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版 生物课本回归资料必修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61992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改版 生物课本回归资料必修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修改版 生物课本回归资料必修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修改版 生物课本回归资料必修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修改版 生物课本回归资料必修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修改版 生物课本回归资料必修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修改版 生物课本回归资料必修三.docx

《修改版 生物课本回归资料必修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改版 生物课本回归资料必修三.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修改版 生物课本回归资料必修三.docx

修改版生物课本回归资料必修三

第一部分稳态与调节(包括l一3章)

一、重要概念

1.内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______生活的液体环境。

(简言之:

内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____________等。

注意:

唾液、胃液等消化液、尿液、汗液等不属于细胞外液。

血红蛋白也不存在于细胞外液。

2.组织液:

存在于组织间隙的液体。

是体内多数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例如:

神经细胞、心肌细胞等。

3.渗透压:

指溶液中______对水的吸引力。

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中溶质微粒的数量。

4.稳态: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________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_____

5.兴奋:

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___________变为____________的过程。

6.反射弧:

参与反射活动的______________,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要能根据反射弧神经中枢内的构造和,来判断组成反射弧的五部分结构。

7.效应器:

_____________和它所支配的______________。

8.突触:

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

包括_____________(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和_________________(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9.突触小体:

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个小枝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

10.动物激素调节:

由动物_______________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11.反馈调节: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______________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12.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激素、二氧化碳、组织胺、H+、)通过__________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_______________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3.非特异性免疫:

是______就有的不是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___________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由身体的第________________防线组成)

14.免疫系统:

包括免疫器官(_________、脾、淋巴结等)、免疫细胞(__________和吞噬细胞)及免疫活性物质(__________________等)

15.体液免疫:

由浆细胞产生________消灭抗原的免疫方式。

16.细胞免疫:

主要靠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

17.吞噬细胞:

________免疫中这种细胞能直接将各种病原体吞噬以后进行细胞内消化而被消灭,即参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在体液免疫的初期这种细胞能对侵入人体的毒性很强的病原体处理,使其露出___________,并呈递给T细胞;也能将体液免疫效应阶段中最后形成的沉淀或__________吞噬消化。

此细胞不识别抗原,但能识别“非己”成分。

18.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这些细胞都是与_______免疫相关的细胞。

B细胞是直接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________与记忆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均可_______形成浆细胞及记忆B细胞,但后者比前者更强烈。

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但能产生识别抗原的抗体。

19.T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

这些细胞都与________免疫相关的细胞,且其中的T细胞还与体液免疫相关。

T细胞源于骨髓中的一些造血干细胞,进入_______以后成熟。

T细胞与记忆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均可增殖分化形成_____________,但后者比前者更强烈。

20.抗原:

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______________反应的物质。

对于人体而言,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异体的组织细胞、异型的血细胞、细菌外毒素、自身体内产生的癌细胞和自身衰老的细胞等等都具有抗原。

21.抗体:

是指机体接受相应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_____,这类物质主要分布在_____中,能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机体细胞的黏附。

如血清中能中和细菌外毒素毒性的抗毒素、能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凝集素等都是抗体,另外,组织液、淋巴和外分泌液中也有抗体的分布。

22.过敏反应:

已______________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23.过敏原:

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过敏原,如某些鱼虾(的蛋白质)、花粉、室内尘土、青霉素等。

过敏原______进入人体才会引起过敏反应。

24.自身免疫病:

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将自身的_______当作_______进行攻击而引起的损伤。

例如:

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25.向光性:

在__________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26.植物激素:

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______的调节作用的________有机物。

27.顶端优势:

植物的_______优先生长而_______受到抑制的现象。

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而侧芽对生长素比较敏感,因此它的发育受到抑制。

应用:

果树的整枝修剪、棉花的摘心。

28.植物生长调节剂: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如:

2,4-D、NAA、乙烯利、青鲜素等。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_____________、原料___________、效果_____________等优点。

二、重要原理、结论

1.体液与内环境

概念:

血浆

内环境=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等

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共同构成_____________,其中含量较多的是__________,占到____________。

2.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______________,说明生命系统起源于原始海洋,血浆成分:

含量最多的是________、其次是________,此外还有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成分相比,主要差异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组织液成分最相似的是:

;血清与血浆在成分上的区别是:

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

3.体内大多数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红细胞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淋巴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

4.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有:

(1)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增加;

(2)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3)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4)淋巴循环受阻等

5.血浆渗透压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取决于______________。

37℃时,血浆渗透压与0.9%的NaCl等渗。

正常人血液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如___________等。

6.血液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

在血液中有淋巴细胞,但淋巴中没有红细胞。

7.细胞不仅依赖于_________,也参与了________的形成和维护。

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如果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例如:

________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当发生肾功能衰竭时,就会出现尿毒症,最终会引起死亡。

稳态的调节机制是:

____________。

与稳态调节直接相关的系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机体内,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是:

(树突)→细胞体→轴突实验条件下刺激神经元的某一部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____________。

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___________。

兴奋在______________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______________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与受体结合),使后一个神经元_________________,所以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由于兴奋通过突触时,要经过电信号→_________→电信号的变化,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较在一个神经元上传导的要慢。

9.神经中枢包括,大脑皮层是,小脑有维持___________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

如___________;下丘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

10.______________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到人类的____________。

如果S区受损,会得_____________,症状是能__________,不能___________,如果一个人能讲但听不懂,可能是_____区受损。

(P21)

11.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____,它是由_________分泌的,作用是__________。

12.下丘脑分泌的一类促激素释放激素化学本质都是____________,靶器官是__________。

此外它还能分泌____________激素,调节水盐平衡。

垂体分泌的一类对生长起重要的激素是___________,幼年时如果分泌过少会得______________,分泌过多会得_________。

此外垂体还能分泌___________,作用于甲状腺,垂体对下丘脑分泌的______________还具有释放作用。

甲状腺分泌____________,它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主要功能为____________,它的合成与分泌受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控制,反过来又能调节下丘脑和垂体,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__。

幼年时缺乏这种激素会导致______________,合成这种激素的一种重要元素是_______,如果长期缺乏,会得___________。

睾丸主要分泌___________,卵巢主要分泌___________,它们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

13.血糖的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血糖的去路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血糖浓度较低时,____________细胞分泌____________(激素)增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__________;血糖浓度高时,____________细胞分泌___________增加,促进_________________。

人体血糖浓度的正常范围是_____________。

14.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等物质随体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作用的,体液调节比较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神经调节______,比较局限,时间短暂。

两种调节作用是共同协调、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_________,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__________神经系统的功能。

15.人的体温来源于物质代谢中所释放的热量。

体温恒定是机体________和_______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这主要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在________;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在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冷觉、温觉的形成在_____________。

随着环境温度向寒冷方向降低,人和恒温动物的物质代谢速率经相关调节会迅速加快,耗氧量也随之_______;而变温动物的物质代谢速率是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而________的。

16.人在寒冷环境中,寒冷刺激了皮肤里的冷觉感觉器,感受器产生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使有关神经兴奋,皮肤血管___________,皮肤血流量____________,从而使皮肤的______________减少;立毛肌收缩,骨胳肌不由自主战栗(使产热增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体内的物质代谢,使______________增多)。

人在炎热环境中,炎热刺激了皮肤里的温觉感觉器,感受器产生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使有关神经兴奋,皮肤血管____________,皮肤血流量增加,汗腺分泌汗液_________,散热量增加;肌肉和肝脏产热_____________。

17.饮水不足、失水过多、食物过咸,都会引起____________升高,使_____________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一方面传至____________,产生渴觉,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另一方面引起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分泌、并由____________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以维持体内水的平衡。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

18.抗体的免疫效应是:

__________病原体的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使之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多数情况下与抗原结合后,形成_________或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效应T细胞的免疫效应是:

(1)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膜通透性发生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导致__________裂解死亡,使靶细胞内的抗原失去藏身之所,最终使抗原被抗体消灭

(2)释放淋巴因子,加强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

19.浆细胞产生:

___________(免疫球蛋白)如抗毒素、凝集素

T细胞和效应T细胞产生:

_____________,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一2

20.识别抗原的细胞或物质有:

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抗体。

(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识别抗原)

21.过敏反应的特点:

____________、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2.过敏反应发生机理:

过敏原第一次刺激机体时,由浆细胞产生___________,这些抗体分布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粘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___________。

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过敏原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相关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等。

体液免疫的抗体存在于血清(主要)、组织液、外分泌液(如乳汁)中。

 

25.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存在于患者或带病毒者的____________、泪液、尿液和__________中。

艾滋病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三种途径传播。

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___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

使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人体感染HIV后,经过2~l0年的潜伏期,可发展成艾滋病。

26.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________调节。

27.向光性实验发现: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____________,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______________。

温特实验中设置了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作为_______________组,可以排除琼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8.植物之所以能够显示向光性,是因为在___________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_______,这样,引起两侧生长___________,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29.光不是产生生长素的因素,__________都能产生生长素。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__________。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主要在叶原基、嫩叶、发育着的种子;分布部位广泛,但大多数集中在_________的部位。

生长素的纵向运输方向主要是从形态学的_____运输,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成熟部位非极性运输。

30.生长素生理作用往往具有____________。

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

一般________促进生长,____________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除草剂是应用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的原理制成的生长素类似物。

如2,4一D常用来作为双子叶植物杂草的除草剂。

生长素的功能应用:

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不久长出大量的根。

②促进果实发育。

③防止落花落果。

31.无籽番茄、黄瓜、辣椒和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依据的原理不同:

前者应用生长素促进___________原理,后者应用______________原理。

后者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可以遗传。

32.无子果实培育:

花蕾期去雄,在雌蕊柱头上涂上__________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___________就能够发育成果实。

因为胚珠内的_________没有经过受精,所以果实里没有形成________。

如无籽黄瓜、无籽辣椒等。

细胞内染色体数目_____________,不遗传。

对于利用果皮的植物而言,为避免由不良气候等原因影响受粉而引起的减产,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喷洒。

但对于利用种子的农作物则不行。

33.

(1)赤霉素合成部位:

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作用: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增高;促进种子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过多会引起植物的____________病。

(2)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

主要是____________。

主要作用:

促进___________。

(3)脱落酸合成部位:

_____________。

分布:

______________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

主要作用:

______________。

(4)乙烯合成部位:

植物体各个部位。

主要作用:

促进_____________。

34.植物激素在植物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过程中,并不是孤立地,而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

如低浓度的___________促进细胞的伸长,但它的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_________的合成,而乙烯含量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___________对细胞伸长作用的促进。

第二部分种群及群落(第4章)

一、重要概念

1.种群: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____________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2.群落:

同一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______________种群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

通常包括该区域中所有动物、植物和_____________等。

3.种间关系:

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___________等。

4.种群密度:

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在对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时,通常采用________;在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时,常常采用_________法。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___________;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____________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______________是预测种群未来发展态势的重要依据。

5.群落结构:

群落中各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空间结构。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______________有关;而高山植物的垂直分布与___________有关。

森林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比较,因为前者_____________结构明显对光能利用就充分。

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层活动往往与_______________有关。

群落的______________结构受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6.丰富度: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如:

常用土壤样本小动物的____________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土壤动物有的___________,调查中不宜用样方法;又因________________,不宜用标志重捕法。

这类研究常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丰富度统计常用______________。

7.环境容纳量:

在环境条件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_____________数量。

又称K值。

K/2值对应种群最大________,常被用于生产实践。

8.演替:

随着_____________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____________的过程。

9.初生演替:

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____________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____________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进行的演替。

10.次生演替:

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_________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_______________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二、重要知识、原理和结论

1.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____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______________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_______________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2.样方法取样的规则:

①样方的大小:

②取样的关键:

___________;

③取样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常采用样方法调查)

3.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_____________,在取样时要考虑样方_______、样方__________及随机取样,计算时取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___________。

一般选双子叶草本植物为调查对象,乔木也可,但丛生小灌木、_________的草本单子叶植物不宜。

4.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5.种群数量的变化:

①影响因素:

a、自然因素:

_________、被捕食和传染病。

b、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

②变化类型:

增长、下降、稳定和波动。

③两种增长曲线:

6.a、“J”型增长特点:

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微生物“J”型增长则描述成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温度PH等条件适宜)

b、“S”型增长特点:

种群密度增加一一增长率下降一一最大值(K)稳定;

原因:

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会__________,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会_____________,使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_,死亡率____________。

当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_______________。

条件:

自然条件(有限条件)。

④研究意义:

防治害虫,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7.种间关系:

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①____________: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例如:

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②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

(例如:

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种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③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_____________。

(例如:

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

④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猫吃老鼠)

8.研究群落的结构可从____________结构和_______________结构调查动植物的种类和分布。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均有明显的___________分层现象,在湖泊中的生物群落也有垂直分层现象,如四大家鱼的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