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石文化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03299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里的石文化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诗经里的石文化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经里的石文化_精品文档.doc

《诗经里的石文化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里的石文化_精品文档.doc(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经里的石文化_精品文档.doc

首先对题目解释一下,古风指夏楚古风俗,古石指汉江穿心石,古节日指襄阳穿天节,古诗歌指《诗经·汉广》,他们都与中华石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夏楚是两个古老的民族,楚族又算是夏族的一个分支,这两个古老的民族都先后在汉水流域的土地上生存繁衍,其古风俗至今仍活跃在华夏荆楚。

夏民族认为,石头是神性的物质,有崇石的习俗,据《书经·夏书·禹贡》载:

“厥贡,……铅松怪石”。

说明夏禹本人也十分尊崇石头,并把“怪石”同金属、木材一起列为必须的贡品了。

因而产生了夏禹是从石头里生出来的神话传说。

又传说夏禹的母亲吞薏苡(一年生草,叶狭长,有平行脉,花生于叶腋,果实椭圆,其仁白色,可杂米中作粥饭及磨面,并入药。

)而生夏禹。

这种传说就使居住在汉水边的古襄阳的人们形成了一种风俗,就是春天里人们在汉江边寻找有孔窍的石子,用丝线穿起来,戴在妇女的头上,祈求生子、吉祥。

大人们喜爱小孩子,希望长大以后有所作为,也有用薏苡草作丝、汉江穿心石作珠,戴在小孩腕上的,意在消灾避邪,健康成长。

这就演变成了后来的珍珠项链、玉坠和手镯。

这种习俗,传下来就产生了郑交甫在万山(汉水南岸,古襄阳人最早居住地)遇汉水女神(江妃二女)赠佩珠定情的神话传说,也就有了以此为背景的古诗歌《汉广》和到现在仍然流行的男女结婚时互赠戒指和项链的风俗。

汉江穿心石在宋代杜馆所著《云林石谱》和明代林有麟所著《素园石谱》等典籍中都有描述。

《云林石谱》:

“襄州江水中多出穿心石,色青黑而小,中又小窍。

土人每因春时向水中摸之,以卜子息,……”明代袁中朗和黄亚夫分别诗咏穿心石。

袁中朗咏:

溪上望穿石,欹悬如瓮子。

石底望溪山,山山如镜里。

平平翠叠中,一峰夭矫起。

淡与奇相值,幽艳忽无比。

鬼斧凿天真,刻意出新诡。

一处勾玲珑,千崖璨花蕊。

虚空不受云,飞仙无停趾。

唯有地籁风,终古来游止……

黄亚夫咏:

山鬼水怪著薜荔,天禄辟邪眠莓台。

钩廉坐对心语口,曾见汉家池馆来。

穿天节为古襄阳特有的节日。

宋代庄季裕在《鸡肋编》中记述了襄阳穿天节的盛况:

“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之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

郡中移会汉水滨,倾城自万山泛舟而下,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穿者,以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祥。

《汉广》为《诗经·国风·周南》之第九章,诗曰:

“南有乔水,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其意思是:

南方有树多高大,谁有福分在树下;汉水游女好美貌,只是不能追求到,汉水波涌江面宽,怎么游水到岸边!

长江源远又流长,如何并行结成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创作年代距今约两千五百年左右。

由此可知,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在汉水之滨的古襄阳已经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寻找奇石的风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