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53879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2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分析.docx

《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分析.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分析.docx

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分析

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

人力资本分析

关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是否适用于服务贸易,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适用的理论研究及其

争论似乎已经明了,人们开始注重从不同角度来讨论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

目前,

关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决定因素的理论分析较为零散。

概括起来,这些因素有政府的管理

体制即制度安排;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文化传统;公司策略与服务基础设施等。

我们认为,

尽管影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因素很多,但人力资本因素对于一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形

成和保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因为现代服务领域的比较

优势,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成本,而主要是技术知识和管理,也就是人力资本。

6.1服务贸易与人力资本的特殊关系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论述如何发展生产力时,

提出过两种基本思路:

一是以社会的方式,主要是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发展科学技术和

加强管理;二是以人的方式,即把重心放在人的能力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上。

在制度安排既

定的条件下,发展科技,强化管理,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

步至关重要;从人的角度看,人的能力本身就是真正的社会财富和最大的生产力,人的全

面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石。

因此,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始终处于主导和

能动的地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要素。

如果从上述意义审视,这里所讨

论的主题丝毫没有新意,最多不过是对真理的细化和注解而已。

因为人力资本在经济发

展的任何领域都会起很大作用。

然而,这里之所以把国际服务贸易与人力资本“扯到”一

起来,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作为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服务业在经济分析史上的名声是不好的。

这种

对服务业的偏见,在古典经济学创立时就已经开始了,其影响至今仍不可低估。

亚当·

斯密最早把服务业归于非生产性的活动,认为,“有些社会上等阶级人士(指君主、官吏、

海陆军、牧师、律师、医师、文人、演员、歌手、舞蹈家)的劳动,和家仆的劳动一样,不生产价值,既不固定或实现在耐久物品或可卖商品上,亦不能保藏起来供日后雇佣(或购

买)等量劳动之用。

”J·S·穆勒因袭了斯密的观点,进一步明确指出:

“与生产性劳动相

反,非生产性劳动是指不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无论多么大规模地成功地从事这种劳动,

它都不会给整个社会和整个世界带来更丰富的物质产品,反而会使物质产品减少,减少额

等于被雇用来从事这种劳动的人消费的物质产品额。

”二战之后,在世界产业结构发生深

刻变化,经济比重大幅度向服务业倾斜的背景下,出现了“产业空洞化”的论调。

许多学者

痛心疾首地发现,世界经济正朝着所谓“腐朽性和寄生性”的方向迅速滑落。

各国经济特

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越来越“畸形”发展,物质产品在经济中的比重日益缩小,而非生产

性服务业比重日益增大,长此以往,整个经济将变成一种壁龛式经济(nicheeconomy)。

这种“产业空洞化”的忧虑源于传统的服务无价值的理念。

就计划经济而言,在马克思经

济学说的影响下,许多服务业的产出被认为是非生产性的,从而在国民收入统计中略而不

计。

这种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在计划经济国家被称为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TheSystem

OfMaterialProductBalanceMPS),它与西方国家的国民帐户体系(TheSystemOfNationalAccounts,SNA)唯一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不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即服务业所提

供的劳务的价值。

在19世纪,马克思以“物质生产”领域为对象研究劳动价值理论,舍象

了服务业因素。

当然,这在“非物质生产”“微不足道”之时,问题还不突出、不严重。

计划

经济国家的经济计划偏向于农业和工业生产。

在中国,传统上就存在着浓厚的“重农抑

商”的观念和歧视性的“三教九流”式的社会阶层划分,对服务生产和服务生产者抱有很大

偏见,对服务业的理解,也基本停留在小商小贩、小修小补、餐饮百货上。

因此,要发展服

务业和服务贸易,一些理论问题亟待正本清源,要“公正”地对待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还之

以本来面目。

这自然需要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有着直接和间接联系的人,打破业已形成

的观念,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思想素质,从而实现在社会产品观和劳动价值论方面的突破。

第二,由于服务交易过程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同步性,使得服务贸易主体地位具有多

重性特征。

①服务的卖方往往就是服务的生产者,并作为服务消费过程中的物质要素直

接加入服务产品的消费过程;服务的买方则往往就是服务的消费者,并作为服务生产者的

劳动对象直接参与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

所以,在服务的生产和贸易中,不能忘记的一点

是,消费者作为一个合作因素的重要性。

这是服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相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生产商品的行业,这一点正好被忽视。

比如驾驶员是聪明还是愚笨,他们驾车时是仔细还

是马虎,这些都不影响到汽车制造业的生产率。

姑且不谈服务生产者的素质对服务部门

的影响,这也是显而易见的,服务消费者的素质,包括知识水平、阅历、道德品质等,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许多服务行业的生产率和服务交易的效率。

教育的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学

生所作的努力;患者提供病历的质量可能大大影响医生的生产率;银行业的生产率要受到

职员或顾客是否填写存款单和存款单是否填写得正确的影响。

富克斯也曾作过一个假

设;如果美国的技术、资本和劳力的投入保持目前状况,但是把消费者换成从印度任意挑

选的1.9亿人的话,美国服务行业的生产率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再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弦

乐四重奏的演出效果可能受到听众反应的影响。

如果听众的音乐细胞十分丰富,那么演

出的氛围自然妙不可言,演奏者也会因此受到激励,演出绩效随之提高;反之,如果表演者

面对的是一群音乐盲,那么也只能是“对牛弹琴”了。

第三,近10年来,世界经济出现了一种新迹象:

一些国家的经济开始了向知识经济的

转变。

当然,对于“知识经济”的提法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但这并不影响现实经济的发

展。

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的新经济则是知识经济的典型例证。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专题报告中,将知识经济的特征概括为四点:

①科学和技术的

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②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

于中心地位;③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④人力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

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与服务领域的联系将变得更

加密切。

从本质上讲,人力资本与服务领域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机理。

服务业与服务贸易

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前已述及,在各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

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再分配,由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再流向第三产业即服务业。

廉·配第首先发现了这种趋势,因而被称之为“配第法则”,并由科林·克拉克、西蒙·库

兹涅茨、富拉斯蒂埃、索维等人进行了论证分析。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业对就

业和国民收入的贡献逐渐增大,从而使很多国家的经济服务化,即无论从产值还是从就业

上去衡量,服务业的比重均在50%以上。

更为重要的是,服务业内部出现了结构性变化,

新兴服务业——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主要是生产者服务业)大量涌现,并日益占据最

主要地位,也就是说,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属性是人力资本密集型的。

产业是源,贸易是流。

服务业的大发展推动着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

1977~1983年间,全球服务贸易的年均增

长率达9.?

%,几乎是世界商品贸易增长率的2倍;从1985~1994年的10年里,服务贸

易的年均增长率为10.75%,高出商品贸易增长率2.5个百分点。

更深入地说,在20世

纪70年代世界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相比显得还微不足道;到了80年代,两者的比例已由

过去的1:

10变为1c6,甚至l:

5;进入90年代后变为1:

4。

1993年世界商品贸易值发生

了绝对的下降,而服务贸易值却仍增长了o.5%,可见服务贸易的增长一直快于商品贸

易。

但1994~1995年却连续两年发生了逆转。

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疑问——这究竟是

暂时现象还是长期趋势?

导致这一逆转的原因至少有三个:

其一,统计数可能偏低;其二,

1994~1996年WTO范围内有关电讯服务和金融服务的谈判屡陷僵局,壁垒如旧,甚至变本加厉;其三,生产的“非物质化”过程在加速和加强,研究与开发(RSlD)、信息在生产

中的作用日益增大。

从价值额看,人力资本在一系列产品中已成为主要的投入。

这意味

着服务贸易像服务业那样,也出现了结构性变化,人力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密集型服

务贸易(主要是指专业性服务或生产者服务的贸易)的相对份额在不断扩大。

所以,服务

贸易不会缩减,只会扩大,特别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

因此,可以断言,上述逆转只

是暂时现象,改变不了基本趋势。

一般来说,科技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也就是人力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其居民的收

入水平就相对较高,人的经济价值也不断提高。

而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花在服务上的支

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会逐渐增大。

人力资本与收入高度相关,收入与需求密切相连。

服务需求的放大和需求结构的多样化成为服务贸易量扩大和服务贸易模式多元化的推动

力。

6.2理论概说

6.2.1人力资本及其基本经济效应

人力资本(humancapital)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新

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等,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阐述道,在所有资

本投入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当时在美国耶鲁

大学讲授经济学的菲歇尔对资本概念作了开创性的延伸:

资本不单是包括传统的物资资

本和土地,还应包括人力资本。

然而,真正对人力资本进行系统的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

50年代末60年代初,涉足此领域的经济学家包括加里·贝克尔、西奥多·舒尔茨、米尔

顿·弗里德曼、雅各布·明塞尔、舍温·罗申和其他一些跟芝加哥学派密切联系的经济学

家。

其中,舒尔茨和贝克尔都部分地因为对人力资本的研究,分别成为1979年和1992年

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人力资本是指人们在学校教育、培训、医疗保健、迁移和信息取得等方面的投资所形

成的资本。

人力资本具有与实物资本截然不同的特点。

首先,人力资本与其拥有主体密

不可分,一旦为获得者拥有,就不断拥有,周而复始地自我增强;其次,也是最重要的特点,

人力资本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在古典经济学中,是假设存在着报酬递减规律(1awofdiminishingreturn),即随着生产要素越来越多地投入,回报率在达到一个峰值后开始递

减。

对于人力资本,著名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说,“知识是唯一不遵守收益递减规律的

生产工具。

”这些特点决定了人力资本是推动现代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贝克尔

在1964年就曾指出,“没有对其劳动力进行大量投资而实现了持续经济发展的国家,即使

有的话也是极少的,大量力图对增长的贡献进行定量估算的研究确定了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发现,仅仅用传统上所理解的物质资本、劳动力

等要素是难以完全解释经济增长的,即会出现一个所谓的“索洛残差”(solowresiduals)

或“成长剩余"(growthresiduals)。

对“索洛残差”的解释和回答的演变过程就是不断使

人力资本的经济效应凸现出来的过程。

索洛、阿罗、谢尔、字泽、罗默和卢卡斯等试图从理

论上把人力资本内生进经济增长模型中,把人力资本看作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

舒尔茨、丹尼森、库兹涅茨则从不同角度,通过大量实证分析,估算了教育等人力资本对经

济增长的特殊贡献。

舒尔茨运用增长核算法(growthaccounting)估算了美国1929~

1952年间的经济增长,发现劳动力收入增长中的50%以上应归功于劳动者平均受教育水

平的提高。

丹尼森在对1948~1969年美国的经济增长作因素分析时发现,推动增长的最

主要因素是“知识进展”(指技术创新和管理、组织的改进),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31%,同期的教育贡献为14%,两者之和超过物质资本的贡献37%,若把投人生产的劳动

力数量包括在内,则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高达63%。

1971年诺贝尔奖得主库兹

涅茨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知识存量的增长,当技术知识、社会知识的存

量被利用时,就成为经济总量高比率增长和经济结构迅速变化的源泉。

6.2.2服务业比较优势与人力资本

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服务业外向化的过程。

要参与服务贸易的国际

竞争,并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从根本上讲,就是要靠服务业的发展。

服务业的充

分发展也是各国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历程。

现代

服务业的产业属性是高科技、高管理水平的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服务价值流量在一国国

民收入流量中的比重反映该国经济的知识化、智能化水平。

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是

同人类历史发展的知识积累和进步相统一的。

随着世界经济、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国际

竞争的比较优势将由物质属性的资源和成本优势,转变为以教育、知识表现的人力资本优

势。

相应地,未来世界经济中商品贸易的相对比重将会下降,而服务贸易的相对比重将趋

于上升。

因此,夯实产业基础,服务贸易才能取得比较优势。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人力资本趋于密集,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这也正是一

国服务业比较优势形成和保持的关键。

首先,人力资本作为一种要素禀赋与实物资本的显著差异,使之可以和服务业的比较

优势形成互动效应。

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实物资本的损耗有两种形式:

因使用或自然力

作用而在物质上受到的损失即实物损耗和因科学技术进步而出现的在价值上的损失即精

神损耗。

李嘉图也指出,一些机器要比另一些机器更耐用,而且不太耐用的机器需要更多

被替代的劳动。

因此,劳动工资的增长对快速消耗的机器与慢速消耗的机器所生产的商

品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而且,工资的每次提升或利润的每次下降,都有可能使耐久性资本生产的商品之相对价值降低,也可能使不耐久性资本生产的商品之相对价值按比例提

高。

反之反是。

上述理论是不能应用到人力资本上去的。

这是因为:

信息、训练或知识等

是不易消失的,或难以消失的,除非得了健忘症或遗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再训练,但即

使如此,再训练成本有可能比初次训练时要低;知识的消耗对服务生产来说,并不减少其

现有的数量或质量,况且,在今天这样一个对新的知识资源开放以及倡导获取、积累和使

用(通过创新)知识的社会里,知识更新、积累的速度加快,知识的储存已达到了足以引起

传统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程度。

人力资本积累的量子跃进已导致了19世纪的工业

革命和20世纪后半叶的信息革命,这一积累过程要求重新定义能反映出主要生产构成

要素的价值,它在服务和商品之间的产出分配方面及在服务本身的构成要素方面都发生

了变化。

1954年,波兰学者雷布秦斯基在《要素赋予和商品相对价格》一文中提出这样一

个被人们称为“雷布秦斯基定理”或“雷氏定理”的结论:

如果商品(也包括服务)和生产要

素的相对价格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加了,另一种生产要素不变,则密集使用已增长生产

要素的产品的绝对产量将增加;密集使用未增加生产要素的产品的绝对产量将减少。

务业的成本、服务贸易的主要对象都是智力,即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的增加无疑将提高服

务的产量和质量,使一国服务贸易能获取比较优势的产业基础得以形成,服务业的比较优

势又反过来促进其改善和扩大人力资本的投资,以维持优势地位,从而形成彼此互相促

进、互相依存的良性循环。

其次,人力资本若作为中间投入品——生产者服务的主要投入,通过前向与后向联

系,可以加大最终服务或商品的生产深度。

这种生产或加工深度本身也会成为服务业比

较优势的来源之一。

服务(或商品)生产中的前后联系可以用图6—1表示:

企业包括服务企业能否获得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者服务投入,生产出满足

市场需要的差异性、高附加值产品,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持久的生存与发展。

所谓生产者服务是指用于其他商品或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服务,如在生产“上游”阶段所需投入的投资可行性研究、产品设计、市场调查与预测、风险资本筹集;在“中游”阶段所需

投入的设备租赁和维护、质量控制、后勤保障、仓储;在“下游”阶段所需投入的广告、运输、

分销、售后服务;在整个生产过程所需投入的会计、审计、金融保险、数据处理、通讯、培训、

法律服务、管理和技术咨询、公共关系等。

即使当各国其他要素禀赋相似时,以人力资本作为主要投入的生产者服务的联系效

应,也会使国与国之间服务业产业结构存在差异,这就为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凸现提供了

可能。

再次,人力资本借助于“外溢效应”(spiUoverseffect)效应,以外部经济出现,使一国

服务业中的某一部门,甚至整个服务业受益,实现一国服务业由比较劣势向比较优势的转

变,甚至使原来由比较优势决定的贸易模式变成由绝对优势决定。

当然,技术外溢可能使

两者同时受益,也可能使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到潜在的或现实的损失。

比如,一国技术引

进的结果,是服务业的进口替代型增长,但对另一国服务业来说则是一种威胁和竞争。

最后,人力资本可以导致服务业规模经济的动态化。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服务业的规

模经济最主要来源之一,是服务业公司或整个服务业改进技术的动态过程。

有些经济学

家强调学习曲线(1earningcurve)对促进产业集中的作用,而关于外部经济最合适的解释

又涉及知识的传播,因而,从根本上说,它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一国

在服务领域的比较优势才能够保持下去。

6.2.3服务贸易比较优势与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肇端于对“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sParadox)

的种种解释。

基辛、肯林、格鲁伯、弗农等国际经济学家认为,资源赋予说把要素只归结为

两类(劳动一资本或土地一资本)的划分方法过于简单,应该考虑劳动的熟练程度和技术

水平等人力资本因素,这样才能更好地说明贸易格局。

这里试着从人力资本对服务的生产与需求以及服务贸易的模式、构成、贸易量的影

响方面,来探讨服务贸易中人力资本的作用。

首先,从生产角度,人力资本既可以造成各国服务业生产技术的差别——绝对差别或

相对差别,相应地形成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又可以造成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形成不同

的资源配置。

在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部门间服务贸易(即服务业中不同部门

之间的贸易,是一种“亚产业间贸易”)则是以各国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为基础

的,并且,部门间服务贸易量与各国服务业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差异程度成正相关。

如,在一个“2×2×2”的H—O模型中,A国的服务业中一般劳动力相对丰裕,劳动输出

具有相对优势,而B国服务业的人力资本相对丰裕,咨询、管理和数据处理服务具有相对

优势。

如果两国开放服务贸易,A国成为人力资本要素服务的净进口国,B国成为一般劳

动力要素服务的净进口国。

如果说要素禀赋差异导致专业化和贸易,那么,规模经济则是专业化和贸易的另一个

原因。

规模经济使以相似要素比例生产的服务的交换成为可能。

假如把要素比例相似的

服务归为一个部门,就会发生部门内服务贸易(即服务业中相同部门之间的贸易,是一种

“亚产业内贸易”)。

比较优势导致了总体上的、部门国际化层次上的专业化,但规模经济

引起了单个服务层次上的专业化。

前已阐述过,由于人力资本的作用,服务的生产通常存

在规模经济。

鲍莫尔的“可竞争市场理论”指出,规模经济使完全竞争不可能存在,但只要

允许自由进入,即使一个产业部门只有少数几个生产者,也足以使价格接近边际成本。

模经济的存在将使每个公司最终生产服务的一种变体(varieties)。

这样,在垄断竞争条

件下,服务的变体就很多,这种服务变体可以称为相异服务,类似于相异产品。

如果每个

国家都生产服务的不同变体,每种变体又都是两国所需要的,那么,相异服务就给出了部

门内服务贸易的简单诠释。

部门内服务贸易在现实中可以找到生动的例子。

比如,娱乐

服务中的音乐会或杂技表演,每个国家都会拥有高水平的乐队或杂技团,但仍有互相交

流(这可以称作服务贸易)的必要和可能。

因为每个国家的乐队或杂技团各具民族特

色和演奏特色,使消费者无需出国,就可以领略到异国风情,受到多元化文化的熏陶,

大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种不同的感受就是由同一部门不同的服务变体引起的,所以,

娱乐服务贸易含有大量的部门内服务贸易。

总之,要素禀赋构成不同的国家越多,部

门间服务贸易的份额就越大,部门内服务贸易的份额就越小;如果国家之间的服务业

或服务部门越来越相似,它们的服务贸易就越来越多地转向以相似要素比例生产的服

务之间的双向交换。

其次,从需求方面,一般来说,科技、教育水平越高的国家,也就是人力资本越丰裕的

国家,其居民的收入水平就相对较高。

居民的喜爱偏好会更加多样化。

一般认为,服务需

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①说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务,尤其是对旅游、娱乐、教

育等的需求弹性将大于对商品的需求弹性。

“富而思文”、“富而思乐”。

当人们处于物质

菲薄的负累之下,为生计而忙碌奔波时,难得有追求和欣赏文化娱乐的“闲情逸致”,而摆

脱了贫困的人们,必然拥有一个与日俱增的精神空间。

另一方面,需求偏好的多样性、层

次性,要求更多的服务变体即相异服务来加以满足。

服务变体自身的价值也说明,在服务

的消费水平和可得变体的价格给定的情况下,福利将随着变体种数的增加而增加。

人力

资本与收入高度相关,收入与需求密切相连,所以,服务需求量的放大和需求结构的多样

化,成为服务贸易量扩大和贸易模式多元化的推动力,人力资本则是形成这一推动力的催化剂。

第三,人力资本在公司内服务贸易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总的跨国公司内贸易来

看,西方学者经过抽样调查发现,研究密集程度与公司内贸易程度呈正的相关关系,产品

研究密集程度最高的跨国公司,出口额中公司内贸易方式所占的比重达到二分之一以上,

而研究密集程度最低的公司,这一比重低于五分之一。

这当然适用于人力资本含量较高

的公司内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内部化的动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

市场不完全条件下的对

策;防止技术优势的散失;特定服务特别是生产者服务交易的需求;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以

及利用划拨价格攫取垄断高额利润。

20世纪80年代后,为了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利益,规

避贸易壁垒,抢占和控制海外市场,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制造业

跨国公司的扩展,带动了公司内服务贸易的增长,如:

母公司向海外子公司或(和)分支机

构提供总部服务,包括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数据处理、研究开发、人员培训、系统设计等;

另一方面,服务业跨国公司自身的发展,更是大大促进了公司内服务贸易。

由于服务生产

的特殊性,服务贸易高度依赖于服务业投资,服务企业也往往必须通过海外直接投资、以

商业存在的模式才能向国外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服务。

据统计,美国服务企业中的会计、

广告、数据处理、工程设计、保险、投资银行(含经纪业)、租赁、法律服务、管理或咨询等部门海外销售额高达80%以上。

1993~1995年,美国特许权和许可证技术出口中来自跨国

公司母公司或分支机构的比重分别高达77.29%、78.22%和80.20%,这充分反映了跨国公司对技术服务出口的促进作用和垄断性。

第四,人力资本还可以通过商品贸易的中介,间接地对服务贸易发生作用。

早期的服

务贸易是依附于商品贸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