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居巢生态区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14312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巢湖市居巢生态区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巢湖市居巢生态区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巢湖市居巢生态区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巢湖市居巢生态区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巢湖市居巢生态区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巢湖市居巢生态区建设规划.docx

《巢湖市居巢生态区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巢湖市居巢生态区建设规划.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巢湖市居巢生态区建设规划.docx

巢湖市居巢生态区建设规划

巢湖市居巢生态区建设规划

 

巢湖市居巢生态区建设规划

(2005—2020年)

 

巢湖市居巢区发展改革委员会

二00六年三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居巢生态区建设的背景、基础条件分析

1.1生态区建设的背景

1.2生态区建设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1.2.1生态区建设的目的

1.2.2生态区建设的意义

1.2.3生态区建设的必要性

1.3生态区建设的基础分析

1.3.1现状分析

1.3.2生态区建设面临的问题

第二章生态区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步骤及编制依据

2.1指导思想

2.2基本原则

2.3总体目标

2.4规划建设步骤

2.5阶段性指标体系

2.6编制依据

第三章生态功能分区规划

3.1生态经济区划原则和目的

3.2生态经济区划

3.3分区概况与发展方向

3.3.1巢北生态经济区

3.3.2城郊生态经济区

3.3.3滨湖生态经济区

第四章生态区主要建设领域和重点任务

4.1   生态农业建设规划

4.1.1生态农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建设原则

4.1.2生态农业发展总体目标

4.1.3生态农业区划分

4.1.4生态农业产品体系建设

4.1.5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4.2生态林业建设规划

4.2.1生态林业的概念

4.2.2居巢区森林资源现状

4.2.3生态林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4.2.4主要建设内容

4.3生态工业建设规划

4.3.1生态工业概念

4.3.2居巢区工业发展现状

4.3.3生态工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4.3.4主要建设内容

4.4生态旅游规划

4.4.1生态旅游的概念

4.4.2居巢区旅游资源评价.

4.3生态旅游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4.4.4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4.4.5重点建设任务与内容

4.5生态城镇建设规划

4.5.1生态镇概念

4.5.2生态镇建设基本情况

4.5.3生态城镇建设指导思想

4.5.4生态城镇建设目标

4.5.5重点建设任务与内容

4.6水土保持规划

4.6.1水土流失现状、原因以及后果

4.6.2水土保持规划目标

4.6.3主要建设内容

4.7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规划

4.7.1规划原因

4.7.2规划目标

(1)工业污染防治

(2)城区环境综合整治

(3)水域环境保护

(4)矿山生态环境保护

(5)农村小城镇环境保护

4.7.3主要建设内容

4.8生态文化建设

4.8.1生态文化概念

4.8.2规划原则

4.8.3主要建设内容

第五章生态区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大项目

5.1生态工业工程

5.2生态农业工程

5.3生态林业工程

5.4生态旅游工程

5.5生态水系工程

5.6环境治理工程

5.7生态家园工程

5.8生态综合工程

5.9生态文化建设工程

5.10能力保障建设工程

第六章生态区建设的效益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6.1生态区建设的效益分析

6.1.1经济效益

6.1.2生态效益

6.1.3社会效益

6.2生态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6.2.1加强生态支持力建设

6.2.2加快发展驱动力建设

6.2.3强化政府调控力建设

第七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7.1生态区规划保障体制建设

7.1.1组织领导保障

7.1.2管理体制保障

7.1.3政策法规保障

7.1.4社会监督保障

7.1.5教育保障

7.2生态区规划保障能力建设

7.2.1人力资源保障

7.2.2资金保障

7.2.3技术保障

7.2.4管理信息系统

 

前言

生态区是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社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行政区域。

它是一个相对独立、又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区建设,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以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要求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建设生态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形式,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是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重要保证,也是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的重要组织形式,更是安徽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的具体要求。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我省开展生态示范区试点建设工作的逐步深入、生态乡镇与生态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及安徽生态省建设试点工作的启动等都为生态区建设奠定了基础。

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再治理”的老路,摒弃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居巢区按照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的要求,积极开展生态区建设。

建设生态区首先必须要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操作性强的、科学的总体规划,作为居巢生态区建设顺利进行的基础和指导。

为此,我们在进行初步资料收集和分析计算基础上,按照《生态区建设规划编制导则(试行)》要求,编制了《居巢区生态区建设规划》。

第一章居巢区生态区建设的背景、基础条件分析

 

生态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国内外生态建设中众所周知的经验与教训,促使人们不得不用新的理念、新的战略去设计区域中人口—资源—经济—环境这一复合生态系统。

建设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区,追求人与人、人与环境更高程度的和谐,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共识。

1.1生态区建设的背景

生态省建设势头迅猛。

生态安徽建设,是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运用科学的发展观作出的科学决策,是发挥我省资源优势,构筑发展新平台,树立发展新形象的客观需要,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维护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省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生态安徽建设,为居巢生态区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产业结构重组步伐加快。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正在迅速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居巢区的建材及新材料、轻工及食品、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体系已具雏形,而且居巢区临长江、环巢湖,水资源极为丰富,具备建成大耗水、大运量、外向型的产业群带基本条件,具有承接资本转移的重要载体优势,迫切需要解决好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

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到来。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

“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是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一个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科学判断。

同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本着“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来实现国民经济新的跨越式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

外商对长三角地区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成为世界及我国制造业基地的趋势日趋明显。

同时长三角自身也加速产业调整与升级,加速向中西部转移产业,居巢区迫切需要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迎来长三角辐射,加速经济大发展。

1.2生态区建设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1.2.1生态区建设的目的

居巢生态区建设的目的是在充分调查、分析居巢区基本生态特征和功能改变以及对未来生态需要预测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和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把居巢区作为一个完整的区域整体,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坚持推动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科技创新,坚持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等原则,构建居巢区产业生态系统,增强城镇生态调节功能,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全区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1.2.2生态区建设的意义

居巢生态区建设是居巢在新的历史阶段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经济迅速发展、物质文明空前繁荣的同时,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难题已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给在经济发展快车道上的居巢以启迪。

居巢生态区建设也是居巢融入国际潮流,加快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转变,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并为后代发展提供良好基础的根本之举。

居巢是安徽融入长三角和南京经济圈的最重要的滨江城区,是安徽省和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能源基地以及安徽省对外开发的窗口,居巢区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的发展在全省具有重要的意义。

1.2.3生态区建设的必要性

接轨世界经济的客观需要。

进入21世纪,全球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的共同目标,绿色消费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生态城区已被国内外众多城区确定为战略目标。

随着我国加入WTO,关税壁垒被打破,绿色壁垒开始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刚性制约,这将促使我国必须注重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主动融入国际潮流,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转变,并加快与国际惯例、国际标准接轨。

绿色文明已渗透到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融入长三角必然要求。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活力最充沛的地区之一,尤其是龙头城市上海,初步确立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地位,更是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岸经济发展的龙头。

对接长三角,就意味着站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

居巢区融入长三角必须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现五个统筹、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思想,对于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区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加速居巢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

尽管居巢初步形成了建材及新材料、轻工及食品、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的瓶颈约束加剧,必须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1.3生态区建设的基础分析

1.3.1现状分析

从整体上看,由于坚持不懈地进行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居巢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和生态脆弱性正在逐步改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有了一定的增强,自然资源的积累和生态的恢复开始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有利影响。

(1)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

居巢区位于安徽省中部偏东,江淮丘陵南部,巢湖之畔,地处东经117°25′-117°58′和北纬31°16′-32°之间。

东与含山县交界,南连无为,西北与肥东接壤,西南和庐江隔河相望,东北沿滁河同全椒为邻。

全境东西宽约50.8公里,南北长约80.6公里,全区总面积2063平方公里。

居巢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属巢湖蝶状盆地。

境内岗冲相间、丘圩交错、水网密布、沟河纵横、田连阡陌、水陆畅通。

气候。

居巢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特点是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据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降水量996.0毫米,气温16℃,最热月为7月、月均温28.7℃,最冷月为元月、月均温2.7℃,全年无霜期247天,日照时数为2106小时。

地形和地貌。

居巢区为江淮丘陵向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较为复杂,全区可分为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四个地貌类型。

总的地势是西北、东南高,中部低,沿巢湖形成蝶状盆地。

全区总面积2063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42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0.8%;岗地面积31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15.3%;丘陵面积76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37.3%;低山面积8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4.1%;巢湖面积46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2.5%。

土壤。

土壤以水稻土、潮土、黄棕壤、紫色土、石灰土为主,主要成土母质为湖相沉积物、下蜀黄土、河流冲积母质、各种岩类风化物残坡积母质。

植被。

居巢区植被属北亚热带落叶和常绿阔叶(针叶)林混交植被区,植被树种单一,主要为马尾松及部分火炬松、湿地松、阔叶林、灌木林零星分布。

据调查统计,2004年全区林业用地总面积50.2万亩,有林地四旁植树、城镇村庄绿化、绿色长廊、农田林网等折合面积35万亩,森林覆盖率18.8%;拥有森林活立木蓄积73.9万立方米;平原、江河圩畈区以粮食作物为主,主要作物有水稻、小麦、棉花、油菜、花生、玉米、山芋、大豆、芝麻等。

水文和水源。

全区水域面积为539.1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6%。

其中河流沟塘面积75.16平方公里。

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6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4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2亿立方米。

全区正常年份降水量约20.3亿立方米,形成地表径流250毫米,产水2.55亿立方米。

全区水库、塘坝调蓄容量为1.57亿立方米,每年约有1.2亿立方米径流资源流失。

地下水位较低,60厘米以下有63.6万亩,占耕地88.3%,30-60厘米有8.4万亩,占11.7%,且多分布在圩区低洼地带。

全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962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50%,是全省人均占有量(1100立方米)的87%;亩均水资源量为973立方米,是全省亩均水资源量(1050立方米)的92%。

本区外来水主要来自巢湖、长江两大水系,全区十二条河流分别与巢湖、长江相通,水源充沛,弥补了径流资源不足。

矿泉水大都埋藏很深,有的达100多米以下,水质冷。

半汤温泉和冷泉,日抽水量可达1050吨。

品种。

树木品种繁多,约350多种,分属66科。

常见的有马尾松、侧柏、杉木、大关杨、白榆、苦楝、臭椿、泡桐、刺槐、中槐、枫树、法梧、柳树等。

水果品种有石榴、梨、桃、李、杏、葡萄等。

经济林树种有油桐、油茶、枣、柿、乌桕、板栗、核桃、栓皮栎、杜仲、青檀、桑树、茶叶等。

草本植物以禾本科、菊科、蔷薇科、毛茛科为主。

陆生野生动物200多种,如草獐、猪獾、狗獾、野兔、刺猬、乌梢蛇、斑雀等。

农作物品种近300种,粮食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棉花、瓜菜为主。

牲畜以猪、牛、羊为主,家禽以鸡、鸭、鹅、鸽、蜜蜂为主。

水产以鱼、鳖、虾、螃蟹、螺、蚌为主。

水生植物以芦苇、菱角、莲藕、茭白、慈菇为主。

旅游。

居巢区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众多,是皖中旅游胜地。

境内有山、有水、有岛、有泉、有洞。

尤其是八百里巢湖水域辽阔,波光帆影,沿湖山峦耸立,湖中孤岛突兀,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景色万千。

(2)社会经济状况

人口与行政概况。

全区下辖12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310个村委会及居委会。

2004年全区总人口86万,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52.0%和48.0%,人口自然增长率4.86‰。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农业克服了多种自然灾害稳步发展,工业在全区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大,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2004年全区生产总值4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5%,农业总产值12.19亿元,同比增长9.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7.2亿元,同比增长22.5%;乡镇企业营业收入77亿元,增长11.1%;财政收入1.89亿元,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65亿元,增长1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5亿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2801元,增长9%;在经济总量显著增加的同时,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经济运行质量已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大,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步伐缓慢,农民收入仍然较低,城镇化水平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市场体系不健全等。

社会发展。

居巢区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基础设施较好,截至2004年底,全区各类学校314所,在校学生13.9万多人,教职工6079人,其中小学265所,在校生7.1万人,普通中学49所,在校生6.5万人,职业高中3所,在校生2037人,中等师范学校1所,在校生559人,公办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567人。

教育规模、质量及科研水平在省内属上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全区共有全民集体医疗卫生机构49所,拥有床位总数3012张,截至2004年度,全系统共有在职职工388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490人,中高级职称1218人,个体医疗机构281家。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劳动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3)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城镇生态环境状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居巢区坚持依法保护环境,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全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为3.5平方米,不及全国城镇人均绿地面积的一半。

虽然全区大部分集镇环境空气质量较好,基本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二级标准,符合农村环境功能区的质量要求。

但是,由于城镇内部总体布局不合理,城镇功能体系混乱,环境功能分区不明确,城镇面源污染较严重,给排水系统及信息系统不健全,或严重缺乏,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基本未治理,直接排往地表水环境,致使一些中心镇建成区内地表水环境质量低下,达到或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Ⅳ类标准。

一些城镇骑路而建,受频繁来往车辆的影响,不仅扬尘大,噪声声级值高,加之工业企业零乱分布,至使局部环境空气质量和声环境质量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以及《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93的Ⅲ类标准。

因此,居巢区总体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但集镇生态经济条件亟待改善。

农村生态环境状况。

全区农村生态环境总体水平在提高,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开始起步,沼气利用率和农村家畜排泄物处理率逐年提高。

全区有3个省级生态示范镇和10个区级生态村,黄麓镇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命名为“2004年度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全区各类标准化和无公害食品基地种植规模近10万亩。

但农药、化肥、农用地膜施(使)用量的大幅上升,且呈继续增长态势;农村畜禽养殖场产生的污水大部分未经处理而直接排至附近地表水体,造成农村面源污染增加;农村能源结构的改变,造成大量的农作物秸杆被田头焚烧,造成空气污染。

这些情况短时间仍难以遏制。

水域生态环境状况。

居巢区沿湖圩区,素有江南水乡之称,沟渠纵横,河网密布。

巢湖在辖区内面积达463.78平方公里,为全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2004年巢湖水质良好,符合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水质中主要指标DO、CODMn、NH3-N年平均值分别为8.76mg/l、4.08mg/l、0.38mg/l;挥发酚和氰化物、总Hg、砷化物、Cr6+、Pb等六项毒物指标浓度值均低于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但部分河流湖泊由于农业面源污染、农灌污水及小城镇居民和乡村农民生活污水的流入,致使局部湖水水质下降。

此外,一些中心镇建成区内地表水环境质量低下,达到或超过Ⅳ类标淮,水体富营养化明显,水葫芦、水花生等丛生,局部水面甚至散发出植物腐臭味,亟待治理。

陆域生态环境状况。

居巢区土壤多为黄棕壤和红壤,土层深厚肥沃,保水透气性强,适宜多种植物生长。

土壤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现象不明显,但酸化耕地面积有增加的趋势。

居巢区属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林植被区,天然林面积较少,仅占林地面积10%,且天然林在逐年减少。

一些地区由于对森林资源管理的意识不强,护林力度不够,毁林和非法征占林地现象仍时有发生,森林火灾面积也在呈逐年上升趋势。

由于林地覆盖率仍较低,特别是圩区林网较为稀少,护堤防浪林损失严重,部分流域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仍未发生根本变化。

此外,域内有众多小型矿山开采企业,矿产开发中压占、挖损破坏一定规模的林地和其它土地资源,造成了水土流失。

(4)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从“九五”开始,居巢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工业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有所下降,但工业结构性污染仍存在,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比较突出,汽车尾气污染呈上升趋势。

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本区为农业区,工业以建材、机械、轻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2004年废气排放容量170亿立方米,城市工业废气处理率85%。

2004年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一级至二级水平,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达到国家一级空气质量标准,总悬浮颗粒物达到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汽车尾气排放达标率68.1%,工业二氧化硫和粉尘排放合格率在94%以上。

但由于城镇机动车辆发展较快,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城区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矿山开采、水泥厂等企业的增加,造成以粉尘、煤烟为主的大气环境污染。

农村秸秆露天直接焚烧也污染农村大气,使农村生态环境恶化。

水环境质量状况。

2004年城市饮用水源达标率大于98%,水质的十项主要指标年际变化不大,其中:

溶解氧浓度值年平均为7.6mg/L,化学需氧量(COD)年平均浓度值为3.1mg/L,氨氮浓度平均值为0.070mg/L,挥发酚和六项毒物指标氰化物、总汞、砷化物、六价铬、铅、镉浓度值均低于国家饮用水Ⅱ类标准。

2004年全区废水总排放量为3800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800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2000万吨。

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90%,全区工业企业基本实现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

但巢湖水质偶也超标,主要原因是城市排污口的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及农用化肥农药等有机物质污染影响所造成,控制巢湖水质污染刻不容缓。

同时存在着部分乡镇农村饮用水质量低下的问题。

此外,居巢区地处亚热带地区,降雨变率较大,时有水涝与水旱发生;湖泊湿地在萎缩。

声环境质量状况。

2004年城区主要交通干线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70分贝,在监测的道路中,声级超过70分贝的占监测道路总长度的1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分贝,各类功能区噪声基本达到国家标淮。

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全区各类土壤pH值为4.8-7.5,耕地土壤以水稻土面积最大,占耕地面积的75%。

随着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全区土壤污染较为严重,部分土壤存在板结和农药残留问题。

矿产资源环境状况。

现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有白云岩、石灰岩、砂岩、煤、太湖石、粘土、铁、铜、磷矿、砖瓦粘土、陶土、地下热水等,其中石灰岩储量达11亿吨。

由于对矿藏资源的开采主要重视经济效益,粗放经营,轻视保护利用,资源开发的效率低下,一些地方环境污染严重。

矿产资源的开发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破坏土地、露天采石和制砖瓦粘土增加大气中粉尘量和水土流失程度等。

如据2004年矿产资源调查,全区矿产资源开发共破坏土地总面积为2.73万亩,矿山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达19.56万吨,其中,散兵、银屏钓鱼矿区和分布在凤凰山街道、散兵、高林、坝镇、银屏镇等地的小水泥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较差,亟待改进。

生物环境状况。

居巢区地理条件优越,地貌类型多样,江河湖塘交织,为植物和动物的繁殖与衍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但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

森林资源相对缺乏,质量不高。

全区人均森林面积仅占全国人均水平的32%和世界平均水平的6%。

森林覆盖率偏低,林分质量差,平原圩区林网稀少,护堤防浪林损失严重。

森林资源中松、杉及经济林约占55%,次生林约占15%。

此外,由于各项建设用地所造成的林地和湿地资源的减少,毁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导致了动植物生物多样性下降,特别是珍稀动物所剩无几,生物环境保护亟待加强。

固体废弃物质量状况。

2004年全区共产生工业固体废物0.75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0.6万吨。

此外,城镇生活垃圾如处理不当或不能有效进行处理,也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酸雨。

2004年全区降水年均pH为6.7,酸雨频率0.25%。

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均在0.05mg/m3。

自然生态保护状况。

受种植业使用农药、化肥随水流失的累积影响及养殖业规模日益扩大,局部水环境面临压力。

区域性的资源开发造成植被、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仍然严峻。

1.3.2生态区建设面临的问题

(1)自然制约因素较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