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简答作参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78254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02 大小:11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基础简答作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管理学基础简答作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管理学基础简答作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管理学基础简答作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管理学基础简答作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基础简答作参考.docx

《管理学基础简答作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基础简答作参考.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学基础简答作参考.docx

管理学基础简答作参考

管理学基础重点辅导

1、 简述管理含义及其性质。

1页

答;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它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 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

2) 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主要协调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和利益关系,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的始终。

3) 管理是围绕着某一共同目标进行的。

4) 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在于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

5) 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1)、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首先,管理是生产社会化引起的,因此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

其次,管理又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一种“监督劳动”,具有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要用科学的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管理的艺术性。

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

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决窍。

2、现代管理理论内容。

(33)

答:

二战以后,管理思想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众多的流派,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孔茨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1)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是法约尔,其代表人物包括孔茨、奥唐奈,其主要观点是把管理学说与管理职能联系起来,专门研究管理过程和管理职能。

(2)经验学派经验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德鲁克、戴尔,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案例来研究管理问题。

(3)系统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强调以系统的观点来研究管理问题。

(4)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西蒙,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过程,管理是以决策为特征的;决策是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管理人员应该集中精力研究决策问题。

西蒙将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他的研究重点是非程序性决策。

(5)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是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来进行管理决策,以提高经济效益。

(6)权变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认为,管理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采用何种理论和方法,要视组织的实际情况而定,即所谓“权宜应变”。

3、计划工作的基本程序有那些?

答:

机会分析;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前提;制定可供选择的方案;评价各种方案;选择方案;制定派生计划;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化。

4、简要说明目标管理的基本特点?

答:

目标管理具有以下的特点:

1、目标管理运用系统论的思想,通过目标体系进行管理;2、目标管理是一种民主的、强调职工自我管理的管理制度;3、目标管理强调成果,实行能力至上。

5、从能力结构上看,领导干部有那些类型?

答;从能力结构上看,领导干部分为:

1、思想型干部,这类干部的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比较突出。

他们善于观察、推理、有很强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判断力,长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善于从全局出发综合各种意见和因素,作出决策和判断。

2、实干型干部,这类干部组织指挥能力比较突出,工和踏实,遇事果断,意志坚强,实践能力和实施能力很强,能很快地理解领导集团的意图和当前的实际情况,执行领导班子作出的决策和计划。

3、智囊型干部,这类领导干部的创造力强。

他们见多识广,足智多谋,富于探索精神和想象力,善于想办法,出主意,提方案。

4、组织型干部,这类领导干部人际沟通能力和用人能力突出,善于识别和使用干部,长于处理人际关系,协调矛盾,保持班子团结,涵养很高,能默默无闻地为其他人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6、精神激励通常采用的方法有那些?

答:

采用目标激励法、环境激励法、领导行为激励法、榜样典型激励法、奖励惩罚激励法。

7、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有哪些?

答:

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有:

决策的代价,政策的一致性,组织的成长方式,管理哲学,管理人员的数量及素质,控制人员的数量及素质。

控制技术与手段。

8、 组织的外部环境构成因素有那些?

答:

(1)、社会环境。

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民族构成和特性、生活习惯、道德风尚以及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历史上形成的文件传统。

(2)、政治环境。

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权性质和社会制度,以及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和规定等。

(3)、经济环境。

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速度,国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党和国家的经济法令和经济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人民的生活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等。

(4)、科学技术环境。

它主要包括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和利用,国家的科技政策、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人才,它们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可提供利用的技术资源。

(5)、文化教育环境。

主要包括人们的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各种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等。

(6)、自然地理环境。

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等。

9、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

(1)、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

(2)、科学的选择和培训工人;(3)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4)、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5)、实行职能工长制;(6)、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10、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

职工是“社会人”;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11、 企业文化理论和企业再造理论。

答: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企业文化由三个部分组成:

(1)、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呈现观念形态的价值观、理想和信仰等。

(2)、制度文化。

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是把企业精神和物质文化二者联系起来,使企业文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行为准则。

(3)、物质文化。

它是企业文化的外围层,是呈现物质形态的产品设计、产品质量、厂容厂貌,员工服饰等,它是企业文化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

企业再造(又称业务流程重组),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企业管理的又一新理论。

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业务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提供给企业用户。

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就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使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

12、 计划工作的特征是什么?

(1)、目的性:

计划工作旨在有效的达到某种目标。

首先就是确立目标,然后使今后的行动集中于目标,朝着目标的方向迈进。

(2)、主导性:

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都是为了支持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计划职能在管理职能部门中居首要地位,具有主导性特征。

(3)、普遍性:

计划工作在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中是最普遍的。

(4)、效率性:

在制定计划是,要时时考虑计划的效率,不但要考虑经济方面的利益,而且还要考虑非经济方面的利益。

13、 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答:

(1)、现实性原则。

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确定,既要保证其科学性,又要保证其可行性。

(2)、关键性原则。

企业必须保证其将有关大局、决定经营成果的关键内容作为目标主体。

(3)、定量化原则。

组织目标要实现由上到下的逐级量化。

使其具有可测度。

(4)、协调性原则。

各层次目标之间,同一层次目标之间要协调,保证分目标实现的同时,企业总体目标必然实现。

(5)、权变原则。

目标并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宗旨。

14、 目标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答:

(1)、目标管理运用系统论的思想,通过目标体系进行管理。

(2)、充分发挥每一个职工的最大能力,实行最佳的自我控制。

(3)、强调成果,实行能力至上。

15、 什么是决策,它具有哪些特征?

答:

决策,就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决策具有如下特征:

(1)、超前性。

任何决策都是针对未来行动的,要求决策者具有超前意识,思想敏锐,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变化,适时地做出正确的决策。

(2)、目标性。

无目标的决策或目标性不明确的决策,往往会导致决策无效甚至失误。

(3)、选择性。

决策必须做具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通过比较评定来进行选择。

(4)、可行性。

决策所做的若干个备选方案应是可行的,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方案切实可行。

(5)、过程性。

决策是一个多阶段、多步聚的分析判断过程。

(6)、科学性。

要求决策者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做出科学决策。

16.决策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

(1)、满意原则。

就是能够满足目标要求的决策。

(2)、层级原则。

决策在企业内分级进行,是企业业务活动的客观要求。

(3)、集体和个相结合的原则。

(4)、整体效用的原则。

17.定性决策方法有哪些?

答:

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也叫思维共振法,即通过有关专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引起思维共振,产生组合效应,从而导致创造性思维。

头脑风暴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对自己提出的每一种设想进行质疑,并在质疑中产生新设想。

第二阶段是对每一种设想编制一个评价意见一览表,同理编制一个可行性设想一览表。

第三个阶段是对质疑过程中所提意见进行总结,以便形成一组对解决所论及问题的最终设想。

特尔菲法:

特尔菲法是以匿名方式通过几轮函询证求专家的意见,组织决策小组对第一轮的意见进行汇总整理后作为参考再发给各专家,供他们分析判断以提出新的论证。

几轮反复后,专家意见渐趋一致辞,最后供决策者进行决策。

特尔菲法基本步骤如下:

第一,  确定决策题目。

决策题目具体明确,适合实际需要。

第二,  选择专家。

选择专家需解决四个问题,什么是专家;怎样选专家;选择什么样的专家;专家人数。

第三,  制定调查表。

即把预测和决策问题项目有次序的排列成表格形成式。

第四,  决策过程。

一般要分四轮进行,经过反复论证,最后得出较为一致的看法。

第五,  做出决策。

经过多次反馈后,意见渐趋一致,或对立的意见已十分明显,此时便可把资料整理出来,做出决策。

特尔菲法具有匿名性、多轮反馈、统计性的特点。

哥顿法:

“哥顿法”是美国人哥顿于1964年提出的决策方法。

该法与头脑风暴法相类似,由会议主持人先把决策问题向会议成员作笼统的介绍,然后由会议成员(即专家成员)海阔天空地讨论解决方案;当会议进行到适当时机,决策者将决策的具体问题展示给小组成员,使小组成员的讨论进一步深化,最后由决策者吸收讨论结果进行决策。

18.如何理解企业组织结构的内涵?

答:

 企业组织结构是伟业全体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1)   组织结构的本质是职工的分工合作关系。

(2)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经责利关系的划分。

(3)组织结构设计的出发点与依据是企业的目标。

19、组织的类型有多少种?

答:

组织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组织两类。

正式组织,一般是指企业中体现企业目标所规定的成员之间职责的组织体系。

非正式组织,是在共同的工作中自发产生的,具有共同情感的团体。

20.影响集权与分权因素有哪些?

答:

(1)决策的代价。

一般来说,代价越高的决策,越不适应交下层决策者。

重大决策也不宜授权。

(2) 政策的一致性。

如果希望保持政策的一致性,那么集权程度就高些;反之,那么分权的程度就高些。

(3)组的规模。

组织规模越大,管理层次和管理部门就越多,分权程度就越高些,相反,集权程序就应高些。

(4)组织成长方式。

如果组织是靠内部积累由小到大逐级发展起来的,则集权程度较高;若组织是由并购或联合发展起来的,则分权程度较高。

(5)管理哲学。

主管人员的个性和他们的管理哲学,对组织的集权与分权的程度影响较大。

(6)管理人员的数量及素质,如果管理人员数量充足、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管理能力强,则可较多的分权,反之,趋向集权。

(7) 控制技术与手段。

如果控制技术与手段比较完善,主管人员对下属的工作和绩效控制能力强,则可较多的分权。

21、衡量集权与分权的标志是什么?

答:

(1)、决策的数量。

组织中较低管理层次做出的决策数目越多,则分权的程序越高;反之,则集权程序越高。

(2)、决策的范围。

组织中较低层次决策的范围越广,涉及的职能越多,则分权程度越高。

(3)、决策的重要性。

若较低层次做出的决策越重要,影响面越大,则分权程度越高;反之,则集权程度越高。

(4)、决策的审核。

组织中较低层次做出的决策,上级要求审核的程度越低,分权程度越高,反之,则集权程度越低。

22、授权的原则是什么?

(1)、因事设人,视能授权。

授权时应依被授权的才能和知识水平的高低而定。

(2)、明确责任。

授权时,必须向被授权人明确所授权事项的任务目标及职责范围。

(3)、不越级授权。

越级授权必然导致中层领导的波动,不利于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4)、要适度授权。

授权过少,往往下属的权力过小,积极性受到挫折,达不到授权的效果;授权过度,等于放弃权力,造成工作杂乱无章,甚至失去控制。

23、人员配备的原则是什么?

答:

(1)、经济效益原则。

组织人员配备计划的拟定要以保证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前提,要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

(2)、任人唯贤原则。

在人事选聘方面,从实际需要出发,大公无私,实事求是地选用人才,爱护人才,重视和使用确有真才实学的人。

(3)、因事择人原则。

员工的选聘应以职位的空缺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位对人员的实际要求为标准,选拔,录用各类人员;(4)、量才使用的原则。

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安排合适的岗位;(5)、程序化、规范化原则,员工的选拔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程序。

24、管理人员需要量的确定;

答:

管理人员需要量的多少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组织规模,一个组织的规模越大,其业务量越大,所需管理人员数量也就越多。

(2)、业务的复杂程度,一个组织的业务越复杂,一切越多,所需的管理人员就越多。

(3)、管理部门的数目,在特定的性质和特定的业务条件下,组织机构设置层次越多,职能分工越细致,管理部门的数目就越多,所需管理人员的数量也越多。

(4)、管理人员的储备要求。

25、领导者的影响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领导者的影响力由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两个方面构成。

法定权力是组织赋予领导者的岗位权力,它以服从为前提,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法定权力包括:

决策权,组织权,指挥权,人事权和奖惩权。

自身影响力是领导者以自身的威信影响或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力量对比,自身影响力不具有法定性质,它取决于领导者本人的素质和修养,无法由组织“赋予”。

构成领导者影响力的因素包括:

品德,学识,能力和情感。

26、领导理论的发展过程;领导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答:

性格理论阶段,从二十世纪开始到30年代,这一阶段的领导理论研究,侧重于领导人的性格,素质方面的研究。

行为理论阶段,从二十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这一阶段,从研究领导者的素质,特性,转向研究领导者的领导方式,领导作用和领导方法。

权变理论阶段,从二十世纪70年代至今,该理论认为,一种领导行为的效果好不好,不仅取决于领导者本人的素质和能力,而且还取决于许多客观的因素。

没有一种“最好”的领导行为。

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7、影响企业人际关系的普遍因素有哪些?

答1、职工空间距离的远近。

人与人在工作的地理空间位置上越接近,越容易发生彼此的往来和相互了解;2、职工彼此交往的频率,交往的频率越高,越容易相互了解,关系越容易密切。

3、职工观念态度的相似性。

如果职工在这些方面基本趋同,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思想情感,容易相互理解,倾吐心声,交流思想,形成较为密切的关系。

4、 职工彼此需要的互补性,不同知识层次,性格有别的人结合在一起,就可以相互扬长补短,提高领导层的整体素质。

28、什么是激励过程。

答:

激励过程是一个由需要开始,到需要得到满足为止的连锁反应,当人产生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不安的心理就转化为动机,并在动机的驱动下向目标努力,目标达成后,需要得到满足,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就会消失。

随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动机和行为。

29、需要层次理论和主要内容;

答:

第一层次的需要是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不是为维持人类自身生命的基本需要,如食物,水、衣着、住所的睡眠。

第二层次的需要是安全的需要。

这是有关人类避免危险的需要;第三层次是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当生理和安全得以相当的满足,友爱和归属方面的需要便占据主要地位。

第四层次的需要是尊重的需要。

人们一旦满足了他们归属需要,他们就会产生尊重的需要,即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

第五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30激励的作用表现在哪里?

答:

1) 有利于激发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2) 有助于将职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

3) 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促进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协调统一。

21有效的激励方法有哪些?

答:

1) 物质激励。

在物质鼓励中,最突出的就是金钱。

2) 精神激励。

企业常用的精神激励方法有:

目标激励法、环境激励法、领导行为激励法、榜样典型激励法以及奖励惩罚法等3) 职工参与管理。

让职工参与管理,即对个人产生激励,又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

4) 工作丰富化。

就是使工作具有挑战性且富有意义。

32有效的控制的基本原则。

答:

有效控制的基本原则:

1) 目标明确原则。

控制活动是一种管理活动过程,且有很强的目的性。

也就是说,控制工作必须围绕既定的目标开展。

2) 重点原则。

控制不仅要注意偏差,而且要注意不同偏差的重要程度,我们不可能控制工作中所有的项目,有效的控制只能针对关键项目。

3) 及时性原则。

高效的控制系统,能迅速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纠偏措施。

4) 灵活性原则。

它要求制定多种应付变化的方案和留有一定的后备力量,并采取多种灵活的控制方式和方法来表达到控制的目标。

5) 经济性原则。

控制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活动,耗费较大。

行使控制职能的时候,必须考虑控制的经济性。

33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

答: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指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都参与到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工作过程中,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专业操作和开发技术、各种统计与会计手段方法等结合起来,在企业中普遍建立从研究开发、新产品设计、外购原材料、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的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体现了全新的质量观念。

它不仅是指企业产品的性能,还包括企业的服务质量、管理质量、成本控制质量、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相互和协调的质量等。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了动态的控制。

质量管理的范围包括市场调查、研发开发、新品设计、加工制造、产品检验、仓储管理、途中运输、销售安装、维修掉换等的整个过程。

34、零基预算法的基本思想。

答; 零基预算法的基本思想是:

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把所有还在继续开展的活动都视为是从零开始的,从新编制预算。

预算人员以一切从头开始的思想为指导,根据各项活动的实际需要,安排各项活动及各个部门的资源分配和收支。

35、协调的含义。

协调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答:

协调的含义:

就是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中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使组织目标的实现。

1) 目标一致原则。

协调的目的是使组织成员充分理解组织的目标和任务,并是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从而促进组织总目标地实现。

2) 效率原则。

协调的目的是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部门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更好地分工、合作,每个人都能满腔热忱、信心十足去工作,从而提高组织效率。

3) 责任明确原则。

明确责任就是规定各部门、各岗位在完成组织总目标方面所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职责范围。

还要明确互相协作的责任,提倡互相支援、积极配合。

4) 加强沟通原则。

沟通是协调的杠杆,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沟通也有效,彼此间的理解、支持就越容易建立;反之,沟通效果越差,组织协调性也将越低。

36冲突的含义及性质。

答:

冲突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为主体在特定问题上目标不一致、看法不相同或意见分歧而产生的相互矛盾、排斥、对抗的一种态势。

冲突具有二重性:

也就是说,冲突具有正面和反面、建设性和破坏性两种敏感性质;没有冲突的组织将表现的呆滞,对环境变化适应慢和缺乏创新精神,因而绩效也不是最好的;而存在一定水平的冲突,可以促进组织变革,是组织充满活力,因而绩效水平可以大大提高。

基于这种认识,管理者的任务不再是防止和消除冲突,而是管理好冲突,减少其不利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一面。

37解决组织冲突的对策有以下几种方法

答:

通常,解决组织冲突的对策有以下几种方法:

1) 回避。

即让冲突双方暂时从冲突中退出或抑制冲突。

当冲突微不足道时,或当冲突双方情绪非常激动时,可以采取让双方暂时回避的方法来解决冲突。

2) 强制解决。

即管理者利用职权强行解决冲突。

3) 妥协。

要求冲突各方面都做出一定的让步,使问题得到解决。

4) 树立更高目标。

当其中一方靠自己的能力不能完成目标时,冲突双方可能会进行合作并做出一定让步,为完成更高的目标而统一起来。

5) 合作。

将冲突各方面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进行开诚布公地讨论,搞清楚分歧在哪里,并商量可能的解决办法。

38什么是信息沟通?

如何理解它?

答:

信息沟通就是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要双以下几点来理解:

1) 信息沟通首先是信息的传递,如果信息没有被传递到接受者那里,信息沟通就没有发生。

2) 成功的信息沟通,不仅需要信息被传递,还要被理解。

3) 信息沟通的主体是人,即信息沟通主要发生在人与人之间。

4) 由于管理过程中各种信息沟通相互关联、交错,所以管理者把各种信息沟通过程看成是一个整体,即管理信息系统。

39信息沟通的障碍有哪些?

答:

1) 沟通方式选择不当,造成的沟通障碍。

沟通模式多种多样,各有其不同的优缺点。

如果不能选择适合的沟通模式,将会导致组织沟通效果下降。

2) 沟通双方在技能、知识等方面的差异,会影响沟通效果。

在技能、知识等方面的差异,可能会使接受者不能完全理解甚至曲解信息发送者的意图,或发送者不能以最易被理解的方式表达他的意图,从而降低了沟通的效果。

3) 态度和兴趣障碍。

发送者的态度和兴趣会影响其发送信息的质量。

而接受者也经常根据自己的态度、兴趣,有选择地去听、去看。

在解释接收到的信息时,接受者也会把自己的态度和兴趣带进去。

4) 情绪障碍。

沟通双方的情绪也会影响沟通效果。

5) 信息过滤。

指故意篡改或歪曲事实,使信息接受者接收不到真实、全面的信息。

40促进有效沟通的措施有哪些?

答1) 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

根据沟通内容的特点、沟通双方的特点、沟通方式本身特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沟通方法2) 善于运用反馈。

在沟通中,由于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原因,经常出现误解或解释不准确的情况。

如果双方在沟通中,能利用反馈,就可以减少误解或解释不准确的情况的发生。

3) 学会积极倾听。

在口头沟通,尤其是面对面的沟通中,积极倾听对沟通效果非常重要。

4) 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

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提高沟通的效果。

41试述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答:

外部环境是指对组织各种活动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总和。

概括起来说,组织与外部环境间的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环境对组织的作用;二是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1)      社会环境对组织的作用。

1) 社会环境对组织具有决定作用。

社会外部环境是组织存在的前提,具体的要素环境直接地决定组织的自下而上和发展。

2) 社会环境对组织具有制约作用。

也就是说,社会外部环境作为外在条件对组织的生产和发展起着限制和约束作用。

3) 社会环境对组织具有影响作用。

也就是说,某一事物行为对他事物或周转的人或社会行为的波及作用。

(2)      组织对环境的适应。

组织对环境的适应有两种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