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名词知识点精炼版.docx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知识点精炼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教程名词知识点精炼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知识点精炼版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知识点
1.文艺学: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
2.文艺学包括五个分支:
1.文学理论2.文学批评3.文学史4.文学理论史5.文学批评史。
3.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4.文学理论的任务的四个方面:
1.文学本质论2.文学创作论3.作品论4.文学接受论。
5.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
1.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的过程。
2.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的过程。
6.文学理论的形态主要有:
1.文学哲学2.文学社会学3.文学心理学4.文学符号学5.文学价值学6.文学信息学7.文学文化学。
七种形态各有优势和局限,科学的文学理论应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各种形态互补,形成综合协调的系统。
7.文艺学: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提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
8.文学学的三个分支:
1.文学理论2.文学批评3.文学史。
9.文学学的三个分支的关系:
文艺学的这三个分支紧密联系、互相包容,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1.文学理论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中吸收养分以促使自己理论体系的形成,以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一定的理论观点、方法、准则和范畴;2.文学批评不但接受文学理论的指导,而且以对文学史规律的认识作为自己的根基;3.文学史家若没有过硬的文学理论观点,就无法恰当地评判文学作品,也不可能进行科学的文学史研究。
10.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1.文学活动论2.文学反映论3.艺术生产论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5.艺术交往论
11.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生活活动”,这种活动的基本特性是“自由自觉”。
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与展示。
12.文学反映论:
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运用于文学活动中,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并非刻板的反映。
列宁、毛泽东等人对这一观点有充分论述。
13.艺术生产论: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有多种意义:
1.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2.第二种意义是指实际的创作过程;3.第三种意义心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总:
本书主要从第一种意义和第三种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
也就是说,文学艺术并非孤立地存在,我们必须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的最终解释。
1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一种基本看法。
在此基础上,20世纪西方和东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的概念。
这种观点认为,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现象,其特殊性主要在于它的“审美方面”。
15.艺术交往论:
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中,提出了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相互之间交往的理论,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这种交往行为对诗学的贡献,是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的对话。
因此,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16.生活活动:
生活活动是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17.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的本质力量是蕴涵在人的本性中,通过一系列的言行来加以体现、贯彻的性质。
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人的本质通过社会实践而在现实世界中对象化,人又从对象化的世界中反观自己的本质的过程。
18.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
1.世界2.作者3.作品4.读者。
19.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的关系: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话语活动,这四个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1.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基础;2.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3.至于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4.而作品,作为现实客观世界的“镜”与表现主观世界“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
20.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
按照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对话关系。
文学作为一种符号(语言)系统,是交往理性得以展开的理想场所。
具体来说,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作者与作者),自我与现实他者(作者与此岸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自我与超验他者(作者与此彼岸世界)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作者与读者)。
21.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是对文学的基本属性作出界定的学说。
在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用以指关注文艺形式的理论。
22.劳动说:
作为文学起源的种种学说之一,它认为劳动对于文学活动的产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23.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
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论述的重要问题。
从根本上说,文学生产随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也要受其他意识形态生产的影响,并且又可以对物质生产等领域产生反作用。
但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的关系不是一对一的,甚至也不是直接关联的,其相互影响往往有着中介环节,所以在发展上可以不同步,这就是所谓的“不平衡关系”。
24.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的两种典型状况:
一是某种艺术类型在后来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反而衰落了,如古希腊时高度繁荣的神话、史诗,成为后代不可企及的范本;二是落后的地区,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可能超越经济发达的地区,如19世纪的俄国文学比英、法文学并不逊色,而俄国是欧洲的经济落后地区。
25.文学概念的辩析---从三方面来考察文学的含义:
1.文学的文化含义2.文学的审美含义3.文学的通行含义
26.文学的文化含义:
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27.文学的审美含义:
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28.文学的通行含义:
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29.话语蕴藉: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0.话语蕴藉表现在两方面:
1.含蓄2.含混。
31.含蓄:
含蓄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32.含混:
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33.含蓄与含混的区别:
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
34.含蓄与含混实质上的一致:
共同提示出文学本文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
35.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审美理想的具有新颖生动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性格内涵的社会主义的革命者、创业者和建设者形象。
36.推陈出新:
对中外文艺遗产,不论内容还是形式,我们都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和历史的观点加以分析,剔除其中那些不适应今天人民群众审美需要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成分,吸取其中有价值的成分,并不断地在艺术实践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艺。
37.人民性:
人民性是文学作品所显示出来的一种社会属性。
中外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程度不同的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生存方式、生存境遇、需求愿望、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的作品,都是具有人民性的作品。
38.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同的特征:
1.在精神生产中,人与世界的关系是精神关系,它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和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而不是物质领域中实际地改造对象世界和创造新的物质世界的生产。
2.精神生产是以符号为手段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而不是运用物质工具去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3.精神生产一般以“精神个体性的形式”出现,因而其活动富于个性和自由性。
39.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为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如科学知识、艺术品等)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在精神生产活动中,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精神关系。
就是说,精神生产是人通过意识活动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念性的思索或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凭借符号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活动。
40.艺术生产:
艺术生产就是艺术创造活动。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是人对世界的一种审美掌握方式,即主要通过情感体验和直观的方式掌握世界,形成对世界的审美意识并运用艺术符号将其物化、创造一个独特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世界的活动。
41.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客体即文学的反映对象。
文学客体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
自然界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也是文学的反映对象。
文学创造无论直接描写和反映的是什么,归根到底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而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42.文学创造的主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指处于文学创造活动中的作家、诗人,也称为艺术生产者。
但在这种活动中,作家、诗人只有处于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即具有主体性或者说具有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时,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
43.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是指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从而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主体始终处于主导性、主动性的地位并显示出能动创造性特征。
44.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是指在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中,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具体说,作家对具体客体的选择总是或明或暗地受到不时社会生活的情形,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多种生活因素的规定和制约。
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一定的文化传统中,他选择何种生活为创造的具体客体,都必然受到社会生活这个“一般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45.关于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1.材料储备---文学材料2.艺术发现3.创作动机
46.材料储备---文学材料:
文学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取的一切生动、丰富量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这些刺激和信息通过记忆的方式被作家储存于大脑之中,成为组建个人心理生活(或精神现象)并使之流动的最小单元。
无疑,它们也是文学创造赖以发生的最基本的细胞。
47.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或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48.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如下:
1.它是作家心灵的一种蓦然领悟;2.它是作家独特眼光(即混融着思想原则、审美倾向以及个性、人生理想等内容而形成的一种定势)和非凡观察力的结合;3.它是外在机缘的某一突出介质与作家某一内心体验的契合;4.艺术发现的结果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或事件),只是把新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自己的知觉中形成一个新的创造物。
49.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50.创作动机的动态轨迹可描述如下:
它是由作家的内在需要所鼓动,在作家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与某种外部刺激相迎合之后所带来的极强的行动力量,并对整人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51.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1.会议与沉思2.现象与联想3.灵感与自觉4.理智与感情5.意识与无意识
52.回忆:
回忆是积极地和有意识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53.沉思:
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意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
54.想象:
想象,就其本意来说,就是“想出一个‘象’”,并有意无意地不断对其进行思考、加工。
换言之,想象就是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或意念)在某种新刺激下唤醒,再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
55.联想:
联想是由此形象(或意念)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或意念),进而一环扣一环,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或意念)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持续过程。
56.理智:
理智指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和思维。
57.感情:
感情分为情绪和情感。
58.情绪:
情绪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
59.情感:
情感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
60.意识:
意识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识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地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61.无意识:
无意识指作家没有明显觉察到但暗中却对排列、组合材料发生作用的心理能力。
62.材料:
材料,特指文学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取,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63.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是指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等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64.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是指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65.创作动机的动态轨迹:
创作动机是由作家内在需要所鼓动,在作家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与某种外部刺激相迎合之后所带来的极强的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
66.艺术构思:
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推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67.灵感:
艺术构思(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一种心理现象。
其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意念或形象)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
其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68.直觉:
在艺术构思中,是指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所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注意,直觉不是“不要”而是“省略了”推理过程,因此,它需要更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更老辣的推理训练。
69.综合:
作家围绕某一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70.突出:
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意象(或意念),调动各种材料和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
71.简化:
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意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72.变形:
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卢像力和创造力,甚至违反常规事理,来塑造形象的一种方式。
73.陌生化:
作家不用习见的称谓,而是非曲直作者和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发光如实描写它,以消解“套板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74.即兴:
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作品的状况。
75.推敲:
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妥贴地把意象、意念生动、鲜明地予以具体化(定型为作品)的操作手段。
76.艺术概括:
艺术概括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观照和描述特殊的即富有特征的事物,并予以开掘、补充、提炼的创造过程,使之主体与客体相统一,创造既有独特个性又具普遍意义的形象,从而取得“在特殊中显出一般”的艺术方法。
77.艺术真实:
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知和感悟、具有审美价值意义的真实。
78.情感评价:
情感评价是指文学创造主体以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对其所描写和表现的人物与事件所作的情感性“裁判”。
79.艺术形式:
形式创造是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体现为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的互动过程,结果是一部作品艺术形式的诞生。
80.关于文学作品的类型:
1.现实型文学2.理想型文学3.象征型文学
81.现实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82.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
1.再现性2.逼真性。
83.理想型文学: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84.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
1.表现性2.虚幻性。
85.象征型文学: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86.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
1.暗示性2.朦胧性。
87.关于文学作品的体裁:
1.诗2.小说3.剧本4.散文5.报告文学
88.诗: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89.诗的类型:
可以分成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
90.诗的基本特征是:
1.凝练性2.跳跃性3.节奏韵律性。
91.小说: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92.小说类型:
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
93.小说的基本特征是:
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94.剧本: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剧本可以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还可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等。
95.剧本的基本特征是:
1.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2.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3.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96.散文:
散文有广义的散文与狭义的散文。
97.广义的散文:
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
98.狭义的散文:
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
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和境遇的文学体裁。
99.散文的基本特征是:
1.题材广泛多样2.结构自由灵活3.抒写真实感受。
100.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101.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是:
1.及时性2.纪实性3.文学性。
102.典型:
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活语系统中显示出特征的富于鬼力的性格。
典型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103.特征化:
特征化是写实性作品中最基本的表现方法,即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一个人物或一种人物关系,高明的作家可以通过特征化使之变为传世之作。
104.意境: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105.意象:
意象,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106.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
1.故事2.叙述内容的存在形态。
叙述内容的内在动力是行动。
107.故事的四个成分:
1.事件2.情节3.人物4.场景。
108.表层结构:
表层结构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字面顺序研究作品中各个单元之间在作品本文中的关系。
109.深层结构:
深层结构是共时性向度,研究的是叙事内容中各个要素在叙述顺序背后的内在的关系。
110.叙述者的声音:
叙述者的声音是叙述动作在作品本文中的体现。
叙述者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就构成了叙述者声音的特点,不同的叙述风格也可以从叙述声音的差异上加以区别。
111.抒情性作品:
抒情性作品是一种主要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表现作家内心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一般与叙事性文学作品相对。
112.抒情性作品的两要素:
1.抒情内容2.抒情话语,在抒情性作品中,二者是直接融合的。
113.抒情内容:
抒情内容是指本文所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
它往往是一种体验、感悟或心境,具有无法用普通话语来充分表达的“不可言传”性。
抒情内容的这种朦胧性、含混性导致了它对抒情话语形式的直接依赖。
114.抒情话语:
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
它能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用声音和画面的组织形式来体现难以言传的抒情内容;抒情主体把抒情内容直接投射和转化在抒情话语之中,达到二者的融合。
而读者直接接触的也是抒情话语,通过抒情话语得以体悟抒情内容。
所以,抒情话语是欣赏和分析抒情性作品的直接切入点。
11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1.比喻2.象征3.倒装4.歧义5.夸张6.对比7.借代8.用典
116.比喻:
比喻是借它物(喻体)来表现某物(喻本)的修辞方法,它又可以被分为明喻、隐喻和借喻。
117.象征:
象征是以具体事物(意象)间接地表现思想感情,它是抒情话语最常见的修辞方式。
118.倒装:
倒装是诗句在语法上的错置,是惯常词序的颠倒。
119.歧义:
歧义就是一个或多个诗句包含多重意义,诗句的含混多义正表现了诗人“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心态,丰富了抒情话语的情感内涵,是产生“余味”的重要源泉。
120.夸张:
夸张是运用想象和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写出激昂之语,极为强烈地表现诗人非同寻常的感受。
121.对比:
对比是把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对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
122.借代:
借代是有在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互替换,或用一物代另一物,或用一部分代全体。
123.用典:
用典(又叫“用事”)是在诗词中借用故事来造句表义。
124.用典的三类:
1.神话2.历史3.文学典故
125.抒情角色:
抒情角色是指抒情作者在作品中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
1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主要指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27.抒情性作品的三个构成要素:
1.声音2.画面3.情感经验。
128.声情并茂:
声情并茂主要指抒情话语的声音组织与其表现的情感内涵相互协调融合的状态,具体表现为,抒情性作品中,音调与情调、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的高度一致,直接可感的声音组织成为抒情内容生动有力的象征性表现。
129.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主要指抒情性作品中描写的景物(画面)与情感内涵水乳交融般地结合,具体表现为抒情性作品中的景是情中之景,情是景中之情,写景之语成为象征性表现情感的写情之语。
130.节奏:
节奏主要指两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
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即节奏)。
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
节奏不仅限于声音层面,景物的运动和情感的运动也会形成节奏。
131.隐喻:
隐喻主要指不用喻词,喻体与喻本直接相合的比喻方法。
132.象征:
象征则主要指以具体事物(意象)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修辞方式,具体表现为不是用词语直接表现而是暗示情感意义的纯意象性抒情话语。
133.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134.文学风格定义的要点是:
1.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2.主体与对象的谐和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3.文体特色和言语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135.创作个性:
创作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