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研究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00934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前人研究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前人研究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前人研究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前人研究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前人研究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前人研究_精品文档.doc

《前人研究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人研究_精品文档.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前人研究_精品文档.doc

5

2、前人的研究及研究现状

国内和国外对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都不是很多。

国内主要有马月兰(2000)、王爱华(2001),还有唐玲(2004)、吴建设(2003)

等。

马月兰的主要成果是研究了中美拒绝策略的共性(马月兰,2000)

2

她先

提出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各自的范围。

她指出,直接拒绝是一种通过含有第一人

称的否定句和明确的行为动词来实施的言语行为;而间接拒绝是,表示句子功能

的行为动词不出现,而是根据语用原则,共知信息,推导出说话者的拒绝意愿。

在此基础上,马月兰进一步研究了拒绝策略。

她运用语用学理论,通过对5个拒

绝语语境的归纳分析,总结出11种间接拒绝策略,从而说明中美间接拒绝策略

的共性,为英汉两种语言的学习者和第二外语学习者提供可行的拒绝策略。

11种属于间接拒绝策略如下:

1、回避策略:

拒绝者只是不理请求者的请求,而取表面含义。

2、转移请求者的注意力:

引起一种请求者感兴趣的另一话题,从而使请求者将

注意力从请求转向其它目标。

3、推迟策略:

把决定推到以后,希望请求者能忘掉。

4、批评教育策略:

找一些与此有关的处世标准来暗示请求者这种请求是不合适

的。

5、建议策略:

给出多余信息,这种多余信息一方面暗示拒绝,同时又体现出对

对方的关心,使对方受惠,显得礼貌。

6、假同意策略:

这种策略从字面意义看是一种接受,但在当时语境下则是一种

拒绝,说出自己认为不真实的话,或者允诺将来接受请求。

7、暗示策略:

主要是为了避免与请求者直接冲突。

比如:

我已经约了客户。

8、模糊表达法策略:

说话晦涩,避免直接冲突。

9、开玩笑策略:

一般用于好朋友之间,或上级对下级拒绝时,故意说一些伤害

对方面子的话,或故意逗弄对方。

10、客观策略:

指说话人不能控制的策略

11、主观策略:

拒绝者说出拒绝是他的主观意愿。

陈述处事原则为主观策略的一

2

参见马月兰,2000.6,“中美拒绝语策略共性比较研究”,第8卷,第2期。

6

种常见形式。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及通过对汉语的拒绝策略和美语的拒绝策

略的对比分析,马月兰最后总结出,汉语拒绝语和美语拒绝语存在着语用等值群。

在特定的语境下,有许多拒绝策略共存。

因此,无论是在汉语中还是在美语中,

拒绝策略存在着很大的相似,在特定的语境下这些拒绝策略也传递了相似的语用

信息,这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提供了顺利交际的可能性。

另一个学者王爱华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

她主要研究了英、汉

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调查研究了英汉拒绝言语行

为直接性层面。

她将每一个拒绝言语行为序列划分为三个层面,即中心言语行为、

辅助言语行为和修饰语,每一个层面又分为多种类型。

指出“拒绝言语行为一般

由多个语义成分构成,从而形成一个序列。

中心言语行为是实现拒绝言语行为的

中心,辅助言语行为用以辅助拒绝言语行为的实现,修饰语则用以修饰中心言语

行为和辅助言语行为。

辅助言语行为出现在中心言语行为之前或之后,用以减轻

或加重拒绝之力,但不影响中心言语行为的直接性程度。

”(2001)

3

“所谓直接

性就是说话者的意图与话语字面意义之间的透明程度。

修饰语主要在称呼语、指

示词语、句法结构和词汇中表现出来。

”(2005)

4

她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出

结论:

语言越间接越礼貌,但并不是所有的间接拒绝言语行为都礼貌,要看具体

的语境。

影响言语行为的因素有社会距离、社会地位、行为难易程度以及情感,

但作用于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方式不完全相同。

间接拒绝言语行为在两种语言

中都是首选,但中国人比美国人更间接。

国内学者唐玲(唐玲,2004)

5

提出,“拒绝言语行为序列一般包括起始行为

语、辅助行为语、中心行为语三个部分。

其中,中心行为语是实现拒绝的核心部

分,表示直接拒绝。

中心行为语可以是含有第一人称的否定句或含有明确的表示

拒绝的行为动词的成分。

直接拒绝通过含中心行为语的句子来实现,或通过有否

定的能力或意愿的句子来实现。

”(唐玲,2004)。

她通过三个例句分析了直接拒

绝。

分别为:

谢了,我不去看电影。

(“我不去”为第一人称的否定);我拒绝你

的请求。

(“拒绝”为明确的行为动词);对不起,我不能去。

(“不能”为否定能

力或意愿)。

同时,她把不含中心行为语,没有表示否定能力或意愿行为动词的

3

参见王爱华,2001.5,“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调查”,《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3卷,第3期。

4

参见王爱华,吴贵凉,2005.1,“对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直接性层面的调查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

科版),第6卷,第1期。

5

参见唐玲,2004,“汉语间接拒绝言语行为的表层策略分析”,《广西社会科学》,第10期。

10

际中使双方感到受尊重,同时反过来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

当然,人们并非在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对任何人交际都要恪守礼貌原则的,例如在紧急或意外事

件中,在激烈的争辩或紧张工作的场合,或者在十分亲热友好的朋友间不拘礼节

的谈话中,礼貌原则可能会让位于话语的内容,屈居次要地位。

”(《语用学概论》,

1987,97)。

本文对强烈拒绝的分析体现了这一原则,不是每种拒绝方式都考虑

了对方的面子,在特殊的语境中,说话者也会不自觉地使用委婉拒绝以外的强烈

拒绝。

因此,礼貌原则完善了“会话含意”学说,它和合作原则的关系是相互益

补的关系。

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布朗和莱文森于1978年提出,礼貌其实是一个面子

问题,并阐述了著名的“面子理论”。

他们认为:

礼貌是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面

子带来威胁的意图的表达,即为听话人和自己的面子需要所做的努力。

他们借用

Coffman(1967)的面子概念来解释礼貌这一现象。

Coffman把面子分为积极面

子和消极面子。

积极面子是交际者希望得到对方的同意、认可或赞许。

而消极面

子是交际者不愿被对方反驳或阻止的希望。

布朗和莱文森认为礼貌就是用以满足

交际双方积极与消极面子或消除威胁对方积极与消极面子的行为手段。

简单地

说,他们的面子观便是一种面子维护和策略。

布朗和莱文森还提出,拒绝言语行为是一种最能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它同

请求言语行为一起被称为“威胁面子行为”(FTA),因为它们在本质上和交际者

的面子相悖。

请求言语行为伤害了对方的消极面子,而拒绝言语行为便是伤害了

对方的积极面子,所以需要有策略地拯救。

但是他们还指出,在具体语境中某行

为面子威胁程度的大小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对决定策略的选择起重要作用的分

别是社会距离、社会权力、行为的难易程度。

以上理论构成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同本文对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有直接关

系。

9

3、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文依据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和布朗、莱文森的面子理

论。

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哲学家J.Austin。

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在

其著名著作《论言有所为》中提出这个理论。

在何自然的《语用学概论》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

“言语行为与前提、含义

等一样,是语用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

从句法或逻辑-语义的角度看待语言,只

能解决‘言之所述’,而从语用的角度看待语言,则可解决‘言之所为’。

言语行

为不单指‘言之所述’,而且指‘言之所为’,甚至涉及‘言后之果’,即‘所述’、

‘所为’之后给言语对象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语用学概论》,1987,132)。

J.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以此作为关注的中心,他把言语行为分为三个层次,即言

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即所谓的‘言之所述’、‘言之所为’、‘言后之果’。

本文所要研究的拒绝言语行为也同时包含了拒绝语的言内行为、言外行为以及言

后行为三个层次,尤其是言后行为,即拒绝语所带来的交际后果,是本文所要关

注的方面。

在表达拒绝言语时如何考虑到拒绝语所带来的交际后果,正确使用拒

绝言语行为,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所在。

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进行交流是因为他们都遵守了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

使双方在会话中相互配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这就是合作原则。

这个原则

由美国哲学家格赖斯于1967年在他的会话含义理论中提出,即质的准则、量的

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

他认为,为了达到交际成功的目的,交际双方都该

遵守合作原则,否则交际很难顺利进行。

但格赖斯还注意到人们在实际会话中常

常不遵守这些准则,有时故意违反某些准则,但他并没有充分解释为什么人们既

要遵守又要违背合作原则的语言现象。

为此,英国著名学者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来救援合作原则,解释了合作原则

无法解释的问题。

利奇指出人们违反合作原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礼貌,于是他提

出了礼貌原则。

利奇效法格赖斯划分合作原则范畴那样把礼貌原则分成六大类,

即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

利奇认为,

这些礼貌准则是人们在交际中一般都遵守的礼貌原则,并且他得出其中的规律,

“说话人在说话时往往尽量多给别人一点方便,尽量让自己吃一点亏,从而在交8

Liao&Bresnahan(1996)

8

设计了六个表示请求的场景,以美国和中国台湾

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考察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景时,是否会拒绝以及

如何表达拒绝的意图。

通过调查,他们对美国和中国台湾的拒绝策略进行对比研

究。

最后提出中国拒绝策略的假设,即“点到为止”。

他们解释说,东方国家之

所以较少使用拒绝策略是因为东方人都希望尽快结束这种尴尬场面,于是“点到

为止”是最好的办法。

同时还提出了24种拒绝策略。

还有几篇优秀硕士论文也做了有关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但他们的研究主要

设定在比较方面,比较英汉拒绝策略使用的差异,特别是使用频率上的差异,同

时从文化因素上分析存在差异的内在原因。

在调查研究中,他们主要探讨了社会

地位对拒绝策略选择的影响作用。

因此,问卷设计以社会地位为控制因素,分别

以说话者相对听话者社会地位高、平等、低来设计语境,调查中西方社会地位对

拒绝策略选择的影响的差别。

比如,王迪(2005)通过“语篇补全测试”模式,

对在不同教育和文化背景下的美国和中国两所大学的一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他把拒绝言语行为设定为拒绝要求、邀请、给予和建议四类,考虑社会地位对拒

绝策略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中国学生采用的拒绝策略比美国学生少,倾向于使用

更多的间接策略。

而且,中国学生对对方的社会地位很敏感,拒绝上级和下级采

取明显不同的策略:

对上级多采用理由,道歉和提供选择等策略;对下级多采用

给出,劝阻对方和直接拒绝等策略。

而美国学生所采用的策略多为给出理由和直

接拒绝,比中国学生更直接,选择拒绝策略与社会地位无必然联系。

8

参见姚俊,2003,“从英汉拒绝策略的语用对比看中西方文化差异”,《山东外语教学》,第1期。

7

拒绝语界定为间接拒绝。

她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受试者所采取的拒绝方

式,她的问卷调查结果为:

在被调查者的问卷中收集到157条拒绝语,其中强烈

拒绝28条,占总数的17.8%;委婉拒绝129条,占总数的82.2%;直接拒绝14

条,占总数的10.8%;间接拒绝143条,占总数的89.2%。

通过这些数据,她分

析了中国人使用拒绝策略的特点以及直接拒绝、间接拒绝同强烈拒绝、委婉拒绝

之间的关系。

“数据表明中国人在拒绝时常常采取委婉的方式,更多使用间接拒

绝的方式;委婉拒绝主要通过间接来实现,即使强烈拒绝也可能采取间接的方式,

不愿直接拒绝对方,严重威胁对方面子。

当然,间接拒绝的方式不一定总是委婉

的,如在强烈拒绝的例子中,有的被调查者使用反问或一些修饰语、附加语较少

的简单句式,从而使拒绝意愿较直接拒绝更强烈。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