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自学指导.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26727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经济学》自学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劳动经济学》自学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劳动经济学》自学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劳动经济学》自学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劳动经济学》自学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经济学》自学指导.docx

《《劳动经济学》自学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经济学》自学指导.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劳动经济学》自学指导.docx

《劳动经济学》自学指导

目录

一、课程简介

二、学习方法

三、本课程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学习重点及难点问题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第四章劳动时间

第五章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

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第七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

第八章就业与失业

第九章人力资本投资

第十章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

第十一章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

第十二章劳动关系

四、主要参考书目

一、课程简介

我们知道,在经济学中,将劳动分为狭义劳动和广义劳动。

狭义劳动指现在正在进行着的劳动,即劳动本身或活劳动;广义劳动包括凝结在产品中的过去劳动,或称物化劳动,广义劳动是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称。

劳动经济学只研究狭义劳动,因为它考察和揭示的是劳动本身或活劳动的经济规律。

广义劳动中的物化劳动不属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比如说:

在关于劳动是价值源泉的研究中,由于这里的“劳动”不是仅指劳动本身,它可以引申为物化劳动。

因而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不可能也不必在劳动经济学中加以详细阐述,这种有关整个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应归入基础理论经济学范畴。

我们可以通过区分劳动的办法来澄清经济领域中的劳动问题,并把劳动本身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

劳动本身具有其特别的属性,这种特别性决定了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如同资本,土地,物资等一样,对生产活动来说是一种投入,因此存在劳动投入的经济机理问题和经济效益问题。

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考察是劳动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劳动投入的经济机理,主要是从劳动需求与劳动供给两方面入手来揭示劳动要素运行机制的基本原理。

劳动的合理配置,即稀缺的劳动力资源如何有效地使用以获得最大的产出,是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问题。

2.劳动是劳动者谋取物资资料的手段,劳动供给者的收入,即工资,也是劳动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工资水平是如何被确定的,工资与就业机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问题,都是劳动经济学所必须回答的。

工资的重要性在另一个方面体现在,劳动者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工资作为经济运行中收入的一部分,与通货膨胀,劳动者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等有密切的关系。

全面考察有关工资理论问题是劳动经济学理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劳动是人们有目的的活动,劳动者又是社会人,因而劳动问题也成为社会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劳动者就业理论与失业理论的考察上。

充分就业是所有社会形态的追求目标,充分就业不仅有利于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稳定,而且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劳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必要条件。

但是,由于劳动者本身的问题或市场的不完备因素的存在,失业现象是普通的和不可克服的,对劳动者失业的社会保障的研究对劳动经济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它是保证社会秩序有效维持的一个重要手段。

劳动经济学研究与劳动有关的经济问题,主要是劳动资源在既定目标下的有效利用。

其任务有二:

一是揭示劳动要素在一定条件下的投入与产出机理及其经济效益;二是由既定的价值观和目标所确定的某中标准对劳动投入经济效益及决定这种经济效益的制度和政策前提进行评价。

二、学习方法

研究劳动经济学必须把握的大前提无疑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用发展的、全面的、历史的观点去研究劳动经济学中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实验研究方法:

就是跳出以前经济学纯研究理论的局限,将对人的经济行为的理论推测和实际情况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数理统计的有关知识使所得出的结论更具代表性。

可以说,实验研究方法对人的研究颇为有效,而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劳动的学科,在传统的经济研究方法中,表面显得有些呆板,通过研究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经济学理论的正确性,并使这门学科与现实有更加紧密的联系。

2实证研究方法:

就是不仅研究经济现象是什么,更研究经济现象为什么会这样,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可以很好的归纳出现象的本质,进而得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3规范研究方法:

它是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的,说明现象应该是什么。

规范经济研究方法研究客观现象的目的在于,提出一定的标志作为经济理论前提并用该标志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

4心理研究方法:

心理学和经济学从根本上讲,都是研究人的学科,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随着管理学越来越向着人性化发展,劳动者的主观感受越来越受到重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更好的创造利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显得尤为明显。

在这种趋势下,心理研究方法也就成为了劳动经济学的一种研究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必然。

三、本课程应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学习重点及难点问题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

第一节劳动力与劳动力需求

一、劳动力的含义

1劳动力的定义及理解;

2与劳动力相关的概念

(1)劳动;

(2)人口;(3)劳动适龄人口;(4)劳动力资源,四者之间的关系。

二、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

1劳动力需求的定义;

2与劳动力需求概念相关的问题

(1)劳动力是派生性需求,说明了对劳动力需求的动机;

(2)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提供了对劳动力需求量分析的工具;

(3)劳动力需求是意识和支付能力的主客观的一种统一。

三、劳动力需求的分类

1按层次分:

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市场需求。

三者不仅范围不同,说明的问题也不同,且由于工资率变化的影响程度不同,劳动力需求的特征也有所差别。

2按时间分:

长期劳动力需求和短期劳动力需求。

两者之间的标准是:

确定一个时期中哪些生产要素发生变化,而非时间长短。

四、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假设

1生产技术假设;

2组织目标假设;

3市场环境假设;

4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五、劳动力需求曲线

★第二节劳动力需求行为

一、利润最大化原理的应用

利润=R-C=QP-(Lw+Kr)

二、生产函数

X=f(L,K),此处仅以劳动和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分析对象。

三、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1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内容及作用前提。

◆2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增加引起的产量的变动的三阶段的理解。

3描绘三阶段呈现图及特点。

4当MP和AP相交于最高点:

MP=0时,TP处于最高点。

四、收入与成本

C/X是原点与点A的直线斜率,所以C/X是凹形的曲线。

五、单个企业的产量决定

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R/X-C/X=0

六、单个企业劳动力需求量的决定

七、边际收入

1完全竞争市场的边际收入:

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的价格。

◆2卖方垄断的产品市场的边际收入:

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的原价格-供给量×价格降低的部分。

3供给量增加导致的价格下降程度与产品的需求特性相关。

八、边际成本

1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工资。

2买方垄断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工资+劳动者数量×工资上升的部分。

九、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劳动力需求

十、整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函数

★市场整体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比单个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更平坦些

第三节资本积累与长期劳动力需求

一、资本的变化与总成本的变化

1产量曲线的绘制;

2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定义(MRTS)MRTS=MPL/MPk的推导。

二、成本最小与劳动力需求

1K=C/r-W/r×L或L=C/r-r/W×KC/r为截距,r/W为斜率;

2等产量曲线的四种类型及分析。

★三、工资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1工资变化引起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

2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的定义;

3如何理解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

★第四节劳动力需求弹性

一、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定义及类型,图形表示

二、劳动力需求有弹性与无弹性的相对性

三、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

E=△L%/△W%=△L/L÷△W/W

四、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弹性及理解

五、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要素

1希克—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

2如何理解每条法则。

第五节技术进步与劳动力需求

一、三类技术进步及定义

二、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及产业的影响

第六节短期劳动力需求和长期劳动力需求

★理解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更为平坦,即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具有更大的弹性。

◆第七节政府的特殊政策与劳动力需求

一、分析对特殊社会群体采取特殊就业政策促进就业及经济效果

二、分析对特定劳动者发放工资补贴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第一节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一、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

1劳动力供给的定义及要点:

(1)个体决策;

(2)个人意愿;(3)时间要素。

2劳动力供给的基本假设:

(1)劳动力供给主题目标的假设;

(2)市场环境假设;(3)关于劳动力质量的假设。

第二节人口与劳动力供给

一、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

二、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参与率

三、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

四、经济周期与劳动力参与率假说

第三节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供给曲线

一、劳动力供给弹性

1劳动力供给弹性定义及分类;

2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的变动(主要区别在于是曲线移动还是曲线上的点移动)。

第四节最佳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一、效用理论

1效用的定义;

2效用函数;

3总效用与边际效用以及总效用曲线和边际效用曲线;

4基数效用论及条件;

5序数效用论及其对消费者偏好的性质假设。

二、时间效用

三、收入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

1收入约束线WA=Y+WL。

2收入约束线的斜率即为个人放弃余暇从而获得收入的比率,即工资率。

另外,亦可以看作余暇时间的机会成本。

3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的定义以及特征。

4MRS=dY/Dh。

◆5边际替代率的绝对值递减,是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的根本原因。

6主体均衡:

约束条件的最大效用

(1)主体均衡的条件:

W=MRS;

(2)主体均衡推导。

◆7约束条件的变化与最佳时间结构的调整:

(1)纯收入效应;

(2)替代效应;(3)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对劳动供给量具有正向影响,收入效应对劳动供给具有负向影响。

四、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与家庭劳动供给曲线

★1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1)图形;

(2)向后弯曲的原因。

2家庭劳动力供给。

五、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1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发散,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发散。

2不同时期的劳动力分配。

◆理解:

劳动力供给=f[(1+实际利息率)×现在的实际工资/下一期的实际工资期望值]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第一节均衡的基本含义

一、古典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1均衡的劳动经济学含义;

2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分析;

3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

二、现代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1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均衡;

2凯恩斯失业均衡;

3非均衡概念。

非经济均衡理论认为,在现实中,价格并非像传统理论那样可以随时根据供求关系迅速调整的,由于制度、信息不完全等原因不能及时调整。

三、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类型

1供大于求;2供不应求;3供求均衡。

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一、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

二、劳动力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1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2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3劳动力供求双方同时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三、个别企业工资失衡的调整

1工资过高及影响;

2工资过低。

四、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

1动态均衡的基本假设Wt=f(Dt)Wt+1=f(Wt)

◆2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

(1)收敛模型:

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2)发散模型:

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3)封闭模型:

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第三节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一、劳动力资源在全社会得到最优配置,并实现产出的最大化

二、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三、劳动力市场均衡可使经济社会实现充分就业

第四节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

一、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状态的原因

★二、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的原因

三、劳动力短缺与过剩的定义以及影响

◆四、U-V分析

第五节内部劳动力市场

一、企业组织与雇佣活动

二、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三、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第四章劳动时间

第一节劳动投入量的计量尺度

一、劳动时间的计量缺勤率

二、劳动时间的特征和功能

1劳动时间的特征;

2劳动时间的功能。

第二节从劳动供给者的立场看劳动时间

由于存在准固定成本,人们选择的劳动时间就不会超出一定的范围

第三节从企业立场看劳动时间

一、规范性说明,根据最大化的利润来确定劳动者人数

二、集体作业的影响

三、劳动时间和工作效率

四、准固定成本

第四节制度劳动时间、不规则劳动时间与有效劳动时间★

一、制度劳动时间

如果劳动时间由企业规定,即使工资率相同,随着劳动时间的不同劳动率也会变化,而且缩短劳动时间会使劳动时间参与率上升的可能性增强。

二、超时工作

当超时工作并不经常发生时,收入对劳动时间长短的效应几乎等于零,替代效应发挥着绝对的支配作用。

因此可以说,作为诱使增加劳动时间供给量的一个手段,超时工资率不宜定得过高。

三、兼职工作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从事第二职业的工资率越低,第一职业的工资率也就越高——劳动收入也就越高,则人们乐于提供的劳动时间供给数量就越少。

四、倒班与非全日制工作

五、有效劳动时间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节经济状况对劳动时间的影响

第六节劳动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劳动时间的变化趋势

二、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三、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

第七节劳动时间的国际比较

第五章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

第一节生命周期的变化

第二节就业与就学的决策

★第三节结婚、育儿决策

一、结婚与生育年龄的变化

二、家庭生产函数

家庭生产函数能够说明由于技术创新和工资率的变化,家务劳动与市场性劳动的分工是如何变化的,即该函数能够说明劳动力供给、家务劳动时间、消费结构的变化。

三、婚姻的经济性决策

婚姻的经济意义

四、养育子女的经济性决策

第四节就业与转换工作的决策

一、期望工资总收入

二、信息的不完整性会影响工作转换决策

第五节退休决策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或家庭的财富积累程度和工作兴趣

二、养老金的影响

三、再就业机会多寡的影响

四、健康程度的影响

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第一节工资形式与工资职能

一、工资形式:

1基本工资;2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3福利。

二、工资职能:

1补偿职能;2激励职能;3调节职能;4效益职能。

第二节经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生成理论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主要内容

二、初期社会主义工资的生成理论的内容及发展

第三节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工资生成理论

1威廉·配第的最低生活维持费工资理论;

2重农学派的最低限度工资理论;

3亚当·斯密的工资理论;

4大卫·李嘉图的工资理论;

5约翰·穆勒的工资基金理论。

二、现代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

1边际劳动力工资理论;

2均衡价格工资理论;

3集体谈判的工资理论;

4人力资本理论;

5其他有关工资生成的理论;

★6工资刚性与效率工资理论及其启示。

第四节按要素分配的工资生成理论

一、生产要素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二、按要素分配理论的基本要点及其分配方式

三、按劳动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理论及其主要形式

第七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

第一节宏观工资水平变动因素

影响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

1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与工资水平;

2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

3国民收入分配比例与工资水平;

4可供分配的个人消费品与工资水平;

5就业规模与工资水平;

6人口增长状况与工资水平。

第二节微观工资水平变动因素

一、企业外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1市场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影响;

2政府对企业工资水平调控的影响;

3物价对企业工资水平的影响;

4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5行业工资水平的变化对企业工资水平的影响。

二、企业内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表现

1劳动差别因素;

2分配形式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3企业经济效益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第三节工资水平的控制

一、工资总水平的控制与收入政策内容

1权威性劝说政策;2工资——价格指导线;3补偿性收入政策;4工资——物价管制。

二、低端工资水平的调控——最低工资制度

1最低工资;2最低工资标准;3最低等级工资标准;4最低工资收入;5最低工资制度;6最低收入。

三、高端工资水平控制

四、平均工资水平调控——工资指导线制度定义及内容

五、通货膨胀条件下实际工资水平的调控

1实际工资水平与物价水平;

2保证实际工资水平的主要手段。

六、短期工资水平的非经济因素——工资谈判制度

第四节工资差别

一、工资差别的三种类型

二、工资差别的形成及运动规律

三、工资差别的成因

1产业间工资差别;

2职业间工资差别;

3劳动者个人间工资差别;

4地区间工资差别;

5年龄间工资差别;

6性别间工资差别。

★四、工资与收入分配差别程度的度量

1基尼系数的计算;

2洛伦茨曲线的内涵。

第八章就业与失业

第一节就业与失业的界定

一、就业与失业的定义

二、就业与失业的度量

三、自然失业率的定义及其原因

四、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1人口因素;2经济因素;3心理因素;4制度因素。

第二节就业理论综述

一、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

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背景、观点及解决对策

★三、菲利浦斯对失业与通货膨胀的说明

★四、弗里德曼的失业与通货膨胀分析

五、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内容

第三节就业结构分析

一、研究就业结构的意义

二、就业的产业结构

三、就业的城乡结构

第四节失业类型及成因分析★

一、摩擦性失业的特点及成因

二、结构性失业的特点及成因

三、周期性失业的特点及成因

四、隐性失业的特点及成因

五、技术性失业、季节性失业、自愿性失业的内涵

★第九章人力资本投资

第一节人力资本概述

一、人力资本的含义及特点

二、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第二节教育投资分析

一、教育投资的收益与成本的定义

二、教育投资的分析模型及其结论

三、教育投资的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及其均衡

★第三节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培训的成本与效益

二、一般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与特殊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

三、一般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与特殊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的结论

第四节劳动力的流动

一、劳动力流动的定义及类型

1工作岗位之间的流动;2职业之间的流动;3地域之间的流动;4地域职业之间同时发生的流动。

二、劳动力流动基本假设及条件

三、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收益分析

1成本收益的定义;2成本收益分析。

四、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

第十章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

第一节歧视的概念及类型

一、歧视的定义

二、歧视的类型

1工资收入歧视;2就业歧视;3职业歧视;4人力资本投资歧视。

第二节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一、个人偏见歧视理论

(一)雇主的个人偏见

1雇主的个人偏见的定义;

2偏好一致的劳动力市场歧视与偏好不同的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分析;

3歧视性劳动力市场的进入。

(二)雇员的偏见的定义

(三)消费者歧视

二、其他歧视理论

(一)垄断歧视理论

1该歧视造成的原因;

2该歧视的主要观点。

(二)就业隔离或排挤理论

1该理论的基本假设;

2该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双重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的观点

(四)统计性歧视理论

1统计性歧视理论的定义;

2统计性歧视理论的分析及结论。

(五)搜寻成本歧视理论

1搜寻成本歧视理论的定义;

2搜寻成本歧视理论的分析及结论。

第三节收入歧视的测定

一、收入歧视的特点

◆二、收入歧视的技术方法:

1差额法的分析过程;2差额法的异议。

第四节中国的就业歧视现象

第五节消除歧视的对策

第十一章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

第一节国家财政与劳动力市场

一、公共部门的就业与工资的决定

1公共部门与企业部门在性质上的差异;

2造成公共部门就业量增长的原因;

3公共部门工资水平的特点及原因;

4政府转移支付和补贴对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影响。

◆二、政府税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1个人所得税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分析过程及结论;

2社会保障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的分析过程及结论。

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与竞争

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

1最低劳动标准因素;

2最低社会保障因素;

3工会。

二、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与竞争机制

1竞争与保障;

2劳动力市场的稳定与制度结构;

3劳动力市场具有稳定性质与不具有稳定性质的分析;

4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制度结构的分析过程。

第三节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

一、就业总量的宏观调控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措施

1改变政府的购买水平;

2改变政府的转移支付水平;

3改变税率。

(二)货币政策的措施

1调整法定准备率;

2调整贴现率;

3公开市场业务。

(三)收入政策的措施

1工资——物价指导;

2工资——物价管制;

3经济激励和经济惩罚。

(四)人力政策

1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2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3激励就业措施;

4实施创业就业计划;

5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

第十二章劳动关系

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

一、劳动关系

1劳动关系的定义和特征;

2劳动法律关系的定义和特征。

二、劳动关系的基本类型

1利益冲突性与利益一体性的劳动关系的理解;

2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定义及理解;

3利益协调性劳动关系定义及理解。

三、我国劳动关系构建的目标取向——从利益一体性的劳动关系转换为利益协调性的劳动关系

1建立利益协调性的劳动关系的内容和物质激励的原则;

2中国的利益协调性劳动关系与西方的利益协调性劳动关系的区别。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调整

一、企业劳动关系调整的形式

1集体协商制度和集体谈判的三个层次;

2雇员参与企业管理制度的方式:

(1)职工代表大会

(2)企业委员会制(3)职工建议制(4)初级董事会制;

3工会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决策;

4建立协调劳动关系的机构;

5雇员参股制。

◆二、集体谈判模型

1集体谈判的约束条件;

2分析劳动力需求和需求工资弹性对工会所面临的市场约束的影响;

3工会弱化约束的努力。

◆三、效率和约

1在约束条件下工会效用最大化——分析劳动力需求曲线约束之下的工会效用最大化。

2效率和约模型的含义。

3“效率和约”的轨迹分析。

4效率和约曲线的改变因素

(1)经济周期变动,等利润曲线的变位;

(2)技术变化,等利润曲线的形状改变;

(3)工会偏好改变,等效用曲线改变。

5集体谈判范围论

(1)不确定范围的定义;

(2)坚持点的决定因素。

◆6希克斯谈判模型

(1)分析庇古模型不可达成协议的图解和集体谈判让步模型;

(2)希克斯模型的三方面含义;

(3)庇古模型和希克斯模型的比较和希克斯模型的缺点。

四、劳动关系的社会调整

1劳动关系调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