象经过作家的体验而成为情感化的客体。
6、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为什么?
不能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这是因为:
其一,从总体意义上说,文学创造的主体作为具体的社会人,他不仅要处于具体的文学创造活动中,他还必须是一个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其二,从审美主体自身的内在规定性来看,在文学创造活动中,如果作家完全是被动的,或成为自然的奴隶,或他的活动完全从属于别人(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某些作家一开始就从属于资本),那么,他就是“自身的丧失”,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总之,只有处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六、论述题
1、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⑴从文学活动的本质这一角度来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的生活活动的一部分,它是人的感觉多方面发展的产物,是人的自觉能动的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因此,文学作为显现于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既是意象——直觉的也是概念——推理的;既是评价的也是认识的。
文学活动的这种本质特点决定了文学创造是一种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⑵从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的一般特征这一意义上来看,物质生产始终受到物质世界客观规律即必然性的制约,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工具科学化程度的制约;即使在生产力水平和工具科学化水平较高的阶段,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物质生产同样不太自由,产品的个体风格往往被淹没,很难出现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而精神生产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有利于个体的自由创造,特别是作为“真正自由劳动”的艺术,这一特征表现得更为突出。
正是由于这一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精神生产方式的文学创造才显得更富于创造性和个性。
⑶从文学创造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方式与其他精神生产相比较的意义上来看,科学反映生活立足于客体,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它的目标是致力于认知的客观性,它讲究的是一种实证性与精确性的真实,故而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宗教生产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虚幻的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显然,它虽然与文学创造存在着不少的相似性,但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在本质上是反审美的,它无法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与科学生产和宗教生产相比较,文学创造通过情感把握和艺术概括来反映生活,因而它具有明显的主观情感性、假定性、诗意性和真实性。
所以它更能确证人的本质力量,更能体现主体的创造性和个性。
⑷从文学作为特殊的言语表现这一意义上而言,文学作为一种特定的符号性生产,其所运用的言语符号不仅明显地区别科学言语和日常言语,而且也区别于其他艺术生产所运用的符号。
正由于文学言语在塑造形象、表现情感上摆脱了具体物质材料的束缚,而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个体风格,同时也更含蓄、多义、模糊,在有限的言语中往往包含无限的意蕴,所以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具有形象的间接性、思想的深刻性和能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特点。
这也就是说,作为特定艺术生产的文学创造更富于个性和创造性。
正由于以上四个方面的原因,我们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2、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⑴从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活动方式上来看,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活动可以分为物质实践、科学认识和价值定向三种方式。
相应地,人在这三种活动方式中也就分别扮演着物质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和价值判断的主体三种角色。
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也是一种观念活动,但与科学认识不同,他主要通过对具体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包括物质客体和观念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正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
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
艺术生产的主体作为创造者与其他创造者的主要区别就在这里。
⑵从人的各种活动的内在联系这一角度来看,人的各活动并非孤立的而是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审美评价,文学活动虽然不等于认识,却离不开对生活的认识,否则文学作品就不能深刻地反映生活和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文学作品之所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真的启示、善的教育,正是由于审美评价中内含着主体对生活的深刻认识。
因此,优秀的作家、诗人也可能同时成为“理论家”或“思想家”。
例如鲁迅既是一个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理论家、思想家。
总之,可以说“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3、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价值评价关系。
首先,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文学创造主体对客体的审视总是以情观物,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去发现自身对对象的情感关系,对于那些与人的情感不相干的客体,作一不会去关心它的,一旦客体与主体发生某种诗意情感联系时,主体就会对它倾注全部热情,即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于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露从今也白,月是故乡明”;于是,一江春水,寄托着人生几多愁,几竿修竹,看似有情有爱也有乐。
……这就是情感体验而非理性思考的结果。
其次,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