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思探究论学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2994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13 大小:11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诱思探究论学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诱思探究论学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诱思探究论学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诱思探究论学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诱思探究论学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诱思探究论学习提纲.docx

《诱思探究论学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诱思探究论学习提纲.docx(1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诱思探究论学习提纲.docx

诱思探究论学习提纲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

学习提纲

“诱思探究教学”代号:

YSTJ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诱思探究教育研究中学

张熊飞

 

阳谷县第三中学

2013年10月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学习提纲

目录

综述……………………………………………………………………………………………

(1)

第一部分:

三维教学目标论…………………………………………………………………

(2)

一、教学系统的科学发展观……………………………………………………………

(2)

二、学科教学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必须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2)

第二部分:

诱思探究和谐论…………………………………………………………………(3)引言:

正确认识教与学关系的哲学基础:

和谐文化…………………………………(3)

一、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引导…………………………………………………………(4)

二、学生应该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4)

三、引导作用与主体地位的本质………………………………………………………(10)

第三部分:

探究学习方式论……………………………………………………………………(12)

一、革新课堂结构的理论基础…………………………………………………………(12)

二、已有研究成果的启示…………………………………………………………………(15)

三、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构成和组成要素………………………………………………(19)

四、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思路……………………………………………………………(31)

第四部分:

认知教学设计论…………………………………………………………………(34)

一、撰写好教学设计………………………………………………………………………(34)

二、导向性信息的设计……………………………………………………………………(49)

三、搞好“研究课”,认真撰写“典型教学设计研究”………………………………(60)

 

综述

“诱思探究”:

诱导思维;探索研究

(教学职能)(教学机制)

课题1981年正式起步,30年来,已经推广到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个实验基地,并且应用到中小学的各个学科,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获得了广泛的信誉。

请记住:

《诱思探究教育网》;实名:

诱思探究;域名: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理论构思

教学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培育人才

通过什么途径培育人才学习

 

培育什么样的人才教学价值观

教学职能观

怎样培育人才

教学技能观

教学过程观

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四部分理论和实践体系

明确教学价值发挥教学职能启动教学过程运用教学技能

(三维教学目标论)(诱思教学和谐论)(探究学习方式论)(认知教学设计论)

(反馈)

科学发展观

(核心价值)

教学价值观

三维教学目标论

 

(行动指南)

教学职能观

诱思教学和谐论

教学过程观

探究学习方式论

教学技能观

认知教学设计论

 

(理论基础)(运行机制)(操作规范)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结构示意图

第一部分三维教学目标论

一、教学系统的科学发展观

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

具体而言: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以学生为本”是指发展的目的,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由教育事业的基本功能和价值体系所决定的。

“全面发展”是指发展的内容,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体到教学系统,则是“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三维教学目标。

“和谐发展”是指发展的原则。

现代教学论着重研究“有效教学”。

和谐才能有效,才能高质量、高效率;不和谐则造成劳而无功,造成低质量,特别是低效率。

这里,最根本的是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和谐关系。

二、学科教学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必须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一)掌握知识

1、知识代表人类的总体认识和经验结晶,学科知识是其具体成果。

2、知识教学应注意:

要掌握本学科现阶段的最佳基础知识结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不能动摇;要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要重视知识的具体应用。

(二)发展能力

1、能力是指顺利完成一定活动的心理特征,客观表现为完成该活动的本领。

2、发展能力应注意:

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去进行,为此应挖掘知识的能力价值;要持之以恒,有层次的提高;能力是在动态中形成的,要创造形成能力的时空条件;要善于挖掘和运用科学方法,熟练地掌握基本技能。

(三)培育品德

1、品德是指个体人自身相对稳定的个性品质的总和。

历来的教育都把“传道”放在培养人才的首位,即所谓德育。

2、品德应包括:

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科学品质。

3、品德是以人的情意因素为其心理基础的。

具体表现在:

教育目标:

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对象:

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评价:

为了学生一切的全面和谐发展。

知识、能力、品德三个维度缺一不可,方能组成学生和谐发展的数学函数:

V=F(Z.N.P)

P(品德)

发展

(和谐区)

从而保证学生全面、和谐的获得发展。

否则,下图中的立体图就落到了平面上,或者直线上,平面图的重叠区也就不和谐了,学生就陷入了片面发展的悲境。

V(发展)

知识

 

能力

品德

N(能力)

Z(知识)

平面图

知识

立体图

三维教学目标和谐图

第二部分诱思教学和谐论

教育要现代化,首先要思想、观念现代化。

思想不解放,一切将涛声如旧。

教学改革绝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争奇斗艳,根本的是教学思想的变革。

其中,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是最关键的。

引言:

正确认识教与学关系的哲学基础:

和谐文化

(一)“和”的内涵

1.“和”是指自然、社会、人际,以及诸多文明中多种不同因素、不同成分以一定的关系而结合成的一种状态,乃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常态,是宇宙万物的生存形式。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开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

——荀子

就是说:

天地和谐万物化育,阴阳交接而有种种变化,人之本性与道德和谐而天下大治。

2.“和”包含两层意思:

既要“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又要阴阳“相成”,矛盾“相济”。

也就是说,“和”既指和谐、祥和、和平,也包含合作、合好、融合。

故我国民间崇拜和合二仙,保佑人们驱邪纳福,和睦相处。

有的专家则把和谐文化称为《合和学》。

(二)致和之道

1.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之。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

——《郑语•国语》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

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左传•昭公》

表明:

任何系统中,不同成份的存在,都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

系统和谐不是要取消不同成分,归于同一,而是要和而不同,在不同成分的“相成”、“相济”中和谐发展。

这正是《中庸》指出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矛盾统一的和谐之道。

2.定位致和

和六律以聪耳,声一无听;和五味以调口;合十数以训其百体。

——《郑语·国语》

任何系统中,每一个成分和局部,都在系统总的联系中处于一定的地位,与其它成分和局部发生一定的关系。

保证系统和谐、稳定的前提,就是定位,即确定各个成分和局部在总体中、在各种关系中的地位。

犹如一曲交响乐,由各种不同的乐器,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方成一首悦耳动听、声情并茂的美妙乐曲,给人以美的享受与心灵的愉悦。

如果只有一种声音,或者各吹各的号,各拉各的调,只能产生噪音,使人心烦意乱。

3、各得其所

元元之民,各得其所

——《汉书·东方朔传》

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惟止于各于其所而已。

——程子

4、各遵其道

系统的和谐,对于处于不同关系中不同地位的因素,有不同要求。

对立因素的和谐,不是单方面要求一方服从另一方,为了系统和谐,每一方均必须各尽所能,各遵其道。

这里“各得其所”是从系统和谐的总体要求,侧重于使各因素个体“不失其所”,隐含着对个体权利的肯定。

“各遵其道”则是对各因素个体的要求,侧重于对个体的规定和约束,使其各尽所能,各安其位。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家和万事兴;国和享太平。

——程子

教与学的人际和谐,是教学系统中一切和谐的基础。

教学理论所研究的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就是教与学的关系。

不管以何种形态出现的所有教学活动,皆包容在教与学的基本关系之中。

因之,教学的关系,是教学系统最根本的理论基础,这一基础牢固了,其它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所谓教学的职能观,就是从职能的角度,去认识教和学的各自职能,以及它们的辩证统一职能,从而确定各自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关系。

这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便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引导

(一)学生为主体

1、在教学系统中,学生是通过学习,认识客观世界,从而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主体。

认识客观规律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实现全面、和谐地发展;要害是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主体。

2、特征:

(1)能动性: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其情意因素;

(2)独立性:

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能由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在这个意义上,心理上的内化与生理上的消化是完全一致的;

(3)创造性:

学生的一切学习成果,都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4)基础性:

学生主体地位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为学生的一生打下牢固的基础。

3、核心特征:

独立性。

有了独立性,就必然有能动性,也就会易于实现创造性,从而落实基础性。

因而,独立性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特征。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

毛泽东教学改革思想的精髓——“主动发展论”:

“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二、学生应该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

叶圣陶以导儿学步比喻教学,即“扶着走——护着走——放手走”;“逐渐去扶翼”,“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当其放手时,此才必精干。

显然,所谓“独立性”,并不是学生单方面的行为。

我们所认识的真理都是相对真理,都是相对于一定的条件而存在的。

教学系统是由“教”与“学”组成的辩证统一体:

“教”离不开“学”,“学”也离不开“教”,两者都不能单独存在。

学需要教去“扶翼”,即是“放手”后,也离不开“教”的引路。

这就是说:

学生应该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

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直接影响着对“自主”的科学理解,这正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

所谓“自主学习”,有的专家定义为“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有的则更详细的从教学全过程定义为“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调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

据此,有的教师认为: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自主选题、自主探究、自主总结”。

这是脱离教学实践的空洞理论,是变相的儿童中心主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实的课堂教学,是要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这正是“独立性”的真正内涵,这才是真正地实现“自主学习”。

当然,这还要进一步阐述教与学的和谐关系。

(2)独立性的核心是思维的独立性,即独立思考。

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二程遗书》

无深湛之思,学之不成。

——《明文案序》

思维的独立性,还可从认知心理学关于人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得到论证。

这就是同化理论的“S——(AT)——R公式”。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人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结构。

信息输出

(R)

学生主体地位的灵魂,归结为一条成语:

独立思考。

学则思,思则通,通则变。

一个“思”字,抓住了学生为主体的要害;

学贵善思,学贵善悟,这就是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师为引导

1、在教学系统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要创造一切条件、千方百计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独立性,特别是独立思考。

2、特征:

(1)情感性。

即情感诱导;“亲其师”而“信其道”。

(2)启发性。

引导作用的根本标志,是实施启发教学。

(3)促进性。

保证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

(4)反馈性。

沟通教与学、学与学,以及自我反思的多向反馈回路,以实现教学目标。

3、核心特征:

启发性。

启发教学是一切教学规律、策略、措施和方法的灵魂,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教学理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尽心上》

指引者,师之功也。

——朱熹:

《朱子语录》

大禹善水,而君子善导;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是以功无废而言无弃也。

——(后汉)徐干:

《中论•贵言》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

——《礼记•学记》

启发教学的纲领: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引导强迫激励压抑启发代替

叶圣陶论“引导”

教师不宜以讲课本为专务。

教师指示必须注意之点,令自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而谬误,然后为之讲说。

如是则教师真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亦免处于被动地位矣。

国文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可是主体究竟是学生,教师的实施方法无论如何精到,如果学生只还他个‘不动天君’,也就难有很好的成绩。

——《国文随谈》(1941年)

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其义在‘引导’,并非一切由教师主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听教师讲说所谓教师之指导作用,其义在“引导”,并非一切由教师主动,学生处于被动作用,只听教师讲说。

譬如走路,教师指点一下,或者在前边走,路还是要自己走。

引导之后,学生自己能理解,自己练习,教师又何必多事口说?

要在学生走不通的时候,才给他们扼要点名。

老师不能一辈子跟着学生,学生必须随时读写,直到老年,这又是必须让学生自动,发挥他们积极性创造性的理由。

所以,径直讲课不如布置预习,径直说明不如提出适当的问题,安排适当的练习,让他们自求得之,如有不和,才给他们纠正或补充。

教师不能一辈子跟着学生,学生必须随时读写,直到老年,这又是必须让学生自动发挥他们积极创造性的理由。

——《给北师大中文系学生讲话》(1963年)

所谓教师之引导作用,盖于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

”“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不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答邹上一》(1963年)

教与学是一对矛盾,其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

我们不妨从老子在《道德经》中所阐述的对立统一规律来进一步认识“教”的职能。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二十五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三十七章》

“道”效法自然规律。

归根结底,人应该效法自然。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也不是在客观现实面前无能为力,而是顺应自然之道,遵循事物客观发展规律。

如果“道法自然”,任何事物都可以有所作为。

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道德经•十六章》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

——《道德经•二十九章》

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举妄动,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

如果以强力而有所作为,必然要失败。

世间事物各有其秉性,不要以自己的主张意志强加与人。

只有顺其自然,因势利导,遵循客观规律的“无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经•二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

——《道德经•五十七章》

圣人总是以遵循自然规律的“无为”态度来处理一切事物,实行不言的教导而促进事物的成长。

能顺其自然的“无为”,“民”就能自我化育。

教师引导作用的精华,归结为一条成语:

循循善诱

一个“诱”字,突出了教师引导作用的精华。

教贵善诱,教贵善导,这就是教师的引导作用。

唯物辩证法并不反对权威;世界需要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权威,否则将混乱不堪。

世界不需要“以势压人”的硬权威;硬权威靠的是硬实力,使人“敢怒不敢言”。

世界需要“亲和善诱”的软权威;软权威靠的是软实力,使人“口服心更服”。

教学系统和整个教育系统一样,必须把硬权威转化为软权威:

独尊力师道尊严

硬权威

转化

主宰力独占课堂

启发性

促进性

反馈性

亲和力爱满天下情感性

软权威

引导力循循善诱

师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也!

学者,所以体验,探究,创新也!

师者,诱也!

学者,思也!

教师要做“伴奏者”!

不要做“独奏者”!

举例: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词是在河南省扶沟县崔桥镇第二初级中学初二学年末学习的。

当在第一个班教学的时候,基本上是“老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详细的介绍了各种意象,剖析了他们的意境,强调了一幅悲秋情景和“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凉心情。

然而,老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的昏昏欲睡;老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听得莫名其妙。

甚至下课后许多学生对这首短短的几句小令都背不下来。

经过课后研讨,第二节课同一位老师,相同的内容,在另一个班,完全由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诱导学生自己反复朗读、熟读、背诵全词,体味意象,感悟意境,体验词的主旨,甚至让画一幅画来描绘词的图景等。

最后,安排了一个学习活动。

其导向性信息是:

大家由于离家远都住校,周末都要回家。

请调动你平时的积累,写一首诗或词,描写一下你回家时的心情。

写好后,请自觉在全班朗读,请同学们欣赏、评价。

以下作品给我们极大启示:

学生的潜能是一座宝库,就看我们教师去不去挖掘!

山坡羊春归

孙琦

路边小树红花,桥下流水潺潺,树里红墙绿瓦,小鸟叽叽喳喳。

春风满面,就要回家。

归乡情

何闪闪

黄昏小鸟水鸭,白草红叶黄花,晚风笑语似银铃,青山绿水,晚霞伴我回家。

卜算子早上赶路

娄娟

街市夜景在,骑车比马快。

已是清晨六点半,路灯依然在。

灯下紧蹬车,只是怕晚到。

等到天明灯灭时,我已到学校。

渔家傲

肖发

少儿行军风景异,所到之处无留意。

四面叫声连角起,数十里,落日才到目的地。

清水一瓶行十里,只是未勒无计,柳笛悠悠细满地。

人太累,同学呼声家长泪。

二、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引导的辩证关系

(一)从各自特征的和谐关系来看:

情感性以情激情能动性

启发性以诱达思独立性

促进性促进创新创造性

反馈性反馈达标基础性

“诱”·“思”

“诱思教学思想论”

示意图中的箭头都指向右方,恰好表明:

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全面的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千方百计地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特征:

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基础性。

由此,我们认识了第一条教学规律:

引而不发,因人善喻,不言之教,大爱无疆,这就是为师之道的根本。

(二)从客观与主观的和谐关系来看:

主观上,有的教师总认为学生是自己“教”会的,不相信学生能“学”会。

而客观事实是:

古今中外的有成就者,既不是“生而知之”,也不是“教而知之”,全部都是“学而知之”;“教”的成功,也是通过“学”而实现的。

“深造”依赖于“自得”。

可见,教师的每个教学策略,考虑的并不仅仅是自己怎么“教”,而应该突出考虑怎样“教”学生“学”。

由此,我们认识了第二条教学规律:

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深思熟虑,积水成渊,这就是为学之道的灵魂。

(三)从条件与目的的和谐关系来看:

施教之功,贵在诱导;进学之功,贵在心悟。

诱是思的条件,思是诱的出发点、依据和最终归宿。

两者辩证的统一,是教学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由此,我们认识了第三条教学规律:

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和谐,培育人才,这就是教学本质的真谛。

(四)从外因和内因的和谐关系来看:

诱是外因,思是内因,教师只有把“诱”调节到学生主体“思”的频率上,才能使两者频率相等,情意相通,从而使诱与思发生共鸣,才能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由此,我们认识了第四条教学规律:

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

这就是启发教学的精髓。

四大教学规律,反映了教学过程中最本质、最基础的客观教学规律,充分的揭示了教与学之间关系的实质,是“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因此,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

“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

诱思教学思想的七种表达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便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师导向性信息的诱导下,学生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

●把“教室”变成“学堂”,把“传授”变成“诱学”,把“满堂讲”变成“满堂学”,以便把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真正的“学”。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也不是以学生为太阳的纯粹发现式,而是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的主动探究式。

●师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也;学者,所以体验、探究、创新也。

●真理都是朴素、自然的、平凡的,以上论述其实都是民谚所通俗表达的:

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

●再概括一些,两个字:

启发。

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

——(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

“启”与“发”是和谐统一的,教师的“启”是前提、诱因和条件,学生的“发”是目的、过程和结果,是由教师的“启”而达到学生的“发”。

伟大的教师启发学生的思维、探究和创新。

这就是:

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的主动探究式;这就是:

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

所谓“以诱达思”,就是“以启达发”。

因此,诱思探究教学,实质上就是现代启发教学。

如何理解把“满堂教”变成“满堂学”?

初中平面几何中,“三点决定一圆”,如何教学?

其一,满堂教:

教师利用圆规、三角板在黑板上又画又讲。

为了让学生记住,有的教师再让学生重新自己做一遍。

其二,满堂学:

循序渐进,前两个认知层次是:

一、请回忆:

要决定一个圆,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回忆不起来,可翻阅课本,亦可相互议论。

二、请独立思考,自己绘图、认真感悟,逐条完成以下填空题,如果有困难,可以相互议论。

(1)过一点能做个圆(该点在圆周上);为什么?

(2)过两点能做个圆;为什么?

(3)过三点能做个圆;有无特殊情况?

为什么?

如果做不出,请分组讨论一下。

(4)过四点能做个圆;有无特殊情况?

为什么?

(5)过n点能做个圆;有无特殊情况?

为什么?

教师除了在教室来回激励、诱导、点拨外,在黑板上连一个图也不绘,也不讲得出结论的过程,而是直接展示学生的典型成果。

3、学生阅读课本,可相互讨论,有问题请提出来。

课本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学科思想,教师要善于挖掘出来,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之。

然而,怎么达到“掌握”?

却有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

新课标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线段的比”中,有三个例题:

1、已知a/b=c/d=3,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