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整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21592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6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关系理论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国际关系理论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国际关系理论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国际关系理论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国际关系理论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关系理论整理.docx

《国际关系理论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关系理论整理.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关系理论整理.docx

国际关系理论整理

国际关系整理

一、理论篇:

(下划线为红宝书上有的!

1、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

它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

第一个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以及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第二个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三个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指定和施行的政策。

这三个概念好像是三个大小不一的同心圆;国际关系的外延最大,包括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国际政治次之,只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和正式关系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外政策最小,涉及一个国家对他国采取的政策。

2、国际关系学

国际关系学是关于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这门科学从国际关系体系着眼,主要研究国际关系中各成员,各个部门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以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为主;研究该体系中各个成员,各个部门同整个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推动和制约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各种因素,包括各个国际行为体的内部有关情况和国际关系的外部环境。

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考察,揭示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

3、国际体系

体系(system)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相同或相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

在国际关系学中,国际体系是由诸多相互作用的国际行为体组合而成的整体。

沃尔兹体系界定为“一组互动的单位,由结构和互动的单位构成”,其中包含了体系和体系单位两个基本因素。

4、世界体系

5、国际合作

为实现一定的利益目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在政策和行动上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行为及其结果。

合作并不是国家间关系的和谐状态(没有利益冲突),国际合作的基本特征是利益冲突和利益趋同并存,虽然国家之间有着利益冲突,但调整各自政策之后,相互的实际或预期效用相吻合,从而克服利益冲突,达到实现共同利益的结果。

6、国际机制

机制(regime)一词源于拉丁文regimen,意指规则、指导、指挥和管辖。

国际机制最典型的定义有三种:

1、斯蒂芬·克拉斯纳认为,国际机制是指在某一特定问题领域里组织和协调国际关系的原则、准则、规则和决策程序。

2、唐纳德·柏契拉和雷蒙·霍普金斯认为,国际机制是国际行为的机制化;3、奥伦·扬等人认为,国际机制是指国家间的多边协议,旨在协调某一问题领域的国际行为。

国际机制的三个要素:

共同的国际行为模式,协调国际间关系的原则、准则、规则和决策程序,以及限制在某一特定的问题领域。

其中的和核心是原则、准则、规则和决策程序。

1983年斯蒂芬。

克拉斯纳主编出版的《国际机制》一书是这一领域的集大成之作。

国际机制的特点是:

1、国际机制是国际社会机制化趋势的产物,体现了新自由主义理想化的模式;

2、国际机制的要素是具有共同的利益——安全与发展和通过机制对参与者实施道义限制;

3、机制是变化发展的,变化规律的核心是机制基本准则的变化。

国际机制的形成条件是:

首先必须有一个在国际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大国,其次存在着共同的目标——安全与发展,第三,有关各方同意谈判和协商手段是解决国际危机的最好途径。

国际机制的类别分为特定机制与一般机制、正式机制与非正式机制、进化机制与变革机制。

国际机制的三个主要流派是格劳秀斯学派、国际机制修正结构主义派和传统结构主义。

国际机制论关于国际社会秩序、稳定的观点,关于加强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地位,缓解南北矛盾的看法,以及关于实施国际关系平等原则的主张,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西方国际机制论的实质是强调以美国为中心,强调以符合美国及其盟友的利益为原则和强调以西方价值标准为准绳,是为美国利益全球化的战略目标服务的。

7、国际制度

指持续的、相互关联的正式与非正式规则体系,这些规则体系可以界定行为规范、制约国家活动、帮助国家的期望值趋同。

国际制度包括三种形式:

(1)有着明确规定的规则和章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如联合国和国际红十字会;

(2)国际规则,即政府之间经协商同意和达成的、涉及某一问题领域的明确规则,如海洋法、国际货币体系等;(3)国际惯例,指有着非明确规定和谅解、可以帮助国际行为体协调各自的行为,达到期望值趋同的非正式制度,如未以明文确定下来之前的外交豁免、非世贸组织国家之间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的国际互给行为等。

国际制度有三个特征。

第一是权威性。

国际制度虽然是无政府国际社会中的制度,是权力分散状态下的规则,但却是国际社会成员认可或达成的规则,代表了某个领域的行为准则,因而具有相当高的权威性。

国际制度的权威性确定了国际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大多数国家是有效的。

第二是制约性,指国际制度对国家行为的制约作用,目的是使国家行为符合国际制度的规范。

但是,由于国际社会没有强硬的法律执行机制,国际制度制约作用和国家遵循国际制度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制度可以使理性自私的行为体较好地实现自我利益这种功能。

国际制度的建立取决于国家、尤其是大国的自愿行为,但一经建立,就对所有参与制度的国家具有约束作用。

第三是关联性。

随着国际社会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国际行为体之间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国际制度会不断扩展,使得在世界范围内可以逐步建立起一种国际制度网络体系,使各个问题领域的制度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国际制度的关联性

8、国际社会

根据布尔的定义,国际社会是“一个由国家组成的集团(或者更一般地讲,一个由独立的政治共同体组成的集团),这个集团不只构成了一个体系(即每个个体的行为都构成其他个体权衡的必要因素),而且通过对话和共同规则及制度,建立了引导相互关系及行为的准则,使所有成员都认识到,他们的共同利益在于维护这些安排。

在这种国际社会里,主权国家在交往中遵循特定的准则,服从一定的目标,从事彼此间的合作,形成一种特殊的共同体。

与这种国际社会相适应的国际关系,特别需要尊重道德和国际法,需要建立起一整套与之相关联的运行机制和国际规范。

这样,“国际关系一个未言明的事实是,它既不是霍布斯所描述的无政府状态下的相互冲突局面,也不是康德所说的简单超越国际无政府状态、实现联邦制或其他形式的自由联合,而是主权国家在没有统一国际政府情况下的合作与协调式的共处。

9、国际秩序

国际秩序被界定为国际活动的一种模式或安排。

布尔认为,无政府社会的要点是促进和保护国际秩序,它支持国际社会那些基本的、主要的或普遍的目标。

他确定了四种目标:

维持国际社会;拥护成员国的独立;维护和平;帮助保护所有社会生活的规范基础,包括限制暴力(体现在战争法中)、信守承诺(体现在互惠性原则中)及所有权的稳定性(体现在相互承认国家主权的原则中)。

布尔认为这些都是无政府社会的最根本目标,所有这些目标都具有道义性特点,它们不仅仅是手段性的或完全自利性的,既是为他人也是为自己。

布尔还区分了世界政治的三种秩序:

一是“社会生活秩序”,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它都是人类关系的一个基本要素;二是“国际秩序”,它是国际体系或国际社会中国家间的秩序;三是“世界秩序”,它是作为整体的全人类之间的秩序。

他进一步指出,“世界秩序比国际秩序更重要、更根本,因为整个人类大社会的最终单位不是国家,而是单个的个人”,国家和国际社会只是暂时的———它们仅仅是人类关系的历史性安排,但是“单个的个人……是永久的和不可毁灭的,在某种意义上由个人组成的团体则不是”。

10、世界秩序

斯坦利·霍夫曼在1980年出版的《支配地位,还是世界秩序》一书中,分析了世界秩序的含义并提出了世界秩序论的四个要点。

霍夫曼认为世界秩序有三个不可分割的定义要素:

1、世界秩序是国家间关系处于和睦状态的一种理想化的模式。

2、世界秩序是国家间友好共处的重要条件和有规章的程序,它能提供制止暴力、防止动乱的有效手段。

3、世界秩序是指合理解决争端和冲突,开展国际合作以求共同发展的一种有序的状态。

霍夫曼认为,世界秩序既不同于联合国体制,也不同于世界政府,它是世界政治深刻的、渐进的、但是有限度的变革过程。

世界秩序论的四个要点是:

1、霍夫曼认为,在全球层次上存在着三种秩序结构:

A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一种博弈规则;B健全防止武装力量之间有直接军事冲突的机制;C有限战争—核军备控制,这是世界秩序采取的最初措施。

2、世界秩序政策的目的在于促进国际社会的积极变化,主要体现为:

A国际关系行为者的变化B对外目标的变化C权力性质的变化D国际等级制的变化E国际体系的变化。

3、如何有效地推进世界秩序政策:

A改造“旧正义战争理论”B以和平理论为对外政策的基础C稳定核均势D实施新功能主义。

4、美国应学会建立基于没有霸权的领导地位。

霍夫曼作为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强调用“世界秩序”代替“国际体系”,实质上,在他那里,秩序就是持久的强权关系的特定格局。

11、世界秩序新论

世界秩序新论是世界秩序论在冷战后的新发展。

1991年美国总统老布什第一次宣布了美国世界新秩序的四项基本原则,即和平解决争端、团结一致反对侵略、削减和控制核武器以及公正对待所有民族。

克林顿上台后,基本上继承了布什政府的世界秩序战略,为此提出了恢复和加强美国在冷战后的世界领导地位的新战略“三支柱”:

经济、安全和民主。

世界秩序新论的要点包括:

1、加强美国的领导地位,美国必须把世界新秩序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2、建立集体安全体系。

布什在世界新秩序战略中强调两点:

一是集体安全必须符合美国安全利益,二是集体安全的重点是建立地区性安全结构。

3、谋求国际合作。

首先是与俄罗斯建立合作关系,其次是需要盟国的合作与支持,另外也需要与中国的合作。

4、推行实力政策。

美国世界新秩序的实力政策更重视软实力的作用,试图以美国式的制度、体制、道义、民主、文明来改造21世纪的世界。

5、进行必要的干预,这是建立和维持世界新秩序的重要保证。

关于美国世界新秩序的构想,在美国学者中也是褒贬不一。

褒者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面临世纪之交的对外战略调整,世界新秩序是适时的战略口号。

贬者则认为,世界新秩序是乌托邦式的幻想,是民主、道义、人权思想与强权政治的结合,是不会成功的。

12、国际正义

指授予国家和民族权利和义务(如自决权利、不干涉权利和所有主权国家被平等对待的权利)的道义准则。

世界政治中主要有三个层次的正义,即国际正义、个人正义和世界正义,从历史上来看,国际正义通常占主导。

其主要构成为:

交换正义和分配正义。

交换正义是关于程序和互惠的正义,它包括国家间要求和反要求的过程。

国家如同市场中的公司,每个公司在经济竞争的框架内尽最大努力争取成功,这预先假定了一个公平的比赛场地:

所有的公司都根据市场的相同规则比赛;同样,所有的国家按照国际社会的同一规则比赛,正义就是比赛规则的公平性,即同样的规则以同样的方式适用于任何人。

国际社会的比赛规则通过国际法和外交实践来表达。

这就是交换正义,它是国际正义的主要形式。

分配正义是关于好处的,它涉及好处应当如何在国家间分配的问题。

分配正义就强调:

穷国和弱国应得到特别待遇,如发展援助等。

这意味着不是所有国家都按照相同的规则进行比赛,有些国家取得特殊待遇。

与交换正义相比,分配正义处于次要地位,因为分配正义涉及的规范事务获得解决的最合适框架是主权国家,分配正义通常被理解为国内政治事务而非国际政治事务。

但是随着全球利益密切连接,分配正义的问题已经日益侵蚀到了国际关系中。

13、国际安全新论

1990年,约瑟夫·奈发表两篇文章《世界权力的变革》、《软权力》和专著《注定领导——变化中的美国权力的性质》,最早地在学术界系统地提出了软权力的概念,其基本内容是:

1、冷战后各国面临着更为复杂的世界,国际政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世界权力的变革和权力性质的变化。

2、软权力一般被界定为包括三方面的要素:

价值标准,尤指西方的自由、民主和人权;市场经济,特别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体制;西方文明,指文化、宗教等影响。

3、软权力是相对于硬权力而言的,软权力是合作型权力,而硬权力是对抗型权力。

这两种权力并存、同样重要。

软权力的源泉主要有二:

一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二是国际机制的规则与制度。

因此,软权力也就是一国通过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强制力在国际事务中实现预想目标的能力。

4、现实主义主张硬权力,自由主义倾向于软权力。

但是软权力是硬权力的延伸和补充,两者可以互补。

1

996年之后,在信息革命的冲击下,软权力的研究重点转为信息时代的软权力的性质和特征。

知识经济也为软权力注入新内容。

软权力概念的产生是国际关系深刻变动的结果,也是权力性质与范围随着形势变化而不断拓展深化的结果,它丰富了权力论的内涵,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新生点,但它尚不成熟,仍显单薄。

然而软权力研究代表了一种发展趋势,有望成为21世纪国际关系理论学的一个支柱理论。

美国主张软权力的目的是:

一是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二是推动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我国学者也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软权力的研究。

14、和谐世界

15、理想主义

又称政治理想主义。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以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来观察和处理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的思潮,流派。

核心思想是以道德标准和法理规范作为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的原则。

兴起于20世纪初叶,被认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起点。

思想渊源可追溯到18-19世纪格劳秀斯和康德的思想。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思潮,但并未形成系统而完整的学说。

最有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总统威尔逊。

研究重点是战争与和平之类的重大国际问题,并试图寻求避免战祸,维护和平,解决国际上矛盾和冲突的办法。

主要观点有:

1、人性本善,具有理性,趋于合作。

2、道德和法理是拯救世界的关键。

3、主权国家之间的根本利益是和谐的,为了共同利益,要让渡部分主权给国际组织。

4、战争可以避免,战争的出现与人性无关。

5、制止战争的办法:

A实行民族自决;B废除秘密外交;C以集体安全代替传统的均势体系;D建立国际机构,国际法和国际组织;E诉诸国际公众舆论;F改变国内政治制度。

理想主义从20世纪30年代末起受到现实主义学派的批评,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乌托邦思潮。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最终宣告了理想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彻底破产。

16、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学派是在对理想主义学派的批判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中逐渐形成的。

它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发展于40年代,到50,60年代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占据统治地位。

思想先驱以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为代表。

卡尔1939年出版的<<二十年危机>>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础,1948年汉斯。

摩根索发表<<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一书,标志着现实主义的成熟,全面奠定了现实主义学派的理论基础。

现实主义的基本假定:

1、国际关系的实质是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权力,特别是军事权力,是国际关系的最根本因素,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普世道德是没有意义的。

权力不仅是国家生存的手段,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的目的和国家本身的目的。

2、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最重要的行为体。

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三个假定是:

A国家中心说B单一国家说C理性国家说。

3、国际体系结构是影响国家行为的重要因素。

4、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国家的生存和安全,因此在国际问题的排序中,国家安全通常处于最高位置,军事和相关的政治问题支配着世界政治,而经济和社会问题是次要的。

5、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突出特点。

6、人性本恶,人并不能通过教育和智慧来解决人性恶的问题。

7、冲突是国际政治的根本特征,冲突源于人追逐权力的本性,合作是有限的,脆弱的和不可靠的。

8、维护国家和平的最好办法是均势。

在现实主义理论中,权力和利益是两个最核心的概念,以权力界定利益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现实主义学派的兴起及发展对西方国家的外交实践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战以后,现实主义理论逐步成为指导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理论。

现实主义的崛起,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现实主义学派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现实主义最大的理论困境是,它只能通过背离自身的理论假定来弥补自身理论的不足,过分强调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力量,忽视了国内因素的作用。

17、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

理想主义

现实主义

人性

本善;通过教育、修养可以改善

本恶;难以改变

国家关系本质

根本利益和谐,寻求合作,在道义和民主的基础上建立公正的关系

竞争性关系,争夺权力;利益不可协调;以权力和利益为轴心

国家目标

许多,安全、经济发展、人权、正义

生存,安全

军事力量的作用

有限

非常重要

国际组织的作用

代表全人类利益,维护和平的唯一有效工具

离开权力均势,名存实亡

道德作用

非常重要

无关

国家战略

集体安全

自助、结盟

系统变迁

逐步摆脱现实主义

不会发生

对未来的认识

乐观:

实现普遍裁军,建立民主政府,;

悲观:

历史的悲剧源于人的权欲,美好的目标只能部分实现;

18、古典现实主义的基本逻辑

人是自然产物,有其先天形成、不可改变的自然本性。

追求利益是人的本能,而权力是政治的核心利益。

国家追求利益、谋求权力是个人私欲和生存意志表现,而且权力越大利益越大。

但权力的零和性质国家追求自身利益必然导致国家之间的冲突,而抑制冲突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权力均衡,形成均势。

19、摩根索现实主义六原则

第一,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观规律的支配。

这些规律不能改变,所以要想变革社会,就必须首先认识这些社会规律,然后以这些认识为依据制定公共政策。

第二,权力界定国家利益。

政治领导人是“从以权力界定利益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而且历史已经证实了这一假定。

这一假定使不同国家看似不同的对外政策有了连贯性和一致性。

此外,这一假设使人们有可能对不同历史时期政治领导人的行为做出评价。

第三,权力界定国家利益是普遍适用的观念,是客观存在。

利益的观念是政治的实质,不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影响,是判断、指导政治行为唯一永存的标准。

但利益的内容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要视制定对外政策时所处的政治和文化环境而定。

(如何算符合利益,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四,“必须依据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而不能用抽象和普遍的公式把普遍的道德原则应用于国家的行为。

”民族国家在追求利益时所遵循的道德,不同于普通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所遵循的道德。

政治家作为国家领导人采取行动时,评判其政策的标准是政策的政治后果。

谨慎,即对不同政治行动的后果进行权衡,是政治中至高无上的品德。

把个人道德同国家道德混为一谈,就是制造民族灾难,因为国家领导人的首要职责是保证民族国家的生存。

第五,政治现实主义拒绝把特定国家的道义愿望与普遍适用的道义法则等同起来。

所有国家都试图用全人类的道德原则掩盖他们的特殊的愿望和行动。

只有从权力界定利益的角度,才能对所有国家做出公正的评价。

第六,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政治学的独立性。

政治行为必须用政治标准来判断。

“经济学家们的问题是:

‘这项政策如何影响社会福利或部分人的福利?

’法学家们的问题是:

‘这项政策符合法治精神吗?

’而现实主义理论家的问题是:

‘这项政策对国家权力有何影响?

’”

20、新现实主义

结构现实主义(2009)

新现实主义学派是第二次论战的延伸和演变的产物,它是以传统现实主义为基础,力求对其进行科学的修正和发展,主张在方法论上实现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渗透与融合。

1979年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的兴起。

他在书中提出了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开了先河。

因此肯尼斯·华尔兹成为新现实主义杰出代表,新现实主义也成为结构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其“新”,主要在于它的科学化程度,它以理性主义为宏观理论假定,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体系结构为主要自变量,以国家行为为主要因变量,以国际体系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条件,构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对古典现实主义进行了重大的修正:

第一,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是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而不是人性。

第二,无政府条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考虑。

第三,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

国家的权力是国家生存的手段,不是国家的目的。

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三个假定:

1、国际体系是以无政府性为基本性质的体系。

2、国家是这一体系中的基本行为单位。

3、对体系稳定和体系单位行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体系结构。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结构选择”。

新现实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

1、仍坚持认为民族主权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关键角色、国际社会仍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但同时认为国际社会中的各行为主体间的合作与相互依存增强。

2、主张对国际关系开展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包括东西南北关系在内的全球系统的研究。

3、强调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重视研究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新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国际体系及其结构的分析上面。

新现实主义结束了行为主义的价值中立的假说,在继续传统现实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国际体系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在西方国际关系学上至今影响不衰。

对新现实主义的批评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对国家中心说的批判,主要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比较政治学派。

前者认为新现实主义完全抽象化的国家失去了国家的阶级属性和其他相关属性;后者认为新现实主义把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割裂开来。

2、对“结构选择说”的批判。

新自由主义认为,新现实主义强调了国际体系结构,但忽视了国际体系中的进程。

3、对无政府逻辑的批判。

建构主义质疑国际体系去政府性,认为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

21、试论述新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不同点或者试论述新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的发展。

新现实主义是对现实主义的修补、深化和发展。

它与现实主义的比较体现在:

1、新现实主义提出了体系结构的新概念。

即将国际政治视为一个定义精确的结构体系,这是新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根本区别。

2、在国际关系的因果关系上,现实主义强调世界是由互动国家组成,原因是趋于一个方向。

而新现实主义强调,因果关系是不同的,原因是在国际政治的单位层次和结构层次上两个方向发生的。

3、关于对权力的解释,传统现实主义认为对权力的追求植根于人性,权力是国家追求的目标。

而新现实主义则强调权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国家目标的手段,国家追求的目标是安全,这是对现实主义的重大修正。

同时对权力的追求是又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导致的。

4、现实主义强调互动单位的作用,而新现实主义强调结构对互动单位的影响;现实主义强调无政府状态,但是否认无政府状态是一种特征性的结构,而新现实主义认为“自治”是在结构层次上无政府状态的对应物;现实主义强调了国家的异质性,而新现实主义认为这一假设是不可取的。

5、与现实主义相比,新现实主义对国家安全竞争的看法要相对乐观一些,认为国际体系并不鼓励国家毫无节制的进行竞争,相反,无政府状态促使国家采取防范措施,使它们维持而不是打破现状。

6、现实主义忽视了对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而新现实主义加强了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并提出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7、现实主义强调国际冲突,淡化国际合作的可能性,忽视国际机构促进合作的作用;而新现实主义则主张国际冲突和国际合作的结合,强调国际合作的可能性,重视国际机构促进合作的作用。

8、现实主义着重研究国家利益和国家权力,新现实主义则着重研究全球国家间的权力分配,主张结构分析。

9、现实主义着眼于国家,强调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

新现实主义着眼于体系,认为世界包含着国际政治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

10、从研究方法来看,传统现实主义着重归纳综合方法,新现实主义则偏重推断演绎方法。

新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做了三个重大修正:

第一,把国际政治的第一推动从人性发展到了无政府性。

人性无法测量,也无法证否,以人性作为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从根本上使国际关系学失去了科学性。

第二,无政府条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在无政府状态中,国家的目的不是无限制的增加权力,而是力图保证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