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分区说明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16513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15 大小:9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强分区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永强分区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永强分区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永强分区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永强分区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永强分区说明书.docx

《永强分区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强分区说明书.docx(1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永强分区说明书.docx

永强分区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前提

(一)规划背景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中确定,温州城市未来的主导发展方向为“向东拓展”,永强片是城市今后的主要发展建设用地、温州的城市次中心、现代化的“沿海新城”和工业发展的“主战场”。

受温州市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温州市永强片片规划》,以期进一步细化城市总体规划中对永强片提出的基本思路与格局,指导城市新区的发展建设。

(二)规划期限

本规划基准年为2000年,近期规划至2005年,远期规划至2020年。

(三)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规划范围为西起茅竹岭和大罗山、北含灵昆岛、东抵海岸边、南至梅头镇,陆域面积约160平方公里左右。

(四)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4)《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

5)温州市有关经济发展计划和相关规划

(五)规划原则

1)贯彻和细化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基本思路与格局,对各项用地和设施做进一步的统筹安排和设计。

2)疏解老城职能,建设城市新区,节约土地资源。

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自然景观资源,抑制有危害性的开发活动。

4)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

5)协调和安排开发建设的时序,增加实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第二章区域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永强片位于温州城区东部、龙湾区境内,西起茅竹岭和大罗山东缘,北含灵昆岛、与乐清市为界,东抵海岸边,南至梅头镇、与瑞安市为邻。

面积约160平方公里左右。

包括永中镇、龙湾镇、瑶溪镇、龙水镇、天河镇、沙城镇、灵昆镇和梅头镇。

(二)历史沿革

温州市始建于东晋太守元年(公元323年),至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素旷“东瓯名镇”,人才辈出,名胜古迹众多,现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永强片宋置盐场称永嘉场,“永强”之名由“永场”演变而来。

明、清时,除今灵昆镇属玉环厅南乡二十都外,其余均属永嘉县华盖乡一、二、三、四都及膺符乡五都部分区域。

民国前期为永嘉县第二区,民国34年(1945年)改为永强区。

1949年5月解放后,仍为永强区,属温州市。

1950年7月改属永嘉县。

1992年,瓯海县并入温州市,改名为瓯海区,永强区改名为瓯海区永强片。

2000年,温州行政区划调整后,永强片划归为龙湾区管辖。

永强片有永昌堡(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张璁宗祠等著名的名胜古迹,是温州(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自然条件

1.气候

永强片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1)风象:

常年主导风向夏季为东南偏东风,冬季为西北风,年平均风速1.9米/秒,夏秋之交时受台风侵袭。

2)气温:

年平均气温17.9℃,无霜期272天。

最冷月(1月)均温7'C,最热月(7月)均温27℃。

3)日照:

年平均日照率42%,日照时数186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110千卡/平方厘米.冬春日照弱。

4)降水:

年平均降水1695毫米,最大日降雨量355.9毫米(1981年)。

早春常有低温阴雨天气,“春寒”与“倒春寒”机率较高,春夏间多梅雨,夏天常有伏旱,夏秋间常有台风暴雨。

2.地质、地貌

永强片陆域地势西高东低,大罗山位于片区西部,区内海拔大多在400米以下。

永强北部属瓯江冲积兼海涨平原,海岸线长,海涂辽阔。

地势平坦,河道纵横,黄海标高平均在3.0-4.0米,一般坡度为0.1%。

片区东部滩涂因泥沙淤积而逐年向外延伸,其中北部瓯江口滩涂涂质较好,无机养盐丰富,往南则为开放性海涂,波浪急、泥沙位移大、滩涂向外发展快。

3.水文、水系

永强片陆域主要河流为区域北部的瓯江和贯穿全境的永强塘河。

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干流总长388公里。

永强塘河河道总长350公里,始于永强片南部天河镇与梅头镇交界处,向北至永中镇,分二支于蓝田陡门和龙湾陡门注入瓯江。

河道平均宽度20米,水面面积452万平方米。

永强片陆域全区河道皆源自大罗山,西南至东北流向,纵横交错,自成系统,形成永强塘河水系。

大罗山山涧源短流急,平原地带河狭流急,蓄洪能力较差,倘逢台风暴雨,则水流漫溢,造成洪涝。

如缺雨,便致断流,形成干旱。

50年代开始在大罗山建造水库多处,以蓄水兴利。

4.地震

根据地震历史资料和国家建委颁布的有关文件,永强片地震烈度属六度地区,历史上未发生过大的地震。

(四)资源状况

1.矿产资源

水强片陆域发现的矿产资源有花岗石和高岭土。

其中花岗岩储量较大,大多分布于大罗山区,如白水一带。

近期可供开发的有50亿立方米。

片区内的高岭土资源为当地陶瓷、电瓷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片区内其它建筑材料,如石子、黄沙等十分充足,蛎壳取之不尽。

此外,黄石山在解放后有关部门曾经初测蕴藏稀有金属矿藏,贫富如何有待继续勘探。

2.能源

永强片陆域能源资源相对贫乏,区内有一定的水力资源,现有天河、白水,双岙、青山、后坑、峰台、天柱、山门坑等十多座中小型水库,其中天河、白水、青山三处电站所组成的永强电站,是全片小水电骨干电站,但仅能作为片区能源的补充。

其次,永强片具有相当的风能、潮汐能资源,但近期开发前途不大。

3,生物资源

永强片沿海有广阔的滩涂,可大力发展青蟹、蛏子、文蛤、鳗鱼等水产养殖业,大罗山区又可发展经济林业,形成开发山海之利,大兴多种经营的发展格局,可为轻工业、食品加工业主产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

4.文物及风景旅游资源

永强片依山傍海、背山面水、山环水绕。

有19公里长的人造海堤.以大罗山为背景,形成秀美壮阔的山水滨海景观。

瓯海区自然景观总体结构是“六山一水三分田”,自然风景优美。

北有灵昆岛和浙江省第二大河瓯江;西有大罗山城市郊园,其中有茶山和天柱山等大小山峰30多座,还有天柱寺、香山寺等众多名胜古迹;东有永强片滨海岸线,有19公里长的人造海堤,构成永强片得天独厚的滨海景观带。

永强片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名胜古迹,寺庙、革命纪念地,城镇景观、民俗风情等。

其中永昌堡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城为长方形,有四个谯楼,环以护城河,用于抗击倭寇。

张璁宗祠砖木结构,五进两间,祠前有照壁、牌坊。

(五)城市建设发展

永强片现有永中镇、龙湾镇、瑶溪镇、龙水镇、天河镇、沙城镇、灵昆镇和梅头镇等八个城镇。

根据温州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报告,2000年11月1日,永强片范围内的人口总数为34.98万人,人口密度为2186人/km2。

由于永强片过去一直都是温州城市的郊区,因此区内村镇建设用地比例极高,占现状建设总用地的59.31%。

放眼望去,大部分地区基本上都是村庄,建筑陈旧,结构老化,档次较低。

且基础设施十分落后,道路体系尚未形成。

各种建设沿路呈带状发展,布局混乱。

如商业服务设施基本沿小街小巷呈带状分布,多为底层商业铺面,普遍规模较小;现有的农贸市场一般设在路、街、河道两侧或空地上,见缝插针影响居住环境;现有工业更是零乱分布,与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交错混杂,使得区内的环境质量较差,已经面临着比较突出的矛盾。

第三章发展建设条件评价

(一)发展优势

1.经济殷实,民间资本雄厚

改革开放以后,温州率先卷起了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发源地之一。

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温州人,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举世瞩目、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温州模式”,创造了经济活跃、民资殷实的物质文明。

20余年间,温州市GDP总量增长了二十多倍。

全市2000年GDP总值已达818.12亿元,人均GDP值11360元。

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为温州城市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温州的私营企业发达,民间资本雄厚。

2000年,温州市个体和私营企业实现产值665.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6.8%;股份合作制企业实现产值730.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0.4%;如果包括带有私营性质的股份制和“三资”企业在内,温州市私营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将达到91.9%。

通常来讲,私营企业天然地具有不断拓展的冲动和冒险精神,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磨练出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出色的生产、营销组织能力。

私营企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数。

最近,温州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称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在未来永强新区的开发建设中,温州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私营企业、民间资本的富足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温州人“敢想敢干”、“敢为天下人先”的精神和其遍布全球的市场营销网络,将为永强新区的迅速崛起提供坚实的基础。

2.区位得天独厚,交通便利

永强地处温州城市的西大门,是杭台温沿海交通走廊上的重要节点,也是温州机场所在地、城市发展的门户地区。

永强片的对外、对内交通条件都极为便利,距温州现状城市中心区不到20公里,北通乐清、南临瑞安,有温州机场、104国道、铁路货运站、万吨级码头及规划中将要贯穿永强南北的沿海高速公路等重要的市级交通设施,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温州港是我国沿海20个主枢纽港之一,现拥有主要生产泊位16个,其中万吨级泊位4个。

2000年货物吞吐量达859.44万吨。

从长远发展看,温州港有条件发展成为深水大港,成为以国际、国内集装箱和大宗散货运输为主的多功能、综合性、开放型的现代化枢纽港。

温州机场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航空港,现已通航城市达58个,每周航班约200班。

2000年完成客运吞吐量162.7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17万吨,在全国139个营运机场中排名第21位和第23位,在华东地区32个营运机场中排名第8位。

按照国家民航总局批准的温州机场总平面规划,温州机场将作为重要的国内干线机场,飞行区等级将由现4D提高到4E,近期(至2010年)旅客年吞吐量将为375万人次,远期(至2030年)将为1100万人次。

机场终端总控制用地面积为1.85万亩。

3.有一定的工业基础

永强片北有扶贫开发区,南有滨海工业园区(刚刚起步),并与瑞安一起在温州东南部沿海形成了产业发展带。

其工业发展有相当的基础。

加之温州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轻型加工制造业尤其是服装、鞋革、机电、塑料制品、印刷包装、灯具、打火机、眼镜、制笔等行业,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出现了所谓的“1小时经济圈”,甚至“半小时经济圈”。

这种较好的产业配套能力,是未来永强片工业园区、特别是滨海园区扩大招商引资、实现产业升级的有利条件。

4.规划和政策的引导性强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中确定,温州城市未来的主导发展方向为“向东拓展”,永强片是城市今后的主要发展建设用地、温州的城市次中心、现代化的“沿海新城”和工业发展的“主战场”。

同时,开发建设永强也是实施建设现代化新温州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州市政府十分重视并寄予厚望。

由此,永强片区在温州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并将在今后的五到十年中得到快速的发展。

(二)不利因素

1.缺乏高素质的管理和科技人才

温州素来以发展小型轻加工为主,这种工业技术门槛低,长期以来对科学技术的忽视使得温州在科学研究、技术发展方面居于劣势。

温州市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较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十分缺乏。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温州市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2.31%,接受高中和中专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9.19%,均低于同期全国3.61%和11.15%的比例。

温州人才资源的相对不足严重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同时产业结构的低层次化也导致高层次就业岗位的缺乏。

目前,到温州上百万的外地劳动力主要从事低层次体力劳动,难以吸引外地高层次人才到温州工作。

温州人才资源和人口素质低下的主要影响因素为:

(1)“重商轻文”。

受该传统思想的影响,导致温州整体教育水平偏低;

(2)温州经济因民营企业而兴。

传统经济条件下的民营企业家素质偏低,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温州企业家群体逐渐发生分化:

一批企业老板在竞争中被淘汰;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家逐渐做大,到上海、广州等更大的城市甚至国外谋求发展,造成企业家、资金和企业外流;还有一批在温州本地具有优势的企业群体获得发展,成为推动温州经济发展的动力;(3)企业管理模式低下。

温州民营企业的家族管理模式和近亲繁殖现象也影响外地人才流向温州;(4)城市软环境和硬环境的滞后。

由此,造成外面的人才不来、本地的人才外流的现象严重。

2.受到机场的净空影响

温州机场恰好处于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T”型开发轴线的交汇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城市、特别是永强新区未来的发展建设。

按照民航总局的规划设想,温州机场近中期内不大可能搬迁。

而且,为了适应日益增加的客流量的需要,在今后10年内,温州机场将不断进行扩建升级,扩建候机楼、停机坪及相应配套设施,延伸跑道800米,开辟旅游直升机场和升降点,新增国际航线。

这将对永强片东部地区的开发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如控制线增加、噪音污染严重、净空限高较严格等。

3.区内现有村庄过多,投资环境亟待改善

永强片过去一直都是温州城市的郊区,分布有大量的、基本连片的村镇建设用地,占现状建设总用地的59.31%。

新建小区数量极少且规模较小。

现状永中、永兴、海滨、永昌、沙城、天河等地基本上都是一片片村庄,建筑面貌陈旧,结构老化,档次较低。

另外,永强现状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道路体系尚未形成,各种建设沿路呈带状发展,城市功能实现程度低。

现有工业也零乱分布,与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交错混杂,在环境和用地方面已经面临着比较突出的矛盾。

4.地质基础较差,洪水、台风灾害较多

永强片区有大量的滨海地段,其中东部地区有很大部分为沿海滩涂,地质基础和施工条件较差,不能布设天然地地基工程。

同时,由于本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降水量充沛,夏秋间常有台风暴雨,台风登陆时瞬间风力达8-12级。

由于区内主要河流永强塘河发源于大罗山,自西南至东北流向。

大罗山山涧源短流急,平原地带河狭流急,蓄洪能力较差,倘逢台风暴雨,则水流漫溢,造成洪涝。

因此,永强的开发建设,还必须考虑区内外的排洪问题。

第四章职能和规模

(一)职能定位

根据《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中对永强新区的功能定位要求,考虑自身的发展条件、经济特点和需要,本规划确定永强片的主要城市职能为:

1)城市新区,推动温州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展示现代化新温州风貌的窗口;

2)以疏解老城工业、居住职能为主;

3)充分利用机场和沿海快速路的交通优势,形成温州大都市区的东大门;

4)加强滨海工业区的开发管理,通过各种措施促使工业向该园区集中,发展临海型工业、无污染的轻加工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5)温州大都市区次中心功能。

(二)人口规模

1.现状人口规模

根据温州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报告,2000年11月1日,永强片规划范围内的人口总数为34.98万人。

具体分布见下表。

永强片现状人口分布一览表(2000年)

乡镇名称

总人口(万人)

乡镇名称

总人口(万人)

永中镇

16.14

龙湾镇

2.56

瑶溪镇

1.57

沙城镇

4.13

龙水镇

1.71

灵昆镇

1.75

天河镇

3.44

梅头镇

3.68

小计

34.98

2.规划人口规模

永强片定位于“温州市新城区”,近十到二十年间将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永强片又是以疏导老城工业和居住、进行大规模工业园区建设、产业发展和住区建设同步而行的片区。

综合各种因素,规划确定本片区人口近期达到45万人,远期为71万人。

以吸引城区人口的疏散、境外人口的聚集和边缘农民的迁居转化为主。

(三)用地规模

永强片现状总建设总用地为28.21平方公里,人均用地80.65平方米。

规划城市建设总用地为81.22平方公里,人均用地控制在114.39平方米以内。

永强片现状用地汇总表(2000年)

用地

代号

用地

名称

面积

(km2)

占城市建设

用地比例(%)

人均用地

(m2/人)

1

R

居住用地

1.29

4.57

3.69

2

C

公共设施用地

0.71

2.52

2.03

C1

行政办公用地

0.07

0.25

0.20

C2

商业金融业用地

0.10

0.35

0.29

C3

文化娱乐用地

0.03

0.11

0.09

C4

体育用地

0

0

0

C5

医疗卫生用地

0.04

0.14

0.11

C6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0.12

0.43

0.34

C7

文物古迹用地

0.35

1.24

1.00

3

M

工业用地

4.71

16.70

13.46

4

W

仓储用地

0.27

0.96

0.77

5

T

对外交通用地

1.94

6.88

5.55

6

S

道路广场用地

2.26

8.01

6.46

7

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0.18

0.64

0.51

8

G

绿地

0.12

0.43

0.34

其中

G1

公共绿地

0.12

0.43

0.34

G22

防护绿地

0

0

0

10

E

村镇建设用地

16.73

59.31

47.83

合计

总建设用地

28.21

100

80.65

注:

现状人口为34.98万人。

永强片规划用地汇总表(2020年)

用地

代号

用地

名称

面积

(km2)

占城市建设

用地比例(%)

人均用地

(m2/人)

1

R

居住用地

21.80

26.84

30.70

2

C

公共设施用地

8.93

10.99

12.58

C1

行政办公用地

0.34

0.42

0.48

C2

商业金融业用地

4.69

5.77

6.61

C3

文化娱乐用地

1.43

1.76

2.01

C4

体育用地

1.17

1.44

1.65

C5

医疗卫生用地

0.35

0.43

0.49

C6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0.95

1.17

1.34

C7

文物古迹用地

0.35

0.43

0.49

3

M

工业用地

14.12

17.38

19.89

M1

一类工业用地

3.12

3.84

4.39

M2

二类工业用地

7.12

8.77

10.03

M3

三类工业用地

3.88

4.78

5.46

4

W

仓储用地

0.40

0.49

0.56

5

T

对外交通用地

3.04

3.74

4.28

6

S

道路广场用地

15.55

19.15

21.90

7

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1.62

1.99

2.28

8

G

绿地

15.41

18.97

21.71

其中

G1

公共绿地

12.43

15.30

17.51

G22

防护绿地

2.98

3.67

4.20

合计

城市建设用地

81.22

100

114.39

注:

①总人口为71万人。

②另有工业发展备用地12km2,生态绿地22km2未计入平衡。

第五章城市空间结构

(一)规划思路

温州市总体规划确定未来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在东部,永强片作为温州的城市次中心、现代化的沿海新城,在形态布局上主要通过自然山水空间景观与城市形体空间景观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应体现传统城市设计协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种种法则与技巧。

在具体实践中,这两者相互结合的手法有以下几点:

1)地处江南水网地区,以山、水等自然要素作为城市构图的基本要素,城市结构网络服从山水脉络。

形成丰富多变的城市空间。

2)通过与周边山体及自然水系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城市形体空间景观的显现,强调片区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绿地系统与周边山体的绿色背景相呼应。

3)组织好各类用地的布局关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增加新城区引力;适当增加工业用地比重,在全市范围内平衡工业用地。

4)突出滨海地带特点,满足机场净空要求,结合远景规划以及未来机场搬迁后的土地再利用的可能性,采用开放式道路网结构,留有弹性。

城市空间由西向东形成由高向低、由密向疏、逐渐向海洋开敞的空间格局。

5)组织好片区的对外、对内交通,处理好过境交通、大区域交通与片区发展的关系。

6)本规划除空间形态的考虑,还认真思考到经济和防灾功能,规划尽可能多地保留现有水网,一方面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是防涝、蓄水的功能需要。

同时并与城市绿地系统密切配合。

(二)空间结构组织

1.结构分析

永强片与以西地区之间以自然山体和宽阔的绿带为分隔,使两个片区之间形成天然的绿色隔离空间;东侧考虑机场净空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影响,选择生活居住用地时尽量避开净空要求的主要控制范围。

积极利用山、水等自然要素,构成城市内外丰富多彩、生动有情的山水空间。

保护好具有重要景观意义的山体和通往大海的河流水系。

并依据山水走势组织城市结构和道路走向。

大罗山是永强片区的大的背景,黄石山为永强片区自然地物的主导,在黄石山南侧山水聚结处规划布局永强片区的中心。

2.结构组织

1)结合山势和水流走向,规划由大罗山通向大海的三条宽近三百米结构性生态绿地,将永强片区划分为四个组团:

龙湾组团、永中组团、滨海开发区组团和梅头组团。

组团间以道路相连接,以绿地相分隔。

结合沿河的绿化带,将整个城区置于绿网之中,用绿化包围城区,用绿带分割城区,使绿化成为主导整个城市空间的构架。

2)在黄石山南部建设龙湾区政府行政办公中心和市级副中心,以期带动新城区的开发建设。

由南向北分别布置行政办公中心、文化广场、体育中心,周围是商业中心,呈轴线布局,并保留中央步行系统,以确保人流和视线的通畅,保证观看黄石山顶的景观视廊。

同时,在机场以西和滨海工业园区分别设立机场商务中心和开发区管理中心,在四个居住园区布置四个园区级商品中心,完善商业服务设施配套,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3)片区中设立三个工业园区,着重改善基础设施,促使城区工业向各园区集中,发展的产业门类有服装鞋革业、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业、化工医药、材料产业、特色小商品制造等。

并为各乡镇工业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

4)在滨海工业园区内建设高科技产业区和化工区,高科技产业区重点放在高新技术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方面,要以开发和引进高新技术项目为主。

现有高新区因受土地的限制,应主要作为孵化器,鼓励人们创业,而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要集中摆布在滨海园区。

化工区主要安排由温州老城搬迁出来的轻污染化工工业,包括精细化工和生物医药。

化工区周围设置隔离绿地和生态绿地,以减少化工区对居住的影响。

5)建设四个居住园区,每个园区由二至五个居住区组成,共设18个居住区。

6)采用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发展高速快捷的城市交通网。

7)城市绿地与大罗山、黄石山和水系融汇贯通,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开敞空间。

第六章用地布局规划

(一)公共设施用地

1.行政办公用地

现状

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龙湾区的行政区界变化很大,永强片完全纳入到龙湾区范围内,而且占区划调整后龙湾区用地的大部分。

龙湾区现状行政办公都集中毛竹岭以西,严重偏离行政区的重心,需要重新择地建设。

规划

规划新的龙湾区行政办公用地主要考虑:

①交通方便,位置适中,便于提高行政办公效率。

②环境良好,有利于展示时代风貌。

③对当地的开发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综合以上考虑,规划确定黄石山以南、瓯海大道南侧、灵昆大道东侧的用地作为龙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