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ppt课件.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20188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PPT 页数:314 大小:13.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学原理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4页
统计学原理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4页
统计学原理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4页
统计学原理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4页
统计学原理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计学原理ppt课件.ppt

《统计学原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学原理ppt课件.ppt(3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计学原理ppt课件.ppt

版权所有,1997(c)DaleCarnegie&Associates,Inc.,统计学多媒体教学软件,shanxiuniversity,结束,前言,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意志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特开发此辅助教学软件。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统计调查第三章统计整理第四章综合指标,第五章动态数列第六章统计指数第七章抽样调查第八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第一章绪论,1-1统计的含义1-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1-3统计研究的特点1-4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欢迎你步入统计学的广阔天空,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是指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的总称。

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经过搜集、整理和计算分析以后所得的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各种统计数据,它们常以统计表、统计图、统计年鉴等形式表现。

统计学是研究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

统计工作,统计学,统计资料,三者关系: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总体现象的数量方面。

统计学属于方法论科学,这是由它的客观性所决定的,它的研究方法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客观实践基础。

客观事物现象可以是社会经济现象,也可以是自然现象,可以是确定性现象,也可以是随机现象。

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变异性广泛性,统计研究的特点,在社会经济现象的质与量的辨证统一中,研究其数量方面从定性认识开始。

首先确定现象的质的特征,即对现象质的规定性有明确的认识。

在定性认识指导下,作好定量认识。

从定量认识上升到进一步的定性认识。

从整体的观点出发,研究大量的社会现象。

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经济模型法统计推断法,统计工作的过程,统计设计阶段,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指标变异与变量,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统计总体,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是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体单位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

分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总体的特点:

客观性、同质性、大量性、变异性和相对性。

总体单位是构成总体的个体,是统计活动中的基本调查单位或观察单位,是调查项目(标志)的承担者。

总体与总体单位的相对性特点,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随着研究目的和需要而确定。

如果统计研究的目的范围发生变化,相应的总体与总体单位也会随之变化。

标志是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和特征。

标志按性质分:

标志,品质标志:

说明总体单位品质属性的标志。

数量标志:

说明总体单位数量特征的标志。

标作标志按表现分用分:

不变标志:

在总体各单位的表现均相同的标志。

可变标志:

在总体各单位的表现各不相同的标志。

统计指标,统计指标是综合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

统计指标的特点是:

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统计指标,统计指标的种类,区别: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和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的数量特征的。

标志可以用数字和文字两种形式来表示;指标只能用数量来表示。

联系:

汇总关系:

指标由标志值汇总而来;转换关系:

标志与指标的关系随着总体单位与总体的相对转换而转换。

标志与指标的关系,变异与变量,变异:

统计的标志是总体单位身上的特征,各总体单位身上的特征(标志)是互有差异的,他们之间的差异(或称差别)在统计上给它取个名称叫做“变异”,有品质变异与数量变异之分。

变量:

可变的数量标志简称变量。

按其是否连续分为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按其性质分为确定性变量和随机变量。

六个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汇总,第二章统计调查,第一节统计调查的意义和种类第二节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第三节统计报表第四节专门调查,2.1.1统计调查的意义,概念:

统计调查是按照统计研究所预定的目标和要求,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客观实际搜集各种数据资料的过程。

作用:

(1)是统计过程的开始阶段,担负着提供基础资料的任务,是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前提。

(2)统计调查搜集资料的质量好坏,是否完整、准确、及时会影响统计工作的最终成果。

基本要求:

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2.1.2统计调查的分类

(一),按组织形式分:

统计报表制度专门调查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分:

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2.1.3统计调查的分类

(二),按登记事物的连续性分:

经常性调查一次性调查按搜集资料的方法分:

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2.2统计调查方案,确定调查目的和任务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对象,就是在某项调查中需要进行调查研究的社会现象的总体,它是由性质相同的许多个别单位组成。

调查单位,就是在某项调查中登记其具体特征的单位,即调查标志的承担者。

填报单位,是负责向上报告调查内容,提交统计资料的单位。

确定调查项目,拟定调查表式调查项目,就是调查中所要登记的调查单位的特征(标志)调查表,将反映调查单位特征的调查项目,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而形成的表格。

单一表和一览表确定调查的时间和方法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调查工作进行的时间;调查期限。

制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统计调查的主要组织形式,统计报表制度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2.3统计报表制度,概念:

统计报表制度是各企事业单位和机关用一定的表格形式,按一定的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一定的报送时间和程序,自下而上地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家统计部门提供统计资料的一整套组织形式。

特点:

统一性全面性经常性资料来源的基础性作用:

局限性:

统计报表的种类,2.4专门调查,2.4.1普查2.4.2重点调查2.4.3典型调查2.4.4抽样调查,2.4.1普查,概念:

普查是一种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用以收集属于一定时点状态的社会现象的全面资料。

特点:

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调查某个社会现象在规定的普查时点上的有关资料。

是全面调查,取得资料准确、全面、系统。

作用:

对于某些不可能也不需要组织经常性的全面调查,又必须掌握这方面比较全面详细资料的现象,可以用普查。

掌握有关国情国力的重要资料。

组织方式:

从上而下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和人员进行普查。

利用企业现有的组织机构和平时积累的核算资料进行普查。

普查的组织原则,明确统一的普查标准时点。

标准时点就是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登记时所依据的统一时点,调查结果所表明的就是现象在该时点上的状态。

确定标准时点是为了保证在整个普查的空间范围内取得准确的时点资料,反映同一时点上的情况,避免产生遗漏和重复现象。

标准时点一般选择在一年中人口的流动性较小,易于登记的时间。

正确选择普查的时期。

整个普查范围内的调查登记工作要同时进行,并尽可能在最短期限内完成,在方法上、步调上保持一致。

统一规定调查项目,不能任意改变或增减,以免影响综合汇总,降低资料的质量。

尽可能按一定的周期进行,以便历次普查资料的对比分析。

2.4.2重点调查,概念:

重点调查是指在调查对象中,只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以了解基本情况的一种非全面调查方式。

重点单位是指这些单位在全部总体中虽然数目不多,所占比重不大,但就调查的标志值来说却在总量中占很大的比重,通过对这些单位的调查就可以从数量上说明总体在该标志总量方面的基本情况。

特点:

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非全面调查。

所研究现象在地域上的分布是很集中的。

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具有费力小、收效快的特点。

适用场合:

调查任务只要求掌握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并不要求了解总体的全面、准确情况。

调查对象中客观存在有明显的重点单位。

由于重点单位与一般单位差异较大,所以,重点调查一般不能用以推算整个总体的指标。

2.4.3典型调查,概念:

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和要求,在对研究总体作全面分析后,有意识地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特点:

可以用来检验总体特征的某些假设,判断假设的真伪,为决策提供依据。

专门组织的一次性非全面调查。

调查单位是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要按照调查的目的和要求,在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

调查单位少,有可能用少量人力、物力,深入基层,作具体、细致的调查研究。

方法:

根据调查目的和要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典型。

“解剖麻雀式”的典型、“划类选典”式的典型。

作用:

了解事物的一般情况和发展规律。

发现、分析和研究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掌握事物生动、具体的情况。

补充和验证全面调查的不足。

2.4.4抽样调查,概念:

指从所要研究的总体中,按照随机的原则,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总体的某一指标数值作出推算。

特点:

调查单位是总体中部分样本单位。

调查单位的抽选是按随机原则从全部总体中抽选。

随机原则:

在抽选具体单位时,不搀杂调查者的主观判断,总体中每个单位都有同等被抽中的机会,抽中抽不中全凭机会,而不是“人为”地抽选。

3、根据样本资料推算总体数值,推算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且加以控制。

作用:

可以承担全面调查无法或很难承担的调查任务。

和全面调查相结合,发挥补充和核对的作用。

进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第三章统计整理,第一节统计整理的概念第二节统计分组第三节分配数列第四节统计表,3.1统计整理,概念:

统计整理,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科学加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工作过程。

作用:

是统计工作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实现从个体单位标志值过渡到总体数量特征值的必经阶段。

统计资料整理的质量如何,会直接影响统计分析的效果。

内容(程序):

统计整理方案统计资料审核统计资料的分组和汇总编制统计图表统计资料的积累和保管,3.2统计分组,概念:

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按照某个或某几个重要标志将总体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的部分或组的一种统计方法。

作用:

划分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研究事物的内部结构分析现象间的依存关系方法:

选择适当的标志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反映现象本质特征的;考虑现象和历史条件变化品质标志分组和数量标志分组数量标志分组时应注意数量界限简单分组、复合分组和体系分组遵循两个原则:

穷尽性原则互斥性原则,3.3分配数列及其种类,概念:

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归类整理,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总体单位在各组之间的分布,称之为频数分布、次数分布或分配数列。

构成:

分配数列是由分组标志序列和各组相对应的分布次数两个要素构成。

种类:

品质数列,品质数列是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例如,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文化程度构成情况单位:

人,单项数列,单项数列是总体按单项式分组而形成的变量数列。

一个变量值为一个组,按大小顺序排列,在组数不多和组值变动幅度不大时采用。

例如,某厂第二季度工人平均日产量,组距数列,组距数列是总体按组距式分组而形成的变量数列每个组是由若干个(一组)变量值形成的区间表示,在变量值个数较多、变动幅度较大时采用。

例如,某工厂工人完成生产定额情况表,变量数列的编制,将原始资料从大到小排列起来确定变量数列的形式:

是采用单项数列?

组距数列?

根据变量的类型和变动的幅度来定:

变量的类型变动的幅度离散型变量,组距数列,4.确定组限和组限的表示方法5.等距分组和异距分组6.组中值与开口组,确定组数和组距,连续型变量,个数少,变动幅度不大单项数列个数多,变动幅度大,案例,某班40名学生考试成绩为:

89887699746082608986939994827779977895928784796598675972848556817773656683637970将上述资料按数值大小排列为:

56596060636565666770727374767777787979798182828384848586878889899293949597989999经初步整理可看出,资料的最小值为56,最大值为99,全距=99-56=43.本例变量为连续型,应取标志值变动的一个区间作为一组,应采用组距数列。

学生成绩的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