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考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06959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现代史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世界现代史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世界现代史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世界现代史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世界现代史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现代史考试.docx

《世界现代史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现代史考试.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现代史考试.docx

世界现代史考试

1.巴黎和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帝国主义为与战败国订立和约、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而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

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协约国27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商定与战败国的停战事宜,苏联被排斥于会议之外。

2.凡尔赛体系

从1919年召开巴黎和会到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的和平条约,构筑了新的战后国际关系体系。

英法在欧洲确定了其统治地位,美国则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确定了其优势地位。

3.华盛顿会议

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等9国参加了在华盛顿召开的远东国际会议,会议由美英法意日五国所把持控制。

4.1905年革命

俄国第一次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十世纪初,俄国内外矛盾极其尖锐,1905年1月9日(俄历),沙皇政府枪杀彼得堡工人的严重流血事件,导致革命的爆发。

5.二月革命

1917年3月10日,彼得格勒工人的罢工已经发展成为政治罢工。

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彼得格勒委员会发出传单,号召起义,打倒沙皇专制政权。

6.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

十月革命是经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

革命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资产阶级俄国临时政府。

7.战时共产主义

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其目的是动员一切力量和资源来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

8.新经济政策

苏联在一九二一年由国内战争转变到和平经济建设时所实行的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

9.农业集体化

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为宣导共产主义,於1930年1月5日所推行的政策。

1934年苏联政府宣布农业集体化基本实现。

10.斯大林体制

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是俄国和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11.《洛迦诺公约》

20年代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订立的边界保证与仲裁协定。

其他条约则约定了法国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之间的边界保证。

12.裁剪海军军备会议

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盛顿会议上就限制远东地区其海军规模而订立的国际条约。

经过协商,美英法意日五国商定了其海军装备的发展比例是5:

5:

3:

1.75:

1.75这一总原则。

13.《白里安—凯洛格非战公约》

1927年由法国外长白里安、美国国务卿凯洛格提倡,法美英比德波意捷日等国于1928年8月27日在巴黎签订。

规定禁止缔约国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手段,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

14.十一月革命

1918~1919年以工人阶级为主体,广大革命群众参加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意志帝国的经济陷于崩溃,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国内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15.魏玛共和国

德意志第一个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共和国。

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德意志帝国后,于1919年2月6日在魏玛召开国民议会,选举F.艾伯特为总统、P.谢德曼为总理。

16.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

匈牙利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

1918年11月匈牙利共和国成立后,资产阶级政府因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而无力执政。

1919年3月21日由匈牙利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执政,成立苏维埃共和国。

17.“米骚动”

1918年夏,日本因米价暴涨而引起的群众暴动。

以富山县渔民的斗争为开端,不久即席卷全国。

18.“政党政治”

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

19.经济大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它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

20.罗斯福新政

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缓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大萧条,立即开始推行“新政”。

罗斯福的“百日新政”是美国历史上一次空前重大的资本主义改革。

22.纳粹党

德国法西斯政党。

希特勒为总理后,成为执政党。

不久建立一党专政,实行法西斯恐怖统治。

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23.凯末尔革命(1919~192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民族独立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24.卡德纳斯改革

墨西哥总统拉萨罗·卡德纳斯在其任内(1934—1940)实施的资产阶级改革。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严重影响了墨西哥社会经济,,国家财政极其困难,失业剧增,社会矛盾尖锐。

25.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0--30年代印度人民法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一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在国大党领导下,从1920年8月开始,印度爆发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6.西班牙共和国

小胡子和意大利对内战干涉有限,共和派胜利后,建立西班牙社会主义共和国,相当孤立,西方很少与其接触。

27.《慕尼黑协定》

1938年9月29日,德、意、英、法首脑背着捷克政府签订《慕尼黑协定》,向德国出卖苏台德地区。

一向把英、法奉若“保护神”的捷克政府,在德国限定时间内,被迫接受了慕尼黑协定。

28.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正式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3个法西斯国家沆瀣一气,组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30年代,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通过一系列双边或多边国际条约而构成的法西斯侵略扩张体系。

29.德意“钢铁同盟条约”

德国、意大利之间的军事政治同盟条约。

1939年5月22日在柏林签订,同日生效,有效期10年。

30.《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条约。

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将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

33.《开罗宣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1月22~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会议。

《开罗宣言》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

34.德黑兰会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会议。

会议讨论了盟军消灭德国武装力量的各项计划以及安排战后和平与合作等问题。

35.雅尔塔会议

又称克里米亚会议。

1945年2月4-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

36.旧金山会议

1951年9月4日,美国单方面邀请了52个国家,在旧金山举行对日和会。

旧金山会议完全是美国力图扶持日本、打击和孤立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迅速在亚洲建立起冷战秩序的重要产物。

37.波茨坦会议

也叫柏林会议。

1945年7月17日-8月2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后期为艾德礼)和三国外长为处置德国和解决对欧洲及其他问题的安排在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的会议。

38.联合国

1945年成立的全球普遍性的国际政治组织。

英文简称UN。

联合国筹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1942年元旦,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26个国家为协同作战,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的名称由此而来。

39.《联合国宪章》

1942年是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这一反法西斯《联合国家宣言》。

宣言的签订,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后形成,同时也为战后联合国组织的建立奠定初步基础。

41.凯南电报

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凯南发给美国国务院的长篇报告。

报告分析了苏联的内外形势,提出一整套针对苏联的“遏制”政策。

42.诺维科夫报告

诺维科夫报告是根据莫洛托夫的具体指示写成的,它只是指出了美国对外政策意图,却忽视了苏联领导人所关心的一些重要问题。

44.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日益暴露;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45.日本的民主化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在美国占领当局主导之下进行的日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司法等广泛领域的民主主义改革。

48.埃及“七月革命”

1950年初,成立自由军官组织执行委员会,纳赛尔当选为主席。

1952年1月6日,开罗军官俱乐部管理委员会进行改选,自由军官组织的代表以多数当选,同时借故作人事调动,企图分散自由军官组织的力量。

50.匈牙利“十月事件”

发生于1956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是匈牙利民众对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政府以及其亲苏政策不满,从而自发进行的全国性革命。

51.波兹南事件

波兹南事件是波兰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针对波兰统一工人党政府的大规模罢工事件,因发生在波兰中西部城市波兹南而得名。

事件爆发于1956年6月28日,于同年6月30日结束。

53.“新东方政策”

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的改善与苏联、东欧关系的外交政策。

即坚持联邦德国在国际上代表整个德国,拒不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边界和民主德国,除苏联外不与任何同民主德国建交的国家建立和保持外交关系。

54.西欧共同市场

15个成员国该组织在经济一体化方面作出许多决策,取得众多效果,对外统一关税,实行农产品自由流通,建立货币联盟和共同体内部工业品自由贸易。

46.欧洲共同体

又称“欧洲经济共同体”。

1958年1月1日成立,由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共同发起。

1986年后,发展到15个成员国。

55.亚非会议

亚非29个国家的领导人在印尼万隆举行了亚非会议,会议在“求同存异”的氛围中,发表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立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主要内容的十项原则。

56.不结盟运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铁托、尼赫鲁、苏加诺、纳赛尔等提倡不结盟主义。

后由埃及、南斯技夫、印度、印度尼西亚、阿富汗五国发起,于1961年6月在开罗召开不结盟国家会议筹备会。

57.七十七国集团

七十七国集团(Groupof77)是一个为扭转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被动地位的经济组织,于1964年成立。

77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在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剥削、掠夺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国际集团。

1979年成员国已增加到120个。

58.戴维营会谈(1959年9月15日至28日)

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同美国总统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在离华盛顿100公里的美国总统别墅戴维营举行了三天会谈,并发表了会谈公报。

59.U—2飞机事件

1960年5月一日苏联击落一架美国U-2飞机并生俘飞行员,美国在编造三次谎言之后承认这是总统命令的对苏联进行的侦察活动。

62.柏林墙事件

1961年8月13日,苏联和民主德国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并从15日起沿着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在东柏林境内修筑起一道“柏林墙”,西柏林人进出东柏林都要经过边境站的检查,还需办理入境手续。

63.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

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

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

64.《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是一个限制核武器试验的国际条约。

该条约禁止了除在地下外的一切核武器试验。

其目标是减缓冷战期间的军备竞赛,和防止核武器试验造成地球大气中过量的放射性尘埃。

65.《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又称“防止核扩散条约”或“核不扩散条约”。

于1968年7月1日分别在华盛顿、莫斯科、伦敦开放签字,当时有59个国家签约加入。

该条约的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

66.新联邦主义政策

1-实施最大规模的减税计划2-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3-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推动私营福利的发展4-1983年推出:

战略防御“计划5-控制财政赤字,放松对企业的控制。

75.新思维(=82상관)

新思维是前苏联最后一任最高领导人,是因为苏联无力承担军事竞赛,经济恶化、政治僵化、国家生活失去活力的结果,实际上承认了苏联和平竞赛和军备竞赛的失败。

76.尼克松主义

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

这个主义是尼克松政府多极均势外交的指南,在其任内,美军退出了越南战场,改善了中美关系,把战略重点转向苏联,从而调整了美国的国际地位。

 

77.“缓和”

泛指紧张的国际关系和国际局势的和缓与松弛。

特指20世纪念70年代前期、8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和美苏关系的和缓。

美、苏关系的缓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

78.欧安会

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是欧洲国家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非欧洲成员国讨论欧洲安全与合作问题的国际会议,简称欧安会。

1973年7月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开始。

参加会议的有33个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和加拿大。

79.中美《上海公报》

中美两国政府于1972年2月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期间在上海发表。

双方就国际形势阐明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关于台湾问题,双方“确认从台湾撤走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80.“布雷顿森林体系”

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

81.“新遏制政策”

里根上台后提出以“以实力求和平”为核心的新的“遏制”政策。

1985年里根第二任期开始,特别是1987年以后,美苏关系有了很大改善,被认为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即第二次缓和时期。

82.外交“新思维”(=75상관)

外交新思维确实使苏联成功地改善了同中国等国家的关系,从阿富汗撤军,成功实现了战略收缩。

但外交新思维忽视了国家利益,过于强调全人类的利益,西方国家一方面鼓励新思维,一方面加紧对苏东的和平演变。

83.非洲统一组织

1963年5月22~26日,31个非洲独立国家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首脑会议。

会议于5月25日通过了《非洲统一组织宪章》,决定成立非洲统一组织(简称非统组织或非统),确定5月25日为“非洲解放日”。

86.东南亚国家联盟

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东南亚联盟。

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87.北美自由贸易区

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合组成的贸易集团,成员国之间经济上既有较大互补性和相互依存性,又有明显的不对称性。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对北美、拉美,以致对冷战结束后新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

88.欧洲联盟

简称欧盟(EU),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荷卢比三国经济联盟、欧洲共同体、欧盟。

91.布莱尔主义

布莱尔以锐意改革、主张“新工党,新英国”、倡导走第三条道路而起家,人们习惯上把他1997年执政以来所采取的相关政策称为“布莱尔主义”。

92.“第三条道路”

是创新的“社会-民主党”政治,是进步左翼传统价值观中的社会公正,平等和团结等基本理念的发展,来源于欧洲的传统“社会”思想,是美国式的资本主义与北欧国家的平等与保障社会体系相结合的产物。

1.世界史的含义,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及分期问题。

世界史是人类社会在彻底摆脱相互隔绝和闭塞得状态之后,世界各民族和各国家在越来越密切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将本民族和本国原有的纵向式和分散化的发展进程纳入横向式和整体化的世界发展进程之中的历史。

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有相当多的学者到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相继提出了20世纪初开端说,1914年

开端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开端说。

分期

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初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是战争,危机和革命的年代。

第二个阶段是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初,这是冷战,霸权,竞争与崛起的时代。

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20世纪末,这是争取和平与发展和革命的年代。

 

2.综合评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一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从根本上来讲,并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

仍然是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

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斗争更加成熟,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之初,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已经开始冲击这种资本主义的新秩序。

而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的苏联,却能打破外来干涉和颠覆,也说明了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生命力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不稳定性。

改变了欧洲及亚太地区的政治格局

1.德俄奥土四大帝国被摧垮

2.德国面积缩小,且东西互不连接

3.欧洲出现7个新兴国家

激起了帝国主义之间的新矛盾,埋下了新世界大战的祸根1.激起德国的复仇情绪2.战胜国内部因分赃不均,矛盾重重3.美日冲突,埋下太平洋战争祸根

3.分析斯大林体制的形成原因。

(一)客观因素

1.俄国专制主义历史传统。

林治华考察了自基辅公国建立至斯大林时期专制制度的发展历程,指出:

在俄国,中央集权制的封建专制主义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专制君主沙皇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虽然十月革命推翻了这种封建专制政权,但是这种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根深蒂固,它的影响既广泛又深远。

2.落后的经济文化。

20年代末期,工业仅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5%,是一个典型的落后农业国。

经济落后,必然带来文化落后,而“经济文化落后是中央集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3.国内阶级斗争。

毕克、周必文指出:

“长期的党内斗争是斯大林时期苏联高度集中政治体制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4.国际环境的影响。

一般认为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诞生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中,被西方称为“红色的孤岛”。

(二)主观因素

1.斯大林个人因素。

长期以来,学者们在分析“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原因时,常常强调斯大林个人因素的作用。

如沈学善认为,斯大林的粗暴专横、权力欲极强的品格,使他固执己见,讳疾忌医。

当他感到自己的错误威胁其地位、威望时,他往往采取高压手段清除对手,压制不同意见,并伴之个人崇拜,以维护其权力

2.错误的理论指导。

姜长斌则认为,把“斯大林模式”仅仅归因于个人品质,显然是不够的,实际上,支持“斯大林模式”的,是一整套的思想理论体系,即他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和文化思想。

 

4.比较一战与二战在爆发原因以及历史影响上的异同。

(1)爆发的原因不同:

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①但一战爆发是因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而导致了两大敌对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②二战爆发是因为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意、日为了摆脱危机建立或加强法西斯政权,再加上英、法、美推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的结果。

(3)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

①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5.凯末尔主义和甘地主义的比较分析。

甘地主义和凯末尔主义属于不同类型的民族主义思潮i,前者为“宗教道德型”,后者为“世俗改革型”。

(1)政治独立的涵义不同

1-对独立程度的理解不同。

甘地的独立目标有很大的仲缩性,妥协性,并带有浓郁的宗教道德气息。

而凯末尔的独立目标是全面的,鲜明的,具有现代气息。

2-国家观不同。

在国家的领导权上,甘地奉行超党权政治,凯末尔则坚持党权政治。

此外,甘地的思想主张把宗教政治化,而凯末尔坚决反对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

(2)政治思想的实现途径不同。

甘地实现其政治思想的策略方式是温和的,印度式的,渗透着浓厚的宗教的色彩;凯末尔的斗争策略方式是激进的,普遍性的。

(3)政治思想的实践效果不同。

甘地的政治思想还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从长远的实践效果来看,对人民群众的真正觉悟和阶级觉悟的提高只能是弊多利少。

而凯末尔一直领导着土耳其的独立运动和世俗化改革,在长期的改革实践中,他不断充实,完善他的政治思想,并且一直坚决地将自己的政治思想贯彻,实施。

还有有国情的差异,宗教的因素,出身环境和成长经历的差异。

 

6.评述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影响。

因为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所引起,不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就不可能消除这一基本矛盾。

而罗斯福新政的实施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和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它不可能根除经济危机。

但它在很多方面确实产生了积极影响:

①直接影响:

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

②间接影响:

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经济危机期间活跃起来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深远影响:

新政采取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

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此,西方国家陆续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特别是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7.比较分析意德日法西斯主义的特征。

德国纳粹主义、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日本军国主义是世界法西斯主义的三大形态。

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以柏林-罗马-东京为轴心,建立了法西斯联盟。

他们的目的是瓜分世界,德意霸占西方,日本霸占东方。

德意志确实也曾占领欧洲大部分和非洲北部的一部分,只是西面未能跨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国;东面受阻于苏联,在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郊外吃了大败仗。

最后,在反法西斯盟国东(苏联)西(美英法)两条战线夹攻下,彻底失败而灭亡。

日本也曾横行一时,蹂躏大半个中国,横扫太平洋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最后被美中苏三国联合打败。

同点:

①都是在社会经济危难、社会政治动荡、阶级斗争异常尖锐的情况下。

②都得到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

③都有法西斯势力的社会基础。

④都有为摆脱经济危机、转嫁经济危机的企图。

⑤都利用了欺骗宣传,得到了不明真相的下层民众的支持。

⑥都进行了疯狂的对外扩张的侵略战争。

⑦都在反共反苏的旗帜下危害世界人民的生存权。

⑧都在全世界人民的反抗中归于失败。

异点:

①意大利法西斯专政是在“大危机”前的1922年建立的。

②日本有军部势力的支持和“武士道”的传统基础。

③德意建立了法西斯政党,日本没有。

④德国希特勒运用了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复仇心理,日本是固有的“武士道”与“天皇”精神论。

 

8.英法美苏未能阻止二战爆发的原因。

绥靖政策是一战后主要大国为了确保自身的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一种妥协政策。

它主要包括英法绥靖政策,美国中立政策,苏联避战自保政策。

概念:

以英法美苏为代表的主要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纵容的政策,苏联在战前的避战自保政策实际上也是一种绥靖政策。

原因:

①客观:

经济和军事地位受到巨大削弱,使英法统治集团中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日、意的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国内部分人士对《凡尔赛和约》有负罪感,对德国的违约行为采取容忍态度;一点的残酷性,导致战后和平主义盛行。

②主观:

英法美对法西斯本质及其打的“反共”旗号认识不清。

③根本:

英法美为维护既得利益和阶级利益而祸水东引。

④其它:

苏联为了不使英美法阴谋得逞,嬴得时间,准备备战。

表现:

①“国际共管”: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