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30篇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18100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7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30篇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30篇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30篇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30篇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30篇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30篇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30篇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30篇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30篇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30篇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30篇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

1.课外阅读。

   大自然的色彩是迷人的。

红的花,绿的叶,湛蓝的天空,蔚蓝的海洋,都是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你是否想过,大自然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天空是蓝的,树是绿的?

而当夜幕降临后,不管是远山还是近树都成了黑色?

   大自然的这些色彩都与太阳光有关。

阳光是复色光,它的可见光部分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单色光组成。

不透明的物体反射某一些光,而吸收另一些单色光,物体的颜色就是由它所反射的那些光决定的。

譬如,红苹果只反射红光,看上去就是红的;雪对阳光是全反射,哪一种也不吸收,因此是白色。

所谓黑色,其实是将七种光全部吸收。

当这七种光既不被物体反射,也不被物体吸收,而是全部通过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就是透明的。

   天空所以呈现蓝色,道理也与此相类似。

在七种单色光中,蓝色光的波长很短,极易被大气中的微粒反射。

而蓝色能不断被这些微粒反射和折射,因此我们看见的天空是蓝的。

   日落以后,物体没有阳光可反射,大自然也就沉睡在黑色的夜幕之中了。

(1)文中第1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________。

(2)第2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

(3)天空呈现蓝色的原因是什么?

(4)给本文选一个恰当的题目:

(   )。

A.大自然色彩的奥秘。

B.天空为何呈现蓝色。

C.太阳光的奥秘。

D.大自然。

解析:

(1)设问;引出主题

(2)举例子

(3)在七种单色光中,蓝色光的波长很短,极易被大气中的微粒反射。

而蓝色能不断被这些微粒反射和折射,因此我们看见的天空是蓝的。

(4)A

【解析】【分析】

(1)第1自然段画线的句子现提出问题,然后在2、3、4自然段紧接着回答,这是设问,修辞手法,其作用是引出主题。

(2)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4)考查拟定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结合选项判断。

故答案为:

(1)设问、引出主题

(2)举例子

(3)在七种单色光中,蓝色光的波长很短,极易被大气中的微粒反射。

而蓝色能不断被这些微粒反射和折射,因此我们看见的天空是蓝的。

(4)A

【点评】

(1)考查学生对设问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老猫(节选)

季羡林

   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

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

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

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wěi);受到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偷不误。

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不像同人在一起那样,应对进退,谨小慎微,斟酌(zhēnzhuó)词句,保持距离,感到异常地别扭。

   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

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

蜷(quán)曲在窄狭的室内窗台上,活动的空间好像富富有余。

(①)它并没有什么特点,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②)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起名叫虎子。

它脾气也确实暴烈如虎。

它从来不怕任何人。

谁要想打它,不管是用鸡毛掸子,还是用竹竿,它从不回避,而是向前进攻,声色俱厉。

   除了暴烈咬人以外,它还有另外一面,这就是温柔敦厚的一面。

我举一个小例子。

虎子来我们家以后的第三年,我又要了一只小猫。

这是一只混种的波斯猫,浑身雪白,毛很长,但在额头上有一小片黑黄相间的花纹。

我们家人管这只猫叫洋猫,起名咪咪;虎子则被尊为土猫。

这只猫的脾气同虎子完全相反:

胆小,怕人,从来没有咬过人。

只有在外面跑的时候,才露出一点儿野性。

它只要有机会溜出大门,但见它长毛尾巴一摆,像一溜烟似的立即窜入小山的树丛中,半天不回家。

这两只猫并没有血缘关系。

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进门,虎子就把咪咪看作是自己的亲生女儿。

它自己本来没有什么奶,却坚决要给咪咪喂奶,把咪咪搂在怀里,让它咂自己的干奶头,它眯着眼睛,仿佛在享着天福。

(1)请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咪咪外貌的句子。

(2)其实在季老先生的文章中,对虎子也有一段外貌描写:

“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

”这句最可能放在文中第二自然段的________处。

(填序号)

(3)作者先写了老猫的________特点,再写老猫的性格特点,其中性格特点突出了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4)对这篇文章的情感流露和语言表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作者语言朴实,娓娓道来,事例翔实可信,情感真挚动人

B.作者抓住了猫的特点,甚至名字的由来,表达出他对老猫的喜爱

C.作者善于对比,动物与人的对比,更能表现他对动物的喜爱

D.作者主要是想表达对老猫的喜爱,只是为了突出它敦厚的特点才写的另一只猫

解析:

(1)这是一只混种的波斯猫,浑身雪白,毛很长,但在额头上有一小片黑黄相间的花纹。

(2)②

(3)外貌;暴烈如虎;温柔敦厚

(4)D

【解析】【分析】

(1)外貌描写即对描写对象的容貌、神情、体型、姿态等的进行描写,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在第3自然段找到答案。

(2)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

解答时,我们认真读给出的句子,确定各分句之间的关系,然后确定填入的句子。

(3)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这是一只混种的波斯猫,浑身雪白,毛很长,但在额头上有一小片黑黄相间的花纹。

(2)②;

(3)外貌、暴烈如虎、温柔敦厚;

(4)D

【点评】

(1)了解什么是外貌描写,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2)此题主要考查了语句衔接,结合上下文及所给的句子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3)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节选)

   ①麦子熟的时候,豆荚也长大了。

麦子是黄黄的,豆荚是青青的。

黄黄的麦子和青青的豆荚,在五月的和风中,娴静地微笑。

于是,空旷的田野里洋溢着熟了的麦子和熟了的豆荚那无与伦比的清香。

   ②那时候,麦子和豆荚诱惑着我们,我们变得忙碌起来。

湿湿的、长长的田埂上,通常会出现我们握着镰刀、挎着竹篮的身影,那些细细的、小小的身影像一只只青草蜢,不停地蹦跳着、蹦跳着。

   ③五月的风暖暖的,赤足走在油光光的泥土里,软软的,冷不丁泥土会从我们的脚趾缝里冒出来。

真是舒服。

折一根韧韧的柳条,削一节直直的竹管,柳条做鞭子,竹管做笛子。

竹笛吹一声,鞭子挥一挥。

啪——鸭子蹒跚地迈着步子前进了;羊儿撒着欢儿向前走了……

   ④随后,我们跟在鸭子、羊儿后面也开步走。

不知是谁,想个好办法,把竹篮子挂在小山羊角上,山羊走呀走的,竹篮子也晃呀晃的。

我们看了真喜欢。

我们把鸭子赶到刚翻掘过的地里去,那里的蚯蚓、螺蛳、赤膊田鸡最多;把羊儿牵到河边去,那里的青草地真大,草儿真嫩……”

   ⑤我们也不闲着,家里的兔子等着我们鲜嫩的青草呢!

我们小心翼翼地从麦田的沟沿上、豆地里扯到一小捧一小捧青草,放进竹篮里。

想到日后剪兔毛的情景,我们禁不住地要咧开嘴巴笑。

   ⑥忙完了,肚子也开始咕咕地叫了。

别愁,我们有我们的办法。

——皮皮摘来了嫩豆荚,小梅从自己家的院子里掰了几只竹笋,啊,还不老;青青的家离这最近,他拿来了铁锅和米,来,我们做野米吃!

我和春芳帮不了忙,就去垄沟里捉泥鳅,捉上泥鳅,洗净了,丢进饭锅里,野米没有烧好,我们已被锅里溢出的香味熏得口水欲滴……

   ⑦吃饱了,我们也乏了,于是便往地上一躺,闭上眼睛,伸开四肢,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出漂亮的图案。

当我们一觉醒来睁开眼,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麦子一片豆荚,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

(1)与第②段“麦子和豆荚诱惑着我们”中的“诱惑”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诱骗

B.迷惑

C.吸引

D.疑惑

(2)下列对第②段中画“_____”的部分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孩子营养不良,身体瘦小如青草蜢

B.孩子调皮好动,如青草蜢不停地蹦跳

C.孩子身着绿衣,在田埂上如青草蜢

D.孩子快乐忙碌,如青草蜢活泼自由

(3)第③段中“我们”折柳条的目的是(  )。

A.赶鸭羊

B.编草帽

C.捆青草

D.烧午饭

(4)第⑦段写道:

“吃饱了……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出漂亮的图案。

下列诗句中与句中儿童的行为相似的一项是(  )。

A.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C.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D.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5)作者在结尾写道:

“当我们一觉醒来睁开眼,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麦子一片豆荚,高的

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这个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  )。

A.丰富内容,增加了文章的篇幅

B.赞美麦子、豆荚长势好,暗示丰收在即的喜悦

C.呼应开头,突出乡村生活美好

D.暗示“我们”睡在田埂上,说明乡村生活艰苦

(6)麦子熟了和豆荚长大时,“我们”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

请简单概括。

(7)第①段写道:

“黄黄的麦子和青青的豆荚,在五月的和风中,娴静地微笑。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联系短文,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

(1)C

(2)D

(3)A

(4)B

(5)C

(6)“我们”在田野里收麦子,采豆荚,赶鸭放羊,在麦田的沟沿上、豆地里扯草,在野地里做饭,在阳光下睡觉。

(7)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示例:

我体会到了作者对悠闲幸福的田园生活的怀念和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

(1)—(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在结合选项判断。

(6)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7)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1)C

(2)D(3)A(4)B(5)C

(6)“我们”在田野里收麦子,采豆荚,赶鸭放羊,在麦田的沟沿上、豆地里扯草,在野地里做饭,在阳光下睡觉。

(7)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示例:

我体会到了作者对悠闲幸福的田园生活的怀念和喜爱之情。

【点评】

(1)—(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5)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6)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7)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13分)

拱桥

老臣

   拱桥是一个人,不是一座桥。

   我认识他时,他的腰已经很弯,人也已经很老。

那时,他在村庄东边的一座老石屋里,已经当了许多年的校长。

   说是校长,其实是抬举他,因为他只管一个老师,那老师也就是他自己。

   下雨天,他的弯背就成了一座真的拱桥。

校舍三面倚山,一面临沟。

我和其他十来个学生,上学放学都是要过沟的。

那条四丈宽的沟,雨天浊流滚滚。

水(  )仅齐校长的膝盖,(  )对十来岁的孩子来说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了。

没有木桥、石桥、铁桥,只有校长这座肉做的桥。

一次,洪水把我们隔在这边,校长便从对岸过来,在水中蹚来蹚去。

我是不好意思让他背的,一是觉得自己平时太捣蛋对不起他,二是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能再让人背,尤其是让一个老人去背。

最后,八个同学都被背到了对岸,只剩下我了,再没办法躲。

他浑身湿透,喘气的声音像是在拉风箱。

   “来吧,孩子。

”拱形的脊背一动不动,静等我伏在上面。

   我急得要哭了,我该怎么办呢?

   “别不好意思,爷背孙子嘛。

该上课了,快来。

咱爷儿俩得赶紧过去,同学们在等呢。

”他不容拒绝地说道。

   临上岸时,校长趔趄________(lièqiè,身体歪斜,脚步不稳)一下,但我并没有掉下去,因他宽大的手紧紧扳着我。

   “这不过来了吗?

”他说。

是的,过来了,我从桥上滑下,落在坚实的大地上,站着。

校长却没有站着,而是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嘴倒气,苦笑着脸,说:

“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

”他的模样,真像一座坍塌________(tāntā,倒塌)的拱桥。

   喘了一会儿,他站起来,我们拥着他走向老旧的教室。

二青靠近我,说:

“校长背你过河,________走的,________爬的。

”“爬”用来说人是贬义,我讨厌他说校长“爬”,便狠踹了他一脚。

   许多年过去,我过的桥比小时候走的路还多,但我忘不了那座拱桥。

那座宽厚、踏实、温热的血肉拱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1)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不但……而且……   一边……一边……   不是……而是……   虽然……但是……

(2)“我”不好意思让校长背的原因是什么?

请在文中用“________”画出来。

(3)对“他浑身湿透,喘气的声音像是在拉风箱”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表现了校长的劳累,体现出他作为教师的责任和奉献。

B.校长全身被气势汹汹的洪水打湿了,他感冒了。

C.他已经背了八个学生,此时他已很劳累,喘着气,并且喘气的声音是低沉的。

(4)“临上岸时,校长趔趄一下,但我并没有掉下去,因他宽大的手紧紧扳着我。

”从句中的“扳”字你体会到(  )

A.校长担心自己摔倒,所以紧紧扳着“我”。

B.校长对“我”的爱护以及害怕“我”受到伤害的紧张。

C.“我”太重了,校长差点儿背不动“我”,所以要用手扳着。

(5)读完文章,我认识了一位________、________(填两个恰当的四字词语)的校长。

他这样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哪里?

(6)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拱桥”的理解。

解析:

(1)虽然……但是……;不是……而是……

(2)画出:

一是觉得自己平时太捣蛋对不起他,二是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能再让人背,尤其是让一个老人去背。

(3)B

(4)B

(5)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示例:

校长怕我们过不去,就背我们过沟,成了我们过沟的“拱桥”;他不但背我们,也背过我们的父母,说明他长期坚守在这偏僻的乡村,体现出他作为教师的责任和奉献。

(6)文中的“拱桥”一方面指校长的身材,他的腰已经很弯了,像拱桥;另一方面,文中描写了校长背我们过沟,成了我们真正的“拱桥”。

“拱桥”给了我们希望和关爱,表现出校长对我们无尽的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分析】

(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①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

故选“虽然……但是……”;②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故选“不是……而是……”;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在第4自然段找到答案。

(3)、(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结合句子及选项比较判断正误。

(5)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6)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分析、推断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

(1)虽然……但是……;不是……而是……

(2)画出:

一是觉得自己平时太捣蛋对不起他,二是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能再让人背,尤其是让一个老人去背。

(3)B;

(4)B;

(5)1、关爱学生2、无私奉献;示例:

校长怕我们过不去,就背我们过沟,成了我们过沟的“拱桥”;他不但背我们,也背过我们的父母,说明他长期坚守在这偏僻的乡村,体现出他作为教师的责任和奉献。

(6)文中的“拱桥”一方面指校长的身材,他的腰已经很弯了,像拱桥;另一方面,文中描写了校长背我们过沟,成了我们真正的“拱桥”。

“拱桥”给了我们希望和关爱,表现出校长对我们无尽的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2)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4)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的能力。

(5)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6)此题主要考查对标题的理解能力。

5.课外阅读。

春潮(节选)

   北方的二月,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

山的背阴处虽然还寒气凛凛,可是寒冷的威力已衰竭。

朝阳处雪已融化,雪水顺着斜谷流过来,冲开了山涧溪水的冰面。

那巨大的冻结在岩层上的瀑布也开始活动了,流水声一天天越来越大地响起来,最后成为一股汹涌的奔流,冲到山下,流进大江。

那冰封的大江在太阳的照射下,在山中雪水的冲击下,逐渐变酥了,更软了,颜色也变暗了。

   终于有一天,在黎明的寂静中,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声响——开江了!

   ①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

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

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我和人们一起站在江岸上,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整个大江的坚冰崩溃了。

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汹涌着,以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开了坚冰,呼叫着,撞击着。

②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了起来,又摔倒下去,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溅起一片片雪白的浪花。

滚滚的春潮把坚冰击溃了,淹没了,迫使它驯服地和残冬一起向远方流去。

(1)句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动词表现了春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这里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

(2)句②依次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方面描写了春潮。

(3)下面哪个词语有力地表现了春潮的力量?

( )

A.奔腾汹涌

B.不可抗拒

(4)读本文和《三月桃花水》时,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解析:

(1)挤;扯;奔;拟人

(2)形状;声音;颜色

(3)B

(4)本文语调急促,表现出雄健的阳刚之气;《三月桃花水》语调舒缓,表现出秀丽阴柔之美。

【解析】【分析】

(1)①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动作的词,带着问题细读划线句子找出动词即可。

②把“风”当作人来写,赋予风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

(2)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细读语句再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即可。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谈自己的感受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理解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

(1)挤、扯、奔、拟人

(2)形状、声音、颜色

(3)B

(4)本文语调急促,表现出雄健的阳刚之气;《三月桃花水》语调舒缓,表现出秀丽阴柔之美。

【点评】

(1)①主要考查对动词的掌握的能力。

②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考查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及词语的理解的能力。

(4)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6.课外阅读。

嫦娥四号

   嫦娥四号探测器,简称“四号星”,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

它由着陆器与巡视器组成,巡视器命名为“玉兔二号”。

作为世界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航天器,其主要任务是着陆月球表面,继续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科学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的预选着陆区,月球车“玉兔二号”到达月面开始巡视探测;同年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完成两器互拍,达到工程既定目标,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

    3月20日,嫦娥四号探月工程团队获得“世界因你而美丽——2018~2019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大奖。

5月16日,根据《自然》发表的论文,嫦娥四号着陆月球背面后所得的测量结果显示,着陆点存在来自月球地幔的物质。

同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利用嫦娥四号探测数据,证明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存在以橄榄石和低钙辉石为主的深部物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布了这一重大发现。

(1)“嫦娥四号”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

(2)用横线在短文中画出嫦娥四号本次登月的任务。

(3)嫦娥四号着陆月球背面后有什么重大的发现?

解析:

(1)着陆器;巡视器

(2)着陆月球表面,继续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科学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

(3)利用嫦娥四号探测数据,证明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存在以橄榄石和低钙辉石为主的深部物质。

【解析】【分析】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1)答案在第一自然段第二句中。

(2)答案在第一自然段第三句中。

(3)答案在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故答案为:

(1)着陆器、巡视器

(2)着陆月球表面,继续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科学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

(3)利用嫦娥四号探测数据,证明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存在以橄榄石和低钙辉石为主的深部物质。

【点评】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7.课外阅读。

1000多米深海发现生物

   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在太平洋1000多米的深海处,发现了早在3亿年前就已在这里生活着的850多种动物,其中有350种动物已经被人们认为是早已灭绝了的动物群。

科学家们介绍说,这里的动物世界太让人惊讶了。

根据我们迄(qì)今所有的知识,大部分动物不能在如此深的水下生存,因为那里的生存环境与水面上完全不同。

1000多米深的水下是一个没有光亮的世界,那里的温度降到了零下,而且压力也是地面的数百倍,以致聚苯(běn)乙烯(xī)的罐子能被挤压成只有一个指头大小。

在太平洋的这一角落里,850多种动物已适应了那里的环境,而且生活了很长时间。

这些动物有:

细长的刺海胆、海星、甲壳动物、海葵(kuí)和海蛛等。

其中新发现的种类非常多,研究人员正在忙于对它们进行分类。

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人们不熟悉的这些动物中,海胆和甲壳动物占了大多数。

这个新发现令科学家相信,在一些星球上,如木卫二星上也可能会有生命存在。

(1)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选一选。

A.列数字   B.作比较

①早在3亿年前就已在这里生活着的850多种动物,其中有350种动物已经被人们认为是早已灭绝了的动物群。

________

②1000多米深的水下是一个没有光亮的世界,那里的温度降到了零下,而且压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