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5573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点.docx

《江苏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点.docx

江苏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点

 

第一章青少年心理卫生概述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相对生理卫生而言的.它的基本含义是维护心理健康.

美国斯威萨最早提出“心理卫生(精神卫生)”

克朗斯托出版《心理卫生》心理卫生一词被广泛采用。

心理卫生学的三种理解:

1.人的心理健康状况2.一门学科心理卫生学3.维护和增进人们心理健康的一项事业或服务性工作。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定义:

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

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是:

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心理卫生的任务是:

1.维护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不良行为的发生.

2.帮助人们及早发现心理异常.积极治疗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的标准:

健康不仅是指躯体没有疾病.还必须包括心理.生理.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上的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自我意识良好.2.人格健全。

3.智力正常.4.情绪乐观.5.意志坚定。

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

8.心理行为特点与年龄特征相符合.

青少年心理异常的几个层次:

1.轻度心理异常.也称轻微心理失调(局部的异常状态).具有偶发性和暂时性.

2.中度心理异常.也称心理障碍.包括各种神经症和异常人格.

3.重度心理异常.也称严重心理疾病.包括各类精神病.

管仲“养心之术”希波克拉底“体液说”盖伦“气质说”比尔斯《自觉之心》(心理卫生的杰作)

1908年5月6日“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

1930年,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会上发布了《心理健康和世界公民》这一纲领文件。

1964年,在尼泊尔举行世界心理健康联合年会,以“工业化和心理健康”为主题,讨论了科技革命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936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翌年抗日爆发后被迫停止.新中国成立后.1985年4月重新成立.

心理卫生的意义:

1.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需要.2.青少年心理成长的需要.3.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青少年心理卫生的原则:

1.面向全体与个别对待的原则.2.矫治.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3.主体性原则. 主观能动性.积极性4.全社会共同参与原则.

青少年心理卫生的目标:

1.一般目标(学会调适、寻求发展)和特殊目标2.终极目标、中间目标和直接目标3.预防性目标、矫治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青少年心理卫生研究的方法有:

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验法.

第二章青少年身心发展

第一次高峰在婴儿期第二次在青春期

青春期主要有哪些生理变化:

主要为身体外行,生理器官,生理机能以及心理行为的突出阶段。

青少年生理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1.对身体容貌的敏感性增强。

2.产生性意识。

3.产生成人感。

4.独立性与封闭性的发展。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1.连续性和阶段性。

2.方向性和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算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守恒)、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岁逻辑结构))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第一种水平是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是在他人的帮助下所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认知能力表现在:

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

青少年人格发展

人格包括:

气质、性格(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检、自我控制)

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

生物因素。

包括遗传和先天素质。

环境因素。

包括家庭教育。

主观因素。

主观意识,态度,活动等。

教育对青少年的发展起主导作用,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来自于社会实践活动。

第三章青少年性心理卫生

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性心理:

指性征,性欲以两性交往等有关的心理状况和心理活动。

青少年性心理活动的表现:

1.对性知识的追求。

2.性欲望和性冲动。

3.性的自慰行动。

4.对异性的爱慕。

性心理的发展阶段:

1.异性疏远期。

2异性好感期。

3.异性爱慕期。

4.两性恋爱期(性、理想、责任)。

早恋:

指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过早的建立恋爱关系行为。

判断早恋的依据是:

1.生活自立的程度。

2.恋爱的年龄和法定最底结婚年龄相差程度。

早恋的特征有:

朦胧性,矛盾性,变异性,和差异性。

早恋的类型有7种:

爱慕型,好奇型,模仿型,从众型,补偿型,叛逆型,病理型。

爱慕型有可分为:

仪表型,专长型,品性型。

早恋的危害:

1、  分散注意力,影响学习。

2.易受伤害,产生心理问题。

3,容易出现性过失,甚至妊娠。

4.增加犯罪发生率。

如何正确对待早恋:

1.正视早恋的发生是必然的,客观存在的。

2.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真诚,尊重和关心早恋青少年,让早恋者了解性心理知识,尤其是朦胧的感情的产生。

3.丰富课余活动,转移注意力。

4.鼓励异性正常交往。

青少年常见的性问题有哪些:

1.性恐惧。

2.性压抑。

3.手淫。

4.性罪错。

性罪错的辅导策咯:

1.加强性知识,性道德的教育。

2.要指导他们如何学会与异性交往,避免性的挑逗和诱惑。

3.创建良好的家庭,学校和教育环境。

中国性教育的内容:

1.性生理教育。

2.性心理教育。

3.性道德教育。

4.性法纪教育。

性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家庭性教育,父母生活中指导,讨论交流,榜样师范。

2.学校性教育。

直观教学,收集问题讲解,读书知道,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须故事,个案分析。

3.社会性教育。

如医院。

 第四章、青少年的个性与心理卫生

个性又称人格,本意是指面具。

(个性具有倾向性、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需要是个性的原动力。

个性从结构上分为3个系统:

1.个性动力系统。

以积极性,选择性为特征。

是个人行为的力量源泉。

2.个性表征系统。

体现在气质,性格,能力三方面。

是造成个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3.个性调控系统。

维持个性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由自我意识构成。

个性的特征:

1.个性的整体性。

2.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3.个性的独特性和共同性。

4.个性的社会性和生物性。

个性特质理论(卡特尔16因素特质理论)

第二节  青少年个性的发展特点

气质:

是不以活动目的和活动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

气质来源希波克拉底盖伦将气质分为四种(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气质的类型:

(巴甫洛夫依据神经活动的过程划分4个类型)

1、  胆汁质:

这种气质类型的人情绪体验强烈而迅速,思维灵活行动敏捷,但性情急噪,鲁莽冲动。

2、  多血质:

这类人情感丰富,外显不稳定,思维敏捷,活泼好动,但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办事重情趣。

3、  粘液质:

这类人情绪平稳,不外漏,不易激动,考虑周密,自制力强,但是行动迟缓,主动性差。

4、  抑郁质:

这类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易多愁善感,思维敏捷,想象里丰富,但不善交际,孤僻离群,对人对事易多虑,反应缓慢。

性格:

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一种与社会有着密切关系的个性特征。

性格主要有4个方面的特征构成:

态度特征,情绪特征,认知特征和意志特征。

青少年性格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的性格认知特征在初二至高一阶段发展迅速。

马斯洛: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层次的,需要的满足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的发展,底层次的需要的到基本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

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兴趣:

是个体积极探究和认识事物的心理倾向。

逆反心理是客观需要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

逆反的特点:

结构上:

认知、情绪、行为倾向的三者结合。

特性上,社会依存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统一。

存在上,相对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逆反心理的表现:

1、  对正面宣传作反向思考。

2.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

3.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4.对思想教育,尊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

逆反心理的产生的原因:

1、  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

2.自我意识的觉醒。

3.认知水平的偏差,4.好奇心的驱使。

逆反心理的引导:

1、  加强感情投入,建立信任感。

2.采取正面引导教育方式。

3.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4.加强学校与家长间的联系。

5.引导青少年的自我教育。

孤僻:

是以畏缩和回避为特征的不良个性。

青少年常见的不良个性:

1、  逆反心理。

2.孤僻。

3.依赖。

4.怯懦。

5.反社会倾向。

青少年良好个性的自我塑造:

1.健康个性的基本特征:

(1).富有责任感。

(2).自尊自信。

(3).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4).诚实正直。

(5).合群协作。

(6).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

(7).有独立的生活与工作能力。

2.良好个性的自我塑造。

(1).对照健康个性的标准,刨析自己。

(2).丰富知识,加强文化修养。

(3).从小事做起。

(4).融入集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正确应对挫折,锻炼意志。

费洛伊德“三我”:

本我(快乐原则)、自我(受现实原则的支配)、超我(道德原则)

 第五章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卫生

意识:

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一个主要标志。

自我意识:

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它以个体自己作为意识对象。

自我要作为主体起作用,必须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分离感和统一感是自我的两个基本侧面。

也是自我的两个基本特征。

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包含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我自我调节3个方面,他们的分别反映了自我意识的认知.情感.和意志3种成分。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构成了一个人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内容:

1、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心理属性的意识。

2、  现实自我,理想自我,镜中自我。

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

1.信任对不信任第一阶段为婴儿期(0-1.5岁)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的阶段。

2.自主对羞怯和怀疑第二阶段为儿童期(1.5-3岁)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和羞怯感的阶段。

3.主动对内疚第三阶段为学龄初期(3-5岁)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的阶段。

4.勤奋对自卑:

第四阶段为学龄期(6-12岁)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的阶段。

5.自我统一性对角色混乱第五阶段为青春期(12-18岁)是获得自我统一性而克服角色混乱的阶段。

6.亲密对孤独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18-25岁)是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的阶段。

7.繁殖对自我专注第七阶段为成年中期(26-65)是获得创造力而避免自我专注的阶段。

8.自我整和对失望第八阶段为成年晚期(65岁以上)是获得自我整和感而避免失望感的阶段。

第二节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  青少年自我认识的特点。

2.青少年自我体验的特点。

3.青少年自我调节的特点。

(被动性向主动性发展、自我控制向自我教育发展)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

1、  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之间的矛盾。

2.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矛盾。

3.独立与依附的矛盾。

(经济上依赖父母、社会经验缺乏、大多数青少年是独生子)4.自尊与自卑的矛盾。

5.好生与消沉的矛盾。

第三节             青少年常见的自我意识偏差:

1、  自我为中心。

2.从众心理。

3.自卑。

4.自负。

皮亚杰的发展阶段理论(假山实验)艾尔的自我中心

如何克服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1、  了解什么是自我中心观。

2.视角转换。

3.学会爱别人。

4.主动承担责任。

从众:

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青少年从众的原因:

1、  相信他人的心理。

2.寻求安全心理。

3.群体认同的需要。

自卑:

是由于个体的认知歪曲而形成的对自我价值的消极的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我否定,自我轻视的情感体验。

产生自卑的原因:

1、  家庭背景。

2.生理因素。

3.能力因素。

4.挫折经历。

5过强的自尊信。

6.不合理认知(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透顶)。

如何克服自卑:

1、  认知矫正包括对自己客观全面的评价,对失败做适当的归因,进行自卑补偿和积极的自我暗示等方法。

2、  行为锻炼法战胜自卑,培养自信心还可以从日常行为的改变入手。

第四节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

1.正确认识自我包括全面了解自己,客观评价自己。

2.积极悦纳自己包括学会接受自己,体验成功。

正确对待错误和失败。

3.有效调空自我包括建立合理的理想自我,积极参加实践锻炼。

提高自制力。

 第六章青少年情绪与心理卫生

情绪: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人的情绪不是自发的,而是由客观事物的作用引起的。

情绪的成分:

1、  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状态的自我感受。

2、  外部表现情绪的外部表现又称表情。

3、  生理唤醒是人的情绪在生理方面的反映。

情绪的两极性:

情绪包含快感度,激动度,紧张度,和强度等方面的特征。

1、  适应功能。

2.动机功能。

3.组织功能。

4.信号功能。

5.健康功能。

现代心理学中常把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最基本的或原始的情绪。

情绪状态分类:

根据情绪发生时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和外部表现的不同,可以把它分为心境,激动和应激3中基本状态。

1、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2、  激情是一种强烈,爆发性的,短时的情绪状态。

3、  应激是由于出呼易料的紧张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情绪的基本理论:

詹姆士(兰格情绪学说)、巴甫洛夫(动力定型理论)、美国沙赫特(情绪三因素刺激因素、生理因素、认知因素)、加拿大塞利(应激生理反应说)

青少年情绪发展的特点:

1.情绪体验的强烈性2.情绪体验的波动性3.情绪体验的丰富性4.内隐性和外显性并存5.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

焦虑:

是个体面临或预期即将来临的威胁与困难而又对此无能为力或力不从心,不能应付或难以应付时出现的紧张痛苦反应。

是个体处于失助状态之中而不能采取有效行为去对付威胁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青少年时期出现的学习焦虑主要有:

考试焦虑,社交焦虑等。

抑郁:

指个体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感到无精打采,闷闷不乐,异常沮丧的一种不良情绪体验。

抑郁的一般特征是:

1.食欲不振,2.睡眠不良。

3.丧失正常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抑郁形成的原因:

1、  成就动机强烈,期望过高。

2.自我认识和评价出现偏差。

3.人际关系不良4.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

恐惧:

指个体在正常情况下对某一特定事物,人际交往或处境等产生的紧张不安内容体验。

按照恐惧对象的不同,可以把青少年存在的恐惧现象分为对特殊事物的恐惧,对社会交往的恐惧,对学习恐惧等。

恐惧产生的原因:

通常外界环境和机体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嫉妒:

一个人在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不服气,不愉快,怨恨的情绪体验。

嫉妒的危害:

1.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2.有害于身心健康。

 第七章                  青少年的意志与心理卫生

第一节意志的概述:

1、  意志的含义:

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支配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意志的三大特征:

1.意志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2.意志具有调节支配作用。

3.意志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意志的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意志坚强与否的尺度,主要表现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4个方面。

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为。

分为两个阶段:

1.准备阶段。

2.执行阶段。

意志行动中的冲突:

1、双趋冲突:

当两种或是两种以上的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而人们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所产生的冲突。

2双避冲突: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所回避的,而人们只能回避其中一种目标时产生的冲突。

3、 趋避冲突:

一个人一方便要接近一个目标,同时又想回避这个目标时产生的冲突。

第二节          青少年意志品质的发展特点

1、  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但盲目性和依赖性依然存在。

2、  果断性有所发展,但仍伴有冲动行事和优柔寡断。

3、  坚韧性提高,但做事仍易虎头蛇尾。

4、  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但自制力仍较薄弱。

第三节青少年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  树立远大的理想。

2.制定合理目标。

3.讲究科学方法。

4.从小事情做起。

5.坚持体育锻炼。

6.塑造良好的个性。

7榜样示范。

第三节          青少年的挫折的教育

挫折:

是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

挫折包括3个层次的含义:

1.挫折情境,即干扰或足碍意志行动的情境,也称挫折源。

2.挫折认知,即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态度和评价。

3.挫折反应,即伴随着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挫折产生的原因:

形成挫折的原因是多方便的,大致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

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社会和教育因素。

内部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因素。

青少年产生挫折感的主要原因:

1、  学业失败。

2.人际关系不协调。

3.情感困扰。

4.心理承受能力差。

应对挫折的策略(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抗挫心理?

):

1、  正确对待挫折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挫折是具有两重性,即能折磨人,也能考验人,锻炼人。

2、  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

3、  调节抱负水平。

4、  寻求社会支持。

5、  创设挫折情境,培养挫折承受力。

 第八章青少年的学习与心理卫生

第一节          青少年的学习心理概述

学习:

心理学对学习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乏指人类和动物的学习。

狭义的学习仅指人类的学习。

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

青少年的学习特点:

1、  青少年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

2.青少年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青少年的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发展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青少年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影响青少年学习的因素:

1、  生理成熟水平。

2.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3.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4.学校因素。

5.家庭因素。

第二节          青少年的学习心理特征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取的学习成效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

智力:

是指顺利完成智慧活动的能力,即人的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等。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要素。

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一般来说,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被分为超常(IQ>130),正常(IQ在70-130之间)和低常(IQ<70)3个等级。

智力正常者又可分为3种:

智力偏低(IQ在70-89之间),智力中常(IQ在90-109之间)和智力偏高(IQ在110-129之间)。

智力的发展水平呈中间比例小的正态分布。

学习动机:

引起和维持个体的学习行为,并使这种学习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动力。

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持性条件,对学习活动起着激发,定向,维持和调节的作用。

青少年学习动机的理论:

1、  归因理论。

韦纳的三纬度成败归因理论。

2、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提出的。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推测或判断,是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测。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个体的认识,动机,情感和选择过程。

进而对行为起到调节作用。

学习兴趣:

也称求知欲。

青少年学习兴趣的发展的特点:

参与倾向,情绪体验,兴趣专一,兴趣广乏,兴趣稳定性,兴趣效能。

第三节          青少年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

学习困难:

指明显智力缺损的学生由于心理素质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在学习技能的获得或发展上出现障碍,表现出经常性的学业不良。

学习困难学生的评判标准:

1.主课平均成绩在全班末的10%以内。

2.经教师综合评定为“学习困难”3.智商在90以上。

4.无明显躯体或精神疾病。

厌学:

指学生消极的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的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厌学心理一般是指厌学情绪。

厌学的原因:

1.学习目标不明确。

2.心理压力过重。

3..教师教学水平底下。

4.片面的自我认知。

学习疲劳:

指由于连续学习或高强度学习而导致学习效率下降现象。

造成学习疲劳的原因:

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强度太大,学习方法不当。

作息时间凌乱,睡眠时间不足,对学习缺乏兴趣等。

学习疲劳的辅导和缓解:

1.保证充足的睡眠2.保证合理的营养3.懂得合理科学用脑4.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考试焦虑:

指学生面对考试情境所产生的一种以担忧为为基本特征的心理状态,由认知反应、生理唤醒、行为表现三部分组成。

考试焦虑的形成条件:

1.考试情景的激发性。

2.认知评估的调控性。

3.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4.反馈信息的强化性。

考试焦虑的调节:

1.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2.确定合理的期望水平3.做好考试准备4.学会积极暗示5.学会几种放松的方法6.掌握考试技巧

考试焦虑对青少年的影响:

1.对考试成绩的影响。

2.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3.对身体的影响。

第四节青少年的学习心理辅导

“发现学习”(布鲁纳)自我效能感(班杜拉)

学习兴趣的培养:

1.切实改进教学方法。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3.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中的情趣点。

4.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

5.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学习策略的指导

 第九章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与心理卫生

第一节             人际交往的概述

人际交往:

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相互认识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人际交往的3个基本特征:

1.信息沟通的过程。

2.相互认识的过程。

3.相互作用的过程。

人际交往的手段:

言语手段和非言语手段。

人际关系:

是人们通过人际交往而形成的心理关系。

人际交往的基本需要包括:

包容,控制和情感需要。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接近性。

2.相似性。

3.互补性。

人际交往理论:

美国舒茨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

人际交往的功能:

1.交流信息,启发思维2.学习行为规范,促进社会化发展3.正确认识自我,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4.满足心理需要,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第二节             青少年人际交往的有哪些特点:

青少年的亲子交往的特点:

1.青少年对父母的态度发生变化。

2.亲子关系的亲密程度发生变化。

3.青少年对父母产生新的期望。

和谐亲子关系:

1.亲近感2.心理自由3.有效监控

师生交往:

1.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2.教师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导者3.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和信任程度降低。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问题:

1.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社会刻板印象

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心理辅导:

1.遵循交往原则。

2.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3.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4.掌握交往技巧。

如何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1.尊重2.宽容3.热情4.责任感

第十章青少年的生活习惯和心理卫生

吸烟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的影响:

1.对身体的影响,包括生理影响,易导致疾病。

2.对心理健康的危害。

青少年吸烟心理分析:

1.好奇心理。

2.模仿心理。

3.补偿心理。

4.表现心理。

5.交往心理。

6.解压心理。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与矫治:

1.吸烟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