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地质作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39869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水地质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地下水地质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地下水地质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地下水地质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地下水地质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下水地质作用.docx

《地下水地质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水地质作用.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下水地质作用.docx

地下水地质作用

地下水地质作用

1.地下水是自然界水的一部分。

据估算,埋藏在地下17Km以内的地下水总量约为8.4×1015m3,其中有一半埋藏在地面以下1Km的范围内。

2.地下水的储存及运动条件:

地下水能在岩石中储存和运动是因为岩石具孔隙度和渗透性。

衡量孔隙大小的指标为孔隙度(porosity)

孔隙度:

岩石中孔隙体积占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

地下水能否在岩石中运动取决于岩石的渗透性。

衡量渗透性的指标为渗透率(permeability)

透水层(permeablebed):

地下水易于通过的岩石

含水层(aquifer):

能透过和保存地下水并能在重力作用下释放相当数量水的岩石。

隔水层(imperviousbed):

地下水不易透过的岩石。

3.地下水的运动特点:

地下水据其在孔隙中的存在形式可分为:

吸附水(hydroscopicwater):

受静电引力作用以分子状态吸附于岩石表面。

薄膜水(thinfilmwater):

吸附水厚度大于几个到几百个水分子直径时,便形成薄膜状。

毛细水(capillarywater):

当孔径小,水量增多时,水受表面张力作用逆重力方向运动,称毛细水。

重力水(gravitywater):

若孔径较大,水的重力大于表面张力和静电引力时,水受重力影响垂直渗流。

4.根据地下水的运动方向:

包气带(aerationzone地下水的垂直运动带):

呈垂直方向运动的水。

饱水带(saturationzone地下水的水平运动带):

地下水下渗时,因遇隔水层阻隔而汇聚起来,当水充满了孔隙时,称饱水带,饱水带水常沿隔水层顶面作近水平方向的运动。

5.地下水的基本类型:

据地下水的运动状态、埋藏条件,可以将地下水分为:

包气带水(aorationzonewater):

是埋藏在包气带中的地下水,主要以吸附水、薄膜水和毛细水形成存在

潜水:

潜水埋藏于地表下第一个隔水层以上,是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潜水的自由水面称为潜水面,其上无稳定的隔水层,可以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其他水源的补给。

承压水:

承压水是指充满两个隔水层间的地下水。

它与潜水不同,其上下都有隔水层,不能普遍地与大气接触,不易受污染,其补给区小于分布区。

承压水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承压性。

井(well):

人工揭露的地下水露头

泉(spring):

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上升泉:

由承压水补给;下降泉:

由非承压水补给

接触泉;断层泉;侵蚀泉;普通泉;温泉、冷泉

6.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溶于地下水中的气体主要有:

O2、N2、CO2、H2S等。

O2含量高代表氧化环境;H2S含量高代表还原环境。

地下水中含有多种元素,主要阳离子有:

Na+、K+、Mg2+、Ca2+,主要阴离子有:

SO42-、HCO3-等。

物理性质:

透明度,与所含矿物质和机械混入物数量有关。

颜色:

受化学成分影响。

嗅味:

与H2S和有机质的含量有关。

味感:

与于水中的矿物质,气体有关。

7.地下水的潜蚀作用:

以化学潜蚀作用为主,机械潜蚀作用只在松散堆积层和一些胶结不好的岩石中起一定作用,但地下暗河可有明显的机械潜蚀作用

8.岩溶作用和岩溶地形的形成过程:

化学潜蚀作用:

指地下水对岩石、矿物的溶解所产生的破坏作用。

岩溶作用:

喀期特作用(karstfication)

岩溶作用形成的地形称岩溶地形(喀斯特地形(karstlandform)

CaCO3+H++HCO3-→Ca2++2(HCO3)-

9.岩溶作用的进行条件:

岩石的可溶性:

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盐类岩石,钙质胶结的碎屑岩。

岩石的透水性:

透水性好,岩溶作用易于进行,裂隙发育

地下水的溶蚀力:

取决于CO2的浓度

地下水的流动特征:

流速越快,岩溶作用越易进行

10.主要岩溶地貌:

发育于地表和包气带中的岩溶地形:

a.溶沟与石芽

溶沟(karren)和石芽(stonysprout):

是地表水沿岩石表面流动溶蚀而形成的沟、槽和脊状突起。

石林(stonoforest):

巨型石牙

b.落水洞(sinkhole):

是地面水沿裂隙垂直下渗和溶蚀形成的近于直立的深洞。

落水洞是饱气带的主要岩溶地形。

c.溶斗和溶洼:

岩溶作用在地表及浅处形成的碟状、漏斗状洼地称溶斗(funnel)(或岩溶漏斗doline)。

溶斗侧向扩大、合并、加深形成的小型封闭洼地称为溶洼。

饱水带中发育的岩溶地形:

溶洞(karstcave):

处于饱水带上部或季节性变动带的地下水,常沿岩层层面、裂隙和断裂带作近水平方向运动,因而在该带因溶蚀作用形成近水平方向的空洞称溶洞

溶盆和溶原:

溶盆(又称坡立谷polje)和溶原(karsticplain)是可溶性岩石地区经长期的溶蚀作用和崩塌作用形成的大型半封闭洼地。

溶盆和溶原边原发育的成群出现的石灰岩峰称峰林(hoodoo)。

岩溶地形发展的阶段性:

早期:

地表:

石芽、溶沟、溶斗、落水洞,地下:

孤立洞穴

中期:

溶洼、石林、溶洞、暗河

晚期:

溶盆、溶原、峰林地形

11.地下水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地下水的搬运作用:

以化学搬运为主;少数过饱和沉淀,多数被带到地表河流,最终带入海洋、湖泊

流经石灰岩地区的地下水(硬水):

CO32-、HCO3-、Ca2+、Mg2+

流经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地下水:

K+、Na2+、Cl-、SO42+

湿热地候原因风化作用强烈,地下水中常含:

SiO2、Al(OC)3、Fe(OH)3

地下水的沉积作用:

以化学沉积为主。

(一)化学沉积

温压条件变化,过饱和沉淀

1.溶洞沉积物:

石钟乳(stalactite):

悬挂在洞顶的锥状CaCO3沉淀物

石笋(stalagmite):

滴至洞底后向上生长的竹笋状沉淀物

石柱(stalacto-stalagmite):

石钟乳、石笋相连,形成石柱

钟乳石:

石钟乳、石笋、石桂统称钟乳石

石幔:

水沿裂隙渗出沉淀形成的帷幕状的沉淀物称石幔。

12.古岩溶

古岩溶:

是指新生代以前发育的岩溶

一、古岩溶的识别

1.在形态上常表现为经历过岩溶作用的碳酸盐岩的顶面在短距离内有较大起伏,起伏面上有溶蚀痕迹(石芽、溶沟等)。

2.有时可发现岩溶残余堆积物(赭土)和洞穴沉积(钟乳石和岩溶角砾岩等)

3.古岩溶面上可发育古风化壳,风化壳中的残积物多为铁质和铝土质。

4.古岩溶面上的洞穴常被后期洞穴充填,呈囊状、袋状

二、古岩溶的研究意义:

1.可作为分析地壳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

地壳长期以上升为主

2.有助于分析古地理、古气候:

温暖、潮湿气候、古陆剥蚀区

3.找矿意义、石油可储存于古岩溶面上的溶洞中,有些金属矿物也与溶洞有关。

冰川地质作用

1.冰川的地质作用:

冰川的刨蚀作用,冰川的搬运作用,冰川的沉积作用

2.冰川(glacier):

大陆上在雪线以上终年积雪地区由积雪形成的能运动的冰体。

雪线:

终年积雪区的下限

一、冰川的形成

冰川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1.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大气降水比较丰富,雪的累积量大于消融量。

2.有适合冰雪大量堆积的场所,并有一定的坡度,有利于冰川的运动。

雪→雪粒→冰川冰→川冰

固化、归并冰晶连接压力和重力

和重结晶作用作用下运动

二、冰川的运动

1.运动状态:

冰川是一种固体流,冰川呈块状运动

2.运动原因:

冰川由于受上层冰的压力和重力作用而运动

3.运动速度:

随季度变化;冰川的不同部位运动速度不同

在横剖面上,中部较两侧快,形成冰舌

冰川的底部因与基岩的磨擦作用,运动速度反而下降。

冰舌(icetongne):

冰川最前端因中间部分流速快而形成突出的舌状,称冰舌。

冰退(glaciorregession):

供冰量少于消融量时,冰川前端发生萎缩

冰进(glacieradvace):

供冰量大于消融量时

三、冰川的类型

按所处的气候、地理条件及冰川分布的规模和形态特征:

大陆冰川:

分布于高纬度和极地地区的冰川

分布面积大,呈冰盖,因自身的压力而运动

山岳冰川:

规模小,冰层薄,受地形控制,呈线状分布

3.冰川的刨蚀作用

冰川及其所挟带的岩石碎块对冰床的破坏作用称为刨蚀作用(ploughing)。

一、刨蚀作用方式

1.挖掘作用(glacialsapping)

又称拔蚀作用(plucking):

是指在冰川运动时冰体将与其冻结在一起的冰床基岩碎块拔起并带走的过程。

2.磨蚀作用(abrasion):

冰川以其自身的压力以及冻结在冰川两侧和其底部的岩石碎块刮削、锉磨冰床的过程。

冰溜面(glacialpavement):

磨蚀作用在冰床基岩面上形成的磨光面。

冰溜面上常见擦痕(glacialstriae)和刻槽(glacialgrooves)

条痕石(striateclpebble):

冰川砾石可被磨出一或两个磨光面,磨光面上有擦痕及刻槽,称条痕石。

羊背石:

冰床上凸起的石质小丘。

长轴平行于冰川流动方向;朝上游方向坡度缓,且发育冰溜面和冰川擦痕;朝下游方向坡度陡

二、刨蚀作用形成的地形

冰蚀谷(glacialvalley):

指冰川的刨蚀改造形成的谷地。

冰蚀谷在横剖面上呈“U”形,故又称“U”形谷(U-valley)

冰斗(cirque):

是刨蚀作用造成的三面壁陡的半圈形洼地。

冰斗常沿雪线附近分布。

角峰与刃脊(hornknife-adge)

是相邻的冰斗或槽谷的谷壁因刨蚀作用发生后退形成的地形。

如果形成两壁陡峻脊部尖薄的山脊时称为刃脊(fish-crest);被三个以上冰斗包围的,岩壁陡立的金字塔形山峰称角峰。

4.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川的搬运方式全为机械搬运方式:

推运:

指冰川前端以巨大的推力将冰床上的岩屑向前推进

载运:

冻结在冰块内或落在冰面上的岩块随冰川的运动而被搬运

被冰川搬运的物质和由冰川地质作用堆积下来的物质统称冰碛(glacialdrift)

冰碛物的分选性和磨圆度均很差。

漂砾(erraticboulder):

直径大于1m的冰川搬运物

5.冰川的沉积作用

按介质条件的变化情况可分为:

冰川沉积、冰水及冰湖沉积

一、冰川的沉积作用

冰川流至消融区,或因雪线上升,冰川退缩,冰川前端冰体融化时,冰川所挟带的大量岩石碎屑便可以堆积下来。

冰川消融而沉积下来的岩石碎屑称为冰碛物(moraine)。

终碛(endmoraine):

冰川前端堆积的冰碛物。

终碛在冰舌外形成的一个弧形长堤称终碛堤(endmorainebar)

底碛(groundmoraine):

冰床上堆积的冰碛物

侧碛(lateralmoraine):

山谷冰川两侧的冰碛物

中碛(medialmoraine):

侧碛汇合于冰川中部,称中碛。

冰碛物的特征:

①分选性差

②成分与冰川发育地带的基岩成分基本一致

③冰碛物中常含有易风化岩石

④冰碛物多数磨圆度差,仅少数棱角被磨钝,冰碛砾石表面常有磨光面,面上具擦痕,冰碛砾石表面还可见“压坑”

二、冰水沉积作用

冰水沉积(glaciofluvialdeposit)是指以冰融水为主要营力经过再搬运而形成的沉积物。

冰水沉积物的特点:

既有冰川沉积特点,又有地面流水沉积作用的某些特点,其沉积物中可有带擦痕和溜光面的冰川砾石,但又有一定的成层性、分选性、磨圆度也较冰碛物好,但一般较冲积物差。

风的地质作用

1.风的地质作用:

风蚀作用,风的搬运作用,风的沉积作用

2.风蚀作用

风蚀作用(aeolianerosion):

指风以自身的力量和其所挟带的砂石对地表岩石的破坏作用,按作用方式可分为吹蚀和磨蚀两种。

3.吹蚀作用(deflation):

风的冲击力及其紊流作用把地表的松散物质吹离原地的作用。

吹蚀作用在地表形成的顺风向延伸的椭圆形洼地称为风蚀洼地(windbasin)。

戈壁(gobi):

以砾石为主的砾漠称戈壁。

4.磨蚀作用(abrasion):

指在风砂流动过程中所带砂粒对地表岩石的冲击、磨擦及其使岩石发生破坏的作用。

蜂窝石或风蚀壁龛(tafoni):

在风蚀强烈地区的岩壁上,因风蚀作用(吹蚀和磨蚀)形成的孔洞和凹坑称蜂窝石或风蚀壁龛。

风蚀谷(windvalley):

无固定形态、风蚀谷谷壁上分布着大小不等的风蚀穴或风蚀壁龛。

风蚀穴(blowhole)、石蘑菇(mueshroomrocks)、摇摆石、风蚀柱。

风蚀湖:

风蚀作用形成的洼地贮水后形成

风棱石(ventifact):

散布于风蚀盆地中的不能被风吹动的岩石碎块,在风向时有变化的风砂流的长期磨蚀作用下形成的有几个磨光面组成的具棱角砾石。

5.风的搬运作用

风的搬运以三种方式完成:

悬移、跃移、推移

风的分选作用极为明显。

风在搬运过程中颗粒间的撞击,磨擦十分明显,因此,风成砾石一般磨圆度较高,呈浑圆状,但因频繁撞击,表面常呈毛玻璃状。

风的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称风积物(aeolian.deposit)包括风成砂和风成黄土。

一、风成砂沉积

1.风成砂的主要特征

(1)砂粒的磨圆度较好

(2)分选性极好

(3)一般由最稳定和最坚硬矿物颗粒(如石英)组成,一般不含云母

(4)较粗的砂粒表面因氧化致使锰和铁析出,形成附于地表或颗粒表面的鲜艳颜色,俗称沙漠漆。

(5)风成砂中不含任何生物遗迹

2.风成砂的各种堆积形态

(1)沙波纹和沙堆

当沙地表面略有起伏时,常因风蚀的结果形成相互平行略有起伏的洼槽和垄脊,即沙波纹。

沙波纹在迁移中若遇障碍物使风砂流受阻,沙粒在障碍物的背风面堆积成沙堆。

(2)风成沙丘(dune)

是在风力作用下由砂粒堆积而成的圆丘状地形,往往是由沙堆进一步发育而成。

新月形沙丘(barchandune):

雏形沙丘形成后,由于沙丘的阻挡,使地面气流结构发生变化,迎风面沙粒部分被带至背风面沉积,使迎风面坡度变缓,越过脊部的气流形成涡流,使背风面形成马蹄形洼地,另一方面,由于绕沙丘两侧运动的风砂流运动速度快,形成翼角,背风面与两翼的气流的压力差形成回流,使顺风的翼角向内弯曲,形成新月形沙丘。

纵向沙丘(longitudinaldune):

是轴向与主要风向一致的垄岗状风砂堆积地形。

常由新月形沙丘进一步发育而成

常发育于有强烈单向风的沙漠地区

3.古代风成沙沉积的识别

风成砂岩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①分选、磨圆度好,稳定矿物含量高,不含云母质矿物

②常发育较厚的交错层理,斜层理倾角较陡

③少见生物化石

④有时与石膏、盐岩等蒸发岩共生,反映干旱气候环境

二、黄土沉积

由风搬运来的粉砂和尘土(粒径<0.1mm)沉积形成的沉积物称黄土(loess)

 

湖泊沼泽的地质作用

1.湖泊成因类型:

内力地质作用形成的:

构造湖,火山湖

构造湖:

由地壳构造变动形成的湖盆贮水而成的湖泊

由于局部地壳下凹形成的湖盆,如我国的太湖、鄱阳湖等。

这类湖泊的外形不规则,规模较大,湖盆中的沉积物厚度较大

沿地壳运动等产生的断裂下陷而形成的湖盆贮水而成,这类湖盆多呈窄长形,其边缘轮廓较平直,湖水较深。

云南滇东的滇池;死海

火山湖:

火山湖是由火山作用而形成的湖盆贮水而形成的,湖盆为火山口

中朝边境长白头山顶主峰白头山上的天池

火山喷发溢出的熔岩堰塞河流或其它水域,可形成熔岩堰塞湖,五大连池就是因火山熔岩流阻塞了纳漠尔河的支流后形成的

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

河流截弯取直后被遗弃河道形成的牛轭湖

冰川的刨蚀作用形成的湖盆冰蚀湖

风蚀作用和风积作用形成的风成湖盆积水形成的风成湖

浅海海湾由于沙坝或沙嘴的生长逐渐合拢,把海水隔开来可以形成泻湖

岩溶地区因溶蚀塌落可形成岩溶湖

2.湖水的运动

海洋地质作用

1..现代海洋的覆盖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8%,它是一个连续的水体,是陆地水体最主要的汇聚场所

陆地上岩石经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形成的产物,随着陆地上各种水体源源不断地输入海洋,并在海洋中沉积下来,形成各种海洋沉积物

现今大陆上见到的沉积岩和沉积矿产,有许多是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海洋中沉积形成的

2.海洋的特征:

a.海水的化学性质:

⏹海水中约含有3.6%的溶解物。

这些溶解物以无机盐(NaCl)为主,并含少量有机物和溶解气体。

其余为固体悬浮物质(包括泥沙,有机固体物质及胶体颗粒等)

⏹主要化学特征指标:

盐度;气体;酸度

b.海水的物理性质:

⏹温度太阳辐射是海水的主要热量来源,因而表层海水温度有自低纬度海域向高纬度海域降低的趋势

⏹密度海水的密度取决于海水的盐度和温度

⏹压力海水的压力是随水深的增加而加大的,每加深10m约增加105Pa

c.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的生态是多种多样的,按其栖息场所和活动方式可分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及底栖生物等三个生态类别

⏹动物有20多万种;植物有25000种,主要是各种藻类

⏹海洋生物是海水中有机质及其沉积物的主要来源

⏹海洋浮游生物每年提供有机质总量为:

180×108t,约占海水中有机质来源的92.9%,底栖生物提供的仅占0.6%;而由大陆输入海洋的生物约占海水中有机质来源的6.5%

d.海水的运动(波浪)

⏹由风的吹刮引起的。

当风触及海面时,由于摩擦力和压力不均而产生的切应力使海面出现周期性的波动

⏹波浪的要素包括波峰、波谷、波长(L)和波高(H)

⏹在波浪进入水深大致等于波高的地带时,波浪变形会加剧。

当波峰水质点的速度等于或超过波速时,在波峰处会出现浪花,随后波峰会向岸翻卷,空气被卷入,致使波浪破裂,此时的波浪称为破浪或激浪

⏹当波浪推进至浅滩或礁石附近时,因海底阻力更大,波峰超前涌向岸边并拍击海岸,这种浪称为拍岸浪

海水的运动(潮汐)

⏹海平面的周期性的升降运动和涨、落现象称为潮汐。

包括海面的周期性升降和周期性的海水水平流动,前者称为潮汐,后者称为潮流

⏹高潮时海面高程与低潮时海面高程差称为潮差

海水的运动(海流)

⏹海洋中沿一定方向有规律移动的海水称海流或称洋流,是一种在一定时间内流动速度、流动方向大致不变的水流

⏹按其流动特点分为表层海流和深部海流

⏹表层海流主要由盛行风的摩擦拖曳力使表层海水向前运动引起的

⏹深部海流是由海水的盐度和温度的差异引起的,沿洋底流动的称大洋底流;作垂向运动的称上升流(涌升)或下降流

e.海洋的环境分区

⏹根据海水深度,并结合海底地形和生物群特征,可将海洋分为滨海、浅海、半深海及深海等四个环境分区

⏹这些分区中,海水的动力条件、物理化学条件、生物群分布等都各有特点,导致在地质作用特征上也有差异

海洋的环境分区(滨海)

⏹滨海是海陆交互地带,其范围是低潮线与最大浪潮所能冲击到的上界之间的地带

⏹它属于海岸带的一部分,可分为前滨和后滨两个亚环境

⏹后滨又称为潮上带。

它位于平均高潮线以上,在特大高潮和遇风暴时可以被水淹没。

⏹前滨又称为潮间带,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

它随着潮汐的涨落时而被淹没,时而露出水面

⏹低潮线以下属浅海最浅的部分,海底仍受波浪作用

⏹波浪作用影响最深的面,称浪基面

⏹浪基面以上至低潮线以下的地带,称为滨外带或称潮下带

⏹滨海既受潮汐的影响,还受波浪作用的影响,海水动荡,海水运动对海岸的破坏能量大。

⏹滨海区还程度不同地受地面流水地质作用的影响。

滨海区的海水温度有昼夜变化,含盐度也随水流通畅的程度及气候条件而变化;海洋生物主要是能抵御风浪的底栖动物,它们多营钻孔穴居或生长有硬壳。

海生植物则有藻类和红树林

海洋的环境分区(浅海)

⏹大陆以外较平坦的浅水海域,其水深自低潮线以下至水深130m或200m之间

⏹浅海因海底地形平缓,海水不深,海水运动以波浪对海底的影响为主;水温受季节的影响;多数浅海海水盐度正常,且变化不大;海水的含氧充足;因离岸不远,海水中悬浮质多;浅海海洋生物丰富,多为底栖生物

海洋的环境分区(半深海)

⏹位于200m至2000m间的海域,其海底地形坡度较陡,平均坡度在4.3°以上,是从浅海向广大深海的过渡地带

⏹半深海因水层厚,无光线透入水底,水温较低,海水运动以海流为主,波浪仅触及其表层,在海底峡谷区,浊流发育

生物贫乏,以浮游生物占优势

海洋的环境分区(深海)

⏹水深大于2000m的广大海域称深海

⏹在此海域内的海底地形有大陆裙、海沟和大洋盆地等,其中以海底地形较平坦的大洋盆地面积最广

⏹海水运动以海流为主

⏹因离大陆较远,海水中悬浮物较少,其粒度也较小

⏹深海已属无光带,这里海洋生物贫乏,以浮游生物为主,其中以有孔虫、硅藻、放射虫占主要地位

3.海洋的剥蚀作用

⏹海洋的剥蚀作用简称海蚀作用。

它是指由海水运动的动能,海水的溶解作用和海洋生物的活动等因素引起海岸及海底岩石的破坏作用

⏹海蚀方式分机械的、化学的、生物的三种

⏹海水的机械剥蚀作用是由海水运动引起的。

它主要发生在滨海环境及海水运动所能影响到的海底部分。

波浪、潮汐、海流和浊流等是其主要营力,其中以波浪为最重要

⏹海水的机械剥蚀作用可分为冲蚀、磨蚀两种方式

⏹冲蚀作用是指海水在运动过程中对岩石进行冲击并导致其发生破坏的过程;磨蚀作用则是指运动着的海水所挟带的砂砾对岩石摩擦、碰撞而引起的破坏作用

⏹海水的化学剥蚀作用又称溶蚀作用。

因海水含较多的二氧化碳等溶剂,可对海岸及部分海底岩石进行溶蚀

⏹生物剥蚀作用是由海洋生物的生命活动引起的,生活在滨海区的生物因海水运动剧烈,一些营钻孔生活的生物,可以通过分泌某些溶剂来溶蚀岩石或用壳刺钻凿岩石,形成一些孔道和凹坑,以便于其生存和固着。

这种活动久而久之便可破坏岸边岩石

⏹滨海及海岸带是海蚀作用最强烈的地带,海蚀作用的结果使海岸从陡岸向缓岸转化;使曲折的岬湾岸变为平直海岸;使以剥蚀作用为主的海岸向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海岸转化

⏹海岸按岩性可分为基岩海岸、砾质海岸、砂质海岸,泥质海岸四类。

其中后三类是由松散碎屑物组成的。

它们遭受海蚀作用的改造过程以及其所形成的剥蚀地形都具有一定差别

4.基岩海岸的海蚀作用

⏹基岩海岸也是能形成独特风景区的海滨地带

⏹由基岩组成的海岸一般地形较陡峭。

在岸壁基部与海平面的接触带,因受波浪的频频冲击而形成沿水平方向展布的凹穴,称海蚀凹槽,也可形成洞穴,称海蚀穴

⏹当凹槽不断向内扩大时,其上悬空的岩石因失去支撑而发生重力垮落,形成陡峭的崖壁,称海蚀崖

⏹海蚀崖的基部将继续受浪击,形成新的海蚀凹槽,并发生新的重力塌落,如此反复进行,加上风化作用的联合破坏,会使崖壁节节后退,在崖前形成一个表面平坦,高度几乎接近海平面,微向海洋方向倾斜的平台,称为波切台

⏹浪蚀作用和海蚀崖坍落的岩块、砂粒由底流带至水下堆积,形成由堆积物构成的平台,称波筑台

⏹海蚀平台因海蚀作用而不断展宽,使波浪冲击崖基时要经过愈来愈长的距离,致使波能的消耗也愈来愈大。

当平台宽度大到使波浪的全部动能消耗殆尽时,海蚀作用即趋于停止,此时基岩海岸的横剖面成上凸形曲线,线上各点的侵蚀强度趋于零,此剖面称岩岸海蚀平衡剖面

⏹在海蚀崖后退和波切台扩展的过程中,因岩性和裂隙发育程度的不同等因素,导致海蚀作用程度的差异,可形成海穹、海蚀柱等海蚀地形

⏹如突出的海岬两侧同遭浪击,易同时发育海蚀洞、一旦洞穴彼此相通,即可形成一座海蚀天生桥,称海穹

⏹当洞穴增大致使顶板塌落,则可形成孤立的海蚀柱

5.砂质海岸的改造

⏹砂质海岸的改造是波浪或潮汐的动能引起的。

进浪和潮流可带动砂粒向海岸方向运动,海水退回时底流又把部分砂粒带回海中

⏹同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