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益课实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3114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益课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益课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益课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益课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益课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益课实录.docx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益课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益课实录.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益课实录.docx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益课实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益课实录

教材地位:

自读课文

文本特质:

主题型文本+跳板型文本

在线学生:

21人

授课方式:

微信

上课时间:

2020年2月3日下午16:

40——21:

10(中场休息15分钟)

第一部分    印象中的鲁迅

师:

孩子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聊周老师新设计的萧红叙事散文《回忆鲁迅先生》,请准备好七下语文书、电脑。

同时,老师给你们发送课文电子版,待会儿讨论需要涉及原文的,可复制。

(学生准备。

师:

聊课开始啦!

我们阅读过必读书目《朝花夕拾》,请先结合任意一篇的情节或细节,聊聊你印象中的鲁迅。

生:

鲁迅是爱国的,是有志气的。

《藤野先生》那一篇中,在面对日本同学,也包含中国人嘲笑中国人时,他没有一起参与,也没有消沉,而是以此为动力努力学习,后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生:

《范爱农》这一篇,鲁迅以朋友范爱农为回忆对象,全文描述了范爱农在辛亥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达他对爱国者的同情与悼念,由此看出鲁迅先生是爱国的。

师:

提醒一下,我们聊课的基础是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哦。

不查资料,力求说出自己原始的认知。

生:

《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先生对封建迷信孝道深恶痛绝,借此篇批判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

鲁迅先生推崇儿童天性,发扬“真”孝。

看出他追求本真,不虚伪造作。

师:

大家想到鲁迅首先想到他的爱国,想到他的嫉恶如仇,想到他追求本真、崇尚自由、尊重儿童的个性。

其实,他还是懂得感恩的学生、善良的富家少爷、孝顺的儿子和值得深交的朋友……  

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中,大家看到的更多的是什么样的先生?

生:

不拘小节。

生:

觉得鲁迅先生很爽朗,平易近人。

生:

严谨认真的先生。

生:

先生对自己的工作坚持不懈。

生:

很细心,会鼓励别人。

师:

大家发现没有?

萧红笔下的先生,他的工作与生活状态,与我们通过阅读他本人作品所建立的原有认知不太一样,是不是?

生:

是。

师:

这是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萧红写的长达两万多字的叙事散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属于悼念性的文章,也是回忆录。

【屏显】

回忆录,它是传记的另外一种形式。

主要就是回忆的整理和记录,和一般传记相比,不见得很连贯和完整,但作者常常带着某些感情来叙述,对某些事件或者生活细节的呈现可能更加生动、亲切。

回忆录有两种形式:

一种主要记录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熟悉的历史事件,一种主要记述自己所交往过的他人的事迹的。

师:

这则回忆录是第二种形式,替他人作传,相当于是鲁迅先生的个人传记,但萧红写的传记与别人写的鲁迅传记不一样。

有人评价,这是悼念鲁迅先生文章中写得最好的。

按照常理,你们想,悼念一位伟大的、令人尊敬的前辈去世,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生:

是沉重的。

生:

很悲伤。

生:

庄严肃穆。

师:

可是,这篇叙事散文叙事风格怎样呢?

生:

轻快活泼。

生:

有些地方很欢快。

生:

温馨轻松。

生:

贴近生活的亲切。

生:

情感细腻。

师:

其实,这只是同学们读到的一部分文字。

节选文字更多的是回忆先生身体健康时的日常生活、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以及居家写作时的状态,大家感受到的是轻松活泼的情感基调,感受到的是平易近人的先生。

全篇中,也有让人泪目的,特别是先生临终前被病痛折磨的部分,读来倍感心酸。

第二部分   萧红眼中的鲁迅——“母性”情怀

师:

接下来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一段文字:

【屏显】

萧红告诉我,在她心目中,一直想解决一个问题,就是,鲁迅先生对青年的态度。

她说,在她没见到鲁迅先生面时,猜想鲁迅先生一定是位很严厉的人,但见到面后,便觉得鲁迅先生是很容易接近的。

……

有一天,萧红便直古拢桶地问起鲁迅先生来:

“您对青年们的感情,是父性的呢?

还是母性的?

……

她告诉我说,鲁迅先生靠在藤椅上,手指夹着纸烟,吸了一口,沉吟了一下。

慢慢地说:

“我想,我对青年的态度,是‘母性’的吧!

——端木蕻良《鲁迅先生和萧红二三事》

师:

端木蕻良是作家萧红的丈夫,他的作品在三十年代的中国东北作家群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大家可以先聊聊你所理解的“母性”。

生:

带有亲和力,给人一种温暖。

生:

对待孩子是无微不至,是体贴的,是细心的。

生:

对待孩子是永远充满希望、无限支持的。

生:

母亲爱孩子的本性。

师:

和所谓的“父性”应该有所不同。

有哪些不同呢?

生:

与母爱不太相同的是,“父性”表现的大约更多的是严厉。

师:

同学们理解的母性是带有亲和力的,给人一种温暖的,对待孩子是无微不至,是体贴的,是细心的一种。

区别于粗犷、豪放的大男子主义式的父爱。

其实,正如陈红雷同学所说:

母亲爱孩子是本性。

老师理解的母性是无私的,自甘奉献的,不计回报的,无怨无悔的。

而刚与柔,严与慈,大约是我们区别“父性”与“母性”的常态化认识。

师:

艾里希▪费洛姆在《爱的艺术》里说:

“母性的爱是对儿童的生命和需要无条件的肯定。

”这是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母性是女性的专属的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怀,而鲁迅先生对青年的“母性”情怀,已经超越了性别局限,应该同时具备生理学和社会学的范畴,是先生精神与人性的另一种展现。

师:

其实,先生不管是对儿子海婴 ,还是对身边的青年和朋友,先生都具有“母性”般的情怀。

请跳读课文,先自主探究,稍后交流。

(学生阅读与思考中。

师:

我们开始交流。

请同学们首先读读鲁迅先生对待儿子海婴的语段,体会作为父亲的先生身上具备的“母性”情怀。

【屏显】

夜里去看电影,施高塔路的汽车房只有一辆车,鲁迅先生一定不坐,一定让我们坐。

许先生,周建人夫人……海婴,周建人先生的三位公子。

我们上车了。

鲁迅先生和周建人先生,还有别的一二位朋友在后边。

看完了电影出来,又只叫到一部汽车,鲁迅先生又一定不肯坐,让周建人先生的全家坐着先走了。

鲁迅先生旁边走着海婴,过了苏州河的大桥去等电车去了。

等了二三十分钟电车还没有来,鲁迅先生依着沿苏州河的铁栏杆坐在桥边的石围上了,并且拿出香烟来,装上烟嘴,悠然地吸着烟。

海婴不安地来回乱跑,鲁迅先生还招呼他和自己并排地坐下。

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生:

当海婴来回跑时,鲁迅并没有斥责,而是招呼他和自己并排坐下。

可见,呵护孩子的天性,是先生身上具备的一种“母性”情怀。

师:

你的意思是,要是你或者你弟弟在爸爸身边来回乱跑,有可能会遭到爸爸斥责?

生:

是。

被他训斥不要瞎跑。

生:

我爸爸会说,你干嘛老乱跑,当心车子撞到你,快过来!

师:

的确,这是大多数爸爸的反应——担心孩子安全,进而会阻止甚至会训斥孩子,而先生却没有。

师:

你从先生“招呼他和自己并排坐下”还能看出什么呢?

生:

他疼爱孩子。

生:

对孩子与对大人没有差异,不让他感到不安。

生:

他与孩子间亲密的关系,不像父子,反而像是朋友。

生:

平等对待孩子。

师:

很棒哦。

好动乱跑是孩子天性,先生选择尊重。

“招呼他和自己并排坐下”则更体现先生的平等意识。

这样的爸爸是不是有点妈妈式的温柔体贴?

生:

是。

师:

鲁迅其实心里也是担心孩子安全的,只是他与其他爸爸方式不同。

我想“招呼他和自己并排坐下”,语气一定是温和的,孩子也是乐意的。

先生对儿子海婴表现出的母性不仅体现在平等尊重上,还有一份母性独有的温柔体贴。

师:

我们再读一段文字:

【屏显】

从福建菜馆叫的菜,有一碗鱼做的丸子。

海婴一吃就说不新鲜,许先生不信,别的人也都不信。

因为那丸子有的新鲜,有的不新鲜,别人吃到嘴里的恰好都是没有改味的。

许先生又给海婴一个,海婴一吃,又是不好的,他又嚷嚷着。

别人都不注意,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果然是不新鲜的。

鲁迅先生说:

“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师:

浏览节选语段,继续思考先生身上的“母性”特质。

生:

先生体察儿童心理,不随便冤枉孩子,很体贴。

生:

能站在孩子的立场,真正认真去对待一件小事。

生:

相信孩子。

生:

对孩子意见的尊重。

师:

有什么比认真对待孩子的言行,并无条件地相信孩子更让人喜欢呢?

师:

我们再读一段我们教材节选中没有的文字:

【屏显】

海婴每晚临睡时必向爸爸妈妈说:

“明朝会!

有一天他站在走上三楼去的楼梯口上喊着:

“爸爸,明朝会!

鲁迅先生那时正病得沉重,喉咙里边似乎有痰,那回答的声音很小,海婴没有听到,于是他又喊:

“爸爸,明朝会!

”他等一等,听不到回答的声音,他就大声地连串地喊起来:

“爸爸,明朝会,爸爸,明朝会……爸爸,明朝会……”

他的保姆在前边往楼上拖他,说是爸爸睡了,不要喊了。

可是他怎么能够听呢,仍旧喊。

这时鲁迅先生说“明朝会”,还没有说出来喉咙里边就像有东西在那里堵塞着,声音无论如何放不大。

到后来,鲁迅先生挣扎着把头抬起来才很大声地说出:

“明朝会,明朝会。

说完了就咳嗽起来。

许先生被惊动得从楼下跑来了,不住地训斥着海婴。

海婴一边笑着一边上楼去了,嘴里唠叨着:

“爸爸是个聋人哪!

鲁迅先生没有听到海婴的话,还在那里咳嗽着。

师:

这一段文字以前大家没读过吧?

生:

没有。

师:

这是鲁迅先生正病得沉重的时候和儿子临睡前的日常对话。

师:

你们看到一个怎样的海婴?

生:

海婴是个爱爸爸的,但又是淘气的,甚至不懂事的儿子。

师:

先生去世时,海婴8岁。

我们能理解年幼海婴的不懂事吗?

生:

能。

师:

我们继续思考先生在病重期间对海婴表现的“母性”情怀。

生:

这种“母性”就是无论如何都会满足孩子。

生:

会满足孩子的要求,说到做到。

生:

为了孩子不顾一切,是伟大的。

生:

鲁迅对孩子的宠溺,读起来,让我感到心疼。

师:

大家结合细节谈。

也不要急,请把语句表达完整。

生:

“他挣扎着把头抬起来”可见他为了孩子的习惯而不顾惜自己的身体。

师:

“挣扎”一词看出先生当时的肺病已经很严重,也表现先生在与病魔斗争时已经很痛苦。

这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睡觉前必须养成的习惯,这样的睡前话别很有仪式感,是他们父子表达爱的一种方式。

生:

他喉咙里有痰却不顾自己身体状况坚持回答孩子,他爱孩子胜过自己。

师:

“爱孩子胜过爱自己”,甚至不顾惜自己的身体,这是最朴实也是最伟大的“母性”。

可是,你如果看不到先生挣扎的状态,就凭听先生的大声回答的“明朝会”,你或许会?

生:

可能不会感觉到爸爸的痛苦。

生:

爸爸依然健康。

生:

先生的身体没有什么大问题。

师:

但是,如果先生不回答海婴的“明朝会”,海婴会有什么感觉?

生:

海婴会觉得失落。

生:

海婴会担心。

生:

海婴会生气。

生:

有些稍稍的难过,因为爸爸不理睬自己。

生:

自己的爸爸一定有问题,因为平时爸爸都会答应自己。

师:

现在你们再体会体会先生身上的“母性”。

生:

不让孩子担心,承受一切痛苦。

生:

不让孩子生气。

生:

疼爱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师:

这就是鲁迅先生身上具备的中国式的“母性”啊:

无条件地爱孩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也正是戴辛燕同学理解的让人心疼的“母性”。

师:

诗人柳亚子曾经说过:

“近代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48岁才得一子,他对儿子海婴更多的是隐藏在父亲伟岸躯体下的“母性之爱”,是怎样的呢?

生:

宠溺与呵护。

生:

无私付出与尊重儿子。

生:

默默奉献,不求回报。

生:

想要付出所有的爱。

师:

周海婴曾说:

“父母对我的启蒙教育是顺其自然,从不强迫,不硬逼。

”鲁迅先生对儿子海婴的母性情怀是无私是尊重,是不计回报、不顾生命的疼爱。

他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敢说、敢笑、敢骂、敢打”的率性自由、勇敢正直的人。

这正如许广平先生对他丈夫的评价:

【屏显】

鲁迅先生活的时候,给予他的教育是:

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多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

他自己生长于大家庭中,一切戕贼儿童天真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对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

尤其是普通所谓礼仪,把小孩子教成木头人一样,见了人都不敢声响的拘拘为仁,他是绝不肯令海婴如此。

要他“敢说、敢笑、敢骂、敢打”。

如果我们错了,海婴来反驳,他是笑笑地领受的。

——许广平《鲁迅与儿子海婴二三事》

师:

鲁迅先生曾在《死》一文中立下“遗嘱”,希望后代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

周海婴没有辜负父亲对他深沉的爱。

1952年考进北大物理系,从此走上严谨的科研道路,并为鲁迅研究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师:

鲁迅先生也是以这样的“母性”对待与他走得很近的青年人的。

我们选读鲁迅先生对待作者萧红和朋友们的态度语段。

【屏显】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

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有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

从下午两三点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师:

老师先表扬一下,刚刚参与思考与讨论的同学表现非常棒。

有思想,有深度。

我们家的许老师也表示很佩服周老师和同学们。

我们继续!

生:

这是先生陪客人的文字。

“从下午两三点起,陪到夜里十二点钟”可以看出他对客人很有耐心,是“母性”的体现。

师:

对,母性,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耐心了。

生:

“从下午两三点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看出鲁迅先生默默陪伴,没有丝毫不满。

师:

反复写时间,强调陪伴时间之长,更突出先生的耐心。

“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有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这里还可以看出先生所陪来访客人之多。

请你们结合以往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想象一下,先生的客人会是什么样的人?

有可能有谁呢?

生:

一些文人。

生:

读者。

生:

萧红。

生:

亲戚邻居。

师:

亲戚邻居的可能性不大。

据我的阅读了解,先生有三年多时间为了躲避国民党的通缉与追捕,曾躲到过日本友人的假三层阁楼上,曾租外国宾馆,他身边熟识的亲戚邻居极少。

【屏显】

一九三0年三月,鲁迅因参加自由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等集会,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同时也呈请通缉,鲁迅第一次避难在外,寄寓在内山先生家里的假三层楼上。

……

压迫的波澜似乎有些低下,重又回转寓所。

但寓所位在闸北,随时有可能被拘捕的一个极恶劣环境之下,迫使我们另觅新居于北四川路,杂在全是外国人住居的洋房里。

刚刚安顿不久,就遇到一九三一年一月的柔石被逮事件,他和冯铿都曾经到过我们住所,而且传出来的消息,也从柔石探问过鲁迅,这直接的追求,可能无辜被逮的。

只是他一个人出走也不大妥当,我们在患难中也不能共生死在一处吗?

还是把我们留在原处实在不好,这回是三个人连同女工一位,租了一间外国旅馆,住下来了。

……

最后的一次避难,在一九三三年八月,那是因为两位熟识的朋友被捕之故,但已经不大像避难,白天仍然回到家里,只是夜饭后住在外面就是了。

 

 ——许广平《鲁迅与儿子海婴二三事》

生:

懂了,有没有可能会是志趣相投的陌生人。

师:

聪明。

先生的客人很多是和他志同道合的文人或有志于抗日的爱国青年。

师:

作家萧红和萧军是先生最重要的客人之一。

萧红是如何写先生对以萧红为代表的志同道合的青年人和其他来访客人的耐心的?

试想象,他会和客人们聊什么呢?

生:

可能会询问萧红他们家的生活状况,因为鲁迅先生对他们家的生活提供帮助。

师:

怎么看出对萧红生活提供帮助的呢?

生:

因为当萧红和萧军穷的连喝粥的钱都没有的时候,鲁迅和许广平一起给他俩捎过钱,请他们吃饭。

家里随时向“二萧”开放。

师:

戴辛燕读书很广博哦!

那时鲁迅先生夫妇的确对萧红萧军生活上的帮助意义重大。

因为,“二萧”当时经济生活状况非常困窘。

但是,你们看看第7节文字,“以后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分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

”萧红和萧军更多的是“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鲁迅先生的家中。

这意味着什么?

生:

萧红和萧军是先生家的常客,几乎风雨无阻。

我:

意味着鲁迅先生夫妇的家对于“二萧”等青年,不仅是生活上的避难所,还是?

生:

是灵魂的栖息所。

鲁迅先生在精神上永远支持和鼓励着萧红。

师:

考验一下大家搜集资料的能力,看谁搜集资料准确快速。

你们先查一查鲁迅先生对萧红的影响,然后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

或者搜集萧红的成长史。

师:

推荐阅读许广平《追忆萧红》,快速浏览,了解鲁迅先生对于萧红成长的意义。

生:

鲁迅先生与萧红是志同道合的作家与革命者,在战乱的年代是文学上的战友。

生:

鲁迅先生是萧红精神上的引领者,是她后来进入文坛的推手。

师:

太棒了,确实如此。

师:

你们能不能根据许广平《追忆萧红》和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制作一张鲁迅先生夫妇对萧红成长意义的简历?

要用陈述事实的文字,不用评论性文字。

师:

没有被吓跑的同学请举手。

(生“小手”微信表情一片。

师:

好样的。

越往后面,讨论的问题会越有挑战性哦,我们加油!

师:

老师再提供一点帮助,请参阅几份资料,先看百科词条里的介绍:

【屏显】

1934年10月初,萧军、萧红给远在上海的鲁迅写信,请教写作的事情。

鲁迅先生于10月9日回了信,并且表示愿意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为萧红审阅小说《生死场》。

因之前的通信来往,1934年11月30日,鲁迅先生在上海一家白俄开设的咖啡店里会见了萧军、萧红,从此,他们建立了深厚的私人感情。

1936年4月到7月是萧红和鲁迅先生频繁交往的一段时间。

1936年7月,萧红去日本生活,10月,她得知鲁迅逝世的消息,万分悲痛。

1936年10月19日以后,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非常多,仅日本友人纪念鲁迅先生的文字就达60万字;而萧红一个字也写不下去——她不能接受鲁迅先生去世的现实。

直到1939年10月,在重庆,萧红才写出2万余字的叙事散文《回忆鲁迅先生》。

师:

再浏览许广平在萧红病逝以后写的悼文《追忆萧红》:

【屏显】

自从日本人占领了东北,成立伪满洲国之后,许多东北作家都陆续逃亡到山海关里来了。

在1934年的10月,萧红和刘军两先生(那时的称呼,即萧军)到了人地生疏的上海,“就是还没有在这土里下根。

”(见鲁迅给刘军信)非常之感觉寂寞和颓唐,开始和鲁迅先生通讯。

在一个多月之后,11月27日,由于他们的邀请,鲁迅先生和我们在北四川路底一间小小的咖啡店作第一次的会面了。

人每当患难的时候遇到具有正义感的人是很容易一见如故的。

况以鲁迅先生的丰富的热情和对文人遭遇压迫的不幸,更加速两者间的融洽。

为了使旅人减低些哀愁,自然鲁迅先生应该尽最大的力量使有为的人不致颓唐无助。

所以除了拨出许多时间来和萧红先生等通讯之外,更多方设法给他们介绍出版,因此萧红先生等的稿子不但给介绍到当时由陈望道先生主编的《太白》,也还介绍给郑振铎先生编的《文学》,有时还代转到良友公司的赵家璧先生那里去。

总之是千方百计给这些新来者以温暖,而且还尽其可能给介绍到外国。

那时美国很有人欢迎中国新作家的作品,似乎是史沫特莱女士也是热心帮助者,鲁迅先生特地介绍他们相见了。

在日本方面,刚巧鹿地亘先生初到上海,他是东京帝大汉文学系毕业的,对中国文学颇为了解,同时也为了生活,通过内山先生的介绍,鲁迅先生帮助他把中国作家的东西,译成日文,交给日本的改造社出版,因此萧红先生的作品,也曾经介绍过给鹿地先生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萧红先生的写作能力的确不错,而鲁迅先生的无分成名与否的对作家的一视同仁也是使得许多青年和他起着共鸣作用的重要因素。

         ——许广平《追忆萧红》

师:

阅读完上面的文字请举手。

(生陆续举手。

师:

请梳理一下萧红的成长史。

生:

鲁迅先生写信邀请才到上海发展。

生:

鲁迅先生无私地帮助萧红。

生:

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萧红成为著名作家。

师:

我们来看周老师梳理的萧红成长史:

【屏显】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

幼年丧母,父亲冷酷,继母常恶言恶色相加。

19岁抗婚出逃,从此漂泊。

1932年,结识萧军。

1934年,接到鲁迅先生邀请来到上海。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中篇小说《生死场》(先生亲自为其作序)。

这期间,鲁迅先生不断向中外知名刊物推荐萧红作品。

1936年7月,因个人与萧军感情生活遭遇挫折,东渡日本。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病与世长辞,此时,萧红还在日本。

从1934年到1936年,萧红和萧军几乎有两年左右时间得到鲁迅先生生活或精神上的帮助和引导。

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

她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东北流亡作家的代表,“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师:

请结合《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内容,继续探讨鲁迅先生对以萧红为代表的青年人的母性情怀。

生:

第12节,萧红包的韭菜合子并不好,而鲁迅先生去问许先生能不能再吃几个,从中体现出来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鼓励与包容,体现出鲁迅先生的母性情怀。

生:

鲁迅对青年人是严格又包容的,文中第24~25节,先生对青年人信写得草率,会感到深恶痛绝,但是却又很耐心告诉他们为什么“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就认识……”。

明知阅读赶快胡乱写的信,要费很多功夫,鲁迅先生却还是展读每封来自不同地方青年的信至深夜。

师:

你们俩对文字的敏感让我很佩服!

师:

其他同学继续跟上。

生:

第14~17节,鲁迅先生先生与萧红开玩笑,看出他平易近人,没有距离感,有亲和力。

师:

大家集中细读第12节,第14-17节以及第24-25节。

师:

陈红雷同学发现第12节萧红包的韭菜合子并不好,而鲁迅先生去问许先生能不能再吃几个,除了体现出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鼓励与包容,还体现什么?

(屏幕安静中。

师:

正常情况下,对于一个并不好吃的食物,我们的态度是什么?

生:

不吃或者少吃几口。

生:

婉拒。

生:

我是直接拒绝。

师:

不勉强,不委屈,这是人的本性。

周老师一般也这样。

但是,先生呢?

生:

用征求的口吻问许先生我可以再吃几个吗?

师:

对于萧红来讲,这是什么态度?

生:

鼓励,认可。

师:

仅仅是鼓励和认可吗?

生:

还有尊重。

师:

再看“我一提议,先生必然赞成。

”换一种问法:

假如放假期间,你向爸爸妈妈提议吃什么?

会是什么结果?

生:

同意,然后去菜场。

生:

他们会答应。

生:

会赞成。

师:

都是爽快的好爸爸好妈妈,会满足孩子对于吃的欲望。

但是,如果是你们做,做得又不太好,爸爸妈妈会怎么说?

生:

以后还是我来做吧。

师:

你父母的态度是不批评,但也不表扬。

但明显有不满意。

生:

会指出不足,并改正。

生:

很急躁,生:

给予鼓励。

师:

所以说,鲁迅先生对于萧红这样的年轻人,表现的母性是对于物质的需要是无条件地赞成,对于精神上的引领,甚至几乎是无原则地鼓励与认可。

能认同吗?

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生一连串回答能。

师:

再看陈湘湘同学的思考:

第14~17节,鲁迅先生先生与萧红开玩笑,看出他平易近人,没有距离感,有亲和力。

这里表现的母性和前面的不一样。

好好思考一下。

【屏显】

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校对着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我一走进卧室去,从那圆转椅上鲁迅先生转过来了,向着我,还微微站起了一点。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

怎么会好久不见?

就是上午我来的那次周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来呀……怎么都忘记了吗?

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师:

你们先看看萧红的主要成长经历,精读上面的语段,继续思考。

生:

这里的鲁迅先生有几分孩子气。

生:

老师,我一直在线,思考有点慢。

师:

宗诗淼,没事,练练就会很快,不急。

师:

要说具体哦。

比如,两个“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看出的不仅仅是先生的孩子气吧?

生:

先生有幽默感和亲切感。

师:

是,这种幽默感对于受伤的,逃离家庭的萧红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

像冬天的暖阳。

生:

一种温暖,像暖阳照进心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