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37108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2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docx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docx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1

第二节 城镇化9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16

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1.乡村:

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农业用地

(1)类型:

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2)分布:

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3.乡村土地利用

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城镇

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城镇的功能区

(1)居住区:

是城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

(2)商业区:

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大城市的中心往往形成中央商务区(CBD)。

(3)工业区:

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通常距离城镇中心较远,同时要考虑保护环境。

(4)其他功能区:

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定义:

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

(2)案例

香港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1)经济因素——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

(2)其他影响因素:

政策、文化、环境等因素。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是随着城镇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措施

目的

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

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

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1.城镇功能分区≠城镇用地

城镇功能分区和城镇用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商业用地不等同于商业区,商业用地是指商业活动占用的土地,而商业区中除了商业活动外,还有其他活动,即用地类型除了商业用地外,还有居住用地、交通用地等。

2.中心商务区和商业区

中心商务区

商业区

组成

地区性、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大公司、大银行等机构,也有高级商场

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城(或超级商城)组成

特点

建筑密集,高楼林立,早晚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

人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

区位

一般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通信发达地区

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城区或交通道路旁

原因

①便捷的交通;②快捷的网络信息系统

①人口稠密,市场广阔;②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

3.城镇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

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4.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并不一定是经济因素

一般来讲,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但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如在有些城镇的某一区域内,如果某个种族或宗教团体占优势,就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如纽约市的唐人街等。

这是因为住在同一个少数民族区内的居民文化背景相同,有着共同的语言和宗教信仰,他们居住在一起可以减少感情上的隔阂,获得社会安全感。

5.城镇地域结构≠城镇功能分区

城镇地域结构与城镇功能分区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

城镇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镇功能区在空间中的分布与组合;而城镇功能分区是指城镇中各种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行政区、文化区等。

6.理解工业区布局的三个原则

(1)从环境综合效益角度考虑

①无污染、规模小但劳动力需求多的工厂企业(如电子装配厂、农具制造厂等)可以和居民点交错分布。

②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的工矿企业应当与居民点有一定的距离。

③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工矿企业应远离居民区,并用卫生防护带加以隔离。

(2)从风向角度考虑

图示

布局原则

当地为一个主导风向,应布局在下风向

当地为季风区,应布局在与冬夏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区

最佳位置是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3)从河流角度考虑

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如印刷厂、化肥厂、农药厂等),应布局在远离生活区和生活用水取水口的下游河段。

城镇的外部空间结构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或

放射状

影响因素

平原地形、城镇中心吸引力

城镇用地限制或河流、山脉阻隔以及规划控制等

受交通线、河流或地形(山谷)限制

地域形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城镇由几片组成,每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设施,各片互不连属

城镇沿主要交通线、河流或谷地延伸

主要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便于城镇扩大规模,有利于城镇环境保护,城镇更贴近自然

城镇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

易造成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

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城镇交通主要集中于某一方向,且运距很长

城市举例

成都、合肥、华盛顿等

重庆、浦东新区等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等

1.城镇功能区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镇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位置及原因具体如下表所示:

商业区

工业区

居住区

形态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集聚成片

占地面积大,是城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特征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建筑质量上向高级与低级居住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居住区背向发展

位置

城镇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中高级居住区

低级居

住区

城市外缘,环境优美,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内城、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原因

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交通便利,降低运输成本;降低对市区的污染

中高级居住区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低级居住区租金低,便于工人上下班

2.中高级居住区与低级居住区的差异

中高级居住区

低级居住区

收入阶层

高收入阶层

低收入阶层

建筑质量

面积大,质量高,

有些是独立庭院

面积狭小,质量低,

拥挤、密集

布局区位

城市的外缘

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环境质量

优美

较差

配套公

共设施

齐全(如学校、医院、

商店和绿地等)

不齐全

“六看法”判断城镇三大功能区

(1)看面积:

居住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

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3)看形态:

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居住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看人口变化:

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居住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

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居住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

居住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3.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的因素

(1)经济因素

①距离城镇中心的远近

距离城镇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城镇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城镇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而商业、居住和工业付租能力的不同就使这些土地利用形式呈现出由城镇中心向外依次分布的格局。

地价随距城镇中心的距离而变化

各类土地利用形式付租能力

随距离递减

付租能力

商业的付租能力随距城镇中心距离递减最大,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商业影响最大

住宅的付租能力随距城镇中心距离递减较小,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对住宅影响较小

工业的付租能力随距城镇中心距离递减最小,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对工业影响最小

区位

市中心

靠近城镇中心处

远离城镇中心处

功能区

商业区

居住区

工业区

区位选

择原因

接近最大消费人群,商业付租能力最高

既利于人们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要远离地租最高的市中心;该区域内工业付租能力最高

②交通便捷程度

交通便捷程度越高,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交通便捷程度越低,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

具体如下图所示:

a.城镇中心(O处):

因有多条道路穿过,便捷程度最高,故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

b.从城镇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如OA、OB、OC、OD、OE、OF)两旁、公路交会处(如图中A、B、C、D、E、F处):

便捷程度高,地租高,形成地租次高峰。

c.城镇外环路及公路干线两侧(如图中G点):

便捷程度较高,地租较高。

d.远离公路或城镇外缘(如图中M处):

便捷程度较低,地租较低。

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城镇中心、地租次高的道路交会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居住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形成工业区。

(2)其他因素

4.城镇地域结构模式

主要包括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等。

如下表所示:

模式

形成因素

图示

相同点

不同点

同心圆模

地租因素

①城镇中心均为中心商务区;②高级和低级居住区出现分化且背向发展

各功能区呈同心圆状分布,自城镇中心向外缘扩展形成同心圆圈层,如成都市

扇形模式

交通的发展

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如沈阳市

多核心模

地租因素、交通发展、人口增多

城镇围绕不同核心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如淄博市

 

第二节 城镇化

          

一、城镇化的意义

1.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也称“城市化”。

2.城镇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1)城镇人口增加。

(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4.城镇化的意义

(1)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关系

①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社会的进步。

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②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2)城镇化的意义

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④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1.世界城镇化进程

(1)18世纪中叶之前:

世界城镇化水平极低。

(2)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

世界城镇化开始加快发展。

(3)20世纪以来:

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早晚

原因

工业化早

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速度加快

原因

城镇化已推进到后期成熟的阶段

经济发展迅速,城镇人口增长快

城镇化水平

高低

原因

起步早,经济发展水平高,带动城镇化进程

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低,乡村人口基数大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镇环境质量下降

城镇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2.城镇社会问题突出

许多城镇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失业率高、贫困等社会问题。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在城市管理中: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可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2.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

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

1.推动城镇化的动力——推力和拉力

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镇化的动力来源于推力和拉力。

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镇的因素。

如下图所示:

注意:

乡村并非只有推力,城镇也并不是只有拉力。

2.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速度的区别

前者主要通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反映,比例越大,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

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镇化水平变化的快慢,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镇化速度快,但城镇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3.不同阶段的城镇化水平的判断

城镇化不同发展阶段,可以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说明不同的发展时期。

一般认为,城镇化比重低于30%以下为初期阶段,30%~70%为中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段。

发达国家城镇化一般处于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4.逆城镇化

逆城镇化不是城市的衰败,而是城镇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对浑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的现象。

5.描述某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1)所处阶段: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2)城镇化水平高低。

(3)城镇化速度快慢。

(4)城镇化起步的早晚。

(5)出现的城镇化问题。

6.认识解决城镇内涝的工程措施

(1)整治河道:

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

(2)改造地下管网:

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

(3)增加排涝设施:

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

(4)增强调蓄能力:

如修建蓄水池等。

(5)增强渗透能力:

如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

7.解决城镇化问题的答题思路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大都是城镇人口过度膨胀导致的,针对具体问题要从减轻人口压力和合理布局城镇结构两方面入手提出解决措施,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答题:

分散城镇职能,建立卫星城;合理进行城镇规划,改善城镇交通和居住条件;扩大绿地面积;加强外来人员管理,制定人口迁入政策;等等。

8.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包含遥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可以获取图像信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供定位、导航服务;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空间信息进行储存、分析、处理、查询等。

它们广泛应用于现在的生产和生活中。

1.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2.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及再城镇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再城镇化

表现

人口由乡村转向城镇,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

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镇中心衰落,城镇总人口增加

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聚,城镇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城镇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更优美

开发市中心衰落区,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图解

联系

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②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城镇化,随后出现逆城镇化,最后为保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镇化

图解城镇化的概念和城镇化的过程

(1)正确反映城镇化一般规律的示意图(甲图):

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卫星城;②城镇化发展后期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乙图中从P1到P3为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增加的城镇化过程,从P3到P4为城镇人口比重降低的逆城镇化过程。

(2)正确反映城镇化过程的示意图:

丙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1到t4的历史发展过程,这幅图表明了城镇化过程中城镇的变化特征有①城镇面积由小到大;②城镇数目由少到多;③由孤立的城镇发展成为城市群(带)。

 

1.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2)不利影响

城镇化改变城市的下垫面,使地貌、生物、水等自然环境要素的运动发生变化;城镇工业向环境中排放大量废弃物,使自然环境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如下表所示:

环境要素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评价

地貌

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使之趋向平坦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生物

“钢筋水泥”改变了生物栖息地

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文

城市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蒸发、下渗产生再分配,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的运动发生变化;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来的河网系统,有的河流被填埋,有的河流被分割成断头河或死水河

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内涝;残留河道也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

土地

废渣和有害物质占用、污染土地

土地减少,土地质量下降

气候

下垫面改变,气体排放改变太阳辐射强度、气温和降水;城市建筑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形成城市热岛、雾岛和雨岛效应;产生城市热岛环流,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可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

生态

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脆弱的系统,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和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2.城镇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

影响

解决措施

资源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

城镇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缺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垃圾污染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居住

条件差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会秩

序混乱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

1.文化

(1)来源:

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

(2)特点:

文化具有地域性。

(3)分类

2.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1)自然景观:

行云飞瀑、高山流水等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3.城乡景观

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较之城镇,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鲜明地体现了人地和谐理念。

2.乡村景观能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例如,我国南方传统土楼是一种大型民居建筑,以圆楼和方楼最常见,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城镇建筑的色调、色彩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1)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

(2)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黄橙交织。

(3)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的颜色五彩缤纷。

2.城镇中的各种建筑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北京老城的四合院有鲜明的古都特点——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

3.一座城镇的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反映了某种价值追求

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1.地域文化:

指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在一定地域内与环境相融合而形成的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地域文化特点:

具有地域性、多样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等。

3.自然环境对乡村景观的影响

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地形、河流对乡村景观影响更为明显,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乡村景观各不相同。

如我国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景观,我国南北方的民居各具特色。

4.地域文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

(1)我国南北方文化不同,城镇景观也不相同。

如北方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

江南私家园林规模较小,布局精巧,建筑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

(2)不同国家的地域文化不同,城镇景观也不同。

如以穆斯林文化为主的国家城市建设和欧洲国家的城市景观大不相同。

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尤其以对城市建筑的影响最为突出,城市建筑的布局、结构、风格都深深地烙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

如下表所示。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建筑布局

美国城市

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建筑高度向郊区递减

美国发展历史短,虽然早期移民大量来自欧洲,接受了欧洲居民自由的精神传统,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

发展历史不同

建筑布局

欧洲城市

欧洲城市中心多为广场、教堂等建筑,高层建筑在中心以外

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多著名建筑,人们不愿意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其历史建筑的风采

发展历史不同

建筑结构

中国建筑

围墙是主要景观,城有城墙,园有园墙,宅有宅墙,庙有庙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而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

中西地域

文化差异

美国建筑

缺少围墙;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建筑风格

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宫廷中的楼、台、亭、阁与西方宫廷中的喷泉、雕塑等明显不同;中国民居四合院与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明显不同

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城市建筑表现出教堂占优势地位

中西统治权力的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