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第一课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84358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第一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第一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第一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第一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第一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第一课时.docx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第一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第一课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第一课时.docx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第一课时

《古代诗歌五首》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引导学生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2、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2、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作者的简介和每首诗的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诗歌,结合思考探究自主探究诗歌。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历来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

我国古代的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透出了我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炽烈的情感和杰出的智慧,它使我国的文学殿堂翰墨飘香。

今天,我们将欣赏五首古诗,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让我们走近诗人,体会他们的感情吧。

21·世纪*教育网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诗歌的方法。

三、课堂活动过程

学习《登幽州台歌》

活动一:

激发兴趣,导入古诗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题《登幽州台歌》。

活动二: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任侠。

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

后世因称陈拾遗。

敢于陈述时弊。

曾随武攸宜征契丹。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

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2、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活动三:

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的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读准下面字音。

怆然(chuàng)涕下(tì)

2.读出韵味和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幽州台:

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前:

过去。

古人、来者:

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指燕昭王。

念:

想到。

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

悲伤的样子。

涕:

眼泪。

4、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意思。

原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译文:

(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原诗: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活动四:

知人论世,体会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自己就是才华横溢的陈子昂,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心中是怎样想的呢?

1、你能不能把登台的这个情景详细的描述出来呢?

示例:

夜已深了吧?

迷雾阻挡着我的前路,荆棘撕破我单薄的衣服。

我独自一人登上这高台,借着微微的月光眺望远方。

此时此刻,我忽然感觉自己迷失了方向,我不知身在何处,身后无人跟随,前方也没人引路。

难道我错了吗?

难道上天是公平的吗?

遥望历史,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已经远去,后世也许会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然而我却无缘相见。

我感到无比的悲伤,仿佛有巨大的石块压在我的胸口,使我透不过气,那种感觉强烈地压抑着我的本就孤独的心。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总是孤独的。

只是谁又知道我的心酸楚,谁又懂得我内心的痛苦?

面对这茫茫的天宇和原野,我感觉自己是多么反渺小,沧海一粟而已,人生只有几十年罢了。

我忍不住仰天长叹!

我的悲伤已充满肺腑,无法抑制。

人们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说,只是未到伤心时。

在这清冷的夜晚,在这幽静的幽州台上,我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2、你能否理解诗人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呢?

点拨: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活动五:

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点问题。

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古人”指谁?

“来者”指谁?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点拨:

前两句诗是从时间角度(前、后)写的。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点拨:

后两句诗是从空间角度(天、地)写的。

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3、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

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点拨: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点拨: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总结:

这首诗是陈子昂的压卷之作,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学习《望岳》

活动一:

激发兴趣,导入古诗

同学们,五岳之首——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

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

古今中外众多文人墨客被泰山所吸引,纷至沓来欣赏,留下了许多诗文名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望岳》,了解杜甫看到泰山后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活动二: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有《杜工部集》传世。

2、文题解说

“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3、创作背景

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的人们普遍具有较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万里封侯是当时文人普遍的人生目标。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活动三:

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的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读准下面字音。

岱宗(dài) 青未了(liǎo) 决眦(zì)

2.读出韵味和节奏。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你认为认为在朗读这首诗时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情感来读?

点拨:

用喜爱赞叹的语气朗读。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岱宗:

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齐鲁:

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

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

指山色。

未了:

不尽。

造化:

指天地、大自然。

钟:

聚集。

神秀:

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割:

分。

昏晓:

黄昏和早晨。

“曾”,通假字,同“层”。

决眦入归鸟:

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会当:

终当,终要。

凌:

登上。

小:

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4、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意思。

原诗: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译文: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

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原诗: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译文: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原诗: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译文: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原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活动四:

知人论世,体会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想象自己就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杜甫,年轻的你豪气冲天,登上泰山后你心中是怎样想的呢?

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诗人登上泰山时的心境呢?

点拨:

杜甫登上泰山后,发现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心潮澎湃,心胸开阔了,禁不住热情地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活动五:

理解泰山形象,探究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点问题。

1、《望岳》围绕“望”字写的,但望的角度不同,望到的景象也不同,你能分析出来吗?

点拨:

(1)远望:

首联“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

(2)近望: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

(3)细望:

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

2、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点拨:

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

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

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点拨:

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4、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中的“钟、”“割”字用的巧妙,请你结合诗句分析一下。

点拨: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大自然把天地之间所有神奇与秀丽全都聚集在这座高山之上,高耸的山峰入云蔽日,乃至山南山北在明暗上竟有早晚之别。

“钟”即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使之富有情感。

“割”即划分之意,“割”字用得很奇妙,不但把阴阳这一自然现象拟人化,神奇之妙蕴含其中,而且表现出昏晓界限的分明,从而突出了山之高大。

5、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做赏析?

点拨:

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蕴含的人生哲理:

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21教育网

总结:

这首诗中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献身精神。

学习《登飞来峰》

活动一:

激发兴趣,导入古诗

同学们,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喜欢登高抒怀,刚才我们欣赏了《望岳》,了解到杜甫登上巍峨的泰山,表达了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现在,我们欣赏一下北宋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王安石的一首诗——《登飞来峰》,探究一下他登上高山以后,会有怎样的情怀呢?

活动二: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名列“唐宋八大家”。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文题解说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

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3、创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活动三:

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的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读准下面字音。

千寻塔(xún)自缘(yuán)

2.读出韵味和节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千寻:

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一说为七尺),形容高耸。

不畏:

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

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

“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缘:

因为。

眼:

视线。

塔:

铁塔。

鸡鸣见日升:

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最高层:

最高处,有两层含义。

一指千寻塔的最高层,二指政治的最高层。

4、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意思。

原诗: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译文:

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

原诗: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不怕浮云层层遮住视野,都(只)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活动四:

知人论世,体会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诗,联系王安石的生平及其时代,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年轻气盛,抱负不凡的文学家王安石,当你登上飞来峰时,心境是怎样的?

王安石的主要生平:

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

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

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来源:

21·世纪·教育·网】

点拨:

此时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本诗作者通过对自己亲身登临千寻塔远望,一览无余的视角直接描写,来抒发他心中兴奋愉悦的心情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活动五:

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点问题。

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

看到了什么?

感受到什么?

点拨:

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飞来峰上千寻塔,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表达登高望远的感受:

站得高看得远。

2、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出示:

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积极推行新法,抑官僚制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登飞来峰》即作于1050年,当时他30岁,由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

他向往美好前程,期待变革。

点拨:

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往往借代奸邪小人,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可以看出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体现了王安石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最高层”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

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

点拨:

“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指他站的比别人高。

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

也指他有雄心壮志,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这无疑是人生的最高层!

4、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点拨:

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

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总结: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的三首诗,让我们感受到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感受到杜甫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会到王安石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希望我们能理解这些诗歌表现的哲理,让古代文化精华进入我们的内心,滋润我们的心田。

五、课堂作业

1、背诵并默写前3首诗。

2、选择感受最深的一首,发挥想象写成一篇散文。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怆然涕下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望岳

首联:

绵延不绝、树木葱郁 远望

颔联: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近望

颈联:

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细望

尾联:

一览众山小抒情

豪情勃发、壮志满怀

登飞来峰

浮云

最高层

不畏艰险、积极进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