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朱国华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5938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7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朱国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朱国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朱国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朱国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朱国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朱国华版.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朱国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朱国华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朱国华版.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朱国华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版)重点

(朱国华讲课精简版)

整本书绪论加七章,分别是马克思主义、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资本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绪论,主要讲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三大组成部分;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是马哲部分;资本论和资本主义是马政经部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部分。

其中资本主义既在马政经里面,又在科社里面,那是因为资本论中有很多结合当时资本主义进行分析的;而科社呢又是在剖析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中论述和设想的。

绪论主要讲马克思主义内涵、发展和特征。

本体论主要讲物质、三大规律和意识。

认识论主要讲认识运动基本规律、真理与价值。

历史观主要讲社会基本矛盾及两大运动规律、社会发展五大动力和群众史观。

资本论主要讲商品经济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主要讲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当代资本主义变化和资本主义历史地位。

社会主义主要讲三次飞跃、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和马克思主义政党。

共产主义主要讲研究方法、基本特征、历史必然性。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内涵:

(1)从认识成果上,发展的科学体系;

(2)从阶级属性上,无产阶级解放理论;

(3)从研究对象上,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由马哲、马政经和科社三部分组成。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背景(3)

(1)经济社会背景:

经济社会发展:

14世纪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18世纪资本主义机器工业,19世纪工业革命。

阶级斗争加剧:

严重剥削和分配失诱发周期性经济危机,阶级矛盾恶化。

(2)思想渊源;

组成部分

代表人物

时间

国家

代表作/标志事件

主要观点/理论贡献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

18世纪

德国

法哲学原理

辩证法

费尔巴哈

19世纪

德国

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辩证唯物主义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亚当·斯密

18世纪

英国

国富论

商品二因素,

劳动创造价值

大卫·李嘉图

18-19

英国

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

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

18-19

法国

参加法国大革命

旧制度为实业制度代替

傅里叶

18-19

法国

新的工业世界和社会事业

消灭文明制度,

建立和谐制度

欧文

18-19

英国

共产主义实验

新和谐公社

(3)实践基础;

1848-19末欧洲阶段

20初-20中欧转亚阶段

20中至今形形色色社会主义

2.问题与理论P14

问题

理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么对待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

科学发展观

实现什么样的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

中国梦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根本特征

(2)P14

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的两大历史贡献

(2)P15

提出剩余价值学说;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特征(4)P14

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事求是

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本体论)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两类现象和两类活动P27

世界万事万物总结起来为两类现象:

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一切活动总结起来为两类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本体论:

研究世界本身的存在和本质问题

哲学: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反思对象P27

古代哲学侧重本体论,对世界之源较为好奇

近代哲学侧重认识论,对人类智慧较为关注

现代哲学侧重历史观,对人自身发展与人类社会较为关注

2.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P28

(1)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

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无神论(社会思想)

何为第一性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有神论(社会思想)

哲学基本问题

能否认识存在可知论

不可知论

3.世界怎样存在的问题

(2)P29

辩证法联系发展

世界怎样存在的问题核心在于是否承认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形而上学孤立静止

4.唯物主义三个发展阶段(3)P30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归结于具体物质以自然为本体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机械理解世界以自然为本体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辨证与历史以物质为本体

5.唯心主义两种类型

(2)P66

(1)客观唯心主义:

上帝启示或绝对精神

(2)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自生或内心反省

6.物质P30

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

物质是各种物的总和,哲学上的物质就是物质概念的抽象即感官可感知的不同事物依照其共同属性概括起来的抽象物。

20世纪初,列宁: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7.马克思主义物质观(3)P30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8.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4)P31

(1)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2)坚持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

(4)体现了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

9.意识及其发展三阶段P30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意识发展三阶段(3)

(1)物质特性到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

(2)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感觉和心理

(3)高等动物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

10.物质与运动关系(3)P32

(1)无运动的物质即静止的观点——形而上学

(2)无物质的运动即空想——唯心主义

(3)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

1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3)P32

(1)世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世界的统一性,有着最终共同的本源即物质

(3)世界的多样性,物质丰富多样、物种丰富多样

12.社会的物质性(3)P33

(1)人类社会依赖自然界

(2)实践活动是物质性活动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

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5)P34

(1)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实践是环境和人的改变的共同基础:

(4)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新唯物主义的使命不仅仅是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去改造世界,即要去实践。

3.实践的基本特征(4)P35

(1)客观物质性

(2)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4)直接现实性

4.实践三要素(3)P35

(1)实践主体(人)

(2)实践客体(对象)

(3)实践手段(工具)

5.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3)P35

(1)物质生产劳动

(2)处理社会关系

(3)科学实验

6.社会生活的实践性(3)P39

(1)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形成了社会生活基本领域

(3)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

1.联系及其特点(3)P40

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客观性

(2)普遍性

(3)多样性

2.两大类联系

(2)P40

(1)物与物的联系

(2)为我而存在的关系(主客体关系),内在的包含了物与物的联系

3.事物普遍联系原理(3)P40

(1)事物内部和要素相互联系

(2)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

(3)整个世界相互联系

4.事物的永恒发展P41

普遍联系—相互作用—导致运动—状态变化—发展趋势

事物集合体——过程集合体——关系集合体

5.辩证法过程论(3)P42

(1)每一事物均在一个特定运动的过程中

(2)每一事物凡产生必然都走向灭亡

(3)每一事物过程均从属于一个更大的过程

6.新事物与旧事物P41

新事物是和护理是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7.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2)P41

(1)新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了环境和条件的变化

(2)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合理的因素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3)P43

(1)质量互变规律:

事物发展变化的形式和状态

(2)对立统一规律:

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容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核心

(3)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方向

2.矛盾P43:

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3.矛盾的同一性P43: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4.矛盾的同一性的表现(3)P44

(1)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2)促使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3)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5.矛盾的斗争性

(2)P434

(1)促进双方力量的变化

(2)向另一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6.矛盾的普遍性

(2)P45

(1)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2)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

7.矛盾的特殊性(3)P45

(1)不同事物矛盾不同

(2)同一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矛盾不同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各不相同

由此,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量变与质变P46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体现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

事物由一种质态向玲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

9.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3)P46

(1)量变是必要准备

(2)质变是必然结果

(3)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

10.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P47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有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11.否定之否定规律P47

事物的辩证发展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

12.辩证否定观(4)P47

(1)否定是事物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三、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3)P48

唯物辩证法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客观辩证法:

客观事物

(2)主观辩证法:

认识思维

(3)实践辩证法:

社会行为

2.唯物辩证法五大基本范畴(5)P49

(1)原因与结果

(2)必然性与偶然性

(3)可能性与现实性

(4)现象与本质

(5)内容与形式

3.辩证思维方法(4)P50

(1)归纳与演绎

(2)分析与综合

(3)抽象与具体

(4)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1.规律P54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4)P57

(1)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具有创造性

(3)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4)控制行为和生理活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其反映的形式是主观的,其反映的对象和内容是客观的。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实践主客体P63

主体是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相关方法

2.实践中介系统

(2)P63

(1)人的体能放大系统

(2)人的智能放大系统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P63

(1)主客体是认识和被认识关系

(2)主客体是改造和被改造关系

4.实践三环节(3)P63

(1)确定实践方案

(2)开展实践活动

(3)反馈调节

5.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4)P64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两大哲学派别P66,在本体论、认识论和历史观中都是分为两类

(1)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2)唯心主义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

唯心主义两种类型

(2)

(1)客观唯心主义:

上帝启示或绝对精神

(2)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自生或内心反省

唯心主义在主客体关系中夸大了主体的作用,使主体片面化代替了全部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P67

(1)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

(2)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发展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反映具有两个特点:

摹写性和创造性。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感性认识及三种形式(3)P68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及三种形式(3)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3)P69

(1)感性认识是基础

(2)理性认识是深化

(3)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单纯感性认识——经验论——经验主义

单纯理性认识——唯理论——教条主义

4.认识运动基本规律

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无限循环。

认识运动基本规律概括为:

一个过程,两次飞跃

一个过程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两次飞跃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到实践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P7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三大特征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2.真理的客观性

(2)P72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3.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P72

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是无条件性、无限性。

与客观相符、无限认识

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是有条件性、有限性。

成立条件、正确程度

4.真理与谬误(4)P76

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是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

(1)真理与谬误是相互对立的

(2)真理与谬误是相互联系的

(3)真理与谬误是通过斗争实现的

(4)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P77

(1)认识不能检验认识,客观事物也不能检验认识,实践可以检验认识

(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实践的两个尺度

(2)P79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实践的价值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

2.价值及其特性(4)P79

价值是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1)客观性

(2)主体性

(3)社会历史性

(4)多维性

3.价值评价及其特点(3)P81

(1)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2)评价结果依主体特点而转移

(3)评价结果依赖知识性认识即对事物特性的知识体系

4.价值评价功能(3)P82

(1)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2)要求实践活动服从于实践目标

(3)制约实践活动向全面可持续方向发展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P87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世界二重化P89

世界二重化表现世界被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

(1)主观世界是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是知、情、意的统一体

(2)客观世界是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它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1)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未出现的自然界,也指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也称天然自然

(2)人类世界是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也称人化自然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历史观)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P94

对待社会历史发展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1)神学历史观:

把人类社会神话,把不明原因现象归于超自然的神灵力量(神化)

(2)唯心主义历史观:

认为社会本质上是人的意志或心理活动的产物或绝对精神运动的产物,认为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是精神动力(精神化)

(3)自然主义历史观:

把社会本质归结于自然条件或地理环境或人的动物本性(自然化)

(4)唯物史观:

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物化)

2.社会存在P95

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3.社会运动三要素P95

(1)自然环境————限制性因素

(2)人口因素————基础性因素

生产力——决定性因素(决定社会发展水平)

(3)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标志性因素(社会形态划分的标志)

4.社会意识P95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包括个人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上层建筑、非上层建筑意识形式

5.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2)P97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3)P98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反作用

1.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P99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2.生产力及其三要素(3)P100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姓陈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1)劳动者(科学技术)

(2)劳动对象

(3)劳动资料(生产工具)

3.生产关系及其三要素(3)P100

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社会经济结构)

(2)人与人的关系如何

(3)产品如何分配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2)P102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运动规律

1.经济基础P105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总和即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两点,其实质是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二是经济体制即经济活动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2.上层建筑P105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即社会文化结构。

包括意识形态和政法制度及设施。

其中意识形态即为观念上层建筑,政法制度及设施为政治上层建筑。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运动规律

(2)P107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共同构成了社会形态

4.国体与政体P106

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P105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其实质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工具P106

国家分为国体(国家的性质)和政体(政权组织形式)

国体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

政体是统治阶级的政权构成形式

国体决定政体,整体服从于国体

四、社会形态更替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1.社会形态(3)P109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

经济形态

经济制度

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

生产力

经济体制

政治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观念上层建筑

2.五种社会形态(5)P109

依据生产关系性质,社会历史划分为五中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3.人们历史选择性(3)P110

(1)一定历史阶段基本趋势为人们提供了选择空间

(2)社会形态更替是一个合目的性和和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3)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人类社会历史P112

人类社会历史是人的社会关系不断生产的历史,人和社会之间存在着双向生产或双向创造的关系

(1)物质资料再生产

(2)人的生命在生产

(3)精神产物在生产

(4)社会关系再生产

2.社会基本矛盾P112

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则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或者是共产主义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生产能力的矛盾

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3)P113

(1)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

1.阶级P115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列宁指出阶级是一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社会财富也不同。

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

2.阶级分析方法P118

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认识阶级社会的历史现象。

主要包括阶级经济地位、力量对比、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革命实质P119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革命,正义性和进步性。

有正义性而无进步性导致历史停滞不前;有进步性而没有正义性就举步维艰。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3)P120

(1)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2)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3)无产阶级革命将消除阶级对抗,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改革P121

改革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