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禅修心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81250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观禅修心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内观禅修心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内观禅修心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内观禅修心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内观禅修心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观禅修心要.docx

《内观禅修心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观禅修心要.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观禅修心要.docx

内观禅修心要

内观禅修心要

(1)

作者:

不详

内观禅修心要

  内观是甚么?

  ——————————————————————————--

  技巧

  「内观」(Vipassana)是印度最古老的自我观察方法之一。

内观的意思是「洞察事物究竟的实相」。

此技巧在两千五百多年前重新被释迦牟尼佛发现并将之传授,教导如何对治人类普遍性的痛苦及解脱痛苦的有效解药,它就是生活的艺术。

  此无宗教派别之分的技巧,目标是根除内心所有不净杂染,达到无上喜乐和究竟解脱。

它的宗旨不是用来治疗身体上的疾病,而是为了对治人类的痛苦。

  内观是透过对自身内在的实相观察来自我改善的方法。

将专注力有系统依序地集中在观照身体上的感受,从而体验身心运作过程持续不断交接所造成的相互影响,身心两者密切互相关联。

借着透过观察、探索自我的旅程深入身心共同的根源,将所有不净杂染消融,达到平稳、安定、和谐,内心充满着爱与慈悲。

  一个人的本性,成长或倒退,如何不断制造痛苦烦恼或从中寻求解脱,透过内观的亲身体验,就会清楚明白。

且合乎科学定律了解到如何操纵着人类思想、情绪、判断力和感情。

亦会发现人生有所转变,觉知力不断的增强、不再被错觉、假像所蒙蔽、有自主力及心境安详平静。

  师承传统

  内观方法自佛陀开始,有历代老师代代相传一直保留下来,承传至今,传授给葛印卡老师(Mr。

S。

N。

Goenka)。

葛印卡老师是印度裔人士,在缅甸出生成长。

当老师仍居住于缅甸时,在良好的因缘下,跟随当时身任政府要职的乌巴庆长者学习内观。

葛印卡老师跟随乌巴庆长者修习了十四年后,移居印度并在1969年开始传授内观法。

自此,得葛印卡老师教授的学生数以万计,包括来自东、西方各国,不同种族及宗教的人士。

1982年,葛印卡老师开始委任助理老师协助他指导课程,以应付内观课程日益增长的需求。

  课程简介

  传授内观技巧的课程为期十天,提供基本的食宿,期间参加者须遵守课程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学习基本方法及充分地修练,从而体验实际效益。

  课程要求勤奋、精进地努力。

训练过程有三个步骤。

第一是在课程期间不杀生、不偷盗、不可有任何性行为、不说谎、不用麻醉品。

这简单的道德规范旨在使心平静,否则激动、不安的心难以好好执行观察自身实相的工作。

  接下来学习将注意力定在呼吸上来观察从鼻孔吸入呼出这不断变化的自然实相,这是培养心的控制力与专注力的步骤。

  到了第四天,心开始较为平静和专注,此刻方适练习内观的技巧。

内观就是观察全身所有的感受,觉知感受的本质变化无常,学习对之不起反应,藉此培养平等心。

  课程的最后一天,参加者将会学习慈悲观,将自己从内观课程中发展出的纯净善念与一切众生分享。

  你可以免费下载Quicktimemovieplayer观看一段有关观察呼吸及身体感受的内观短片(5。

7MB)。

  整个练习其实是一项精神上的训练。

正如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健康,练习内观可以培养健康的心念。

  正因为内观能够予人实际裨益,故此非常重视技巧的纯净,确保其原始方式得以保留。

内观课程并不以商业方式传授,而是免费授予。

任何一位授课的老师,都不收受丝毫物质报酬。

  课程包括食宿全不收费,是由那些已完成课程并从中体会到益处的学员们支持的。

所有支出全靠着捐献继续运作,为了希望他人也能共享这个益处。

  当然,唯有持续不断地练习才能从中获得良好的效果。

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以为借着这十天的课程就能解决所有烦恼。

然而,在这十天课程期间,只不过是让参加者学习内观的基本技巧,以致日后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愈精勤修练,愈可脱离痛苦,亦更接近究竟解脱的目标。

因此即使是十天课程亦能使得日常生活有显著的帮助。

  欢迎每一位有诚意的人士前来参加此内观课程,来体验这技巧并亲自鉴定其效益。

一些扣留所亦有举办内观课程,得到佷好的成效,参加的囚犯都获得莫大的利益。

学习过的人会发现内观其实是一件宝贵的工具,藉之得以到真正的快乐,并可与他人分享。

  欲查询你居住当地的课程日期,请与当地内观办事处联络。

  ——————————————————————————--

  葛因卡老师是退休的企业家,曾经是缅甸的印度侨领。

他出身于传统的印度教家庭,自年轻就患有严重的偏头痛。

在遍寻良方的因缘下,于一九五五年遇到乌巴庆长老。

  乌巴庆长老是众所皆知的资深政府要员,私底下则是教导内观的老师。

  葛因卡先生跟随乌巴庆长老学习内观时,他发现这个方法,不仅超越了肉体上的痛苦,并且它超越了文化与宗教的藩篱。

  葛因卡老师的课程吸引了数以千计、来自不同背景的人。

  假如你有机会,能够放下所有世俗的责任十天,住到一个安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受任何的干扰。

这个地方提供基本的食宿,而且随时有人帮忙,让你住的还算舒适。

你只要避免与他人接触,并且除了必要的活动之外,在你醒着的时候,都闭目凝神、将心专注于一个选定的对象之上。

你愿意来参加吗?

  每个人都习惯性地认为,外在色世界才是真实的,生活就是与外在实相接触,向外寻求物资及精神的食粮。

但事实上,只有当我们每个人用身心去体验时,宇宙才真实存在。

宇宙从来不在别处,它一直就在当下。

探索我们自身的当下,即是探索这个世界。

除非我们仔细探索内在的世界,否则我们对它的了解,只止于信念,或是知性的概念而已,而永远无法知道实相。

然而,藉着观察自己,我们就能够直接体悟到实相,并且学会用正面、积极的方式来应对。

  内观(Vipassana:

味帕沙那)在巴利文中,是”洞见”的意思。

  内观法以十天的课程传授,课程开放给任何真心想学习此方法,而且身心都适合的人。

十天当中,参加的学员只能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与外面世界接触。

学员不可以阅读或写字,并且要暂停任何宗教仪式或其他的练习,完全按照所教的方法用功。

在整个课程其间,他们遵守一套基本的道德规范,其中包括独身生活,以及戒绝所有的麻醉物品,同时在前九天的课程之中,学员之间要保持静默,不过他们可以向指导老师请问内观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和服务人员谈生活上的问题。

  内观者所经历的过程,也可比喻成外科手术,就像刺破蓄脓的伤口一样,要切开伤口,压挤伤口,除去脓液,是非常痛苦的事。

但是若不如此做,伤口永远无法痊愈。

一旦除去脓液,已及它所造成的痛苦,伤者就能够重获完全的健康。

同样的,藉着这十天的课程,内观者除去心中部分的紧张压力,就能享有更好的心理健康。

内观者会发现,从课程中所获得的任何内心的力量,任何所学到的东西,都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上,让自己获益良多,并且,对他人也有好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丰富和快乐。

  第一章 探索

  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安详与和谐,因为这些正是我们生命中所缺乏的东西。

人人都希望快乐,而且把快乐视为我们的权利。

然而快乐这个目标,是我们努力争取,却鲜少获得的。

  我们不会将自己的不快乐只局限在自己的身上,反而不断地将自己的痛苦倾倒在他人的身上。

一个不快乐的人,会使得他的周遭,充满焦虑不安的气氛,任何人进到那个环境中,也会感到激动和不快乐。

就这样,个人的紧张不安,汇集成整个社会的紧张不安。

  处处不如意,这就是生命的根本问题:

不想要的一再发生,想要的却渺不可得。

而我们对这种种缺憾的形成和前因,却又一无所知。

正如我们对自己从那里来、往何处去,也茫然无知一样。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发现一种方法,可以洞见自身的实相,并体验到从痛苦中解脱的大自在。

  佛陀强调,他所教导的,不是他的创造发明,也不是经由神迹显现的。

他所教导的只是真理、实相,是经由自身的努力而发现的。

在他之前有许多人发现过这真理,在他之后也会有许多人发现。

  个人对真理的亲身体验才是最佳凭据,不应该单凭信仰就接受任何东西,而应细察它是否合理、实际、有益。

同样地,我们也不能仅藉推理检视的方式就在知性上完全接受某种教导。

如果我们想从真理中获益,就必须直接去体验。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知道它是真实不虚的。

  “你们每个人,应当以自己为岛屿,以自己为归依不以任何他物为归依处:

以真理为岛屿,以真理为归依,不以任何他物为归依处。

”(佛陀)

  生命中唯一真正的归依、唯一可以立足的根基、唯一能够给我们适当的引导和保护的,就是真理、法、自然的法则,由自己亲历亲证的真理。

  无论这个人多么神圣,对他的坚定信仰不足使我们解脱。

缺少了对实相的直接体验,就不可能解脱、得救。

因此,真理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讲述真理的人。

我们崇敬教导真理的人,但是最能表达我们对他崇敬的方法,就是自己努力去体悟真理。

  佛陀所教导的是每个人都能够遵循的正道。

他称此为”八圣道”,也就是由八个相互关连的部分所构成的修持方法。

这条道路之所以神圣,是在于任何走上这条道路的人,都一定会成为拥有高尚心灵的圣者,远离痛苦烦恼。

  这是一条洞察实相本质的大道、一条了悟真理的大道。

为了要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必须能如实地观察。

我们必须学会认清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实相,并且穿透表层,觉察较细微的实相,再进一步了解最终的实相,最后终能体证到自痛苦中解脱的真理。

  唯一能够直接体验真理的方法,就是向内观照,观察自己。

有生以来,我们早已习惯向外看。

我们总是对外在的人与事深感兴趣,却很少检验自己,检验我们的身心结构、我们的行为、自身的实相。

因此,我们对自己始终一无所知。

我们不了解无明(avijja)对我们造成多大的伤害;也不知道,我们一直都被自己内在未觉知的力量所奴役。

  要领悟真理,必须将这内在的黑暗驱走。

我们必须洞察自身的本质,才能了解存在的本质。

因此,佛陀所指出的,是一条向内观照、自我觉察的道路。

佛陀曾说:

“就在这具有心识的六尺之躯,揭示了宇宙、宇宙的升起、寂灭、以及走向寂灭之道。

”整个宇宙及其运作的自然法则,都必须在我们自身体验。

也唯有在我们自身内部,才能体验。

  这条正道也是一条清静之道。

我们探究内在的真理,不是出于知性的好奇,而是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

透过对自身的观察,我们第一次觉察到那些受制约的习性反映、那些遮蔽了我们的心眼、隐藏了实相、制造痛苦的种种偏见。

我们看清累积在内、令我们一直焦躁不安、痛苦烦恼的紧张压力;而且我们也体认到,它们是可以去除的。

渐渐地,我们学会如何让它们分解消融,而我们的心就变得清静、祥和、快乐。

  这条正道是一个需要持续不断认真修持的过程。

我们并不是心存企盼地走上这条道路,寄望累计一些只有来世才可享用的福德;或是渴望死后能进到人们所想象的天堂。

修持的益处应该是具体的、有助于己、而且可以在当下体验的

  最重要的是,这种教导必须靠实修。

仅仅对佛陀或是他的教导充满信心,是不能够帮助我们从痛苦中解脱的。

对这条正道只有知性上的了解,也同样无济于事。

只有当信心与知性上的了解,能激励我们开始步上实修之路时,它们才有意义。

唯有实修佛陀的教导,才会有具体的结果,才能改善我们的生活。

只有实际被运用的正法,才有效用。

如果这真是一条从痛苦走向安乐的道路,那么随着我们不断精进练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会变得愈来愈快乐、和谐、与自己无所求。

同时,我们和他人的关系,应该会变得愈来愈安详和谐。

我们不仅不会增加社会的不安,反而应该能够产生正面的作用,促进众人的快乐和福址。

要步上解脱之道,我们必须过正法的生活,过真理、清静的生活。

这才是实践佛陀教导的最佳方法。

当正法被正确地实践时,它就是生活的艺术。

  问题与回答

  问:

你谈到习性(制约)。

这种训练会不会也是一种对心的制约,虽然它是一种正面的制约?

  答:

恰好相反,它是一种去除习性(制约)的过程。

不是勉强任何东西加诸于我们的心上,而是自自然然地除去不净的杂质,留下善的、正面的品质。

透过负面情绪的清除,呈现正面的品质,而正面的品质就是纯净的心的本来面目。

  问:

但是在一段时间里,以特定的姿势打坐,而且用某种方式引导注意力,就是一种制约啊!

  答:

如果你把它当作游戏,或是一种机械化的仪式,那么没错——你是在制约你的心。

但这样是错用了内观。

正确的内观,它就能使你直接亲证真理,而由于这种亲身的验证,了悟就自然而然地开展,而能将所有过去的习性拔除。

  问:

像这样不问世事,只是整天坐在那儿禅修,不是很自私吗?

  答:

如果最终的目标是这样,那的确很自私。

但是禅修只是一个方法,帮助我们达到一个绝不自私自利的目标:

一个真正健康的心。

当你生病了,你住院以复原,你不是到医院待一辈子,你只是在那儿调养身体,然后才能健健康康地来面对日常生活。

同样地,你参加内观课程,以得到心灵上的健康,然后以健康的心灵,在日常生活当中,为自己及众生谋福利。

  问:

即使面对他人的痛苦,仍然保持快乐和安详——这岂不是完全麻木不仁吗?

  答:

对于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并不是说你自己必须得伤心难过。

相反地,你应该保持冷静和平稳,如此一来,你才能采取行动以减轻他们的痛苦。

如果你也跟着伤心难过,徒然增加你周遭的不快乐,既帮不了别人,也帮不了自己。

  问:

为什么我们不能活在安详之中?

  答:

因为缺乏智慧。

没有智慧的生活,是一个充满错觉的生活,它焦躁不安,充满痛苦。

我们的首要责任,是过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对自己以及他人都有益的生活。

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学会运用我们察觉自身、察觉真理的能力。

  问:

为什么非要参加十天课程来学这个方法?

  答:

如果你能参加更长的课程,那就更好了!

但是要掌握这个方法的纲领,至少要十天的时间。

  问:

为什么在十天当中,我们必须留在上课的场地内?

  答:

因为你们是在这里动一项心灵的手术。

身体的手术必须在医院里进行、在一个不会受到感染的手术室里。

在这课程的场地内,你能够不受外界任何干扰地进行心灵的手术。

当课程结束,手术完成的时候,你就可以再一次面对外在的世界了。

  问:

这个方法能治愈身体上的不舒服吗?

  答:

可以,但那是副产品。

当心理压力消失时,许多受心理影响的身体疾病,自然不药而愈。

如果心情激动,会发生身体上的疾病。

当内心变得平和清静,身体上的疾病就自然而然地清除了。

但是如果你把目标定在治病,而不是净化内心,那就两样都得不到。

  问:

你认为生命的目的是什么?

  答:

从痛苦烦恼中解脱出来。

生而为人,有殊胜的能力,能够深入内在、观察实相,并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不去运用这个能力,就是浪费生命。

好好运用它,过一个真正健康、快乐的生活!

  问:

您谈到充满负面情绪。

如果是充满正面的东西呢:

比如说,爱!

  答:

你所说的”正面的东西”,就是心的本来面目。

当心中没有了烦恼习气,就时时充满爱——纯净的爱——你会体会到安详和快乐。

如果将负面情绪除去,剩下的就是正面的东西、就是清静。

愿全世界都沉浸在这清静之中!

  第二章 起点

  痛苦的原因存在于我们每个人之间。

当我们了解了自己的实相,就可以体认出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

所有的智者都告诉我们:

”认识自己”。

我们必须从认识自身的本质着手,否则就永远不可能解决自己的烦恼,或是这个世界的种种问题。

  但是我们究竟对自己了解多少呢?

我们每个人都深信自己很重要、很独特,但是我们对自己的认识都只是浮面的。

在较深入的层次上,我们对自己一点都不了解。

  佛陀透过对其自身本质的研究,来研究人的现象。

他摈弃所有的成见,探讨内在的实相,领悟到每个人都是五种运作过程的聚合体,其中四种是心理的,一种是身体的。

  身(物质)

  让我们从身体的层面开始。

这是最显而易见、最清楚明白的部分,很容易就能由感官觉察到。

但是我们对它真正的了解,却是少之又少。

表面上看起来,人可以随着他的意志控制身体的行动。

但是就另一个层面而言,所有体内的器官都不受我们的控制,它们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运作。

就更细微的层面而言,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内,不断发生的生化反应,我们完全没有体验、一无所知。

然而这个层次还不是物资现象的最终实相。

追究到最后,这个看似坚固实在的身体,是由许多次原子微粒和空间所构成的。

更有甚者,即使这些次原子微粒,也不是具坚实性。

一个次原子微粒存在的时间,比一兆分之一秒还要短暂。

这些粒子持续不断地生起、灭去,存在又逝去,就像一股振动之流。

这就是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所发现关于身体以及所有物资的最终实相。

  现代科学家经由亲自研究,已经认同并且接受这个有关物资世界的最终实相。

  佛陀发现整个物资世界是有许多粒子组成。

这些粒子以不断的变化,呈现出物资的特性:

软硬的性质(地)、粘着的性质(水)、冷热的性质(火)、和动的性质(风)。

它们结合在一起,组成各种结构,似乎有某些恒常性,但事实上,都是有极其微小的”极微”组合而成,它们不断地生起又灭去。

这就是物质的最终实相:

波动或粒子的持续之流。

而这就是每个人自称为”我”的这个血肉之躯。

  心

  身体的运作过程之外,还有心理的运作过程,,也就是”心”。

虽然摸不到也看不到,但是”心”与我们的关联似乎比”身”还要密切:

我们或许可以想象,在没有了血肉之后,心仍有可能存在,但我们却难以想象,没有了心,该如何存在下去。

然而,我们对心的了解,何其有限;对心的控制力,又是何其薄弱。

它常常违背我们的意愿,做些我们不想要做的事。

我们对意识表层的掌控力是微乎其微;至于潜意识,则似乎完全超乎我们的掌握或了解,其中充满了各种我们可能不认同、或并未察觉的力量。

  就像审视他的身体一样,佛陀检查他的心。

他发现以广泛、全面地来看,心是由四种运作过程所组成的:

认知(识蕴),辨别(想蕴),感受(受蕴),以及习性反应(行蕴)。

  第一种运作过程是认知(识蕴),是心接收的部分,是一种未辨别的觉察或认知的作用。

纯粹只将身心上所发生的任何现象及接受到的任何讯息予以接收。

它只记载各种经验的原始资料,而不加以辨别名目,或做价值判断。

  第二个心理运作过程是辨别(想蕴),是一种辨别的作用,这个部分是辨别识蕴所接收下来的任何东西。

它将输入的原始资料,予以分辩、命名、归类,并且做出正面或负面的评价。

  接下来的部分是感受(受蕴)。

事实上,每当接收到任何讯息,感受立刻生起。

它是一个讯号,表示某件事情正在发生。

只要不对讯息加以评价,感受就会保持中性。

但是,一旦对输入的资料赋予价值判断,感受就随之变得愉悦或不愉悦。

  如果感受是愉悦的,就会期待这愉悦的体验能够延长或强化;如果感受是不愉悦的,就一心想将它排除终止。

结果心就会生起喜欢或厌恶的习性反应。

  其他的感官接收到讯息后,也生起同样的运作过程:

识(认知)→想(辨别)→受(感受)→行(习性反应)。

这四种心的运作,远比组成物资实相的粒子,变化的更快。

当感官接触到任何物质的瞬间,这四种心理运作过程就如电光火石般,迅速地发生。

随着接下来每一接触的瞬间,这四个过程都一再重复。

然而,这过程发生的如此迅速,以至于我们无法察觉到正在发生的实相。

只有当某种特定的习性反应,一再重复地发生了好一段,形成明显、强烈的心态时,我们才能在意识的层次,觉察它。

  佛陀曾说:

  "觉悟者已舍弃所有理论,因为他已亲见物资、感受、辨别、习性反应、认知(色、受、想、行、识)的真相,以及它们的生起和灭去"。

  佛陀发现,不管表相如何,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一连串前后不同但相互关联的事件。

每个事件都是前一个事件的结果,而且毫无间断地连续下去。

这些密不可分的事件接连地发生,表面上看来是连续不变的、是完全相同的一个人,但这只是表面的实相,不是最终的真理。

  我们或许可以给一条河取个(固定的)名字,但事实上,它只是不断流动的水,从未在河道中稍作停留。

我们可能会视烛火为持续不变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细看就会了解,事实上,它只是灯芯燃烧的瞬间火焰,然后立刻就会被新的火焰所取代,片刻不停。

我们谈及电灯的光,却从来没有停下来想想,它实在就像河流一样不停的流动,一股能量因极高频率的振动,而流过灯丝。

每一瞬间有新的东西生起,它是过去的产物,而在下一刻又被另一个新的东西所取代。

这些事件的连续是如此地迅速无间断,以至于很难加以分辨。

对整个过程中的某个片段,我们不能说,现在这个片段和之前的片段是完全相同的;也不能说,它们是完全不同的。

不过,流动的过程的确发生了。

  同样的道理,佛陀了悟到,人并不是已经成型的、永恒不变的实体,而只是时时刻刻不停流动的过程。

没有真正的“众生”,只是不断的流动,不断形成的过程。

当然,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必须与人相处,彼此将对方或多或少视为有既定的、不变的本质。

我们必须接受外在的、表面的实相,否则的话,就完全无法过日子了。

外在的实相是一种实相,但只是表面的实相。

就更深层来说,真正的实相是,整个有生命、无生命的宇宙,都处在一种持续的变化状态之中——不断地生灭、生灭。

每个人事实上都是瞬息万变的次原子微粒之流,加上认知、辨别、感受、以及习性反应(识、想、受、行)的心理运作过程,这些心理的运作过程比身体色)过程的变化还要迅速。

  这就是每个人念念不忘的“自我”的最终实相:

这就是我们身处其中的身心连续事件。

如果我们能直接体验、而正确地了解,就可以找到离苦之道。

  问题与回答

  问:

我不太确定您所说的“心”是什么意思。

我找不到心。

  答:

心在身上无处不在,在每一个原子之中。

每当你感觉到什么,心就在那里。

心能够感觉。

  问:

那么您所说的“心”不是“头脑”罗?

  答:

哦!

不,不,不。

在西方,你们认为心只存在头脑里。

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问:

心是存在整个身体吗?

  答:

是的,整个身体都包含了心(注:

根尘接触产生六识,六识都属于心)

  问:

你都是用否定面来谈这个“我”。

难道它没有肯定面的部分吗?

难道没有任何“我”的体验,是令人充满愉悦、祥和、和喜乐吗?

  答:

透过内观,你就会发现,所有这些感官上的享乐都不持久,它们来了又去。

如果这个“我”真的很能享受到感官上的快乐,如果这些都是“我的”快乐,那么“我”一定对这些快乐多少有些主控权。

但是它们只是生起又灭去,完全不受“我”的控制。

哪里有“我”呢?

  问:

我所指的不是感官上的享乐,而是处在一个很深的层面。

  答:

在那个层面,“我”已经毫不重要了。

当你到达了那个层次,自我就消融了,只有喜悦。

这个有关“我”的问题,到那时就不存在了。

  问:

好吧,我们不要说“我”,就说有个“人”在体验吧。

  答:

是感觉本身在感觉。

没有一个“人”在感觉。

万事万物就这样发生,就是如此而已。

现在你们觉得,似乎一定要有个“我”在感觉,但是如果你开始练习,你会达到“自我”消融的阶段,到时你的问题就不存在了。

  问:

我来这里是因为我觉得“我”需要来这里。

  答:

是的!

相当正确。

平常为了方便,我们无法避免这个“我”或是“我的”。

但是执着于“我”或“我的”,把它们当成究竟的实相,那样只会带来痛苦。

  问:

我在想,是不是有人造成我们的痛苦?

  答:

没有人令你痛苦,是因为你在自己心中产生了紧张才造成自己的痛苦。

如果你知道如何不这样,那么在任何情况下就容易保持安详和快乐。

  问:

我可以了解内观对身心失调、不快乐的人有帮助,但是对那些生活很满意,原来就很快乐的人呢?

  答:

一直对生活的浮面享受感到满意的人,是对心深处的烦恼茫然无知的人。

他自以为是快乐的人,但是他的快乐并不持久,在潜意识里产生的压力会不断地增加,迟早会在意识的表面呈现出来。

一旦如此,这个所谓快乐的人,就变得痛苦不堪。

所以何不立即开始努力,来避免这个情况的发生呢?

  佛陀与科学家

  身体(物资)的实相时时刻刻都在变化,这是佛陀由检视自身而体验到的。

他以高度专注的心,深入自身的本质,发现整个身体(物资)的架构是由很小的次原子微粒组成的;而且这些微细的次原子微粒不断地生灭变化。

佛陀说,在一弹指或一眨眼间,每个次原子微粒已经生灭几百万兆次了。

  许多年前,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美国科学家,花了很长的时间研究,并做了许多实验以了解组成物资宇宙的次原子微粒。

原先只知道这些次原子微粒以极快的速度,不断地生灭变化。

这位科学家决定要发明一种可以测出次原子微粒一秒中生灭多少次的仪器,他很适切地把所发明的仪器命名为气泡室,而且测量出次原子微粒一秒之内生灭了十的二十二次方。

  这位科学家所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