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38238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5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ppt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ppt(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ppt

第二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思考作业题:

一、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的贡献与局限是什么?

二、为什么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四、宣言阐明了马克思的哪些基本观点?

五、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统一?

六、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有哪些观点?

七、马克思“同时发生论”和“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内涵是什么?

八、马克思关于未来新社会的基本构想有哪些特征?

九、如何理解恩格斯的历史发展合力论思想?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经济条件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阶级基础和政治条件3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来源4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主观条件,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第一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

珍妮纺纱机,阿克赖特纺纱机,瓦特蒸汽机,社会化大生产的三大特点:

(1)生产资料的使用社会化

(2)生产过程的社会化(3)产品的社会化,2.政治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确立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显露,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社会财富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新的社会关系。

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异化主体在运行的过程中产生了客体,客体反过来支配主体。

这就是主客体关系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是异化劳动。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现代启示:

1.劳动者与自己产品相异化。

劳动产品本来是劳动者劳动的产物,但是在劳动异化的条件下,劳动产品成为统治支配劳动者的外在物,一种社会力量。

2.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相异化。

在劳动异化的条件下,劳动过程属于资本家。

生产过程统治人。

3.劳动过程与人类本质相异化。

4.人与人相异化。

劳动者直接创造了自己的对立面资本家。

农场主销毁“过剩”的牛奶,经济危机期间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交易所门前的人群,报道股票狂跌的新闻,阶级基础:

现代工人运动的兴起,要求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的美国工人,1848年欧洲工人运动,3.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世纪初期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黑格尔,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主观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转变()阶级立场的转变:

由革命的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这一转变使得马恩的立场超越了狭隘的少数人的阶级利益。

()世界观的转变:

从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

理想精神:

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批判精神:

对现实、自我的批判实践精神:

投身工人运动,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一)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1)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第一块理论基石。

1844年9月,马恩合写了第一部重要著作神圣家族,在与青年黑格尔派斗争中,批判和改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1845年又合写了第二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

于此同时,马还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著作,这几篇经典著作的发表,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初步形成。

唯物史观:

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大理论基石,社会构成的两大因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3.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存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创造世界,劳动者是历史的创造者,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是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精神文化的总和。

支配物质资料生产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

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1)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因此,在基本矛盾的推动下,社会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因此,人类社会呈现出五种形态依次更替的一般规律。

因此,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必然产物,而不是推理、想象的结果。

2)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要素,因此,劳动者是历史的创造者,那么,工人阶级,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就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力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反对资本家的阶级斗争,就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开创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

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大理论基石,

(2)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第二块理论基石马恩运用唯物史观对现代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同法国蒲鲁东主义的斗争中,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其中的代表作主要是马克思写的哲学的贫困和雇用劳动和资本,特别是后来的资本论。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

正是马恩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1)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整个环节过程都是围绕剩余价值展开的,那么,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都是工人阶级的劳动产品。

因此,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容纳不了工人阶级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的时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会爆炸,就会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这个新的生产关系必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能够容纳更广阔的,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

(2)揭示了资本主义与无产阶级对立的物质原因,从而说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作用。

剩余价值和唯物史观是不能分割的,共同构成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1.奠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上;2.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3.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

3.社会形态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五形态说”:

部落所有制古代所有制封建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共产主义“三形态说”:

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4马恩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预测,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地提出:

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形态在其发展中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预测和设想大致如下:

(1)无产阶级将首先在西欧、北美几个最具备实现社会主义条件的发达国家取得胜利,然后带动东欧和亚、非、拉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

(2)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经历一个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以便镇压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改造私有制,最终消灭一切阶级,实现共产主义。

(3)过渡时期结束以后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它的第一个阶段将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在其高级阶段,社会生产有计划地进行,不存在商品生产、货币和市场;实行按需分配;已经消灭阶级,国家消亡。

4.马恩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农民进行改造的设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必须剥夺剥夺者,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用什么手段,暴力剥夺还是和平改造,这要看具体情况。

绝不能用暴力去剥夺农民,最好的办法是通过说服教育的方法把个体农民私有制逐步改造为集体所有制。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论分析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包含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它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以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

第二,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是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设共产主义新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

首先,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代表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

其次,无产阶级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和坚定性。

最后,无产阶级是最有组织纪律性的阶级。

无产阶级具有这些特点使它能够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

第三,无产阶级要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

工农联盟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

无产阶级要善于联合广大中间阶级,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朋友,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孤立、分化、打击阶级敌人。

第四,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团结合作,互相支援。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在反对共同敌人,争取民族解放、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斗争中,要团结合作,相互支持,相互援助。

第五,无产阶级必须用各种手段推翻资产阶级,以实现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转变。

社会主义的建立必须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执掌政权为前提,具体的斗争形式则应由不同历史时期阶级力量对比的状况和资产阶级用什么手段反抗以及反抗的激烈程度而定,必须考虑各国的制度、风俗和传统。

因此,无产阶级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斗争形式,包括暴力的、和平的、非法的与合法的,为夺取政权而奋斗。

在资本主义处于相对和平、工人运动处于低潮的新情况下,他们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进行斗争。

在必须使用武器的时候,则使用武器反对资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第六,为了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必须坚持共产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

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正确领导,必须遵循建党的原则:

(1)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制定一个正确的理论纲领,才能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2)无产阶级政党要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科学社会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各国党制定纲领和策略时,应把理论原则和各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3)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坚持民主制的原则,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才能发挥自己的领导作用。

其一,必须切实保证党员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对各级领导机关的批评权、对各级代表和干部的罢免权等民主权利。

其二,应按时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党的代表大会要实行年会制,真正发挥它的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

其三,坚持集体领导,避免个人专制。

第七,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逐步改造和消灭私有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达到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最终建成共产主义。

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出发点,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

为了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政权建设必须实行民主原则,实行真正民主的普选制,保证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选出各级代表和国家领导人;选民对各级领导人和公职人员拥有充分的监督权和罢免权;反对特权,废除高薪,缩小工资差别;实行民主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要有必要的集中,坚决反对个人专断。

在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人们的思想觉悟得到极大提高的前提下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