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斜井施工组织设计.docx
《主斜井施工组织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斜井施工组织设计.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斜井施工组织设计
山西美锦集团锦富煤业主斜井
施工组织设计
辽宁煤建工程集团公司驻锦富煤业项目部
2012年8月
施工单位审批卡
会审人员
签字
日期
项目负责人
2012年月日
项目经理
2012年月日
技术经理
2012年月日
生产经理
2012年月日
安全经理
2012年月日
机电经理
2012年月日
监理
2012年月日
编制人
2012年月日
会审意见:
建设单位审批卡
会审人员
签字
日期
技术科
2012年月日
调度室
2012年月日
安监科
2012年月日
机电科
2012年月日
通风科
2012年月日
运输科
2012年月日
机电矿长
2012年月日
安全矿长
2012年月日
通风矿长
2012年月日
生产矿长
2012年月日
总工
2012年月日
矿长
2012年月日
会审意见:
前言
山西美锦集团锦富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山西省清徐县境内。
在认真分析主斜井井筒掘砌工程施工有关图纸及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本工程设计的特点,结合我公司施工装备和技术能力,编制了此项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选用了行之有效的设备和先进可靠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
一、编制原则:
1、认真执行国家和行业各项方针政策及有关规定,在确保施工安全、工程质量和工期目标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
2、积极推广应用“四新技术”,优化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顺序,组织平行交叉作业,加快施工准备工作进度。
3、提高机械化程度水平,改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建井工期。
4、合理安排劳动力资源,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人力和物力,确保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全面实现,以获得社会经济效益。
5、控制临时工程,降低工程成本。
6、搞好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
二、编制依据:
1.锦富煤业初步设计、主斜井井筒、相关硐室施工图纸及地质资料。
2.《煤矿安全规程》及《煤矿操作规程》。
3.《煤矿井巷工程施工规范》GB50511--2010
4.《煤矿井巷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3--2010
5.《煤矿建设安全规范》AQ1083--2011
6.《煤矿井巷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MT5009-94)
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8.《工程测量基本语标准》GB/T50228-9
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011-2001
1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11.《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J50194-93
1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程》JGJ46-88
13.《山西省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操作规程》DBJ01-62-2002
14.《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DBJ01-21-95
15.《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JGJ18-24
16.其它与本工程有关的国家及部.颁现行的各种技术规范、规程、规定。
山西美锦集团锦富煤业主斜井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工程概述
一、自然概况
1、交通位置
锦富煤业有限公司位于西山煤田南部,山西省清徐县西北15km处阎家峪村-黑岔沟村一带,行政区划隶属于清徐县、古交市管辖。
其地理坐标为:
东经:
112°10′27″~112°13′00″;
北纬:
37°39′25″~37°42′35″。
工业场地位于清徐县城北西280°方向12km处的六段村、庄儿上一带。
榆(次)——古(交)的省级S316公路横贯全区,向南15km处至清徐县可达大运高速公路和307国道。
横穿全区的榆(次)——古(交)线省道(清徐——古交段)的拓宽和截弯取直工程的实施,将大大提高区内交通运输能力,为井田开发提供了有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2、地形地貌
井田位于吕梁山脉中段东翼,晋中断陷盆地西缘,太原西山煤田清交矿区清徐勘探区的南西部。
井田内最高点位于东北部的虎虎山峰,海拔标高1680.2m,最低点位于南部大洼沟底,海拔标高1112.0m,最大相对高差为568.2m。
井田内为高山地势,地形复杂,区内地形大部为相连的山峰和沟谷。
3、水系河流
属于黄河流域汾河水系,区内发育有黑里沟与黑岔沟两条沟谷,属季节性河流,冬春干枯,夏秋有水流,但水量很小,遇有暴雨时水量激增。
雨季观黑里沟的流量为0.61m3/s,黑岔沟的流量为0.43m3/s。
4、气象
(一)气象
1、气温
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
冬季漫长寒冷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短暂而天晴气爽。
据《清徐县志》记载1960~1998年的近40年间,日平均最高气温为37.3℃。
最低气温-11.9℃,年平均气温为8.9℃。
全年风向以东北风为主,历年平均风速为2.2m/s,最大可达3.3m/s。
2、降水
全区年平均降水量为427.80mm,多雨年曾达711.00mm(1969年),其中1969年7月27日日降水量达172.50mm,少雨年仅225.00mm(1972年),其中1962年11月27日至1963年3月6日连续100天无降水,降水量分配极不均匀,多集中于6月下旬至9月上旬,其间降水量占到全年的58%。
3、蒸发量
年平均蒸发量为1843.40mm,最大蒸发量为1927.50mm(1965年),最小蒸发量为1428.20mm(1978年),平均无霜期为185d。
4、结冻期
无霜期128~193天,霜冻期10月~次年3月,冻土深度一般为0.80m,最大冻土深度为1.30m。
5、风
夏季主导风向为东风,冬春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风速年平均为2.6m/s,月平均最大风速为3.9m/s(1979年1月),最小为1.7m/s(1972年9月)。
5、地震
本区最早有记载的一次地震为1366年7月的清源地震,尔后至2002年的1600余年间共发生过地震50余次,其中破坏性地震达6次,其强度为4.3~5.5级。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二、地质概况
1、地层概况
(一)地层
井田位于山西西山煤田清交详查区与刑家社普查区交界处,井田内出露地层有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和分布于山梁及沟谷之中的新生界第四系,结合钻孔资料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O2)
(1)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
据山西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在晋祠明仙沟沟口施工的J1钻孔资料,其最大揭露厚度为251.80m,上部为深灰~青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夹泥灰岩、白云岩;中下部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结晶灰岩、白云质灰岩夹角砾状泥灰岩、泥质灰岩及白云岩。
(2)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
是井田煤系地层的沉积基底,厚度一般为117~142m,平均厚128.94m,与下伏地层上马家沟组为整合接触。
上部为深灰~浅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和角砾状灰岩。
中部以浅灰~灰色角砾状泥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间夹脉状纤维石膏及结晶石膏层,裂隙内充填有方解石脉。
下部为浅灰色泥灰岩夹角砾状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溶洞不太发育。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与下伏奥陶系中统峰峰组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厚度20~55.02m,平均厚33.27m,其厚度变化与奥陶中统侵蚀基准面凹凸不平有关。
岩性以深灰、浅灰及灰色细~中粒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铝质泥岩、石灰岩及煤组成。
底部常具薄层铁质泥岩或铁质粉砂岩,含黄铁矿及菱铁矿结构,呈透镜状,即“山西式铁矿”,厚度极不稳定,且分布零散。
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厚度一般为51.30~100.15m,平均厚度63.28m,由深灰、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石灰岩及浅灰色砂岩组成,含煤8~9层,其中可采煤层3~4层,为本区主要含煤层段之一。
底部K1(晋祠砂岩)与下伏本溪组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
根据沉积旋回和岩性组合特征及含煤性,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三个岩性段:
(1)太原组一段(C3t1)
K1 砂岩底至L1(庙沟灰岩)底,厚度一般为20.30~40.12m,平均28.30m。
以泥岩、细粒砂岩、中粒砂岩,局部为砂质泥岩,薄煤层及薄煤线组成,间夹薄层石灰岩或泥质灰岩。
含8上、8、9号共3层煤。
砂岩碎屑呈次圆状或次棱角状,其中细粒砂岩和中粒砂岩呈互层状:
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岩屑次之,含斑块状菱铁矿,钙、硅质胶结。
泥岩中主要为高岭石,含浸染状黄铁矿和菱铁矿团块。
含全区稳定可采的8、9号煤层,石灰岩为泥晶结构,含生物碎屑及岩屑。
化石有蜓、腕足、介形虫等。
(2)太原组二段(C3t2)
L1石灰岩底至L4石灰岩顶(斜道灰岩)厚度一般为13.80~20.83m,平均15.28m,含有7号煤层,岩性为以灰黑色泥岩和1-3层石灰岩为主,次为浅灰色砂质泥岩与粉砂岩互层,L1和L4两层石灰岩稳定,其中L1石灰岩厚度为0.60~3.80m,平均1.50m,全区稳定,含燧石结核及黄铁矿结核。
L4石灰岩厚度一般为0.80~6.00m,平均2.00m。
(3)太原组三段(C3t3)
L4灰岩顶至K3砂岩底,厚度一般为17.10~39.20m,平均20.10m,以灰黑~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和煤层组成,间夹1-2层石灰岩,其中L5石灰岩(东大窑石灰岩)全区普遍发育,但受上部砂岩体的影响厚度不稳定,厚度0-4.30m平均2.42m,泥质含量较高,可达15~20%,为生物碎屑泥晶灰岩。
含有6上、6号两层煤层,其中6上号煤层相对稳定但不可采,6号煤层为较稳定局部可采煤层。
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本组为一套陆相含煤岩系,由浅灰、灰白、灰色含砾中粒砂岩、细粒砂岩和深灰色、灰黑色、灰色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层组成。
主要含2、3、4、5上、5号煤共5层,其中2、3号煤层为全井田稳定可采的主煤层,5号煤层为较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4、5上号煤层为稳定不可采煤层,厚度一般为42.15~85.37m,平均61.46m,与下伏太原组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
本组砂岩主要由石英、硅质岩屑及菱铁矿鲕粒组成,杂基含量一般为15~20%,个别地段可见有密集的黄铁矿小团粒。
碎屑呈棱角状~次棱角状,有时可见次圆状,边缘多被溶蚀成锯齿状或港湾状,分选中等;由岩屑条带或菱铁质条带显示呈现斜层理,多为菱铁质孔隙式胶结,有时为菱铁质、钙质基底式胶结。
煅烧后仍为浅灰色~灰白色。
泥岩中以水云母为主,次为高岭石,含炭屑和白云母碎片,有丰富的植物化石,常与砂质泥岩或粉砂质泥岩呈互层状出现,从而显示水平层理或波纹状层理。
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厚度一般为72.13~136.47m,平均97.32m,主要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
底部以K4砂岩(骆驼脖砂岩)与下伏山西组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
下部为深灰~灰色细粒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和泥岩组成,局部含1-2层薄煤线,风化后多呈灰绿色。
底部K4砂岩为灰白色中~粗粒砂岩,厚5~6m,为长石岩屑杂砂岩或岩屑杂砂岩,岩屑成分主要为石英岩屑及硅质岩屑,孔隙式胶结,胶结为钙质和铁质,其中灰绿色泥质杂基含量达20~30%。
中上部为黄绿~灰绿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及浅灰色细粒砂岩互层,中部有一层灰绿色粗粒砂岩,局部相变为含砾粗粒砂岩,巨厚层状。
顶部为灰色~紫红色含铝泥岩或铝质泥岩,富含菱铁质鲕粒,层位稳定,俗称“桃花泥岩”。
中上部的砂岩杂基含量为15%左右,多为长石石英杂砂岩,碎屑呈棱角状~次棱角状,分选差到中等,胶结物主要为钙、泥质和少量硅质,基底式胶结为主,有时为接触式胶结。
泥岩成份以水云母为主,高岭石次之,含绿泥石和菱铁矿。
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厚度一般为382.47~471.30m,平均427.04m,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砂岩组成,底部以K6砂岩底与下伏下石盒子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按其岩性组合特征,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两个岩性段:
(1)上石盒子组一段(P2s1)
K6砂岩底至K7砂岩底为一套河流—湖成三角州形成的砂泥岩陆相沉积,厚度一般为158.17~224.33m,平均192.58m。
以灰绿色、紫红色砂质泥岩为主,与中细粒砂岩呈互层状;砂质泥岩中含暗紫色斑点,往上紫色斑点增多,渐变为暗紫色砂质泥岩、泥岩夹层。
下部为灰黄色砂砾岩夹杂色泥岩及灰色泥岩,砂砾岩多呈透镜体。
底部K6砂岩为含砾粗砂岩,其下部往往含有一层厚约0.50~1.00m的细砾岩,呈透镜体分布。
中上部为黄绿、紫红色砂质泥岩、杂色斑团状泥岩夹砂岩,泥岩中有时含少量铝质、局部含铁质鲕粒或结核。
本段以暗紫色斑块和夹层为特征。
(2)上石盒子组二段(P2s2)
K7砂岩底至K8砂岩底,厚度一般为224.30~246.97m,平均234.46m,下部为厚一巨厚层状灰黄色(岩屑)长石砂岩夹紫红色和黄绿色泥岩;中上部主要岩性为巧克力色、灰紫、蓝紫、暗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黄绿、灰黄色砂岩、含砾砂岩及灰绿、灰黄色泥岩;顶部砂质泥岩或砂岩中夹有燧石层或条带,是上石盒子组与石千峰组分界的良好标志层,本段中以灰蓝色砂质泥岩及砂岩中含肉红色长石为特征,与一段地层相比,砂岩中长石含量自下而上增多。
其K7砂岩之上含有1-2层菱铁矿结核层,厚0.50m左右,呈透镜体状分布,据原详查地质报告资料取样分析:
品位低,无工业价值。
7、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
呈带状分布于井田的中部及西北部,为一套内陆干旱盆地河湖相沉积岩系,厚度一般为82.41~92.15m,平均87.11m。
底部为巨厚层灰黄色长石石英杂砂岩(K8),其上为砖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中薄层砖红色长石砂岩组成,以桔红色泥岩大量发育为特征,泥岩中含2~3层泥灰质或钙质结核,有时夹泥灰岩薄条带。
本组中砂岩延伸不稳定,往往呈透镜状展布,局部砂岩之底含砾。
K8砂岩为含砾粗砂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长石为肉红色,杂基为灰绿色泥质或粉砂质,分选及磨圆度差,呈棱角~次棱角状,与下伏上石盒子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8、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l)
大面积分布于井田的西北部,未见顶,厚度大于113.85m,岩性主要为浅灰红色、灰白色厚层状或薄板状中细粒砂岩、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长石杂砂岩及砖红色泥质粉砂岩,夹少量薄层状砖红色泥岩,其中K9砂岩为暗紫红色含砾粗砂岩,具灰绿色条带,成分含有少量肉红色长石及硅质岩屑,厚层状,分选及磨圆度较好,为次圆状~圆状。
本组砂岩沉积构造极为发育,底部多为槽状交错层理和板状交错层理,向上过渡为水平纹层。
与下伏石千峰组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
9、第四系(Q)
分布零星,主要见于梁、峁或沟谷地带。
(1)第四系上更新统(Q3)
大多数呈星点状分布,主要岩性为灰黄色亚砂土、亚粉砂土,质纯,结构较为松散,垂直节理发育。
局部发育有砂砾石透镜体,并见有呈星散状分布的灰白色钙质结核,其厚度为0~10.00m,平均6.0m。
与下伏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关系。
(2)第四系全新统(Q4)
主要分布于白石沟及都沟河河谷、河漫滩及I级阶地一带。
厚度0~9.85m,平均4.50m左右,由细砂、粉砂、砂土及砾石组成,为一套近代河床冲积物和山前洪积物。
与下伏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关系
(二)构造
井田内总体为一宽缓的褶皱构造,该褶皱的背斜轴位于井田南部,背斜轴向NE-SW,向斜轴位于井田中部,背向斜走向近东西向;总体向NE倾斜,地层倾角平缓,一般1~5°左右,局部达到11°,未见岩浆活动及断裂构造。
井田构造属简单类。
三、工程概况
工程量及技术特征如下: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主斜井
1
巷
道
坐
标
纬距(X)
m
4170701.609
经距(Y)
m
37605828.468
井口标高(Z)
m
1163.325
2
井筒坡度
度
-25
3
井筒长度
m
741
4
巷
道
断
面
形状
直墙半圆拱
净宽
m
4.5
净高
m
3.6
5
支护
形式
表
土
段
形式
钢筋砼C50碹
厚度
mm
500
基
岩
段
形式
锚网喷C20
厚度
mm
100
第二章施工准备
一、测量准备
本工程目前已经掘进628m,剩余113m,矿方已有独立控制Ⅳ等水准点系统,井筒开口只需施工单位根据建设单位的测量交桩资料,即可进行近井点的标注及永久导线控制点的埋设,但在标注前,施工单位必须重新进行复测校验,然后按设计直接标定井口坐标。
二、施工技术准备
1、组织技术与管理人员认真审阅图纸,学习技术规范,组织图纸会审,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项目质量计划、填报项目开工报告,准备好各种技术资料和表格,开工前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做好技术交底。
2、组织测量人员做好接点复测工作,按业主提供的导线、水准点进行全面复核校验,进行井口基桩的布设。
3、试验人员尽早进行试验、检验和各种强度砼配合比的试验。
三、施工队伍准备
1、为确保本工程施工速度和工程质量,特在我公司内精选素质好、经验丰富的施工队伍进场施工。
2、根据施工进度情况,按总体施工计划,陆续组织各作业队、各岗位、各工种人员进场并组织学习培训。
四、施工现场准备
1、生活场区设在工业场院区外,布置食堂及澡堂,其余房屋建筑利用原有的房屋。
2、在工业广场布置压风机房、绞车房、井口调度室、井口值班房、机电维修房。
3、混凝土拌和站设在井口附近,要求将砂、石料堆放场、水泥库布置在搅拌站附近,库内应做防潮处理。
拌和站尽量利用有利地形,便于砂、石料、混凝土的机械运输。
4、所有临时设施尽量避开永久设施。
五、设备材料准备
根据工程施工需要,工程开工前,公司要组织物资供应人员进行市场调查,按ISO9002标准、《物质采购控制程序》,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落实货源,安排订货计划,及时组织设备、仪器、周转材料等调运工作,确保必要设备材料开工前迅速进场,其余部分根据工作进展按计划陆续进场。
主斜井施工投入的主要机械设备表
序号
机械设备名称
型号规格
单位
数量
功率(kw)
备注
1
装载机
ZL--50
台
1
2
自卸汽车
8T
辆
2
3
提升机
JTP-1.2×2
台
1
110
4
风钻
YT-28
台
3
5
履带装载机
ZWY-120
台
1
55
6
搅拌机
GB/T9142-2000
台
1
30
7
空压机
L-22/7
台
2
8
放炮器
MFB-150
个
2
9
锚杆钻机
MYT-115
台
2
7.5
10
喷浆机
PZ—5(B)
台
2
11
馈电开关
KBZ-400/1140
台
3
12
真空开关
QBZ-120/1140
台
6
13
潜水泵
BQS-30
台
3
7.5
14
离心式水泵
D46-50×7
台
2
90
15
斜井箕斗
6m³
台
1
16
局部通风机
FBD6.3/2×18.5
台
2
18.5
17
激光指向仪
MQT-70
台
1
18
探水钻
ZYJ—420/200
台
1
30
19
风镐
G-10
台
5
20
切割机
J3GC--400
台
1
22
21
电焊机
BX1—400--1
台
2
22
翻斗矿车
1T
台
5
23
平板矿车
台
5
24
信号综保
ZBZ—4.0
台
3
第三章施工方案
根据工程特点及业主要求:
结合我公司施工多条同类斜井的经验,并结合我公司施工设备情况及施工队伍技术水平,本工程采用机械化作业线组织快速施工。
拟采用履带挖掘式装载机装岩,6m3箕斗运输,JTD—1.2-55绞车提升,地面设矸石场,装载机、自卸汽车翻矸为主的机械化作业线组织施工。
基岩层施工,采用风钻打眼、中深孔光面爆破、履带挖掘式装载机装矸、矿车或箕斗排矸、全断面掘进、一次成巷的方法施工。
基岩段施工顺序为:
定眼位→打眼→检查瓦斯→装药联线→检查瓦斯→撤人放警戒→放炮→检查瓦斯→检查处理顶帮活矸危石→临时支护→出矸→支护→喷浆。
第四章施工方法
一、基岩段施工方法
采用YT-28型气腿式风动凿岩机打眼、履带挖掘式装载机、箕斗运输、锚杆机打锚杆、锚索,喷浆机进行喷浆。
1、掘进作业
掘进采用安设在巷道顶部位置的MQT-70型激光指向仪定向,激光指向仪前要安装有导光孔洞的固定铁板,防止放炮崩坏仪器。
掘进作业时,打眼采用YT-28型气腿式风动凿岩机,2~3台立体交叉同时进行,打眼钻具采用Ф22mm中空六角钢钎杆,Ф40mm一字形合金钻头。
炮眼布置根据岩性变化及时调整数量、深度、角度等有关参数。
一般炮眼深度为1.8m,掏槽方式为直眼棱型,周边眼采用光面爆破参数,周边眼眼底要落在巷道轮廓线以外50~100mm且在一个平面上。
当掘进工作面处于砂质泥岩、泥岩、煤或f<6的岩层时,可以将炮眼间距适当增加50~100cm,当工作面岩层f>7时,可以将炮眼间距缩小50~100cm。
1)炮眼深度确定:
ι=L/(d×d1×d2×d3)
式中L:
为施工计划月进度
d:
每月掘进天数
d1:
每日完成循环数
d2:
为月正规循环率
d3:
炮眼利用率
2)炮眼数目确定:
根据巷道断面及岩石硬度而定。
3)炸药消耗量:
掘进一循环炸药消耗量Q=Q1+Q2+Q3
式中Q1:
掏槽眼装药量
Q2:
辅助眼装药量
Q3:
周边眼装药量
爆破单位岩体的炸药消耗量q=Q/(S×L×N)
爆破选用乳化炸药,每卷200g,装药时采用正向不耦合装药方式,用200发电容式放炮器起爆1~5段毫秒延期电雷管全断面一次起爆,眼口用水炮泥封严填实后,采用大串联联线方式,由掏槽眼向外依次起爆。
放炮后通风20min左右吹散炮烟后方可继续作业。
工作面每茬炮后先打拱部锚杆眼,边打边安装锚杆,然后再打眼、爆破、出矸、喷砼进入下一个循环作业:
主斜井施工作业循环表
每次放炮后,经敲帮问顶安全检查后,进行临时支护。
测量荒断面符合要求后,进行临时支护。
临时支护视围岩稳定情况决定初喷混凝土临时封闭围岩步距:
围岩稳定时,当围岩破碎需要加密锚杆或挂钢筋网时,经过监理、甲方同意后,按设计变更要求加密锚杆或挂钢筋网。
对于欠挖部分,放小炮或用风镐处理后再进行临时支护。
临时支护必须紧跟茬岩,空顶距不得超过0.2m。
当井筒拱部围岩松软破碎或煤层搁顶,锚网喷支护难以满足永久支护要求时,及时请示监理、甲方,采取支29U金属支架等特殊措施。
2、锚杆支护
(1)每次放完炮后,按要求打设临时支护。
在临时支护下,按设计要求位置,由顶到帮、由外向里用,锚杆钻机打锚杆。
打眼时,严格控制打眼角度,使锚杆杆体尽量垂直于轮廓线或岩面,墙部锚杆为避免耙斗碰撞、放炮震动等影响,可待移耙岩机后再按要求补打,若墙部劈口发育有片帮危险,必须在打下部眼前按要求打注好锚杆。
锚杆安装前,锚杆眼必须吹净,以保证锚杆锚固质量,同时检查锚固剂,严禁使用不合格药卷。
将药卷插入眼口,用杆体轻轻推至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