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期末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61053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期末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期末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期末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期末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期末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期末总结.docx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期末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期末总结.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期末总结.docx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期末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生物界的分类

1969年R.H.Whittaker五界分类系统:

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

+病毒界

二、微生物的特点

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性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

三、巴氏消毒法:

(Pasteurization):

利用热力杀死物品中的病原菌或一般杂菌,同时又不致严重损害其质量。

常用于消毒牛奶和酒类等。

加温61.1-62.8℃30分钟或71.1℃15-30钟可将其中的非芽孢病原菌杀死。

四、几个重要的人和事

●显微镜的发明者——吕文虎克/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ck)

●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法)Pasteur

●科赫原则(Koch'spostulates)

●青霉素的发现者——Fleming,1929

第二章微生物各论——原核微生物

一、细菌的基本形态:

球状、杆状、螺旋状、特殊形态。

二、细菌的大小:

1m=103mm=106μm=109nm

三、细菌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原核(拟核)、细胞质及其内含物

四、细菌细胞特殊结构:

鞭毛、菌毛、荚膜、芽孢

五、革兰氏染色反应基本原理、步骤、关键步骤

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细胞结构差异:

G+细胞壁物质:

肽聚糖(厚)、磷壁酸。

G-细胞壁物质:

外壁层:

脂蛋白多糖复合物;

内壁层:

肽聚糖(薄)

六、芽孢抗逆:

耐热、抗辐射、抗化学试剂。

芽孢耐热原因:

1.厚的芽孢壁;2.含水量少;3.含2,6-吡啶二羧酸(DPA)和Ca2+复合物。

七、放线菌繁殖方式

第二章微生物各论——真菌

一、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结构的区别:

P15

二、酵母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

芽殖、裂殖、无性孢子(节孢子、掷孢子、厚垣孢子)

有性繁殖:

子囊孢子

三、酿酒酵母生活史【图见书上】

单双倍体型【以啤酒酵母为代表】

特点:

营养体既可以单倍体形式也可以双倍体形式存在;单倍体营养细胞和双倍体营养细胞均可进行芽殖;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有性生殖。

单倍体和双倍体两个阶段同等重要,形成世代交替。

四、霉菌菌丝结构:

分隔或不分隔,单核或多核,单细胞或多细胞

五、霉菌繁殖方式

菌丝断片

无性孢子:

节孢子、厚垣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等

有性孢子:

卵孢子、子囊孢子、接合孢子、担孢子

六、毛霉、根霉、曲霉、青霉菌丝结构特点及繁殖方式P55

第二章微生物各论——病毒

一、病毒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

1.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

2.只含一种核酸(RNA或DNA);

3.体积小,能通过细菌滤器。

二、病毒种类:

类病毒和朊病毒的概念

三、病毒结构:

结构示意图

病毒壳粒的排列对称方式:

1.螺旋对称;2.二十面体对称;3.复合对称(T4噬菌体——蝌蚪型P77)

四、烈性噬菌体(毒性噬菌体)和温和性噬菌体的区别

五、溶源现象:

溶源细胞,前噬菌体、溶源细胞特性,非溶源化P87

六、病毒的增殖方式——复制

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复制、装配、释放

七、发酵工业中发酵系统污染噬菌体的表现和预防控制措施:

【噬菌体与发酵工程】

噬菌体对发酵工业的危害很大,当发酵液受噬菌体严重污染时,会出现以下异常表现:

a.发酵周期明显延长b.碳源消耗缓慢c.发酵液清淡d.发酵产物形成缓慢或根本不形成e.噬菌体检测会发现大量噬菌斑f.电镜可见噬菌体

后果:

①减产②倒罐

发酵生产时预防措施

决不使用可疑菌种;严格环境卫生;活菌液严禁排放;通气加料严控;严格执行会客制度;设备灭菌;使用抗噬菌体菌株

补救方法:

①尽快提取产品;②加药抑制;③及时更换菌种

第三章微生物的营养

一、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种类:

碳源物质、氮源物质、能源、无机盐、水、生长因子等。

二、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方式比较:

载体蛋白特点、主动运输和基团移位

三、微生物营养类型

光能自养(光能无机营养)、光能异养(光能有机营养)、化能自养(化能无机营养)、化能异养(化能有机营养)

四、培养基的种类:

根据培养基制成后的物理状态

第四章微生物代谢

一、葡萄糖的分解途径:

EMP途径、HMP途径、ED途径、WD途径(PK途径和HK途径)

二、微生物能量代谢

(一)ATP的产生方式:

1.氧化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电子传递磷酸化)3.光合磷酸化

(二)化能异养微生物的能量生成

1.呼吸作用(好氧呼吸作用、厌氧呼吸作用)2.发酵作用

【酒精发酵】

●酵母菌的酒精发酵

【酵母乙醇发酵】

应严格控制三个条件:

①厌氧②不含NaHSO3③PH小于7.6

【乳酸发酵】

●同型乳酸发酵

●异型乳酸发酵:

PK途径

●双歧杆菌乳酸发酵:

HK途径

●好氧性醋酸发酵

●厌氧性醋酸发酵

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

一、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

●血球计数板的规格:

25×16或16×25两种。

计数室的体积是0.1mm3。

●平板菌落计数法所计得的数为活菌数。

二、单细胞微生物纯培养的群体生长规律——生长曲线

将少量单细胞培养接种到一恒定容积的新鲜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细胞数目的对数或生长速度为纵坐标作图,可得到一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生长曲线图

生长曲线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延迟期

1.延迟期细胞特点:

细胞分裂迟缓,代谢活跃,细胞体积增长较快,对不良环境敏感。

2.延迟期长短:

几分钟—几个小时。

3.影响因素:

菌种、菌龄、接种量、培养条件等。

4.出现原因:

代谢调整。

新合成必需量的酶、辅酶或中间代谢产物,以适应新环境。

5.缩短措施:

(1)增加接种量;

(2)采用对数期的菌种或健壮、繁殖快的菌种接种

(3)在种子培养基中加入发酵培养基的某些成分。

(二)对数期

1.细胞特点:

代谢活性最强,生长速率高,个体数以几何级数增加,代时稳定。

2.代时G

单个细胞完成一次分裂所需的时间。

或增加一代所需时间。

(三)稳定期

1.细胞特点:

(1)新增殖的细胞数与死亡数几乎相等,整个培养物中二者处于动态平衡。

(2)细胞内开始积累贮藏物。

(3)大多数芽孢细菌在此阶段形成芽孢。

(4)活菌数达最高水平。

2.延长稳定期措施:

补料;调节pH值;调节温度。

(四)衰亡期

1.细胞特点:

(1)细胞出现多种形态,甚至畸形、衰退型。

细胞大小悬殊,有的细胞内多液泡,革兰氏染色反应变异。

(2)细胞生活力下降。

(3)细胞死亡或自溶。

三、连续培养方法:

1.恒浊连续培养法

不断调节流速使细菌培养液浊度保持恒定的连续培养方法。

2.恒化连续培养法

控制恒定的流速,使培养室中营养物浓度基本恒定(控制限制性营养因子的浓度),从而保持细菌的恒定生长速率。

四、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一)温度

1.微生物的生长温度类型

根据微生物最适温度范围将微生物分为三种类型

最低T

最适T

最高T

分布

低温型

-5℃

10-15℃

20-30℃

冷藏食品、海水

中温型

5℃

25-37℃

45-50℃

高温型

30℃

45-55℃

60-75℃

温泉、堆肥

2.温度对生长速率的影响:

3.衡量微生物的耐热性的指标

(1)热致死时间(TDT)

在特定的条件下和特定的温度下,杀死一定数量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

(2)D值

在一定温度下加热,90%的活菌数被杀死所需时间(分钟)。

(3)Z值:

缩短90%热致死时间所需要升高的温度(℃)

(4)F值

在一定的基质中,121.1℃加热杀死一定数量微生物所需时间。

加热致死时间曲线图:

残留活细胞曲线图:

4.高温致死微生物作用的应用

(二)氢离子浓度(pH)

1.各类微生物生长适宜pH值

大多数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的最适pH值为6.5-7.5;少数细菌非常嗜酸。

放线菌的最适pH为7.5-8;酵母菌、霉菌的最适pH为5-6。

2.酸性防腐剂

1.苯甲酸(C6H5COOH)和苯甲酸钠(C6H5COONa)

添加于pH值4.5以下的食品,能抑制酵母和霉菌,抑制酵母的作用比抑制霉菌的作用更大。

最高允许量不超过0.1%。

2.山梨酸(C6H8O2)及其钾盐或钠盐

用于pH4.5以下食品,对酵母和霉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对霉菌的抑制作用更好。

最高用量不超过0.1%。

3.丙酸(CH3CH2COOH)及其钙盐或钠盐

抑制霉菌,对酵母无效。

最高用量不超过0.32%。

4.脱氢醋酸及其钠盐

对霉菌、酵母菌和细菌均有抑制作用,酸度愈高,抑菌效果愈强,pH6时也有效。

面包中加入0.005-0.0075%可使面包在3-5天内不霉变。

5.乳酸(CH3CHOHCOOH):

无明确限量。

6.醋酸(CH3COOH):

无明确限量。

(三)水分活度(Aw)

1.微生物生长所需Aw值

大多数细菌生长的最低Aw值在0.94以上,最适Aw值在0.995以上。

大多数酵母生长的最低Aw值范围为0.88-0.94。

大多数霉菌生长的最低Aw值在0.80以上。

2.紫外辐射杀菌机理:

(1)使DNA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

(2)氧化产生H2O2;

(3)核酸和蛋白质分别在=260nm及=280nm有强的吸收,引起分子变化甚至变形。

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一、核酸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三个经典试验

二、遗传物质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

1.细胞水平:

细胞核遗传物质、细胞质遗传物质。

2.细胞核水平:

真核细胞:

1条以上染色体。

原核细胞:

细菌染色体是1条环状双螺旋DNA。

拟核(原核)核染色体(一条闭合环状双链DNA)

原核

细胞质质粒: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是环状闭合的双链DNA。

3.染色体水平:

真核细胞染色体与组蛋白结合。

细菌染色体不含组蛋白。

4.核酸水平:

核酸结构:

1953年Wason&Crick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和半保留复制方式。

5.基因水平:

基因:

生物体储存遗传信息的因子,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单位,它是DNA上一个特定片段。

细菌基因的结构是连续的,无内含子。

真核细胞基因的结构连续性不强,往往有内含子。

6.碱基水平(密码子水平):

三个碱基决定一个密码子。

7.核苷酸水平:

A、G、C、T(U)四种

五、基因突变

●突变——遗传物质(DNA或RNA)中的核甘酸顺序突然发生了稳定的可遗传的变化。

●基因突变又称点突变——是由于DNA链上的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发生改变而引起的。

●染色体畸变——DNA的大段变化,如插入、缺失、重复、易位、倒位。

【基因突变类型】

1.营养缺陷型:

由基因突变而引起代谢过程中某酶合成能力丧失的突变型,它们必须在原有培养基中添加相应的营养成分才能正常生长。

2、条件致死突变型:

指在某一条件(非允许条件)下呈现致死效应,而在另一条件(允许条件)下却不表现致死效应的突变类型。

如温度敏感突变型。

3、抗原突变型:

指细胞成分尤其是细胞表面成分的细微变异而引起抗原性变化的突变型。

回复突变——突变菌株再次突变回复到与出发菌株相同的突变。

移码突变——由一种诱变剂引起DNA分子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的增添或缺失,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转录和转译错误的一类突变。

吖啶类染料(原黄素、吖啶黄、吖啶橙等)

六、基因重组——把两个不同性状的个体内的遗传基因转移到一起,经过遗传分子的交换重组后,形成新遗传型个体的方式。

(一)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方式:

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交换,把它组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转化因子——在转化过程中,转化的DNA片段称为转化因子,分子量小于107,最多不超过10~20个基因。

感受态——受体菌只有处于感受态时,才能摄取转化因子。

细菌处于感受态是因为其表面有一种吸附DNA的受体。

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转导——是以转导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转导噬菌体(缺陷型噬菌体)

A.完全缺陷型噬菌体---普遍性转导B.部分缺陷型噬菌体---局限性转导

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的区别

区别要点

普遍性转导

局限性转导

基因转导发生的时期

裂解期

溶原期

转导的遗传物质

供体菌染色体DNA任何部位或质粒

噬菌体DNA及供体菌DNA的特定部位

转导的后果

完全转导或流产转导

受体菌获得供体菌DNA特定部位的遗传特性

转导频率

受体菌的10-7

转导频率较普遍转导增加1000倍(10-4)

(二)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方式

准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比较

准性生殖

有性生殖

参与接合的亲本细胞

形态相同的体细胞

形态或生理上有分化的性细胞

异核体阶段

接合后双倍体的细胞形态

与单倍体基本相同

与单倍体明显不同

双倍体变为单倍体途径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接合发生的几率

偶然发生,几率低

正常出现,几率高

七、微生物菌种选育-----诱变育种的基本步骤

八、微生物菌种保藏方法

方法

主要原理

适宜保藏对象

保藏期

评价

低温保藏法

低温

各大类群

3-6月

简便易行

超低温保藏法

超低温(超低温冰箱、液氮)

各大类群

1-2年

简便

石蜡油低温封藏法

低温、缺氧

各大类

1-2年

简便

载体吸附法(沙土、滤纸片等)

干燥、无营养

产孢子微生物

1-10年

简便

真空干燥法

干燥、真空、无营养

产孢子微生物

1-10年

简便

冷冻真空干燥法

缺氧、低温、干燥、无营养

各大类

5-15年

高效

活体保藏法

寄生

病原菌

●AS、ATCC是哪个菌种保藏中心的标示?

第七章微生物生态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土壤、水、空气、动植物体上、极端环境

1.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

2.极端环境:

强烈限制大多数生物生长的环境。

高温、低温、高盐、高压、高酸、高碱、高辐射等。

二、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一)共生:

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互相依赖,彼此都能获益。

两种生物紧密结合形成共生体。

【蓝细菌—真菌;藻类——真菌】

(二)互生:

两种微生物生活在一起时,不形成共生体,联合比较松散,可以只对一方有利,也可以对双方都有利。

(三)共处:

两种微生物互无影响地生活在一起。

(四)拮抗:

两种微生物生活在一起时,一种微生物产生某种特殊的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从而抑制甚至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

(五)寄生:

一种微生物生活在另一种微生物的表面或体内,从后者的细胞、组织或体液中取得营养,前者称为寄生物,后者称为寄主。

通常是寄主受损,寄生物获利。

(六)捕食:

一种微生物直接吞食另一种微生物。

(七)竞争:

两种生物互相争夺有限的同一营养或其他共需养料。

三、微生物与其它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一)微生物与高等植物间的相互关系

1.互生关系

2.共生关系

3.寄生关系

第八章传染与免疫

内毒素: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

外毒素:

多数为革兰阳性菌少数革兰阴性菌产生的毒性物质,常由细菌合成后分泌至细胞外。

化学成分为蛋白质。

类毒素:

用0.3%-0.4%甲醛处理外毒素,可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称为类毒素。

免疫:

人们把生物体能够辨别自我和非我,并对非我作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称为免疫。

传统上指生物机体对微生物侵染的抵抗力和对同种微生物再感染的特异性防范能力。

免疫的基本功能:

●免疫防御功能:

机体对由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粘膜等途径进入的病原体有抵抗能力。

●免疫稳定功能:

把机体新陈代谢衰老和死亡的细胞清除体内。

以维护机体的生理平衡。

●免疫监视功能:

清除自身突变的细胞的功能。

抗原:

是一类能刺激人或动物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免疫原性),并能与这些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反应原性)。

(一)抗原的性质

2.分子量足够大:

一般>104道尔顿

3.立体化学结构:

一般分子结构和空间构象愈复杂的物质,免疫原性愈强。

4.抗原决定族:

(抗原分子表面上的具有一定化学组成和结构的特殊化学基团)决定其特异性

(二)微生物抗原成分

1.细菌抗原成分

(1)菌体抗原:

革兰氏阴性菌的菌体抗原称O抗原---脂多糖蛋白质的复合物

(2)鞭毛抗原称为H抗原

(3)表面抗原:

不同细菌的表抗原名称不同.大肠杆菌的表面抗原称为封套抗原或K抗原,肺炎双球菌的叫荚膜抗原,伤寒沙门氏菌的表面抗原称为Vi抗原

2.病毒抗原成分:

颗粒抗原、组分抗原、可溶性抗原

抗体:

是由抗原刺激人体或动物体的B细胞,由B细胞转化成浆细胞所产生的具有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缩写为Ig).

第九章有益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一、五种利用形式:

1.微生物菌体的利用2.发酵食品的利用3.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利用4.微生物酶制剂的应用5.微生物在食品工厂废弃物处理方面的应用

二、各种应用中所用微生物种类

第十章微生物与食品腐败变质

一、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基本条件

(二)食品的特性与微生物的适应性

1.食品营养物质组成

2.食品基质条件

(1)食品pH值

(2)水分(3)渗透压

(三)食品的外界环境条件与微生物的适应性

1.温度2.气体3.湿度

二、各类食品食品的腐败变质

(一)罐头食品的腐败变质:

1.罐头食品分类:

1966年,Schmitt根据pH值将罐头食品分为四类:

2.罐头食品常见的腐败变质现象

(1)胀灌:

罐头底盖外凸的现象。

(2)平酸:

指食品发生酸败,而罐头外观仍属正常。

(3)黑变(或硫化物腐败):

某些细菌(致黑梭状芽孢杆菌)分解含硫蛋白质产生H2S,H2S与灌内壁铁质发生反应形成黑色化合物,沉积在灌壁或食品上,致使食品发黑并呈臭味。

(4)发霉:

不太常见,只有漏灌或灌内真空度过低时,才有可能在低水分和高浓度糖分的食品表面上出现霉变。

(二)、乳及乳制品的腐败变质

鲜乳的腐败变质:

抑制期、乳酸链球菌期、乳酸杆菌期、真菌期、胨化细菌期。

超高温瞬时间杀菌(UHT):

75-85℃,预热4-6分钟后通过130-150℃高温数秒(2秒)

(三)、鲜肉的腐败变质现象

1.表面发粘2.变色3.霉斑4.气味改变

四、果汁的腐败变质现象

第十一章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

指人体因吃了含有有毒有害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

在大多数情况下以引起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特征。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类型

1.感染型食物中毒

细菌大量增殖,随食物进入人体,侵犯肠道粘膜,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急性胃肠炎症状,细菌到达肠道后仍继续增殖,其发病需经一定的潜伏期,一般为8-24小时。

2.毒素型食物中毒

细菌增殖时产生的毒素随食物进入人体,被肠道吸收而发病,一般比感染型食物中毒潜伏期短,30分钟-8小时,常为3小时。

(二)、各类细菌性食物中毒

1.沙门氏菌食物中毒2.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3.肉毒杆菌食物中毒

二、真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毒素食物中毒

(一)黄曲霉毒素

第十二章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食品卫生标准中的微生物指标及各指标所指示的卫生学意义:

一、菌落总数

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如培养基、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等)培养后,所得每g(mL)检样中形成的微生物菌落总数。

单位为cfu/mL。

菌落总数所指示的食品卫生意义:

1.它可以作为食品被污染程度的标志,一般食品中细菌总数越多,则表明该食品污染程度越深。

2.它可以用来预测食品存放的期限或程度。

二、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

在一定培养条件下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需氧和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包括埃希氏菌属、柠檬酸菌属、肠杆菌属和克雷伯氏菌属等的一些菌种。

大肠菌群MPN计数法:

大肠菌群平板计数法:

大肠菌群所指示的卫生意义:

1.它可作为粪便污染食品的指示菌。

2.它可作为肠道致病菌污染食品可能性的指示菌。

三、致病菌(病原菌)

根据不同食品的特点选定一定的病原菌作为检验的重点对象。

例如蛋粉、冷冻禽类、肉类食品等常规定沙门氏菌是必须检验的重要项目;酸度不高的罐藏食品,肉毒杆菌是必须检验的对象;酸牛奶则规定肠道致病菌和致病性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是检测重点。

微生物的命名:

瑞典林奈“双名法”【补充:

P64】

属名(拉丁文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余小写)+种名(拉丁文形容词,小写)

大肠杆菌(Escherichia)Salmonellatyphi伤寒沙门氏菌Pseudomonas假单胞杆菌

Clostridiumbotulinum肉毒梭状芽孢杆菌Rhizobium根瘤菌属Mycobacterium分枝杆菌属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ylococcusaureus)Bacillussubtilis枯草芽孢杆菌点青霉(Penicilliumnotatum)

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米曲霉(Aspergillusoryzae)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

Candidatropicalis热带假丝酵母

实验内容:

1.革兰氏染色反应2.培养基的制作与灭菌3.显微镜的使用

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题或多项选择题(20分)/填空题(10分)/判断是非改错题(10分)/简答题(30-40分)/论述题(15-30分)/计算题(10分)

问答题:

加热灭菌方法概述。

(10分)

答:

(1)干热灭菌:

(2分)

a.火焰焚烧灭菌法:

用于接种工具、尸体等的灭菌处理。

(1分)

b.干燥热空气灭菌法:

160℃1-2小时,用于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耐热物品。

(1分)

(2)湿热灭菌:

(2分)

a.煮沸消毒法:

100℃15分钟;(1分)

b.高压蒸汽灭菌法:

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于121℃,15-30分钟。

(1分)

c.间歇灭菌法:

常压100℃15-30分钟灭菌,于28-37℃过夜,连续三天。

用于高热易变性的物质等的灭菌。

(1分)

d.巴氏消毒法:

62-63℃30分钟或71℃15分钟。

用于牛奶酒类等饮料的灭菌。

(1分)

判断是非题(正确的在括弧里打“Ö”;错误的在括弧里划“´”并在错误部分下划线且改正。

每题1分,共10分)

1.菌落都是由单个细菌形成的细菌集团。

(错)【不全是】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能用分子氮作氮源的微生物有(B)

A.酵母菌B.蓝细菌

C.苏云金杆菌D.大肠杆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