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九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44142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市九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安徽省滁州市九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安徽省滁州市九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安徽省滁州市九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安徽省滁州市九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市九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安徽省滁州市九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市九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滁州市九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安徽省滁州市九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滁州九校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卷命题范围:

必修①-④。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末清初的丘纬屏受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理论启发,提出“词达而后工”的词学观。

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论梅尧臣诗时提出的著名诗论,意味诗人必处人生困顿偃蹇,方可写出感人心魂、至工至胜的诗歌。

而词章大多数所写的是花前月下和闺妇离愁之类的内容,与诗歌关乎社会穷愁、关乎人生进退的诗旨有所不同。

为什么词学创作与诗学不同呢?

或许与二者承担的社会功能和主题情调不同密切相关。

苏轼以后所谓以诗为词,词的诗化得到加强,诗词基本除了形式的差异,在表情达意的主题上几无二致。

在宋代前中期,词与诗的差别却是明显的。

自从中唐以后诗歌的可歌性和音乐性基本转移到了词章。

这个时期的词学创作对象集中于民间歌者或一般文人雅士,它的主要任务是“以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赵崇祚《共间集序》),即是用来演唱倾听的。

宋前期词体的功能依然没有改变这种“娱宾遣兴”和“聊佐清欢”的娱乐消费性。

不可否认,宋初的五十年,文人的写作意识里已经藏着诗词一体的想法,而此后的晏殊、欧阳修等人在词的创作上尤增添了文人抒情言志的成分,然而总体上还是没有改变词体的传统功用和地位。

对于真正关于国计民生或有关风教之类的命题,诗歌与散文才是他们的首选,所谓“诗余乃长短句谑浪游戏耳”就是他们自己的一般看法。

这时词作的生态场因为主要集中于酒宴歌舞中,能够出入于此的人群当然也绝非一般的平民百姓,诸如晏殊、欧阳修之类的文学之士,又是朝廷股肱之臣,才极有可能是这些场合的常客。

他们既是词体的主要创作者,同时也是主要的消费者、传播者。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产生于兹的词体,其所关注的主要命题当然是歌儿舞女的悲欢离合及其士大夫自身的某些生活感悟,表现出来的特色自然也是以婉的缠绵、细腻深闳的情词见长。

当大部分人还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时,这些仕途非一般的达官文人已经开始懂得用词体来抒写、寄托他们的种种精神需求和人生感受,而且创作出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和佳句。

所以,从此角度言,“词达而后工”是与“诗穷而后工”一样,在诗词发展的进程中都包含一定的认识道理,然而也不是固定的、僵化的规律或欣赏准则。

正如丘氏自言甚喜欢的晏殊、欧阳修、寇准之人的词,可谓“达者而后工”之作,而对于有些人的词作却不能如此判定。

像秦观、辛弃疾之类的词体创作基本可以用认为“词穷而后工”。

因为这个时期的词人词作几乎与“诗穷而后工”一致,作者个人的处世遭遇和词体抒发的忧时愤切之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且他们的最终成名也来自于词体,所以在他们心中,词体和诗体一样,尤其是辛弃疾,长短句成了他宣泄愤懑不平和个体穷愁遭遇的载体和管道,也成就一代词作领袖的辉煌。

所以,明人词话还是认为“世终以为词之最工者,盖亦自怨生”。

(摘编自顾宝林《明词话视城中的宋词批评与接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达而后工”的词学观是明末清初的丘纬屏在“诗穷而后工”理论基础上提出的。

B.“诗穷而后工”意味诗人要写出感人心魂、至工至胜的诗歌,就必处人生困顿偃蹇。

C.词章所写的是花前月下和闺妇离愁之类的内容,与诗歌关乎社会、人生旨趣不同。

D.词与诗承担的社会功能和主题情调不同,是词学创作与诗学创作不同的原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宋代前中期的词学创作对象集中于民间歌者一般文人雅士,它的主要任务是娱乐消费。

B.宋人的词和诗相比较,基本除了形式上的差异,在表情达意的主题上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C.宋初词的创作上增添抒情言志的成分,然而总体上还是没有改变词体的传统功用和地位。

D.产生于酒宴歌舞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决定词所关注的主要命题与歌儿舞女及士大夫相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晏殊、欧阳修之类的达官文人,开始懂得用词体来抒写、寄托他们的种种精神需求和人生感受,而且创作出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和佳句。

B.“词达而后工”的词学观点,在词发展的进程中包含一定的认识道理,然而也不是固定的、僵化的规律或欣赏准则,否则就会走向谬误。

C.对于秦观、辛弃疾等词作者而言,个人的处世遭遇和词体抒发的忧时愤切之情紧密联系,所以词作就不适宜笼统判定为“词达而后工”。

D.“世终以为词之最工者,盖亦自怨生”,表明明人认为最优的词应该和诗不一样,这种观点继承了宋人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卖书

刘立勤

空闲的时候,我喜欢到县中门口遛遛。

那里有一个书摊,我喜欢看书摊上有没有我喜欢的书,也喜欢和卖书的老李拉呱几句闲话。

老李好像是陕北人,亦或是山东人,我记不清了,只记得老李是邮电局的职工,说着一口外地话。

几十年都没有改变他的乡音,几十年也没有改变他的行当。

几十年里,他都用那外地话卖着从外地进来的花花绿绿的书。

老李卖的书主要是文学书籍和期刊杂志,什么挣钱就卖什么。

从他书摊杂志的多寡,能够看出书籍的流行。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学书籍一统天下,间杂着一些娱乐杂志;世纪交替前后,文学屈居第二,《家庭》《读者》等占据了主要的位置;故事类的杂志书籍又占领了大部分的地方,娱乐类书籍又靠了边。

认识老李的时候,我刚刚在一个乡村小学当代课教师。

那时候穷呀,记得一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有一十三块五毛钱,可我却喜欢读书。

一年总有几个周末,我会骑着自行车专门到县城买书。

那时候县城不大,却有十多家卖书的。

有的是书报亭,有的是店铺,只有老李在县中门口摆了一个书摊。

别人家的书大多高高的挂在墙上让人仰望,只有他的书摆在那里让人挑选阅读。

不过,老李很忙,在他那里买书的人很多。

老李进的图书很多,杂志也很全,我在翻阅那些图书时,忍不住圪蹴在他的书摊前看起来,忙碌的他也不催促,偶尔还会把自己的小凳子让我坐着看。

坐着看书的感觉真好,就像饥饿的汉子走进了免费的餐厅,大快朵颐而不知羞惭。

太阳终归要西下,我也终归要回家。

专程进城为了买书,而我又没有多少钱,每次只能买上三五本书。

常常是把书拿在手上,才发现钱不够。

正在尴尬之际,老李操着重重外地腔说,你先拿走吧,下次来了再补上。

其实,老李并不认识我,我也不知道下一次是什么时候来,看看他信任的目光,我不敢辜负他的好意,还是把把书拿走了。

路上,我听说老李卖书挣了不少钱,还买了单元楼。

我默默的期盼老李挣更多的钱,卖更多的书,我有读更多好书的机会。

然而好景不长。

不几年,我也来到县城工作,县城繁华了许多,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可城里的书摊已经所剩无几了。

书店萎缩了,原来的报刊亭全部拆除,原来卖书的门市部要么改行卖烟酒,要么卖时装,有的甚至改作了发廊,有的改卖教辅资料,专门卖杂志和文艺书籍的书摊只有老李一家。

老李的书摊算得上是县城里一道风景了。

我以为老李的生意会好起来,可老李说生意越发的难了。

老李本来的书摊有两张钢丝床,现在只有一张床了,文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娱乐杂志也江河日下,只有《读者》《故事会》还在勉力维持。

熟悉的成人越来越少,主要客户是一些上学的孩子。

老李显得很清闲,常常是茫然地看着街上忙忙碌碌的行人。

我也很少掏钱买书了。

上班下班的时候,习惯性喜欢到老李的书摊看看,喜欢和老李说说闲话。

遇上喜欢的杂志也买一本两本,老李善解人意地说,看完了就放我这里寄卖,又给了我一个看白书的机会。

生意真的很清淡。

有时候一连几天还不见老李的书摊。

问及原因,老李说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城管让他把书摊收起来。

老李的书摊没有占道,他不明白领导为什么不准他摆书摊,我也说不明白。

领导来了,他把书摊搬走了;领导走了,城管又默许他把书摊摆了出来。

他们互相理解着各自的不易。

老李日渐的老了,老李的老伴儿也去世了,老李的孩子去了很远的地方。

老李乌黑的头发变白了,挺直的腰板也佝偻了下来。

老李的书摊还在坚守,他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买书看。

偶尔谈起上世纪八十年书摊的兴盛,老李一边喘一边说,不知道人们为什么不读书了?

我也不知道,只知道老李进的书越来越少,有些很好的杂志干脆也不订了。

老李吃饭的时候,书摊放心的摆在那里,也没有人去拿他的书。

记不得多久没有读书了,也忘记了老李和他的书摊。

忽然想起去看看老李,老李的书摊也不见了。

问及熟悉的朋友,说是老李病了。

期盼着老李的病能好起来,期盼着老李的书摊再摆起了。

期盼了一个冬天,期盼了一个春天,也不见老李好起来,心中就有了不安。

后来,听说老李死了。

听说老李死前把他的房子卖了一大笔钱,为县中捐献了一间图书室。

我不知道老李的图书室里有多少读者,却看见老李摆书摊的地方变成卖撸串的摊子了,小摊前等待吃撸串的客人站成长长的队伍。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特别强调“几十年”既交代了整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周期,也强调了老李卖书坚持了几十年。

B.老李卖的书主要是文学书籍和期刊杂志,什么挣钱就卖什么。

说明卖书是老李的职业,赚钱是老李的主要目的。

C.我当代课教师时,一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有一十三块五毛钱,却常买书。

来县城工作后却很少买了,说明我不爱读书了。

D.“老李的书摊算得上是县城里一道风景了。

”这句说明:

县城人都认可了老李和他的书摊,都喜欢来这买书或来看看。

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卖书老李是怎样的人?

(5分)

6.老李冷清的书摊变成了撸串的摊子后客人站成长长的队,请结合文章与现实,试着对这种现象进行解读。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启动、滑行,机头昂起,直插云霄。

2017年5月5日下午,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我国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飞机C919成功首飞。

在欢呼庆祝的人群中,87岁的程不时是特意来见证这一时刻的。

从197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运十飞机立项,到C919成功首飞,中国人的“大飞机梦”穿越了47个春秋。

作为运十飞机的副总设计师,程不时则亲历了这一梦想步履蹒跚的曲折历程,也因此透彻地理解这一梦想的现实意义。

程不时:

外国人曾经说中国,你中国是一只鹰,但是给你没有翅膀,你没有这种大的民用机。

1951年,程不时从清华大学毕业,从事了他的航天事业。

后来,他成为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的总体设计师。

之后,我国的“初教6”和“强5”等机种,也是在程不时担任总体设计师时完成研制与定型工作的。

1970年8月,国家先后从各地调集了300多名航空技术人员,开始研制运十大飞机,当时只有41岁的程不时担任副总设计师。

在运十之前,中国设计的只是10吨量级乘坐一两个人的小型飞机,而运十设定的技术指标是最大起飞重量110吨,载人100到120名。

摆在程不时和研发团队面前的,不仅有技术难点,还有现代企业管理上的盲区。

当时,甚至连正式办公的地方都没有的艰苦环境中,程不时他们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技术革新。

1980年9月26日,经过十年的研制,运十开始了首次试飞。

数据记录,运十起飞重量110吨,最大速度超过0.8马赫,实用升限12000米,最大航程超过8000千米。

从1980年9月的首次试飞,到1984年,运十一共飞行130多个起落、170多个飞行小时,先后到达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广州、昆明等国内主要城市,同时运十还是第一架飞抵拉萨的国产飞机,并往返七次向拉萨运送救灾物资。

虽然在飞行中,运十没有发生什么问题,但在七次飞抵拉萨这个短暂的辉煌之后,运十的试飞因后续资金戛然而止。

程不时:

当时有两条不同的思路,一条就是中国哪怕是简陋的条件,可以慢慢丰富起来,另外一条思路,是中国发展航空必须要有拐杖,拐杖指要外国人来辅佐,没有拐杖不行,这就是他们的话。

2007年3月,中国重启大飞机项目,并在第二年成立专门的商业飞机设计公司,程不时担任专家组成员,与大飞机之缘得以重续。

47年,改变了程不时的容颜,但没改变他那份航空报国的情怀。

程不时:

这是很大的历史转折,它不是一架飞机的试飞的问题,而是民族转了一个大弯以后,回到康庄大道上来,继续向前走将是一大片新的形势。

材料二

中国商飞美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叶伟在洛杉矶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C919机身线条流畅,机体从设计、计算、试验、制造等均为中国自主进行。

飞机设计研制中有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如超临界机翼、新材料应用等。

叶伟指出,有人说,这款大飞机中国主要是造了个壳子,这是一种误解。

总体集成正是大飞机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

作为航空制造业的一大难点,集成技术的突破正是中国航空制造业取得巨大进步的标志。

C919也堪称全球合作的典范。

其发动机、航电、飞控系统等来自多个欧美合资或独资公司,供应商包括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霍尼韦尔公司等,可谓遍布全球。

叶伟说,“从这一角度看,为各国供应商创造价值、为全球人民创造福祉的C919,正承载着全世界的骄傲和希望。

(摘自南方网《C919中国只“造了个壳子”?

中国商飞这样回应》2017年5月6日)

材料三

新华社5月8日新媒体专电据统计,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客机,5月5日成功首次试飞后,截至目前,其市场订单已达到570架。

根据预测,未来20年仅国内航空运输市场就需要干线客机5952架,价值近9000亿元,C919大型客机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7.下列针对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运十到C919,中国自主研制民用大飞机的梦想和行动一直没有中断过,经几代人努力,终获成功。

B.程不时大学毕业后就从事航天事业,担任过多种机型的设计师。

能于耄耋之年见证了国产大飞机C919的首飞,意义重大。

C.运十一共飞行130多个起落、170多个飞行小时。

圆满完成试飞,但因缺乏后续资金,最终运十下马,没有投入量产。

D.C919市场前景广阔,未来20年仅为满足国内航空运输市场,就需要生产5952架,价值近9000亿元。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三则材料都是围绕国产大飞机的发展并从不同角度来进行阐述的:

材料一从发展历史,材料二阐明国产化,材料三从发展的联系与传承了。

B.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运十与C919研制相隔三四十年,因此两者除了都是国产大飞机之外,已经没有什么其他的联系与传承了。

C.材料一中,多次引用程不时所说的话,强调了大飞机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一再表明要发展大飞机,自主研制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D.材料二中,C919的机体从设计、计算、试验、制造等均为中国自主进行。

据此可以判断C919同运十一样,都属于国产化的大飞机。

E.材料一中有人提出发展大飞机没有外国人的帮助不行,材料二指出C919的发动机、航电等等来自欧美的公司,两者相互印证。

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C919大型客机成功试飞的意义。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

“请与子论功,可乎?

”田文曰:

“可。

”起曰:

“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

”文曰:

“不如子。

”起曰:

“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

”文曰:

“不如子。

”起曰:

“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

”文曰:

“不如子。

”起曰:

“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

”文曰: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

属之于我乎?

”起默然良久,曰:

“属之子矣。

”文曰: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①魏公主,而害吴起。

公叔之仆曰:

“起易去也。

”公叔曰:

“奈何?

”其仆曰:

“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

君因先与武侯言曰:

“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

”武侯即曰:

“奈何?

”君因谓武侯曰:

“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

无留心则必辞矣。

以此卜之。

”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

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

”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尚:

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B.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C.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D.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古代专指黄河,今指一般河流,这属于词义扩大。

B.侯,古代爵位之一。

我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C.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D.《史记》是东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起有杰出军事和政治才能。

他做西河太守,有很高的声名。

魏相田文也承认多方面不如吴起。

B.吴起能及时认识到自身不足。

当田文反问后,吴起知道自己不如田文,认可田文为魏相国。

C.吴起为人廉洁而以名声自喜。

因此,魏相公叔利用这一点设计让吴起离开,终令吴起离魏奔楚。

D.吴起变法令楚国国力强大,但吴起的变法也招致了楚国贵族的怨恨,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

(2)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

属之于我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友人入蜀①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年),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

②君平:

是汉代严遵的字,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市上以卖卜为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起写入蜀的道路,从蜀道之难开始,它与《蜀道难》开篇写法类似,感情强烈。

B.颔联承“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起”“生”两个动词生动形象。

C.颈联转描蜀道优美动人之处。

“笼”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

D.颈联曾用名写山下景致,后句写山上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

E.全诗开阖顿挫,变化万千。

颔联极言蜀道之难,颈联忽道风景可乐,尾联以议作结。

15.尾联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李白《蜀道难》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

(2)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外交部发言人耿爽表示中国航母在自己的领海范围内活动当然无可厚非。

②这是我向大家分享的学习“一带一路”的心得,若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不吝赐教。

③两位阔别十年的老朋友竟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了。

④尽管世界杯小组出线的希望微乎其微,中国男足的队员们仍然准备做最后一搏。

⑤实施新政策不到三年时间,咱村就已改头换面:

不仅重见青山绿水,而且家家都致富了。

⑥只要我们在规范和发展之间找难平衡点,就一定能实现共享单车有序发展,促进绿色出行蔚然成风。

A.①②⑤B.③④⑥C.②④⑥D.①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催生了我国在中程干线客机市场占有率。

B.《中国诗词大会》火爆的原因,是由于激发了大众文化心理的共鸣。

C.国家层面第一个网约车监管法规出台,给予网约车合法、规范发展。

D.“五水共治”为以“美丽滁州”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打响了头炮。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感谢你们的热情邀请,我会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光临指导的。

B.关于增强学习动力的问题,我就谈这些了,算是抛砖引玉,下面请诸位发表高见。

C.这就是您家母托我买的《老年之友》杂志,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D.小兰在刚开张的店里买到心仪已久的音乐盒,高兴地对店主说:

“下次我还会惠顾贵店的”。

20.请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一些有关筷子的习俗至今流传,比如,①,首先,要摆放筷子。

筷子要整齐地摆放在进食者的右手边,不要将一双筷子一反一正并列摆放,也不要将筷子用于进食的一端朝桌外摆放(如是圆桌,摆放角度要与半径线重合)。

其次,②。

不可取位过高,这样容易被认为清高孤傲,也有远离父母家门的嫌疑;③,这样容易被认为笨拙,也显得缺乏教养;在据筷夹菜时,不要乱翻后再夹菜,更不要伸筷过长而到别人面前的碗盘中夹菜。

21.请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简要说明画面的主要内容,并提示漫画的寓意。

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5分)

(1)画面的主要内容(不超过65字):

(2)漫画的寓意(不超过15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西科斯基12岁时,从书上读到权威人士说人类不可能制造出能悬停在空中的飞机,但他不相信天底下还有“不可能”的事情,制造直升机的梦想在他内心萌发。

1909年,他开始研制直升机,但受当时发动机技术和飞机理论水平局限,直升机根本不可能成功。

经过多次失败后,西科斯基不得已停下来,转而研制固定翼飞机。

这一放,就是三十年。

在这三十年间,他设计并创造了多种飞机,积累了无数教训和经验。

但西科斯基没有忘记儿时的梦想。

1939年,他又回到直升机的研制。

不到3年功夫,直升机在空中打转的问题,驾驶直升机飞上了天空。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滁州九校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

2.B

3.D

4.A

5.①做事执着,摆书摊卖书能坚持几十年。

②为人厚道淳朴,别人的书都挂起来,他的书摆那让人挑选阅读,还让蹭看的人坐下来看,对真正爱书的人,哪怕不认识,也让人赊账。

③把为能让更多的人读书当作自己的使命,卖书尤其是年老后,赚钱已经很不重要了,去世前更是卖房为县中捐献图书室。

(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6.①现代人阅读的欲望正在消退,功利思想盛行,很多人已经不会静下心来读书了。

②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读书的途径越来越多,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电子书大行其道,买纸质书看的人越来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