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地理笔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18014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2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 地理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必修三 地理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必修三 地理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必修三 地理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必修三 地理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 地理笔记.docx

《必修三 地理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 地理笔记.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三 地理笔记.docx

必修三地理笔记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地球表面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位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

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是有过渡性质(如:

干湿地区)。

②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是相对一致。

区域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相对一致和差异。

Ps:

>800mm湿润区、400~800mm半湿润区、200~400mm半干旱区、<200mm干旱区③具有不同的等级

长江三角洲平原

松嫩平原

共性

1、都是平原地区

2、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长江入海口

位于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平原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

土地条件差异

水稻土为主,河网密布,湖泊众多,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人口相对较少,人均耕地面积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

矿产资源差异

资源贫乏

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经济作物

水稻、小麦、棉花

玉米、春小麦、大豆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更多

因为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发达,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居内陆,对外联系不方便,商业较落后。

由于有丰富矿产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方法指导:

如何比较两个地域的地域差异?

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

人文环境条件:

农业、工业、人口、商业、交通、城市、科技、文化、市场、历史基础。

3、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自然状况

开发时期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原因分析

稠密的水系

早期

交通的阻隔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地下

中后期

交通的天然水道

 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

黏重的土壤

早期

开垦困难,耕作业发展缓慢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低下

中后期

不再是限制条件,农业发展较快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

4、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社会

 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①水稻单产高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使水稻种植精耕细作③气候优越

工业社会

 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积低

②稠密的水网,耕地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

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主要包括: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0、地理信息系统(GIS),合称3S

1、遥感(RS):

是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对地表事物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遥感的关键设置是一种被称为传感器的仪器。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作用:

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2、全球定位系统(GPS):

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组成:

a.空间部分——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它们均匀分布在六个轨道平面内。

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四颗GPS卫星;b.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c.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我国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的区别

 

卫星星座

导航范围

全球定位系统

 由21颗工作卫星和三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它们均匀分布在六个轨道平面内

 全球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由两颗地球静止

轨道卫星和一颗

备用卫星组合

 大范围,区域性

3、地理信息系统(GIS):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荒漠化就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主要表现为:

沙漠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形成过程:

植被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流失→生产力长期丧失→沙漠化景观

实质:

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

2、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1)从行政区划上看:

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从地形区上看:

大兴安岭以西——古长城一线——阿尔金山——昆仑山一线以北

3)从气候上看:

非季风区内,P<400mm的地方。

❤思考:

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较为干旱?

海陆位置——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地形——高原、山地阻挡水汽深入内陆

2、干旱成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3、西北地区水分与植被景观的变化规律

西←贺兰山←东

降水量

<200m←200m←400m

植被

荒漠←荒漠草原←温带草原

土地生产力(载畜量)

低←高

农业特色

绿洲农牧业←草原畜牧业、灌溉农业

4、荒漠化的成因分析

(1)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

持续降水稀少/风力大;地表物质疏松←有利于风沙活动,促使荒漠化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具体表现——不恰当的经济活动

①过度樵采解决燃料问题——缺乏能源的地区

②过度放牧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③过度开垦增加粮食产量——农牧交界地带

④水资源利用不当——上游超量用水或灌溉不当

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5、荒漠化的防治措施和对策

沙漠化防治包括以下三个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防治原则: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重点治理以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低端。

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中和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

1、森林的生态效应:

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2、森里急剧减少会带来的后果:

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活动题:

森林面积的较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3、森林分布现状:

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被称为“绿色腰带”环绕地球。

其中亚马孙雨林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

4、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影响大气中的碳氧平衡2)促进水循环、调节水平衡作用3)世界生物基因库

5、.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优势:

1)热带雨林水热充足,生长季节不间断2)雨林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3)生物生长迅速,植物高大茂密

6、雨林中土壤很贫瘠,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在地上的植物体内,所以地上的植被被成为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又是最容易遭到人类破坏的部分。

7、解释迁移农业从A-B-C-D土壤肥力的变化及其原因。

A--表示原始森林情况土壤肥力状况;B--因为森林焚烧,土壤肥力增加;C--经过几年耕作后土壤肥力下降至最低;D--弃耕后土壤肥力慢慢提高

8、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被损的原因

1)直接原因:

焚耕开垦,大规模的农场、牧场开发,商业性木材采伐,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

2)根本原因:

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2)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亚马孙雨林的影响

1)20世纪50年代以前:

影响不大。

2)20世纪50—60年代:

加快西部开发步伐,破坏严重。

3)70年代开始:

加快雨林的破坏①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②移民亚马孙平原③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亚马孙地区。

9、热带雨林的现状:

全球热带雨林快速减少,亚马孙雨林前景不容乐观。

10、开发与保护?

1)三种方案①从全球及长远利益考虑,应严格保护②从当地人及短期经济考虑,可开发,增加收入③最佳方案:

开发的同时,保护雨林不被破坏。

2)当前背景下,应当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11、保护雨林的措施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能源的分类:

1)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2)非可再生能源:

矿物能源——煤、石油、天然气

2、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区域资源状况、市场条件、交通条件。

3、山西省的资源状况——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大同煤田是全国极为宝贵的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产地,河东煤田是世界少有、国内罕见的优质主焦煤(主要用于冶炼钢铁)基地。

山西资源情况:

①储量丰富②分布范围广③煤种齐全④煤质优良⑤开采条件好⑥含有丰富的煤层气

2)市场广阔①能源消费大国,需求量仅次于美国②能源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③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①邻近主要工业中心,输煤、输电便利②众多铁路通过,交通便利。

△大秦铁路(大同——秦皇岛)神黄铁路(神木——黄骅港)焦兖日铁路(焦作—兖州—日照)

4、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煤炭开采量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①建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提高经济效益,减轻交通压力)②发展炼焦业,输出焦煤。

(促进了能源输出结构水平,从而提高了山西省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6、山西能源综合利用的原因:

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7、山西省开展能源综合利用的措施:

构建三条产业链,提高能源附加值。

△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

8、山西省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①产业结构升级②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9、能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带来的环境影响:

开矿破坏地表植被,产生生态问题;燃煤、炼焦产生“三废”污染。

10、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有效措施: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建立清洁能源生产体系——减少环境污染)2)调整产业结构3)“三废”的治理。

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干流+支流=水系二级支流→一级支流

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

(1)多山的地形:

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航运作用突出。

(2)多雨的气候:

属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冬末春除多雨,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3)发达的水系:

有利因素:

水量丰富,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

不利因素:

落差大,水量不稳定。

(4)丰富的矿产。

2、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8世纪下半叶:

发达的农业区,环境优美

19世纪后期:

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开始恶化

△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20世纪30年代初:

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3、针对早期开发所带来的问题,美国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

TVA)开始对田纳西河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和治理。

4、流域综合开发的总体构想流域开发的核心:

河流的利用与治理

田纳西河开发的核心:

河流的梯级开发

5、流域综合开发的实施1)防洪2)航运(通航里程长,联系范围广,经济效益高)3)发电(类型:

水电、火电、核电。

影响:

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促进流域高耗能工业的发展;两岸形成“工业走廊”。

)4)提高水质5)旅游6)土地利用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1)地理位置、范围、农业地位

1)地理位置:

①纬度位置:

较高。

②海陆位置:

亚欧大陆东部,南临渤海、黄海,东临日本海③相对位置:

我国东北部,与朝鲜俄罗斯、蒙古为邻

2)东北地区包括:

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3)农业地位:

我国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2)气候条件

1)东北地区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征: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干燥

温度带:

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2)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3)地形的条件——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4)土壤条件:

黑土、黑钙土广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5)社会经济条件:

重化工业基地,交通发达,开发较晚,人口密度低。

 

3、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模机械化生产特点:

土地类型多种多样,耕地面积广,荒地面积广——土地后备资源丰富

(2)地区专业化生产

水稻:

东部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

玉米:

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最集中

小麦:

松嫩平原,形成我国著名的“玉米带”

4、农业发展的方向

(1)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问题:

①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②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③自然灾害频繁④环境污染

2)原因:

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而引发的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5、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1)平原地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2)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

3)山区——保护天然林,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1、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对外开放的前沿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劳动力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外迁。

(2)对外开放政策:

优惠政策。

(3)良好的区位条件:

沿海、邻港澳、近东南亚、劳动力丰富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移入提供可能。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血缘关系和共同的文化背景,易产生民族认同感,便于投资。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对城市化进程的推进①城镇数量猛增②城市规模扩大

4、问题与对策

问题

对策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产业结构调整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的西气东输为例

1、西气东输工程是我国建设的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之一。

它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主要目标市场,建设从新疆至上海、香港的输气管道。

△西气东输工程包括:

天然气开发建设、输气管道建设和用户管网建设三部分。

△一线工程:

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东至上海。

二线工程:

主干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向西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南至广州。

2、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让经济优势的不到充分的发挥。

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是丰富的能源的不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煤炭的燃烧排入大气的粉尘是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

燃煤排入大气的大量二氧化碳,是造成我国酸雨的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北煤南运还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质量,为沿途各省的发展创造良好契机。

(1)对西部发展的影响:

①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②增加就业机会③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④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⑤改变西部能源结构,保护西部环境

(2)对东部发展的影响:

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应不足而引起的停工停产②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③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④改善东部环境质量⑤有利于经济优势的进一步发展。

(3)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产业转移分类:

区域产业转移:

国内国际产业转移:

跨国

国际产业转移的规律:

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

一般方向:

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

2、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的原因:

追求更高的利润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

数量、质量、价格。

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发达国家内部交易成本较高,发展中国家改善投资环境,目的就是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③市场因素:

市场越大,对企业转移吸引力越强;市场地的变化造成企业转移。

④其它因素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

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中来。

发展中国家:

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加快工业化。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增加被转移国的就业率,引发转移国失业人口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