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疗法 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6455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6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艾灸疗法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艾灸疗法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艾灸疗法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艾灸疗法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艾灸疗法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艾灸疗法 2.docx

《艾灸疗法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艾灸疗法 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艾灸疗法 2.docx

艾灸疗法2

艾灸疗法

什么是艾灸?

所谓艾灸,是利用菊科植物艾叶作原料,制成艾绒、艾柱或艾条,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中说:

“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

”简要地说明了灸法治病的特性和效果。

艾灸法不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上说:

“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则瘴疠、瘟疟之气不能着人。

”这是我国古代医家实践经验的总结。

近代日本医家有在整个工厂、学校全体施以灸灼,作为一项保健措施,结果证明灸法确有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针与灸都是在经络穴位上施行的,有其共同之处,两者往往结合使用。

但是必须指出,灸法有其自己的独到之处,不能以针代灸。

过去国内外有许多名医单用灸法治病。

我国和日本都有专门灸师,与针师并列。

古人云: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说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优于针法的。

灸法虽然略有烧灼皮肤之痛,但不像针刺那样深入肌肉而达体内,所以人们不甚畏惧而乐于接受,是很容易推广的一种治病方法。

艾灸的分类和施灸方法

除了特殊的灸法,在施行艾灸时都需使用到艾叶,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

“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软细,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

 因此,必须用陈久的艾叶,而且越陈越好,有“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这也确有道理,因新艾含挥发油多,燃之不易熄灭,令人灼痛;陈艾则易燃易灭,可以减少灼痛之苦。

将陈艾叶经过反复晒杵,筛选干净,除去杂质,令软细如绵,既成为艾绒,方可使用。

治疗时可直接将艾绒捏成炷状施灸,也可制成艾卷进行艾灸治疗。

不过艾绒和各种艾卷在各药店和医院均有成品出售,价格便宜,不需我们自己收集和制作了。

按照灸法分为艾灸和发疱灸(非艾灸,又叫天灸),后者用斑蝥、巴豆、大蒜泥等任选一种,涂在穴上覆盖包扎,让其局部发疱,即为之发疱灸,现在广为流行的“冬病夏治”多属于此。

根据施灸的形式分为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艾卷灸

直接灸则是将细艾绒捏成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温度可达达70℃。

此法又可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前者又称为瘢痕灸、着肤灸、打脓灸,虽然对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病,体质虚弱,发育不良,慢性气管炎,肺结核,阳痿,遗精,早泄,缩阳症,其他慢性病、顽固性疾病均具有显著的效果,但因烧灼皮肤,痛苦异常,复有担心化脓后感染,现已较少应用。

非化脓灸则因操作方便,无痛苦,易于为大众所接受。

操作时取极细之艾绒,做成麦粒大小 (比麦粒稍大也可以)的圆锥形艾炷,然后把它直立旋转于穴位之上,再用香从顶尖轻轻接触点着,使之均匀向下燃烧,知痛即去掉或按灭,每穴一般灸三、五壮,局部发红为止,最多起小水泡,一般不致化脓,不须处理。

如果施灸过重,起大水泡,可以用消毒针穿破放水,如需连续施灸,可在原处再灸,用这种方法比较方便,必须常灸,每次多灸几穴,才能收效。

间接灸也叫隔物灸,间隔灸,即利用其他药物将艾炷和穴道隔开施灸,这样可以避免灸伤皮肤而致化脓,另外还可以借间隔物之药力和灸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取得更大的效果。

此法早已被广泛利用了,常用的有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饼灸、隔盐灸,操作起来都相对比较简单,唯要在施灸时需悉心照料,防止烫伤和室内着火。

温针灸法最早见于《伤寒论》,又名传热灸,烧针尾。

此法流传已久,现在全国各地都有医生使用,在江浙沪一带尤为盛行。

此法有一举两得之妙,既达留针之目的,又加热于针柄,借针体而传入深部,其适应症很广。

但操作时颇为繁琐,要求有一定的手法技巧,一般推荐在医院或诊所由专业医生使用。

  艾卷灸自明清以来已很盛行了,艾卷有加中药的,有不加中药的。

其名称有太乙针、雷火针、药艾卷、纯艾条等。

艾卷灸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实按温热灸法,资深针灸医生偏爱使用,另一类是悬起温和灸,最为常用灸法,一般有药无药之艾卷均能使用,比较方便易行。

早期多由施灸者手持燃着艾卷垂直悬起,约离皮肤3~4厘米,直接照射在穴位上,使病人觉得温热舒服,或微有热痛感觉。

现代自针灸名家周楣声老先生发明灸架、灸筒和灸盒以来,悬灸法更是因为其操作方便、疗效持久而广为流行,既适合在医院用于防病治病,又适合人们自己在家施灸养生保健,应该说是现代灸法的一次革命。

艾灸能延年益寿

--艾灸的功效和作用篇

通过长期实践,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艾是一种灸用最好的原料。

现代研究发现,地球上的植物叶子的脉络惟有艾叶最均匀,早在三千年,聪明的中国人就发现了艾用作灸的原料最为适宜。

艾,是一种中药,为多年生草本,叶似菊,表面深绿色,背面灰色有茸毛。

性温芳香,五月采集,叶入药用。

以湖北蕲州者为佳,叶厚而绒多,称为蕲艾。

艾叶能宣理气血,温中逐冷,除湿开郁,生肌安胎,利阴气,暖子宫,杀蛔虫,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之元阳。

用于内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

外用能灸治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

艾用于灸法,其功效确非我们意想所能及的。

艾火的温热刺激能直达深部,经久不消,使人发生畅快之感。

若以普通火热,则只觉表层灼痛,而无温煦散寒之作用。

灸法也和针法一样,能使衰弱之机能旺盛,也能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

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9种实用的艾灸养生方法

应用灸法时的配方,可根据疾病情况,人体素质和脏腑功能偏盛偏衰,以补偏救弊的原则,各有重点的择优使用。

现举例配方如下:

①补中益气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渊。

【方穴功用】益气行血、通经活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和胃、温中散寒、脾肾双补、化水利湿、调和营卫。

【方穴主治】可作为一切亚健康艾灸养生保健的基础施灸方穴,还可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胃脘痛、腹胀、腹泻、气短、乏力、腰腿无力、浮肿等症。

②五脏俱补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

【方穴功用】补五脏、调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方穴主治】为背部膀胱经穴位,可用于强身健体、防治亚健康、体质衰弱。

还可治疗心悸气短、腰酸乏力、中风后遗症及一切虚劳损伤。

③独灸关元养生方

【施灸方穴】关元。

【方穴功用】补元益气、温肾健脾、补肾固脱、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理气止痛、补肾纳气、温阳利水、补血调经、温暖下元、补虚泻实、延年保健。

【方穴主治】可用于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等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中风及一切虚劳损伤。

关元还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女子可配合三阴交艾灸,男子可配合足三里艾灸。

关元作为常用的保健穴同足三里一样重要。

古有春灸气海,秋灸关元,口生津液。

若伤寒后,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虚劳,当灸关元三百壮。

中年以上之人,腰腿关节作痛,乃肾气虚惫,风邪所乘之症,灸关元三百壮。

老人气喘,乃肾虚气不归海,就关元二百壮。

《类经图翼》云:

“关元主诸虚百损,……但是积冷虚乏,皆宜灸,多者千余壮,少亦不下二三百壮。

活人多亦。

然虚频次灸之,乃下兼三里,故曰:

若要丹田安,三里不曾干。

”宋代窦材说:

“……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五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余五十常灸关元五百壮……遂得老年健康。

”由此可见,关元不但能够治疗诸虚百损,真阳欲脱等证,而且还可以保健延年。

④呼吸系统艾灸养生方:

风门、身柱、肺俞、足三里。

⑤心血管系统艾灸养生方:

高血压:

风门、曲池、足三里、阳陵泉。

冠心病:

身柱、郄门、三阴交,也可以灸膻中穴。

⑥消化系统艾灸养生方:

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阳陵泉。

⑦神经系统艾灸养生方:

大椎、身柱、肾俞、足三里。

⑧泌尿生殖系统艾灸养生方:

肾俞、关元、三阴交、足三里。

⑨一般强壮艾灸养生方:

此法自古盛行。

作为平常健康灸,可取足三里、中脘、关元,或单灸足三里,也有很好的健身作用。

施行健身灸法,一次十数分钟时间多不过30分钟,既无多大痛苦,又经济节约。

长期坚持施灸,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其效果绝对不亚于服用膏方,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保健方法

近代对于灸法做过许多科学研究工作,国内外医学资料和临床实践证实:

艾灸法能够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产生抗体及免疫力,所以长期施行保健灸法,能使人身心舒畅,精力充沛,却病延年。

施灸对于血压、呼吸、脉搏、心率、神经、血管均有调整作用;能使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等明显增高,胆固醇降低,血沉沉降速率减慢,凝血时间缩短,对血糖、血钙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有学者研究还发现:

灸法能抗休克、抗感染、抗癌,对心脑血管疾病、桥本氏甲状腺炎、硬皮病、支气管哮喘、肺结核、乙型肝炎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实验研究证明艾灸可以改变体液免疫功能,同时还能够影响T淋巴细胞数目与功能,活跃白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特别是经灸后T淋巴细胞高值可以降低,低值可以升高,说明艾灸有双向调节免疫作用。

灸法的特点是既能抑制功能亢进,也能使衰退的机能兴奋而趋向生理的平衡状态,因此灸法对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对增强体质大有裨益,不论病体、健体都可以使用,尤其对衰弱儿童有促进发育的作用,对多病老年人有延年益寿的作用,所以灸法的使用范围是很广泛的

教你如何进行冬季养生艾灸

由于艾炷灸特别是悬灸的易于操作性和大众的普遍接受性,我推荐大家尽量选用艾炷灸特别是悬灸,悬灸时可直接手持艾卷在穴位上进行持续艾灸或雀啄样艾灸,也可选用合适的艾灸架、艾灸筒或艾灸盒进行艾灸,另外尽量选用无烟艾灸卷,这样会有利于现代家庭室内操作。

在进行艾炷灸前,将艾绒做成一定形状之小团,称为艾炷,艾炷燃烧一枚,称为一壮。

艾炷之形状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各异。

如用于直接灸,必须用极细之艾绒,一般如麦粒大,做成上尖底平、不紧不松之圆锥形,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用于间接灸法,可以用较粗之艾绒,做成蚕豆大或黄豆大,上尖下平之艾炷,放在姜片、蒜片或药饼上点燃。

每次灸之壮数多少及大小,以病人、病程、病情、病位、补泻、穴位、有无受灸经验,是否要求化脓及气候等等条件而定,大致如下:

成人体壮、新病、病重病急、实热疼痛、病在脏腑者,用泻法;穴位在腹背四肢、有受灸经验、化脓灸、气候寒冷者艾炷宜多宜大;妇女、儿童、年老体弱、久病、病轻病缓、虚寒麻木、病在四肢头项者,用补法;穴位在头项、手足末梢、无受灸经验、非化脓灸者或在天气炎热时,艾炷宜少宜小。

一般每穴灸一次少则3-7壮,多则可灸数十壮、数百壮。

至于施灸的时间长短原则是:

灸从久,必须长期施行方能见功,这是指慢性病而言。

一般前三天,每天灸一次,以后间隔一日灸一次,或间隔两日灸一次,可连续灸治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或一年以上。

如果用于健身灸,则可以每月灸三五次,终生使用,效果更好。

如果是急性病、偶发病,有时只灸一、二次,就结束了,以需要而定,不必限制时间和次数。

如果是慢性病、顽固性疾病,间日或间隔三、五、七日灸一次均可。

要根据具体情况全面考虑,这样和用药的分量一样,无太过不及之弊。

《医学入门》上说:

“针灸穴治大同,但头面诸阳之会,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阴虚有火者,亦不宜多灸,惟四肢穴位最妙,凡上体及当骨处,针入浅而灸宜少,下肢及肉厚处,针可入深,灸多无害。

”这是说:

头面及胸膈以上,均不宜多灸;下肢及肉厚处,多灸不妨。

在临床上,凡肌肉偏薄之处,骨骼之上,以及大血管和活动关节、皮肤皱纹等部位,均避免直接灸法;凡肌肉肥厚之处,尤其是背部俞穴多灸长灸无妨,任何灸法均可使用。

至于灸的程度,施灸后应自觉温热舒畅,直达深部,经久不消,停灸多时,尚有余温,才算到家。

切不可随便灸灸,无甚感觉便认为艾灸不过如此,便作放弃打算。

前人有成熟的经验。

如《医宗金鉴》上说:

“皮不痛者毒浅,灸至知痛为止;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为度。

”这是指外科灸疗痈疮毒而言。

更具体地说:

“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

然头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艾炷宜小,壮数宜少。

有病必当灸巨阙、鸠尾二穴者,必不可过三五壮。

背腰下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使火气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

灸法既是一种温热刺激,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温热程度,决不能浮皮潦草,用艾烟薰烤,表热里不热,就算是灸法,结果达不到治疗的目的,还误以为灸法无效,这才真正是“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白吃苦头)。

古人多主张用直接灸,如《针灸资生经》上说:

“下经云:

凡著艾得灸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病不愈。

”这是说每灸必须化脓,病才能痊愈。

现在我们除有意识地使用化脓灸法以外,一般灸法不要烧伤太重,成为灸疮,只要长期施灸,也同样有效。

总之,一般说直接灸之艾炷,以麦粒大小为适宜,一般成年人,每穴五、七、九壮,小儿灸三、五壮,每次取三、五、七穴为标准。

临床上可适当伸缩艾炷之大小穴位及壮数。

如用于外科,灸阑尾炎或疔痈初发时,可在合谷、手三里、阑尾等穴,每次灸百壮左右,一日灸二、三次,会使炎症消散,促使其化脓,收到意外的效果。

做艾卷灸时每次可灸3~5穴,每次约10分钟左右,以30~60分钟为度,过多则易疲劳,少则达不到温热程度。

至于施灸的时间选择,上午、下午均可,一般阴晴天也不须避忌。

失眠症可在临睡前施灸;出血性疾病随时灸之。

止血后,还应继续施灸一段时间,以免复发。

在施灸时还要求施灸者专心致志、心无杂念,安祥而持重,手巧而心细,这样才能做到灸至速效而不会徒伤皮肉。

施灸时还需注意空气冷暖的调节和防火安全,特别是在严冬季节施灸要脱衣服时更应注意调节室内温度,使不至过冷,同时还应适当打开窗户以利于艾烟和艾味的排出,灸法最易落火,烧灼皮肤和衣服,应小心处理,当心失火。

所以灸后一定要把火闷灭,以防复燃,最好把艾卷着火之一端,插入口径合适之小铁筒或小瓶内,自然就会熄灭,留下焦头,便于下次点燃。

应用物品必须具备,如坐灸之椅,卧灸之床,各种灸料及点火之香等一应用具,务必事先备妥。

必须做到姿势端正,体位舒适,穴道准确。

《千金方》上说:

“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肢勿使倾侧。

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皮肉耳。

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则卧灸之……”可见对体位非常重视。

这是很有道理的,应该严格端正姿势,然后施灸。

灸胸腹应仰卧,腰及下肢后面应俯卧,肩背部要正坐或俯卧位,手足肘膝以下也以正坐为宜。

尤其要注意体位自然,肌肉放松,不要取勉强的体位。

因为直接灸往往需经多次反复施灸,第一次要打好基础,否则穴位不准,再行更换,则从头灸起,就又要再受些痛苦。

临床上在施灸中发现穴位不准,要随时修正。

《千金方》记载:

“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

”这里说的是施灸的程序。

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

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颠倒乱灸,如果不讲次序,后灸头面,往往有面热、咽干、口燥的后遗症或不舒服之感觉。

即便无此反应,也应当从上往下灸,这也和针刺取穴一样,次序不乱,不会遗忘,免得病人反复改变姿势,穿脱衣服,也就省事省时间了。

晕灸者虽不多见,但发生晕灸时也和晕针一样,会出现突然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脉细手冷、血压降低、心慌汗出,甚至晕倒等症状。

多因初次施灸或空腹、疲劳,恐惧、体弱、姿势不当、灸炷过大、刺激过重等引起。

一经发现,要立即停灸,让病人平卧,一般无什么危险。

但应注意施灸的禁忌,做好预防工作,在施灸中要不断留心观察,争取早发现,早处理,防止晕灸为好。

经灸一二次后,情况就会好转。

灸后调养的方法和针后的调养是一样的,要乐观愉快,心情开朗,精心调养,戒色欲,勿过劳,清淡素食等。

有灸后调养口诀:

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适宜

温灸的注意事项:

1.温灸时先灸左方,再灸右方;

2.温灸后,不要冷水洗手或洗澡;

3.温灸顺序依次为排泄器官反射区、脑部各反射区,再其次为消化器官反射区,除此以外其它各区的次序,就可随意不拘;

4.无论温灸过任何病痛区,最后一定要温灸肾脏膀胱及输尿管此三个反射区;

5.温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以帮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6.坐骨神经的反射区在温灸时必须向心脏的方向,否则会使淋巴的循环受到不良的影响;

7.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温灸。

温灸按摩时,孕妇禁用;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身体发炎的部位禁灸。

8.施灸程序一般是先上部、背部,后下部、腹部。

先灸头身,后灸四肢。

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灵活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