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记叙文复习.docx
《散文记叙文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记叙文复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散文记叙文复习
2010年中考语文记叙文十大考点预测及对策
记叙文的考查是中考的重要考点,这种类型的题目考查的题型多样样,考点特多,根据近几年来的命题趋势,预测:
考点一:
叙事线索
考查类型:
直接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
对策:
1、了解叙事线索的几种类型:
(1)人物线索:
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
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
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
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具体时间
寻找线索的几种方法: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考点之二:
表达方式的考查
类型1、直接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
对策:
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类型2、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
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
对策:
1、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5)环境描写
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类型3、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
对策:
联系前后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
考点之三:
表现手法
类型:
直接让考生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及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
1、了解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现手法。
2、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
如:
衬托(侧面烘托):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设制悬念:
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考点之四、含义作用题型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人称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
了解人称的作用,再根据具体内容答题。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
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类型2、让考生直接回答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对策:
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
开头:
总领全文
中间:
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结尾:
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回味无穷。
类型3、对具体句子的品析。
对策:
联系前后文,在句子的前后找答案。
注重抓中心词、关键词、有关议论抒情描写等词句。
在句子前后找答案可以用原文回答,有些需要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类型4、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
对策: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类型5、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对策: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考点之五、结构层次
考查1、给文段划分层次结构,并归纳层意或段意
对策1、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2、概括层意的方法
(1)摘句法:
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
例1:
(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
(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
(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
(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3)叠加法:
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考点之六、内容及中心的概括
考查1、直接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
对策:
了解内容概括方法:
①文章标题法;②叠加法(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③一线串珠法④六要素法
考查2、直接让考生概括人物性格
对策:
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3、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
考查3、直接让考生概括主旨
对策:
1、掌握概括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2、注重格式: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提示:
强调三个部分:
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考点之七、语言赏析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
(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
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
类型2:
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
(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排比:
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对比:
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
反复:
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夸张:
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
语句整齐、意韵铿锵
反问:
增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
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作用:
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
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
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作用:
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
(作用:
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
(2)注意答题格式:
我喜欢xx句,因为它xx。
考点之八、结构和思路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故事(事件)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对策:
这类题目更强调学生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是目前考试中使用率比较高的题型。
做这种题目时,要注意题目中有限制和提示作用的信息。
思考顺序:
概括的是什么内容——是文章的哪些段落案——怎样概括。
考点之九.标题考查。
类型1、直接让考生给文章拟标题:
对策: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类型2、判断已有标题是否正确,并另拟几个合适的标题。
对策:
从多角度拟题,但要紧扣中心。
考点之十.知识拓展题
类型1、人物事件拓展。
如:
本人主人公是一个爱国将领,你还能举出哪些?
对策:
弄清人物身份、性格,或把握事件的性质,再根据自己的积累寻找合适答案。
类型2、主旨拓展:
用广告、宣传语、对联体现主旨
对策:
掌握广告、宣传语、对联的写作方法,再根据主旨而定。
类型3:
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对策:
联系生活实际从多个角度思考,说出自己独特的观点。
类型4、仿照文中某个句子再写两个句子。
对策:
1、分析文段中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及感情色彩;2、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进行仿写,力求形神兼备。
2010年中考说明文考点预测及对策
说明文,尤其是科技说明文中考阅读题中的重要考题,笔者根据近几年的中考试题进行仔细研究,预测2010年中考说明文的考点如下。
在初三的复习阶段,熟悉考点,掌握对策,这必将对2010年的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题的解答有良好的效果。
考点之一:
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
直接让学生回答:
“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
对策: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
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之二:
说明对象的特征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
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
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之三:
说明方法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
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
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
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
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7、列图表:
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考点之四:
说明顺序
类型:
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有何作用?
对策:
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
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⑴空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
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
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2、掌握答题格式:
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
考点之五:
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
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
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并说明理由。
对策: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
“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
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
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5、指示代词的含义
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考点之六:
概括信息
类型:
概括提炼相关信息
对策:
①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
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②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
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
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③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
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
考点之七:
文段作用
类型:
说明某段或某句的作用
对策: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二:
(1)结构、内容作用:
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考点之八:
补写相关语句
类型1、在空格处补写一句话,与下文语意相连贯
对策:
空格在开头结尾处往往是要补写中心,要分析文段的内容再思考。
类型2、请你运用画线部分运用的说明方法补写一段话。
对策:
补写内容紧扣所说明的事物,并且准确合理地使用上文中的说明方法。
考点之九:
中心句
类型1、直接让考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对策:
在开头结尾或中间找,个别的在文段中间。
类型2、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
(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考点之十:
拓展题型
类型:
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等。
对策:
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库存,按文章所介绍的事物的特征去写。
2010年中考散文阅读考点预测及对策
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里所要谈的是狭义散文。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散文阅读一般方法:
(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
(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
(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
(4)品味散文的语言。
考点之一:
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
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
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
(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考点之二: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
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
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例如:
《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
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
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
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顺序
考题形式:
(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
为什么?
(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
形式
(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
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
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
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形式
(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
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
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考点三:
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1)字词含义:
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这个考点是今年的必考题。
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思路:
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注意:
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
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
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
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考点四:
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
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
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考点五:
表现手法的运用
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考点六:
发展性考题
(1)仿写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
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
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简称“相同词语连接法”)
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是:
XXX对象在XXX条件下,XXX怎么样。
例如:
“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就是这个公式的叠加使用,我们可以考虑:
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2)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
(1)对描写对象;
(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
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
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
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3)续写
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
散文阅读的考点归类
中考须知:
散文阅读如何备战中考?
散文因其语言的优美、涵义的丰富、思想的真切、主题的深刻而成为近年来泰州市乃至全国各地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个重头戏。
同时,也正因为上述特点而成为阅读考查的一个难点,因为它的“散”,初中生有时候还难以迅速地把握。
我们以为,对于散文阅读的备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首先要知道考什么。
从考查的内容来看,近几年主要是考查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具体考点如下表格);从材料的来源看,所选材料都来自课外,以整篇全选者居多;从测试的题型看:
以理解分析、简述和富有开放性、创造性的主观题、表述题为主;从测试的形式看,又以整体阅读、鉴赏阅读为主。
我们宜综合近两年来泰州市中考的散文阅读题,梳理出散文阅读的常规考点及创新题型,做到成竹在胸。
其次要知道怎样考。
应明确知道考点,精心设计试题,抓住四“以”、一“规律”。
“四以”是:
一以课本为例,二以培养语感为切入点,三以揣摩语言为突破口,四以课外材料为检测点。
一“规律”:
即“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规律。
课堂训练(考点例题):
①我在泉州的清源山和福州的于山里,看到了辉煌的石壁榕,才知道比起我家屋后那棵倔强的小榕树所奏出的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来,还有更雄壮的进行曲。
②清源山的石壁榕,真是生命的奇迹。
这棵雄伟的榕树,生长在足有三层楼高的一块巨岩上,而本身又有两层楼高,观赏它时,非仰视不可。
③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
它们把整块巨石紧紧拥抱。
假如从云端俯瞰下来,大约会看到这棵榕树像巨人伸出手臂,抱住一块天然宝石,企图把它从大地的母腹中拔出。
④我很幸运,竟在一次大雾天里见到清源石榕别样的风姿。
那时,雾气正像炊烟似地袅袅上升,一阵一阵地掠过岩石,而且一阵比一阵浓烈,最后岩石像沉浸在浩渺的云海中,而榕树,被云岚雾霭所凝聚成的大白盘托住,在迷蒙的烟波中忽隐忽现,好像飘动在云中的神树。
更有意思的是,在榕树背后,又隐约可以见到岩石的母山中的一座寺庙,庙宇在云雾缭绕中浮沉,朦朦胧胧地,像是天上的殿堂。
见到眼前景象,我竟飘飘忽忽起来,仿佛置身于云中仙山,置身于琼楼玉宇与金木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