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四教师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3670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四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四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四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四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四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四教师版.docx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四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四教师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四教师版.docx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四教师版

2016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测试

语文试题(四)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不得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大度度量忖度B.惊骇尸骸孩子

C.观察观点道观D.鼓励沥青莅临

【试题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学生对于多音字、同音字字音的识辨能力,这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Adùdùduó;

Bhàiháihái;Cɡuānɡuānɡuàn;D都读lì。

考点:

语言文字运用。

命题意图: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下列各组短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精卫填海金蝉脱壳B.穿针引线会声会色

C.万紫千红撒手人嬛C.前车之鉴陷井密布

【试题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学生对于短语的字形的识辨能力,除了我们平时记住字形外,理解词语的意思,也能帮我们来识记词语。

B会声会色—绘声绘色,C撒手人嬛—撒手人寰,D陷井密布—陷阱密布。

考点:

语言文字运用。

命题意图: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3.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常怡说,从小听过很多关于怪兽的故事,创作这样的童话似乎也是特别自然的事儿。

B.让更多的人在青少年时期开始拥有良好的精神故乡,是作家肩负的时代责任。

C.家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十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D.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

【试题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B中的“在”强调的是一段时间,它往往和“中”联合使用,而这里强调的是一个时间点,因此改为“从”。

A“似乎”仿佛、好像;C“承载”承受装载。

D“昙花一现”指美好的事物出现的时间很短。

考点:

语言文字运用。

命题意图:

该题考查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能力,其中包括实词、虚词。

实词主要是从意思上根据语境加以辨析,虚词主要看它的语法功能。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在视角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把焦点聚结在小人物身上,所以才叫“平凡的世界”。

B.金圣叹也评价过“上上人物”李逵,说“李逵一片天真烂漫到底。

C.余华二十多年前曾是一名牙医,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镇上每天拔牙长达八个小时。

D.由于试点与资源配置挂钩,使某地成为试点就往往意味着能得到更多优惠政策。

【试题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学生辨析句子语病的能力。

我们需要知道病句的六种类型,特别是那些固定式的搭配错误,比如这道题的D项就是“由于”和“使”连用,导致句子缺少主语,那么要去掉其中的一个。

考点:

语言文字运用。

命题意图:

辨析病句。

5.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就算蒙着眼睛也能够走到那儿”,想,毕竟在这一带生活已经快七年了。

但是随即,“七年”这个词又让恍惚起来。

A.他我波特B.我波特他

C.波特我他D.波特他我

【试题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这个句子涉及到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是从主人公的角度来叙写,第三人称代词是从作者的角度来叙写。

从语境看,第一个空是安泊心里所想,应该用第一人称“我”;第二个空点明人物的身份,所以用“波特”;第三个空代指“波特”,所以用“他”。

考点:

语言文字运用。

命题意图:

考查学生对于人称代词使用的辨析能力。

6.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A.本月六日是家父七十大寿,到时敬请您光临。

B.你惠存给我的书已经收到,拜读后感觉受益匪浅。

C.刚才我说的话有不当之处,还请您多多见谅。

D.劳驾您动一下,让我把这个包放在行李架上。

【试题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B项中的“惠存”是敬辞,表示让别人保存照片、书籍等物。

而这里是说别人送给自己,很明显是用错了对象。

“拜读”敬辞,使用正确。

A项中的“家父”是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C项“见谅”谦辞,请求别人原谅。

D项“劳驾”请别人帮忙做事时用以表示谦恭的套语。

犹言麻烦您。

考点:

语言文字运用。

命题意图:

考查学生语言表达是否得体的鉴赏能力,特别是考查了谦敬词的使用。

7.下面的这段文字,主要解说的是《诗经》六义中的什么手法()

《诗》文宏奥,包韫六义;毛公述《传》,独标“兴体”,“比”显而“兴”隐哉?

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刘勰《文心雕龙》

A.比喻B.比兴C.起兴D.赋

【试题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诗经》的六义包括“风”“雅”“诵”“赋”“比”“兴”,而“比”“兴”这两种手法常常连用。

根据文段的内容分析,可知只有B项符合要求。

考点:

语言文字运用。

命题意图:

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所以游目骋怀

B.泣孤舟之嫠妇

C.而耻学于师

D.德合一君

【试题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C项是意动用法,其它三项都是使动用法。

考点:

古代诗文阅读。

命题意图:

考查学生对于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辨析能力。

9.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项伯就连夜骑快马到刘邦军驻地。

B.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颜色一点也没改变。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而却不能称霸天下的,是绝不会有的。

D.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我又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在庭院里。

【试题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翻译时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重点词语,一是句式。

B中注意“颜色”是古今异义词,应以为“脸色”,故B项错误;A中注意“夜”名词做状语,“之”是动词;C中注意“然而”古今异义,应该译为“这样做了却”,“未之有也”宾语前置;D中注意“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而该项就是没有把“于庭”提前而导致翻译错误的。

考点:

古代诗文阅读。

命题意图:

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10.下列各项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A.一个“看”字统领上阕写景的句子,从多个角度写出了湘江秋天的美景。

B.“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以浓烈的色彩展现了远观、近看时的美丽景象。

C.“万类霜天竞自由”收束写景的词句,总写出了秋天生机勃勃的情景。

D.最后三句,作者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表达了他要改变中国现状的决心和志向。

【试题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鉴赏诗歌,首先要把握准确诗歌的主题,然后再根据题干结合自己所学的鉴赏技巧来逐项分析。

B项中解说的那个诗句只是远观的景象,而非近看。

考点:

古代诗文阅读。

命题意图:

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3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

弊在赂秦也。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兵不利,战不善善:

B.不能独完完:

保全

C.义不赂秦义:

正义

D.李牧连却之却:

使……退却

【试题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这除了要记住常用实词的多个义项,还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从多个义项中判断最恰当的一个,特别是那些临时赋予的“语境义”。

C中的“义”是动词“坚守道义”。

考点:

古代诗文阅读。

命题意图: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理解。

12.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不赂者以赂者丧

A.至丹以荆卿为计

B.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C.苟以天下之大

D.洎牧以谗诛

【试题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虚词不同于实词,它们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它表示一定的语法功能。

因而,对于虚词用法的判定,更需要结合语境来推敲。

例句中的“以”和D项中的都是“介词,因为”。

A介词,把;B介词,用;C介词,凭借。

考点:

古代诗文阅读。

命题意图:

考查学生对于文言文中重点虚词的理解能力。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观点鲜明,总起全篇。

B.作者列举燕赵两国事例,是用燕赵两国对比说明不贿赂秦国,就不会灭亡的道理。

C.本文的句式整饬有度,多用四字句,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

D.文章看似分析六国灭亡原因,而实际上是借古讽今,告诫当政者不要重走六国老路。

【试题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对综合能力考查的试题。

因为每一点概括、鉴赏都应该是针对文章的某个段或者整篇文章而言,因而每个选项的概括、鉴赏都能和原文相对照,凡是对照不起来的就是错误的选项。

B不是燕赵两国对比,而是拿燕赵和先被灭掉的三国作对比。

考点:

古代诗文阅读。

命题意图:

考查学生对于文言文主要内容的概括,以及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参考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

“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回答)说: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所以说:

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

(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

真可悲啊!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

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14.下列对散文《我与地坛》(节选)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

“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

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A.文中加点的“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其实都指的是当时的现实生活。

B.作者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园子虽然“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特点。

C.这段文字真实地叙写了作者双腿残废后因找不到出路,而到园子里去找“慰藉”时的心境。

D.文中用分号把多个句子分开,列举园中草木昆虫的情况,从而展现园子中无限的生机。

【试题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我们除了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外,还要熟记一些鉴赏的技巧,特别是那些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A选项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我们结合“逃避”一词,可以知道两个词语指代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一个世界”指的现实生活,“另一个世界”指的应该是能够让作者暂时脱离现实痛苦的“精神世界”。

考点: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命题意图:

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除诗歌外的小说、散文、戏剧)的鉴赏能力。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5—16题。

关于鲁迅的政治讽刺诗,人们每每能够在力透纸背的字里行间,看到鲁迅先生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

他通过政治讽刺诗这种文体,鞭挞丑恶、抨击反动、针砭时弊、揭露腐败,在犀利的文风后面,能够看到他高贵的品德、坚定的信念和大无畏的精神。

鲁迅先生的作品以杂文和小说为主,其中诗歌虽不是很多,但都是精品佳作,艺术水准很高。

特别是他的政治讽刺诗,融辛辣嘲讽和幽默风趣于一体,形象生动、入木三分。

1925年6月,北洋军阀镇压学生运动,鲁迅同情学生、伸张正义,借曹植《七步诗》之意作《替豆萁伸冤》一诗: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

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七步诗》写兄弟骨肉相残,此诗则揭露了校方对爱国学生的迫害。

诗中的“办教席”,是指杨荫榆宴请评议员,商议开除刘和珍等六位学生自治会负责人之事。

为此,鲁迅先生专门写过一篇很著名的文章《纪念刘和珍君》。

而鲁迅的这首诗,对段祺瑞政府和杨荫榆之流进行了有力的声讨,具有特殊的讽刺和鞭笞意味。

1931年12月,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派系斗争愈演愈烈,已到了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地步。

蒋介石带领高官显贵去中山陵拜谒时,在肃穆庄重中各怀鬼胎,假装正经,准备进行更为激烈的权势争斗。

鲁迅对谒陵的虚伪和欺骗洞察深刻,遂作《南京民谣》一诗给予了绝妙的讽刺:

“大家去谒灵,强盗装正经。

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

”短短20字,力透纸背,活灵活现、痛快淋漓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面目。

1933年1月,日寇大举进攻热河,国民党军队在步步后退中抢运故宫的珍宝文物,反动政权还指责参加抗日运动的大学生“败坏校规”。

鲁迅讽刺反动派抢运珍宝在于能“随时卖出铜钱来”,而大学生没有珍宝值钱,只能受到责难。

他“剥崔颢《黄鹤楼》诗以吊之”:

“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此诗抨击乱世时政,抒发愤懑和痛恨之情,把国民党政府虚伪奸诈、两面三刀的卖国嘴脸和犯下的历史罪行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这首诗虽仿《黄鹤楼》句式,但格调、风味迥然不同,寓意深、境界高,可谓“古为今用”之佳作。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鲁迅还写了《学生和玉佛》一诗:

“寂寞空城在,仓皇古董迁。

头儿夸大口,面子靠中坚。

惊扰讵云妄?

奔逃只自怜:

所嗟非玉佛,不值一文钱。

”当时国民党政府煞有介事地斥责进步大学生“妄自惊扰”,以掩饰他们把祖国大好河山拱手让敌的行为。

大学生们叹息他们不如玉佛重要了,语似嘲弄,实则沉痛。

这首诗巧妙地引用了反动官僚训斥学生的话并加以反驳,以确凿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大发国难财、荒淫无耻的卑劣行径。

(节选自蒋文龙《新华副刊·鲁迅的政治讽刺诗》)

15.下列各项关于“鲁迅政治讽刺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看到那黑暗的现实时,通过一些政治讽刺诗来表达自己的爱憎感情。

B.鲁迅的作品中虽然诗歌不是很多,但是他的诗歌却是精品,特别是政治讽刺诗。

C.这些诗都是针对时政的讽刺,它鞭挞丑恶,抨击反动、宣扬正义、号召战争。

D.鲁迅的这些诗歌融辛辣嘲讽和幽默风趣为一体,形象生动、入木三分。

【试题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做题时,需要首先确定解说这个概念所涉及的文字范围,理解文章,然后根据文本原有的信息,进行整合、比较。

C项中说的是鲁迅政治讽刺诗的功能,但是鲁迅的政治讽刺诗并没有号召战争。

考点:

论说类文本阅读

命题意图:

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16.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京民谣》用语简短,力透纸背,具有极强的“揭露丑恶”的功效。

B.鲁迅借《七步诗》的形式,用来批判校方对爱国青年学生的迫害。

C.《学生与玉佛》以确凿的事实,揭露了反动派大发国难财、荒淫无耻的卑劣行径。

D.鲁迅采用《黄鹤楼》的格调和风味,抨击乱世时政,抒发心中愤懑、痛恨之情。

【试题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四个选项分别是对四首诗的分析和概括,那么做题时,就需要自己先对那四首诗有个准确的理解,然后再看题干的表述,有误差的自然就是答案。

D项的表述错误,因为鲁迅模仿《黄鹤楼》句式写的七绝,而非采用了它的格调和风味,因为《黄鹤楼》原来的格调和风味,和鲁迅借此发挥的主题是截然不同的。

考点:

论说类文本阅读

命题意图:

考查学生对于文中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二、填空题(本大题3分)

17.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3分,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评分)

(1)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3)又有清流急湍,。

(王羲之《兰亭集序》)

(4)浔阳江头夜送客,。

(白居易《琵琶行》)

【试题答案】

(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映带左右(4)枫叶荻花秋瑟瑟

【解析】

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识记能力。

我们应该把必考中那几篇文章,背会、写会,而且要写准,不出现错别字。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命题意图:

从2015年10月份浙江学考选考语文试卷中的默写试题来看,默写四选三的格式没有变,默写考查的范围是32个基本篇目中的四篇;这四篇都是古代诗文,其中诗歌、散文各两篇,而且考查的篇目一般不重复,都以给上句接下句的形式出现。

根据这一分析结果,除去刚考过的《蜀道难》《逍遥游》《六国论》《长亭送别》,那么剩下的篇目中要求背诵的都有可能考到。

故而,在剩下的篇目中,选择我认为最可能考到的篇目来命制试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8题3分,第19题6分,共9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8—19题。

初访比尔①

李彦②

“你母亲是什么时候认识白求恩的呢?

“我估计,大约是在三十年代初期吧。

”比尔边思索边回答,“母亲去世那年,我已经三十五岁了,却从来没有想到过问问她,究竟是哪一边的肺叶被摘除掉了(他的母亲曾患肺结核,被白求恩摘除了一边的肺叶救活),唉,我实在是太粗心了!

随着莉莲到另一个世界的,也许还有那一大摞寄自太行山、如今下落不明的信件吧。

多么遗憾,后世的人们,将永远无法寻找到那个被尘封的历史角落,揭开那也许是美丽、也许是忧伤的谜底了。

谈性正浓,夜幕已低垂。

我邀请比尔与我们一起共进晚餐,征询他喜欢什么口味。

老人说,他从小就受到家庭影响,所以喜欢中餐,还特别爱吃贵州风味的辛辣菜肴。

我和爱人商量,一定要好好地款待他一顿最地道的中餐,便打听,伦敦市哪家中餐馆最有名。

比尔面露尴尬,连连摆手,“上大饭馆很贵,街头就有一家比较便宜的中式快餐馆,随便填饱肚子就行了。

我去过那家,一份米饭,配上炸鸡翅膀、炒青菜,满满一大盘,连税才要七加元多一点儿。

在我们一再坚持下,比尔才犹犹豫豫地说:

“听朋友们提到过,文华餐馆的自助餐名声很响。

不过,那里很贵,还是算了吧。

我们二话不说,搀扶着他起身,出门,登车,在他的指引下,一路开到了小城中心的文华餐馆。

果然生意兴隆,大堂里宾客如云,都是前来品尝中华美味的洋人。

每人收二十二加元。

冷热荤素,水果甜点,林林总总,大约百种。

比尔拄着拐杖,挤在人堆里,站在热气腾腾的餐台前,左顾右盼,终于挑选了炸猪排、红烧牛腩、烤土豆这三样。

我帮助他把盘子端到桌子上,他捏起刀叉,斯斯文文地吃完了一盘。

我督促他再取一盘,调侃说:

“在我们面前,你不用顾及英国绅士的风度。

咱们一样,都属于劳工阶层。

老人竟像做错了事情的孩子一样,羞涩地笑了。

返回餐台又取了一盘,吃完之后,无论我怎样鼓励,他再也不肯多拿了。

步出餐馆时,比尔回眸一顾,幽幽地说,这是他第一次踏足这家大名鼎鼎的餐馆,的确名不虚传。

然而,饭菜虽然丰盛可口,他对餐厅墙壁上装饰的那几幅绘有日本歌舞伎的水彩画,却实在不喜欢。

我脑子里飘过一面沾满硝烟的日军大旗。

几周之后,我给比尔发去了一封邮件,告诉他,北京的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准备派遣一个代表团来加拿大,参观考察之外,也想专门拜访一下白求恩战友的后人,亲眼目睹他所收藏的珍贵文物。

很快就收到了比尔的回复,他说,腿部的伤痛减轻了些了,他可以亲自开车,到滑铁卢来看望我,好好商谈一下。

比尔来的那天,我特意嘱咐办公室的秘书,等老人的车开进学校的停车场时,千万不要收费,一定要按控制钮放行。

日近正午,比尔高大的身影出现在走廊里,仍然一瘸一拐的,拄着手杖,肩头挎了一只破旧不堪、铅灰色的帆布包。

二十年前,在小城的跳蚤市场里,这个帆布包跃入了比尔的眼帘。

这是两次世界大战中,加拿大士兵在战场上的军用物品。

他从父亲爱德华留下的旧照里,见过他曾背着这样的帆布包,奔赴西班牙战场。

多少钱?

就这一个,你随便给吧!

“我只花了十块钱。

从此后一直背在身上。

”比尔坐在学校餐厅靠窗的椅子上,注视着花园里那棵枫树上残存的红叶,若有所思地说,“父亲一九五八年中风瘫痪,几年后告诉了母亲和我。

他坚定地谢绝了我的好意,不让我为他购买午餐。

“我不愿意让你再次款待我。

我不饿,真的,不需要吃饭。

人必须平等,才能相处,决不能靠人施舍。

”说着,他从口袋里摸出来几枚硬币,说是买杯咖啡喝就够了。

我不再推让,替他去食堂购买了一杯咖啡,放到他面前的桌子上。

节选自《人民文学·尺素天涯——白求恩最后的情书》

【注】①比尔·史密斯:

加拿大共产党员。

他的父亲爱德华、母亲莉莲都是白求恩在加拿大时的亲密战友。

②李彦:

加拿大滑铁卢孔子学院院长。

在她的帮助下,比尔·史密斯把白求恩的遗物捐赠给了中国。

18.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3分)

19.文中的比尔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试题答案】

18.细节描写(或神态描写)(1分),突出了比尔既想顾忌英国绅士的面子,又需要再拿食物吃饱肚子的矛盾心理。

(2分)(意思对即可)

19.①生活节俭。

当作者邀请他吃饭的时候,他极力坚持到附近的小餐馆吃饭,而不去大饭店。

②人格上追求平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