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补充内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67013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8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件补充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课件补充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课件补充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课件补充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课件补充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件补充内容.docx

《课件补充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件补充内容.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件补充内容.docx

课件补充内容

第3章蛋白质

.氨基酸的等电点(isoeletricpoint)计算

1.侧链不含离解基团的中性氨基酸,其等电点是它的pK’1和pK’2的算术平均值:

pI=(pK’1+pK’2)/2

2.对于侧链含有可解离基团的氨基酸,其pI值也决定于两性离子两边的pK’值的算术平均值。

酸性氨基酸:

pI=(pK’1+pK’R-COO-)/2

碱性氨基酸:

pI=pI=(pK’2+pK’R-NH2)/2

2.pHpI时,AA带负电,电场中向正极移动

pHpI时,带正电,向负移动

pHpI时,不带电,不移动

构象(conformation)由单键旋转产生的各种立体结构,指在立体异构体中取代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取向。

两种构型间的转变需要共价键的断裂和重组。

构型(configuration)指取代原子或基团当单键旋转时可能形成的不同立体结构。

这种空间位置的改变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是通过改变共价键形成的结构。

α螺旋结构形成的限制因素:

(1)凡是有Pro存在的地方,不能形成。

因Pro形成的肽键N原子上没有H,不可能形成氢键。

(2)静电斥力。

若一段肽链有多个Glu或Asp相邻,则因pH=7.0时都带负电荷,防碍α螺旋的形成;同样多个碱性氨基酸残基在一段肽段内,正电荷相斥,也防碍α螺旋的形成。

(3)位阻。

如Asn、Leu侧链很大,防碍α螺旋的形成。

蛋白质三级结构的特点:

1.整个分子紧密、结实2.常含有结构域(domain)3.许多在一级结权上相差很远的aa碱基在三级结构上相距很近。

蛋白质四级结构特点:

1.分子具有对称性;2.亚基间以非共价键缔合

同源蛋白质(homologousprotein):

在不同生物体中行使相同或相似功能的蛋白质为同源蛋白质。

同源蛋白质的特点:

①多肽链长度相同或相近。

②不变残基,不变残基高度保守,是必需的。

③可变残基。

通过比较同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可以研究不同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亲缘关系越远,同源蛋白的氨基酸顺序差异就越大。

说明:

生物功能是由一级结构决定的;蛋白质一级结构中保守氨基酸对蛋白质的生物功能致关重要.

常用的蛋白质分离纯化方法有哪些?

各自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常用的分离纯化蛋白质的方法主要有:

盐析、丙酮沉淀、透析、电泳、离子交换层析、分子筛层析、超速离心等方法。

盐析是应用中性盐加入蛋白质溶液,破坏蛋白质的水化膜,中和了电荷,使蛋白质聚集而沉淀析出。

丙酮沉淀是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丙酮使蛋白质沉淀。

透析法是利用仅能通透小分子化合物的半透膜,使大分子蛋白质和小分子化合物分离,达到浓缩蛋白质或除去小分子化合物目的。

电泳法是根据蛋白质在一定pH溶液中可带电荷,成为带电颗粒,在电场中向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

由于蛋白质的质量和电荷量不同,在电场中的泳动速率也不同,从而将蛋白质分离成泳动速率快慢不等的条带。

离子交换层法是利用离子交换树脂或离子交换纤维素将蛋白质分离的方法。

在某一pH条件下,蛋白质颗粒带有电荷,可与离子交换树脂颗粒表面的相反电荷吸引,然后用盐溶液洗脱,蛋白质带电多少不同,随洗脱液盐浓度的变化而先后被洗脱,达到分离的目的。

分子筛层析是根据蛋白质颗粒大小不同而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

层析柱内填充带网状的凝胶颗粒,小分子蛋白质可进入颗粒内,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进入,因此分子量不同的蛋白质在层析柱内滞留时间不同,流出层析柱先后不同,可将蛋白质按分子量大小而分离。

超速离心法是利用蛋白质的密度和形态不同,在超速离心力作用下沉降速度不同而分离的方法。

分析多肽链的N-末端和C-末端。

常用于N-末端的测定方法:

1.DNFP法(桑格反应)2.PITC法(艾德曼反应)3.氨肽酶法(专一性的从氨基末端将肽键切断)

常用于C-末端测定方法:

1.肼解法2.还原法(硼氢化锂)3.羧肽酶法(专一性的从羧基末端将肽键切断)

第四章核酸的化学

1.DNA分子形成超螺旋的生物学意义

1.超螺旋DNA在形状上比松弛的更紧密,因此,超螺旋DNA可能对DNA的包装有作用。

2.超螺旋可以影响双螺旋的解旋程度,从而方便它与其它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核小体

核小体:

由DNA和组蛋白共同构成。

核心:

组蛋白—H2B,H2A,H3,H4

组蛋白核心(八聚体):

H2A,H2B,H3,H4各2个分子;DNA以左手螺旋在组蛋白核心上缠绕1.8圈,共146bp;核小体由连接DNA(54bp)相连;H1结合在连接DNA上.

核小体:

约200bp的DNA与组蛋白组成的珠状结构,直径约110A,高55A。

3.如何区分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单链DNA与单链RNA?

答:

(1)用专一性的RNA酶与DNA酶分别对两者进行水解。

2)用碱水解,RNA能够被水解,而DNA不被水解。

(3)进行颜色反应,二苯胺试剂可以使DNA变成蓝色;苔黑酚(地衣酚)试剂能使RNA变成绿色。

(4)用酸水解后,进行单核苷酸的分析(层析法或电泳法),含有U的是RNA,含有T的是DNA。

4.分子杂交技术的应用

研究DNA之间的亲缘关系;发现基因的缺失或突变;测定某种遗传信息的量;鉴定某种基因等

以分子杂交为基础建立起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有:

用于鉴定DNA的Southern印迹技术;用于鉴定RNA的Northern印迹技术;原位杂交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Westernblot

 

第7章生物催化剂—酶

酶活性部位的主要特征

1.相对酶整个体积来说,活性部位占据的空间很小;

2.活性部位是一个三维空间结构;

3.结合底物的特异性取决于活性部位中精确的原子排列;

4.大多数底物都是通过相对弱的力与酶结合;

5.酶活性部位含有结合底物部位和参与催化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氨基酸残基;

6.活性部位通常位于酶蛋白的两个结构域或亚基之间的裂隙(clefts或crevices),或位于蛋白质表面的凹槽;

7.活性部位是多肽链折叠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空间结构。

酶的活性部位与底物的相互作用有两种模式:

(1).直接契合(directfit)模式,酶和底物的关系就象锁与钥匙那样的刚性关系;

(2).诱导契合(inducedfit)模式,是指活性部位需要进行一些构象的变化来适应底物的结合。

不可逆抑制特点:

1.此类抑制剂一般是非生物来源;2.抑制剂与酶的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OH,-SH)以共价键结合如低浓度的重金属离子Hg2+、Ag+、As3+可与酶分子SH结合,使酶活抑制。

3.抑制反应不可逆

可逆抑制作用特点:

1.一些抑制剂与酶和(或)酶-底物复合物以非共价键结合;2.抑制作用可逆

竞争性抑制剂特点:

1.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与底物结合在酶的同一位点;2.酶能够形成ES的比例取决于S和I的相对浓度和酶对它们的亲和性。

3.抑制作用可被高浓度的底物减低以至消除;4.Km增大,Vmax不变。

竞争性抑制动力学特点:

①无论竞争抑制剂浓度多少,各直线在纵轴截距都相同,即Vmax不受抑制剂的影响。

②横轴截距表示的Km右移,说明有抑制剂时Km大于无抑制剂的Km值,有抑制剂时的Km称为表观Km(不是酶的真正的Km)。

即竞争性抑制剂可使酶的表观Km增大。

非竞争性抑制特点:

1.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结合;2.抑制剂既与E结合,也与ES结合,但生成的ESI复合物是死端复合物,不能释放出产物。

非竞争性抑制动力学特点:

①随抑制剂浓度增加各直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增加,说明该酶促反应的Vmax因抑制剂的存在而降低。

②抑制程度与抑制剂浓度有关,增加底物浓度不能使抑制程度减少。

③各直线交于横轴上同一位点,说明非竞争性抑制不改变酶促反应的Km。

正协同效应

大多数别构酶具有正协同效应(酶分子结合一分子底物或效应物后,酶的构象发生变化,这种新的构象有利于后续分子与酶的结合,大大促进后续分子与酶的亲合性),其初速度与底物浓度的关系呈S形的v-[S]曲线。

当底物浓度发生很小的变化时,别构酶就极大地控制着反应速度。

在正协同效应中使得酶反应速度对底物浓度的变化极为敏感。

(2)负协同效应

另一类别构酶具有负协同效应(酶分子结合一分子底物或效应物后,酶的构象发生变化,这种新的构象不利于后续分子与酶的结合),其动力学曲线在表现上与双曲线相似,但意义不同。

具有负协同效应的酶在底物浓度较低的范围内酶活力上升快,但再继续下去,底物浓度虽有较大的提高,但反应速度升高却较小。

使得酶反应速度对底物浓度的变化不敏感

酶的共价修饰有如下特点:

①酶有高(有)或低(无)活性两种形式,共价修饰可使两种形式互变。

②酶分子出现共价键的变化,从而使酶结构改变影响活性。

③蛋白质磷酸化需ATP提供磷酸,即酶蛋白每个磷酸化位点磷酸化需要消耗一个ATP的高能磷酸键,是耗能反应。

④共价修饰是酶促反应,一分子酶可催化许多其它酶蛋白发生磷酸化,因此有放大效应(级联效应cascade)。

⑤有些酶具有别构与化学修饰双重调节。

简述酶的分离提纯的步骤?

提示:

①选材:

应选择酶含量高,易于分离的组织或材料;②破碎细胞;③抽提:

温度一般控制在0~4℃,选择适宜的pH值,通常在缓冲系统中进行;④分离提纯:

将粗提液中的杂质去除,可根据酶的性质进行;⑤保存:

分离纯化后将酶制品浓缩、保存,一般在-20℃以下长期保存。

 

第8章糖代谢

糖的生理功能

①氧化供能:

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占全部供能物质供能量的70%;与供能有关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和糖原,前者为运输和供能形式,后者为贮存形式。

②作为结构成分:

糖类可与脂类形成糖脂,或与蛋白质形成糖蛋白,糖脂和糖蛋白均可参与构成生物膜、神经组织等。

③作为核酸类化合物的成分:

核糖和脱氧核糖参与构成核苷酸,DNA,RNA等。

④转变为其他物质:

糖类可经代谢而转变为脂肪或氨基酸等化合物。

葡糖–6–磷酸特点:

(1)分子不稳定,易参与进一步的代谢反应。

(2)带负电,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逸出细胞被保留在细胞内,利于参与代谢反应。

肝糖原与肌糖原代谢的异同

肝糖原合成途径两条。

1)直接途径:

葡萄糖(G)经G-6-P,G-1-P活化为UDPG,在糖原合酶作用下合成糖原,肌糖原合成经此途径。

三碳途径,2)间接途径:

饥饿后补充及恢复肝糖原储备时,葡萄糖先分解成乳酸、丙酮酸等三碳化合物,再进入肝异生成葡萄糖。

肝糖原在糖原磷酸化酶作用下,直接磷酸解成G-1-P,转变为G-6-P,在肝脏葡萄糖6磷酸酶作用下分解为自由葡萄糖。

肌糖原合成只有直接途径,因肌肉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肌糖原分解不能直接成糖,可成G-6-P后进入糖酵解途径,或氧化分解,或生成乳酸后经乳酸循环再利用。

6.为什么糖原降解选用磷酸解,而不是水解?

6.糖原磷酸解时产物为葡萄糖-1-磷酸,水解时产物为葡萄糖。

葡萄糖-1-磷酸可以异构为葡萄糖-6-磷酸,再进入糖酵解途径降解,葡萄糖通过糖酵解途径降解时,首先需要被激酶磷酸化生成葡萄糖-6-磷酸,这一步需要消耗ATP,因此糖原选择磷酸解可以避免第一步的耗能反应。

7.比较底物水平磷酸化与氧化磷酸化二者的异同。

7.底物水平磷酸化是指底物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使无机磷酸酯化,形成高能磷酯键,后者在酶的作用下将能量转给ADP,生成ATP。

氧化磷酸化是指与生物氧化相偶联的磷酸化作用,发生在线粒体中,生物氧化过程中的电子传递在线粒体内膜两侧产生了H+浓度差,H+顺浓度差流动时推动了ATP的生成,能量的最终来源是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还原型辅酶所含的化学能。

糖酵解与糖有氧氧化的比较

 

糖酵解

糖有氧氧化

进行部位

细胞液

细胞液和线粒体

反应条件

缺氧

有氧

关键酶

6-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己糖激酶

己糖激酶、丙酮酸脱氢酶系、异柠檬酸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柠檬酸合酶

产物

乳酸ATP

CO2、H2O和ATP

能量

1分子葡萄糖净得2分子ATP

1分子葡萄糖净得30或32分子ATP

生理意义

迅速供能,某些组织需要糖酵解供能

是机体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

磷酸戊糖途径的特点

1.G-6-P是直接脱氢和脱羧,不必经过酵解途径和TCA循环即可彻底氧化分解。

2.在整个分解的过程中,脱氢酶的辅酶为NADP+而不是NAD+。

3.其中间产物有磷酸戊糖。

第9章生物氧化

试述体内氧化与体外燃烧的异同

共同点:

(1)终产物相同,都是二氧化碳和水;

(2)释放的总能量相同。

不同点:

生物氧化:

(1)常温常压、含水环境、近于中性pH条件由酶催化完成。

(2)能量逐步释放,并有相当一部分转换成ATP。

(3)二氧化碳为有机酸脱羧生成;水由活化的氢与活化了的氧结合生成。

体外燃烧:

(1)高温下进行。

(2)能量以光和热的形式骤然释放。

(3)二氧化碳为碳和氧的化合生成;水为氢和氧的化合生成。

 

第10章脂代谢

脂类的生理功能:

1.脂肪的氧化分解为动物机体提供能量来源,脂肪也是动物的贮能方式,其储量与营养状况有关.

2.脂肪还有抵御寒冷和固定保护内脏的作用

3.类脂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也称组织脂,其组成与营养状况无关

4.一些脂类分子是重要的生理活性分子如必需脂肪酸(essentialfattyacids)为多不饱和脂肪酸,动物机体自身不能合成,须从食物中摄取,如亚油酸,亚麻油酸和花生四烯酸等。

可以转变为细胞膜的成分,以及前列腺素,白三烯和血栓素等活性分子。

5.肌醇磷脂、甘油二酯等又是第二信使参与细胞代谢的调节过程。

β-氧化产物乙酰CoA的代谢去路

▪在动物肌肉中,乙酰COA可以进入TCA,释放出CO2、H2O和能量;

▪作为脂肪酸、固醇等合成的原料;

▪在动物肝、肾脏中,有可能产生乙酰乙酸、D--羟丁酸和丙酮(酮体);

▪经乙醛酸循环,再经糖异生途径异生为葡萄糖。

脂肪酸的合成可以简述如下:

合成起始物为乙酰CoA,与丙二酸单酰CoA(3C单位)提供的乙酰基缩合(同时释CO2),使其烃链延长2个碳原子,经过还原-脱水-还原的循环往复,脂肪酸的烃链不断延长。

在这个过程中,脂酰基主要与ACP的巯基相连,最后在硫酯酶作用下水解生成脂肪酸或者在硫解酶作用下生成脂酰CoA。

饱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与β-氧化的比较

区别要点从头合成β-氧化

细胞内进行部位胞液线粒体

酰基载体ACP-SHCOA-SH

二碳单位参与或断裂形式丙二酸单酰ACP乙酰COA

电子供体或受体NADPH+H+FAD,NAD

β-羟酰基中间物的立体构型不同D型L型

对HCO3-和柠檬酸的需求需要不需要

所需酶7种4种(P209)

能量需求或放出消耗7ATP及14NADPH+H+产生106ATP

简述体内乙酰CoA的来源和去路

乙酰CoA的来源有糖的氧化分解,脂肪酸的氧化分解,酮体的分解,氨基酸的氧化分解;

去路有氧化供能,合成脂肪酸,合成胆固醇,转化成酮体,参与乙酰化反应。

简述饥饿或糖尿病患者,出现酮症的原因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肝外组织氧化利用酮体的能力大大超过肝内生成酮体的能力,血中仅含有少量的酮体,在饥饿、糖尿病等糖代谢障碍时,脂肪动员加强,脂肪酸的氧化也加强,肝脏生成酮体大大增加,当酮体的生成超过肝外组织的氧化利用能力时,血酮体升高,可导致酮血症、酮尿症及酮症酸中毒。

胆固醇在组织细胞中的去向与作用主要有:

1)细胞膜摄取2)转化成其他活性物质3)反馈抑制HMGCoA还原酶4)激活卵磷脂胆固醇脂酰转移酶(LCAT)5)减少LDL受体的合成

第11章含氮小分子的代谢

尿素合成的小结

尿素的生成是一个耗能的过程。

氨甲酰磷酸合成酶I(线粒体)是关键酶。

每生成1分子的尿素消耗4个高能磷酸键的能量。

尿素分子中的1个氨基来自游离氨,另一个氨基来自天冬氨酸(实际上是其他氨基酸通过转氨作用),碳原子来自CO2

尿素循环不仅消除了氨的毒性,也减少了CO2积累造成的酸性,因此对动物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2.B族维生素中由哪些成员与氨基酸代谢有关?

简述之。

2.答:

维生素B6:

组成磷酸吡哆醛的辅酶形式,是氨基酸转氨酶和脱羧酶的辅酶,参与氨基酸的转氨基和脱羧基作用。

维生素B12:

转甲基酶的辅酶。

叶酸:

可被转化成四氢叶酸,四氢叶酸是一碳单位的载体。

维生素B1,维生素B2,泛酸,叶酸,维生素PP:

与氨基酸碳骨架的代谢有关。

参与糖代谢有哪些维生素?

各有什么功能?

维生素B1、B2、PP、硫辛酸、泛酸、生物素。

前五种维生素是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和α-酮二酸脱氢酶复合体的辅酶组份。

而维生素PP是三磷酸甘油醛、异柠檬酸、苹果酸脱氢酶的辅酶组份。

B2是琥珀酸脱氢酶辅酶的组份。

生物素是丙酮酸羧化酶的主要组份。

3.在糖酵解过程中,NAD+的再生是怎样实现的?

3.答:

酵解途径中唯一的氧化反应是3–磷酸甘油醛脱氢生成1,3–二磷酸甘油酸。

反应中脱下的氢还原NAD+生成NADH+H,后者则作为乳酸脱氢酶的辅酶参与催化丙酮酸还原为乳酸的反应。

在此反应中,NADH+H被氧化脱氢为NAD+,NAD+又可参加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催化的反应再接受氢,使糖酵解可以继续下去。

第十二章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物质代谢特点

①整体性:

体内各种物质的代谢是同时进行、彼此互相联系、互相转变、互相依存,构成统一的整体。

②代谢调节:

体内各种物质的代谢是在机体内多层次的调节机制作用下,不断调节各种物质代谢的强度、方向和速率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③各组织、器官的物质代谢各具特色:

各组织、器官的结构不同,所含酶系的种类和含量不同.④各种代谢物均具有各自共同的代谢池:

代谢物是同一化学结构的,在进行中间代谢时,不分彼此.⑤ATP是机体能量利用的共同形式:

⑥NADPH是合成代谢所需的还原当量:

体内生物合成多种化合物,所需的还原当量多以NADPH提供。

7.试述体内草酰乙酸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7.草酰乙酸在三羧酸循环中起着催化剂一样的作用,其量决定细胞内三羧酸循环的速度,草酰乙酸主要来源于糖代谢丙酮酸羧化,故糖代谢障碍时,三羧酸循环及脂的分解代谢将不能顺利进行;草酰乙酸是糖异生的重要代谢物;草酰乙酸与氨基酸代谢及核苷酸代谢有关;草酰乙酸参与了乙酰CoA从线粒体转运至胞浆的过程,这与糖转变为脂的过程密切相关;草酰乙酸参与了胞浆内NADH转运到线粒体的过程(苹果酸一天冬氨酸穿梭);草酰乙酸可经转氨基酸作用合成天冬氨酸;草酰乙酸在胞浆中可生成丙酮酸,然后进入线粒体进一步氧化为CO2+H2O+ATP。

表11-1真核细胞主要代谢途径与酶的区域分布

代谢途径(酶或酶系)细胞内分布代谢途径(酶或酶系)细胞内分布

糖酵解胞液氧化磷酸化(呼吸链)线粒体

三羧酸循环线粒体尿素合成胞液、线粒体

磷酸戊糖途径胞液蛋白质合成内质网、胞液

糖异生胞液DNA合成细胞核

糖原合成与分解胞液mRNA合成细胞核

脂肪酸β氧化线粒体tRNA合成核质

脂肪酸合成胞液rRNA合成核仁

呼吸链线粒体血红素合成胞液、线粒体

多种水解酶溶酶体胆红素生成微粒体、胞液

磷脂合成内质网胆固醇合成内质网、胞液

变构酶的特点:

1.变构酶是由多亚基构成:

常常是由两个以上亚基组成的聚合体。

有的酶的亚基分别为催化亚基和调节亚基;有些酶在同一亚基上既存在催化部位又存在调节部位。

2.变构剂与调节亚基(或部位)间是非共价键的结合,结合后改变酶的构象,从而使酶活性被抑制或激活;酶与变构剂分离后能恢复原有酶学性质。

3.变构酶的酶促反应动力学不符合米曼氏方程式,酶促反应速率和作用物浓度的关系曲线不呈矩形而常常呈S形(正协同效应)或比矩形双曲线更陡峭的曲线(负协同效应)。

4.变构效应在酶的快速调节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代谢速率的改变,常常是由于影响了整条代谢通路中催化第一步反应的酶或整条代谢反应中限速酶的活性而引起的。

5.变构酶往往受到一些代谢产物的抑制或激活,这些抑制或激活作用大多是通过变构效应来实现的。

因而,这些酶的活力可以极灵敏地受到代谢产物浓度的调节,这对机体的自身代谢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6.变构调节过程不需要能量。

7.变构效应剂可以是酶的底物,也可以是酶系的终产物,以及与它们结构不同的其他化合物,一般说,都是小分子物质。

一种酶可有多种变构效应剂存在。

表11-2一些重要代谢途径的限速酶

代谢途径限速酶

糖酵解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

磷酸戊糖途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糖异生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1,6-二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

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糖原合成糖原合成酶

糖原分解磷酸化酶

脂肪分解三酰甘油脂肪酶

脂酸合成乙酰辅酶A羧化酶

酮体合成HMG辅酶A合成酶

胆固醇合成HMG辅酶A还原酶

尿素合成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

糖尿病患者体内代谢调节(补充)

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可引起机体多种酶活性的变化或诱导、阻遏某些酶蛋白的生物合成,导致糖、脂质、蛋白质等代谢异常。

(一)糖代谢紊乱

(二)脂肪代谢紊乱

(1)由于磷酸戊糖途径减弱,NADPH减少,脂肪合成常减少,患者多消瘦;但早期轻症II型糖尿病患者则由于多食而肥胖。

(2)由于肝糖原合成及储存减少,在垂体及肾上腺等激素调节下,脂肪入肝沉积、肝细胞变性、肝肿大为脂肪肝。

(3)重症时,脂肪动员增加,大量脂肪酸入肝,在肉毒碱脂酰转移酶催化入线粒体氧化生成乙酰CoA,又应糖酵解减弱草酰乙酸减少,乙酰CoA不能完全被氧化而转化生成大量酮体。

当酮体生成过多,而胰岛素不足氧化利用减慢时,不断积累最终发展为酮血症和酮尿。

(三)蛋白质代谢紊乱

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特别在酮症时,肌肉和肝中蛋白质合成减少而分解增多,呈负氮平衡。

胰岛素不足时糖异生旺盛,血浆中生糖氨基酸被肝细胞摄取后经糖异生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进一步升高;生酮氨基酸升高,在肝细胞中被转化为酮体,使血酮升高形成酮血症,严重时发展为酮症酸中毒。

由于蛋白质呈负氮平衡,患者消瘦、乏力

、抵抗力差、易感染、伤口不宜愈合,小儿生长发育受阻。

第13章DNA的生物合成-复制

▪表真核生物DNA复制的两种主要聚合酶及有关因子蛋白质

▪酶及有关因子蛋白质(英文代号)功能 

▪DNA聚合酶α/引发酶

▪(DNApolα/primase)引发及后随链的部分合成

▪DNA聚合酶δ(DNApolδ)DNA复制主要酶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滑动夹,与合成连续性有关

▪拓扑异构酶(TopoI,TopoII)母链DNA拓扑异构化

▪单链DNA结合蛋白

▪或复制蛋白A(RPA)有解螺旋酶及单链结合作用

▪复制因子C(RFC)参与滑动夹子的装配

▪DNA连接酶连接冈崎片段及参与修复

▪核酸酶H(RNaseH)去除RNA引物

▪侧翼核酸内切酶I(FENI)去除RNA引物

端粒酶:

DNA复制需要引物,但在线形DNA分子末端不可能通过正常的机制在引物被降解后合成相应的片段.如果没有特殊的机制合成末端序列,染色体就会在细胞传代中变得越来越短。

这一难题是通过端粒酶的发现才得到了澄清,端粒酶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