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丧礼仪.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66668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寿丧礼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寿丧礼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寿丧礼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寿丧礼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寿丧礼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寿丧礼仪.docx

《寿丧礼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寿丧礼仪.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寿丧礼仪.docx

寿丧礼仪

寿丧礼仪

寿丧礼仪

2010-11-1409:

04:

46|分类:

地方史研究|标签:

死者出殡老人长子寿衣|举报|字号订阅寿礼旧时称,人到60岁以后,即为上了年纪的人,逐渐开始为其筹办生日寿礼、制作寿衣、打制寿棺、修筑寿坟等,据说这些做法是为了老人的健康长寿。

寿诞民间称60岁生日为“大寿”,80岁生日为“高寿”。

旧时富户人家为60岁以上长辈过生日时,设寿堂。

寿庆时族人亲友和来宾,先与寿星见面祝贺,送赠贺寿礼。

平常家庭为老人祝寿,只是在家里老小相聚小范围设宴祝贺。

旧时以天干地支纪年,60为一个轮回,故人到六十岁为“满花甲”,简称“花甲”;70称“古稀”(人生七十古来稀);80、90称“耄耋”;百岁称“期颐”。

传统习俗人活到100岁以上,一般不提及岁数,如果要提到只能说“祝贺99岁大寿”或祝“期颐千秋”。

民间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故到了这个年龄一般是说虚岁或周岁,躲过这两个年岁数;为老人祝寿,出嫁闺女给老人买新衣。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城乡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老人的生日礼仪,常有子孙三代聚集一起到酒店安排生日酒宴,女儿女婿为老人购置蛋糕,制作新衣,孙子、外甥为老人买小件纪念品,席间向老人敬酒祝贺,唱生日快乐歌、许愿、吹蜡烛等。

寿衣家庭为长辈60岁老人筹做死后穿戴的衣物,俗称“寿衣”或称做“送老衣裳”。

寿衣包括衣裤、鞋袜、帽子,60岁以前亡故的老人,寿衣均为临时赶制。

缝制寿衣所用衣料、数量、样式,因家庭贫富差别而有所不同。

传统习俗无论亡故于什么季节,都要以棉衣为主,兼用棉、绢,取“绵绵”和“眷眷”之意。

衣料忌用皮制品、毛织品。

寿衣布料颜色男女有别,男性多为天蓝色,以示死后能着蓝色衣服升入天堂成仙;女性则以青蓝、古铜、豆绿等颜色为主制作裙子,寿衣忌用黑色。

寿衣套数,一般只做单数,忌讳双数。

衣裤一般有三套,即内衣、中衣、外服,多者可达五套、七套不等。

男性寿衣,上身为棉袄外衣、夹袄内衣,经济宽裕的可做棉袍、外套马褂;下身为棉裤,另有裤头、衬裤;帽子为棉帽,多为西瓜皮形的六页瓦单帽,顶部用线缩口;脚穿白棉袜、浅口鞋,系蓝色鞋带,鞋底绣有云彩或莲花,叫“登彩云”,表示乘云上天。

女性除穿带大襟棉袄和裙子外,其余与男性基本相同。

缝制寿衣选取黄道吉日或在闰年、闰月。

暗示寿衣的使用者会健康长寿。

儿女做寿衣时,不能啼哭流泪。

缝寿衣时的线,末端不能系疙瘩。

无论内衣外衣,只用布带绑系不使用纽扣。

寿棺旧时人70岁之后打制的棺材,称“寿棺”或“寿器”。

民间老人70寿龄后,无论日子多么艰难,都要提早积攒钱为老人打制寿材。

民间把寿棺看作长寿的信物。

还有的认为“一咒十年旺”,老人重病久治不愈时,做喜棺冲冲病就会好。

提前备好棺材,一旦老人去世,应付繁琐的丧葬仪式可少些麻烦。

无儿送终的老人,更是早早为自己做好棺材。

寿棺木料以柏木、桐木为最佳,结实耐沤,经久不烂,可长久保护尸体。

楸木、椿木、红松、黄花松次之。

杨木、柳木最次。

寿棺忌用槐木、榆木。

寿棺多以黑漆或枣红色,在漆里调入粗细瓷粉,分期油漆数遍,乌黑锃亮。

打制好的寿材存放于厢房或草棚内,常在棺材前头挂一红布条,以示为“喜棺”。

放置寿棺最忌敲打棺盖,民间认为敲棺盖会惊动判官小鬼来此摄走老人的灵魂,折老人的寿。

故不想活下去的老人往往自己去敲打棺材盖。

盛放寿棺的厢房或草屋时间长了鼠狼、狐狸等常有卧居,加之油漆的味道怪异,平时大人小孩不敢靠近,尤其到了夜间漆黑,放置棺木场所周围,以其阴森恐惧的氛围,令人望而生畏。

20世纪70年代后,改革旧的丧葬习俗,提前打造寿棺的习俗消失。

寿坟人死之前修建的墓穴,亦称“寿坟”。

民间人过了60岁开始筹划营建寿坟。

修造寿坟,最重要的是挑选墓地(也称“阴宅”)。

坟墓被视为死者居住的房屋,民间认为墓地风水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家运及子孙后代的命运,所以富家在修坟之前必请风水先生勘选一块风水宝地作为葬身之地,而且还要苦心经营墓地和墓室。

寿坟墓穴一般为帮砌建造形式。

帮砌墓穴呈长方形,全部用青砖砌成,入葬后用砖发券掩埋。

墓穴长宽要大于棺木,留出下棺的空间。

寿坟修好后,里面放入石头,将坟丘的土埋成平顶,表示这是寿坟。

坟墓的建筑用料大体有两种:

一种是发旋式砖坟,即用砖砌槽,坟顶用砖砌发旋。

一种称“窜棺坟”,墓穴四周用砖垒砌,并在一侧垒出灯窝,再用石灰掺以青色涂料摱平雕饰图案,顶部起悬用三和土夯实,一头留门,下葬时将棺材从开门处推进去;还有全部用石头砌成,下棺后用石板盖住者。

破孝俗语说“人到七十古来稀”。

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要提前准备死后子孙穿戴的白布料,农村俗称“破孝”。

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通常要为子女、侄孙等准备孝服。

孝服包括上衣、裤子、布带、表鞋布等,折合成两丈白布料,分给小辈们自己制作成衣,一旦长者死后,即可穿用。

孝衣用白色棉布作底料缝制成的服饰和头饰。

通常是死者的年龄越高,繁衍子孙的人数就越多。

为了区别丧礼期间死者与后代子孙的关系,除了鞋均挂白布外,孝衣、孝帽的样式因辈份与男女而有所不同。

子(侄)穿戴的孝衣最为讲究,通常是粗白布做成有带无扣且无下摆的上衣和裤管不缝边的白裤,外罩白长袍,腰系一根粗配麻绳,头戴白布缝制成的圆筒尖顶孝帽,扎一条长约2米的孝带,系结后垂于后背;儿媳穿斜襟白褂、白裤,腰系麻绳,即所谓“披麻戴孝”;女儿(侄女)则穿戴斜襟白色无扣白孝衣与白裤,腰系麻绳,头戴用白布折成的尖顶搭头帽,后背垂下系于腰间;孙子(堂孙)穿白衣,头戴伞状抽顶圆形帽;外孙穿白衣,头戴圆筒扇形帽;孙女与外孙女穿白衣,戴搭头帽,毛尖缝制红蓝三角形小布块,红色为孙女,蓝色为外孙女;女婿只扎一条白带,系于腰间。

丧礼将死去的人按照传统习俗所办理的各种复杂的善后事宜。

平度民间历来重视丧葬礼仪,人们常说“养儿防老、养儿送终”,还有“坟前断了香火…”,丧葬礼俗是随着灵魂不灭观念在古老的埋葬习俗中诞生的。

所谓葬礼的程序主要有洗身换衣、拖魂下炕、发倒头马、报庙祭奠、盛殓盖棺、送盘缠、报丧吊唁、出殡下葬、圆坟、“烧七”、过三周年等。

土葬曾是平度地区历代延续的传统丧葬形式,其旧式礼仪过程复杂而繁琐。

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提倡“彻底废除土葬,实行火花”。

此后平度改变了由土葬向火葬转化的丧葬习俗。

但死者长逝、生者举哀,这一民间传统葬礼习俗仍在延续。

主丧人亦称“扶丧人”。

死者家属在病人危重之时,就要研究确定主丧人。

主丧人,通常是请族中威望较高的人从事,由于服丧期间儿女们没有心思处理家务。

因此丧者家庭所有日常生活安排和礼仪打点,都有主丧人与家中长子与弟兄商量确定。

更衣下炕老人病逝后,要对死者擦洗身体,化装整容。

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来料理;死者为女性,则由儿媳妇、女儿料理。

为死者洗理主要有擦洗脸面、身体、手脚,修剪指甲、理发、梳头等。

然后进行更衣,脱去生前穿戴的衣袜,将事先准备好的寿衣、寿鞋、寿袜、寿帽等一层一层地给死者穿戴身上。

寿衣订布带作扣子,系活结。

并在死者手中置放面食和其它信物,以示“不空手”。

所有子女围在死者面前,呼唤着各自的称谓,将死者的遗体抬到正间地,然后将死者头朝东安放在提前搭好灵床的被褥上。

主丧人用高粱杆夹一黄纸,在死者住的炕上反复地拖拉后,由家中长子,在炕下呈背负状,将象征灵魂的黄纸背到正间地死者的遗体旁放下,然后用黄裱纸盖住死者脸。

灵床前放置一张供桌,桌上摆放香篓、蜡台、长明灯和一日三餐更换的饭菜等供品,供桌前放一只青灰色陶盆,一切置摆妥当。

开始烧纸钱、点长明灯、焚香。

挺灵期间严禁狗、猫从灵前走过,以防死者“起尸”。

安顿好死者挺灵后,子女披头散发,更换白色孝衣,扎孝绳、戴孝帽、穿白鞋守护一旁。

烧倒头马病人死后,主丧人到纸扎店买来纸马(倒头马),带领丧家子女拿到街头点燃谷秸草和纸钱,然后由长子站在高凳子上“指路”,其他人跪卧在地上哭泣,浇点磕头后返回灵堂,儿女分两边为死者守灵。

主丧人为死者挂纸幡,纸幡是根据死者岁数选择纸张的多少,将白纸裁剪成连在一起的一串串钱状长条钉在一起,用长杆挑起挂放在街门一旁,随风飘荡,死者男性挂放左边、死者是女性挂放在右边。

报庙长辈死后,儿孙一日三次到土地庙“报庙”(俗称“送浆水”)。

第一次报庙时,要将亡灵牌位同时送往土地庙。

报庙时儿孙等持“孝棒”按年龄大小排成一行,由主丧人夹着盘子,带上香、纸、水酒,挑着浆水罐子(用担杖挑着灰陶罐,从井中打上清水,放入上米、面),去时一路哭泣,回来的路上则不用哭。

到土地庙后主丧人点燃香纸、浇点磕头,倒出浆水,儿孙围绕土地庙跪卧哭泣后,磕头返回。

孝棒,是由主丧人砍一柳树大枝回家,再将分支截成若干枝条,在柳枝中端用麻绳裹以黄纸,长子持主枝,依次排列,人手一枝。

报庙时男性在前,女性排在后。

报庙又分一般报庙和报“全庙”。

前两日一般是由子女、儿媳、堂侄、侄媳、孙子女上庙;发盘缠和第三日出殡时报全庙,所有家族成员和亲戚等都要跟随其后去报庙,以显示家族人丁兴旺。

送盘缠亦称“发盘缠”。

长辈死后的第二天晚上,到土地庙前焚烧车马。

送盘缠前,要准备所需的包袱、钱褡子、车马、车夫(亦称童男)。

为童男、马开光。

开光时,边念开光词,边用针刺其部位。

开光词一般针对车夫、马的“五官”、“四支”与“心脑腚脐”等部位。

开光后,再为童男起名,一般称为“顺手”、“金童”等,名字起好后,用纸条贴在童男背后。

到土地庙送盘缠时,主丧人端着放有灵位、香、纸、供品的木盘走在前面。

子孙们手持谷秸草、纸钱和提前扎制的车、马、车夫等。

在土地庙前,将扎制的车马“套”起来,将带来的纸钱写好封皮,装入车内,车夫(童男)置于车前;由主丧人主持在庙前烧香、烧纸、祭酒;家中子女、儿媳围跪在土地庙前,反复叫喊亡灵的称谓“吃饭!

上车!

走吧!

”等语。

然后将象征灵魂的黄纸片,由长子用托起的长袍慢慢移动送到车上;子女面对车马,呼喊着童男的名字“要听话。

一路走好!

不用害怕”等劝慰词。

一切安顿就绪,由主丧人服侍其长子站在高凳上为亡灵“指路”,同时点燃车马。

指路,是由长子(长子不在由长孙代替),手持红缨枪长约两米,站在高板凳上,面对西南方向,大声呼喊,“爹(娘)!

上西南走!

光明大道,苦处使钱,甜处安身”,连呼三遍。

念一遍,用枪杆在地上捣三下,念完后,儿孙们开始放声大哭。

车马焚化后叩头作揖,从原路返回。

送盘缠以后不再每日三次报庙,只在殡葬前报一次庙。

盛殓将死者的遗体装入棺内,称“盛殓”。

盛殓一般在人死后的第二天天黑之前,将棺内被褥、枕头铺垫周全,一边将遗体往棺材里移放,一边反复呼叫着对死者的称谓“上炕安身啊!

”等安慰词语。

入棺后,为死者盖上被子,放入生前喜爱的宠物等。

如果死者是女的,一定要有娘家人在场,得不到娘家人的认可是不能入殓的。

盛殓盖棺之前,子女们要为死者举行象征性地洗脸仪式,子女们轮换用棉球在死者的脸上反复擦洗(照量)几下,然后将用过的棉球随手放在一侧。

入殓仪式就绪后,将棺盖置放一侧。

铭旌铭旌是由约高2米,宽0.8米的绸帛作底料。

正中旌表是用金粉加白酒调合成墨汁状染料,用毛笔竖写标有死者姓名、身份、年龄等的铭文。

一般有“故先考(妣)*(姓)公讳**(名字)享年**(岁数)之铭旌”文字组成;铭文两边为直立的龙蟠立柱,下方为“八仙图”图案。

因死者的年龄不同,旌表的写法也不一样。

迎旌,出殡当日在街头设供桌摆祭品,如用鼓乐时,吹响鼓乐提醒家中子孙,出来接旌。

接旌时先有主丧人扶持长子与弟兄在街中祭奠磕头,然后将写好的铭旌展开置于接旌者头顶与背上,哀哭着缓缓进入灵堂,将铭旌高高挂放在灵堂之上。

出殡时,将铭旌竖掛在“旌罩楼”正中,由前后两人抬着把手,走在灵柩的前头,为死者开路,一直抬到死者的坟边。

当死者的棺材下葬到坟穴后,由专人将旌铭从旌罩楼中取下,平铺在坟穴中死者的棺材上,随棺埋入坟中。

报丧人死以后,主丧人指定专人到死者亲戚家中告知某人于何年月日“老了”或称“归天”。

亦有用讣闻,讣告等书面形式者,报丧者要说明已故之人何时去世、何时发殡等内容。

嫡系亲戚接到报丧通知,立即整理梳妆赶到死者家中,如是闺女即换白衣、散发,一路哭到灵前;稍远的亲戚赶到后,要在灵堂之前放声大哭一会,然后由主丧人将其扶起。

凡是有亲戚朋友灵前吊唁者,守灵之子女均要伴随哭泣。

吊孝葬礼当天上午,亲戚朋友对死者悼念的一种祭拜礼仪。

吊孝之前要先进行“登礼”。

登礼,是亲朋好友向丧家捐送的金钱。

丧家在出殡这天专门搭建“登礼棚”,设专人接受前来登礼的亲戚朋友,然后到灵堂叩拜亡灵。

吊孝通常是在上午10时前,亲戚朋友到齐后开吊。

吊唁之前要燃纸、烧香、点燃白蜡烛,儿女、儿媳跪拜灵堂两侧。

主丧人安排来自各方的吊唁者,轮流磕头吊唁,吊唁行三拜九叩大礼。

儿女随之恸哭,长子要向吊唁者一一换行跪拜礼,俗称“谢孝”。

开夼葬礼当天早晨未出太阳之前,由主丧人带领身穿孝服,手捧木盘的家中长子,来到本族茔盘,放下牌位、焚烧纸钱、祭酒叩头。

然后手握大镢,在选中的坟地上,一边刨着土,一边念道着开夼词:

“一镢金,二镢银,三镢刨开俺爹(娘)的门”。

刨完三镢后,将镢转交给开夼做坟的工匠,由他们根据指定尺寸、方向将墓穴掘好,用砖石垒砌。

砌坟时,在坟坑的四角放上一枚铜钱垫基,以示房基安在钱堆上,有用不尽的钱财,享不尽的富贵荣华。

坟坑一般朝着江河等有风水方向,这是约定俗成的开夼习俗,并在中午之前将坟修完。

提前修好寿坟的死者,也要在日出前将坟上的土石掘开打扫净坟内的泥土或积水,由丧主亲家老人“望坟”。

守灵老人死后到出殡的这段时间里,子女、儿媳等,要日夜守候在灵前。

守灵时不间断地在火盆里烧纸焚香,随时迎接陪伴前来吊孝的人一起恸哭,以尽孝道。

邻世百家常常以子女哭声大小评论是否孝顺。

民间传说,如果老人死后子女不哭,哪么后代就会出现哑巴。

受传统习俗的影响,有许多子女在老人生前并不孝顺,而在其死后却恸哭动情。

出殡一般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亦有五、七天者)出殡,夜里12点以前咽气者,为小三日,也算一天。

晌饭过后,参加出殡的亲友全部集中到死者灵柩前,向棺中死者的遗体作最后告别。

所有参加葬礼的族人与亲戚朋友,到土地庙报完最后一趟庙,同时将土地庙内象征死者灵魂的牌位由主丧人取回。

负责殡葬的主持人指挥盖好棺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盖棺论定”即在此时。

四边用长棺钉钉死,贴上缝纸。

死者的长子手拖孝棒,头顶“火盆”,一边嚎啕大哭,一边带领男性亲友走在灵柩前带路;女儿、媳妇等女性亲友则跟在死者灵柩后面,一边哭,一边跟出家门。

帮忙者将死者的棺材抬到大街安放在早已备好的棺梯上,用绳索固定住棺材后,扣上棺罩。

随着起棺的三声长号始出殡,遇到路口时,落下丧舆,主丧人从长子头顶放下火盆朝地上事先准备好的砖块上使劲一摔,将“盆子”摔碎。

一次摔不碎时,不能摔第二次,只能有扶丧人用脚跺破。

随着“盆子”落地破碎的声音,所有参加出殡的亲友,一齐朝着死者的罩棺跪拜。

帮忙者,提前将祭器、食品、纸钱等送到墓地。

女婿抱着锅饼,走到村外调翻锅饼,从另路返回。

吹鼓手随丧舆前行,遇到路口、桥梁时,吹响长号以示落舆,子女们跪卧恸哭。

在出殡的同时,家中料理丧事的人,要点燃死者睡过头枕内芯的“秫毛子”,将一只铜脸盆放在上面,盆里盛水放金属硬币,有出殡回来的子女,先用盆子里的温水洗脸,然后从盆里捞出硬币,回家藏进自己的衣箱中,意喻财源茂盛,日子发达。

下葬当死者的灵柩抬到坟边后,死者的亲友子孙要全部集中跪到坟穴的四周,男性在坟前,女性在坟后,亲友列跪两边。

长子要手拿预先备好的扫炕苕帚,到死者的坟中为死者扫坟,点“长明灯”。

由主丧人点燃坟壁小窗户中铜制古式香油灯。

儿女们将手中的栗子、红枣,投放进墓穴后。

帮忙者将棺罩取下解开绳索,在坟穴四角各放一砖块,然后有四人手持绳索将棺材徐徐落入坟穴中,放稳后抽出抬棺绳索。

棺顶上覆盖“铭旌”,置放“五谷囤”(一种用细竹篾编制的像征粮囤形的祭品)。

然后儿女往棺木上抛撒三把细土,以示子女与死者的恸哭决别。

主丧人将提前备好的钱褡子、包袱、纸钱及死者的牌位和童男、童女,在坟前焚烧祭酒。

参加葬礼的亲戚朋友首先对死者行跪拜礼,而后儿女子孙等分别向死者叩头礼拜。

一切祭拜完毕后,儿女们将头上扎的白孝带,按男左女右扎活结系于一侧,顺着来路不回头地回家。

由帮忙者发悬垒坟、封土形成坟丘。

然后垒好火池,并将孝棒插在新坟之上。

如果坟中埋的是夫妻两人,则要把坟堆成尖顶。

如果夫妻仍有一方健在,或有一方健在,那么,坟头只能埋成平顶,以示对活着的长辈的尊重。

摆茶店送殡路上客人专门为死者临时搭建落脚歇息的客饯称茶店。

摆茶店时,提前将桌椅与供品置于丧舆经过的路右,丧舆到达落座后。

由摆茶店者掀开丧舆门帘,叩首行礼将亡灵请出,引坐安顿在椅子上,面对供桌烧香浇点,行三拜九叩礼,然后再将亡灵缓缓送会丧舆。

如果摆茶店的亲戚朋友很多,可以在一个茶店同时举行同一仪式,但供品必须是自己携带的。

圆坟死者埋葬第二天早晨,子女上坟第一次祭奠,称“圆坟”。

圆坟时,子侄、女儿媳妇身穿白衣、头扎活结白带系于一侧。

肩扛木锨、大镢、扫帚和盛放谷黍、高粱、苞米等种子的升等祭品。

来到坟前摆上供品,由长子在前,手持大镢,呈刨土动作,次子抱着盛有杂粮的升,并将种子洒向坟墓,依次用扫帚朝坟墓上扫土,用铁锨往坟墓上培土。

子女们一面围绕新坟左三圈,右三圈,刨土、撒种、扫土;一面口中反复念叨“圆坟辞”。

圆坟仪式结束后,开始点香烧纸,呼喊死者的称谓“出来拿您的钱!

”。

烧七老人去世之日起,每隔七天要到坟前祭奠,俗称“烧七”。

通常从“一七至七七”都是祭日。

其中“五七”为大祭,俗称“五七,三周年,不烧不周全”。

“烧五七”时要事先通知亲戚朋友参加。

同时还要扎制“宅子”、“金山”、“银山”、“摇钱树”、“地库”、“地柜”、“聚宝盆”等纸扎。

午前所有参加祭奠的亲友,带着扎制祭品和纸钱、食品、水酒到坟前祭奠焚化。

如果烧七时的日期正好与农历的“七”相重,则提前一天。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在“五七”祭日时增加了扎制小汽车、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活人常用的电器具,死者一应俱全。

且在纸钱外还增加了冥钱。

死者三周年时亦要举行隆重的祭奠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