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性与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范围的界定方法研究印刷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73603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5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生性与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范围的界定方法研究印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民生性与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范围的界定方法研究印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民生性与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范围的界定方法研究印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民生性与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范围的界定方法研究印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民生性与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范围的界定方法研究印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生性与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范围的界定方法研究印刷版.docx

《民生性与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范围的界定方法研究印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生性与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范围的界定方法研究印刷版.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生性与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范围的界定方法研究印刷版.docx

民生性与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范围的界定方法研究印刷版

民生性与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范围的界定方法研究

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在对服务业进行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这个概念也是和民生性服务业相对的。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

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而民生性服务业则是指为满足消费者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供最终消费服务的行业,大力发展民生性服务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增加就业,富民惠民,改善民生。

2007年,四川省政府意识到,服务业发展滞后对四川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作用已经愈发显现,同年6月至8月,四川省政府关于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民生性服务业的政策性文件连续出台,开启了全省“服务支撑跨越”的大幕。

同时,省内各机构也开始加大了对生产性服务业、民生性服务业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由于长期以来对生产性服务业和民生性服务业研究的缺乏,特别是两者关联性研究的缺乏,同时也由于长期以来对服务业不够关注和重视,不少研究者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数据极难获得,民生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不少国家的统计中,都存在混淆统计、交叉统计、范围不清晰、无法分割的情况,这给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带来了极大的难题,同时也给统计分析、政策制定带来了困难。

目前,我国对服务业的分类主要依据GB/T4754-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进行。

其中很多类别都无法完全区分民生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数值,这是由于过去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并不发达,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也比较欠缺的状况所造成的。

而现在,随着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我国其他不少省市都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分类进行了尝试,但是,如何对生产性服务业和民生性服务统计范围进行界定的研究仍然属于空白。

因此,首先对民生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范围界定进行研究和探讨,成为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和民生性服务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和民生性服务业的发展进行监测、评价、检验的重要课题。

本项目旨在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和民生性服务业的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对其概念、内涵的梳理,对生产性服务业和民生性服务业结构特征进行测量、研究,应用经济学生产函数的拓展分析,参考国内外的不同的统计分类方法,结合四川省实际情况,对生产性服务业和民生性服务业的统计范围进行界定,提出统计分类的具体划分。

二、研究路径和方法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性质,我们为本课题设计的研究路径为:

1、首先对民生性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重点对民生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范围、区分机理进行研究。

2、在对民生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进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对目前国内外民生性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方法进行回顾,对目前统计指标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3、根据国内和四川省实际情况,结合其他省市有关民生性和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范围界定的情况,提出四川省对民生性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范围界定方法以及具体指标。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为:

1、阅读相关文献,进行理论分析;

2、对国内外的其他统计方法用比较分析法进行分析;

对以往的统计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提出民生性和生产性服务业统计界定方法。

三、服务业相关理论综述

3.1服务及其特征

3.1.1服务的概念

尽管服务业在今天的经济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服务一般具有非实物性,不可传递性和不可储存性,因此,对“服务”这一经济范畴进行定义,将它从众多行业中抽象出来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

现代经济学对此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

以下列举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

(1)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指出:

“无形产品(服务)同样是人类的劳动成果,是资本的产物”。

(2)希尔(1977)这样定义服务,服务是指状态的变化,这种状态变化是另一经济主体的劳动结果。

(3)我国王守法教授在《现代服务产业基础研究》一书中认为服务是一个经济主体使另一个经济主体增加价值,并主要以活动形式表现的使用价值。

这个定义反映了三个要点,即服务首先具有使用价值,是一种无形产品;服务是交易对象,反映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服务是运动形态的客观使用价值,一般不表现为静态的客观对象。

从经济学理论来说,凡是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

服务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是生产劳动。

由于服务劳动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所以服务产品是社会产品。

3.1.2服务的特征

大多数服务与一般物质商品相比,具有以下显著不同的特征。

(1)服务的无形性

服务的无形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与有形的消费品或工农业产品比较,服务的空间形态基本上是不固定的,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不能触模到,或不能用肉眼看见它的存在;二是有些服务的使用价值或效果,往往在短期内不易感受到,通常要等到一段时间后,使用或享用的人才能感觉到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比如教育服务。

在现代,服务提供者尽可能使无形的服务有形化,把服务物质化,显性化,如一种品牌的无形资产经过评估形成价格,或用现代化手段实现物化服务,如把乐队演奏制成磁带或录像带,把计算机程序编成软件等,就实现了服务的物质化。

(2)即时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服务的生产与消费过程通常是同时发生的;二是不可存储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不能将服务带回家保存起来,如美容美发、餐饮服务、旅馆、旅游及医疗服务等。

(3)异质性

由于服务提供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同一种服务也会因人而异,即使同一服务人员在不同时间地点提供的服务也可能会有不同的水准,同时由于参与顾客本身的知识、兴趣和爱好等因素,也会直接影响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同一种服务的差异是经常出现的。

这个特点使服务质量有了很大的弹性,这为服务行业创造优质服务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也给劣质服务留下了活动的余地。

(4)结合性

在很多情况下,替代性表现在于服务可以替代商品,如到餐馆就餐可以替代消费者自己的炊事活动。

反过来,商品也可以代替一部分服务,如自动售货机的出现等,这充分体现二者的结合性。

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与物质生产相结合的表现更为明显,如现代化的快餐店,既提供快餐食品又提供店堂休闲服务;现代文化服务企业,既可以提供现场演出,又可以制成光盘出售。

这表明,物质性生产成分的扩大与提供有效相结合,是当代生产力发展条件下现代服务的显著特征。

3.2服务业及其特性

3.2.1服务业的概念

服务业的概念最早源于西方“第三产业”这个概念。

英国经济学家埃伦·费希尔(AllenFisher)在其所著《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概念,并将此概念用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划分,从而形成了三次产业的分类法。

但是对服务业定义的界定,在理论界尚未完全达成共识。

一般认为服务业即指生产和销售服务商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泛指旅游娱乐文化艺术教育科技和政府活动等以提供非物质产品为主的部门或行业。

但是就其本质而言,“服务业”是与“服务”紧密联系的,其特征也以“服务”的特性为基础。

所谓服务业是国际通行的产业分类概念,指那些提供非实物产品为主的行业。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各国开始普通采用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结构进行分类。

1985年,我国开始采用三次产业的办法进行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划分,并且作为考量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进行统计。

因此,在我国,服务业被称为第三产业,其范围包括除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二产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所有行业。

为了与国际通行的产业分类概念接轨,现在将第三产业改称为服务业。

3.2.2服务业的特性

服务业相对于有形产品行业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提供如劳务、咨询、中介、技能、娱乐、医疗等形式的无形产品,其附加值体现在人的劳务价值;二是无形产品一般无法库存,往往生产与消费同时,甚至同地进行,不像有形产品的“产、销、存”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以与消费者分离;三是许多如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相对地对资源消耗和环境依赖较少。

3.3服务业与第三产业的关系

国际上通行的统计制度是将产业结构划分为三次产业。

第一产业是指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第二产业是指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第三产业是指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的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了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关于服务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主要呈现出两大观点:

一、服务业就是第三产业。

两者区别在于确定的方式,前者是根据其产品的属性,即服务,而不是根据物品来确定;后者则根据剩余法确定,将第一和第二产业无法包括的行业归为第三产业,两种划分结果一致。

改革开放前,我们把服务业狭义地定义为与生活服务有关的行业。

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三个产业理论为各界广泛认同后,服务业的定义一下子宽泛为除农业、矿产和制造业之外的几乎所有经济活动。

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将第三产业的概念改称为“服务业”,因此第三产业在宣传概念上用的越来越少了。

二、第三产业与服务业不是一回事

这种观点从产业演进的历史与逻辑人手,认为第三产业与服务业不是一回事。

按照三次产业发展的历史,第一产业是通过人类劳动直接从自然界取得产品的部门,因此,农业和采掘业属于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是指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加工的部门,工业和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是指对消费者提供最终服务和对生产者(包括三个产业的生产者)提供中间服务的部门。

所以,三次产业的划分,其逻辑起点是经济体系的供给分类。

但采掘业的产品主要是工业的原料,其生产性质也与工业接近,因此,采掘业在统计时被归入工业亦称制造业。

这样,第一产业就剩下农业了。

可见,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划分是以是否生产或提供各种类型的农产品、服务为标准的。

因此,这里有必要特别强调一下服务业与第三产业的异同。

总的说来,服务业与第三产业既有密切联系,又不能完全等同。

从相互的联系上说,二者所包含的行业多数是相同的,因此有人认为服务业就是第三产业。

但本文认为两者有以下区别:

(1)所包括的行业数量不同。

服务业所包括的行业比第三产业要少一些。

(2)界定方法不同。

第三产业采用的是剩余法,即凡不属于第一和第二产业的部门都属于第三产业,而服务业的界定是以其能否提供或生产各种类型的服务为标准的。

(3)划分思想的出发点不同。

三次产业划分思想的出发点是经济体系的供给分类,只重视产业间的单向依赖关系,暗含了高阶层产业的发展单向地依赖于低阶层产业的产品,即第二产业依赖于第一产业提供的原料,第三产业又依赖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产品供应;而服务业的划分是以经济系统的需求分类为思想基础,重视同其他产业的相互依赖关系。

由此也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概念隐含着传统经济思想的逻辑,而服务业的概念则是现代经济思想的体现。

(4)相对的市场范围不同。

第三产业概念的经济结构涵义主要是相对于国内经济的,而服务业概念的经济结构涵义是面向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的。

四、服务业的分类

对服务业进行分类的目的,首先是揭示不同服务业的经济性质和惯例特性,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基本出发点;其次是发现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因为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是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对产业结构有直接明显的影响,这也将是我们的研究结论的重要前提。

以下将介绍最常见的服务业的分类。

4.1国外服务业的分类

4.1.1按时间顺序分类

从服务业产生的时间顺序看,服务业又可被划分为传统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补充性服务业三大类。

1、传统服务业

这是在新兴服务业的主要行业形成、独立和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出现的一个相对概念。

人们通常把新兴服务业出现前就已存在的各种服务行业称为传统服务业。

传统服务业又可划分为主体行业和一般行业。

如运输业、邮电业、商业、饮食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业等属于传统服务业的主体行业。

随着生产方式的进步,传统服务业的重要性会随之降低,家仆服务和传统商业是这类服务的代表部门。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部门的发展变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的方式。

同时,在现代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可能出现服务就业增长超过工业就业增长的情况。

2、新兴服务业

指那些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已经或者正在形成和发展的、属于传统服务业范围以外的各种服务行业的总称。

目前新兴服务业主要有:

信息服务业、咨询业、广告业、技术服务业、租赁业、旅游业、广播电视业、民间体育业、家教业、新型娱乐业、物业管理业、人才交流业等。

其中主体行业有信息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广告服务业和旅游服务业等。

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来说,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往往有着不同的内容。

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各自提供的服务产品的质量结构、品种结构以及价格结构也是极其不一致的。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里,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具体内容,一方面取决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常常要受到本地自然条件、国际经济环境、政府经济发展战略等的制约。

3、补充性服务业

学者Katouzian(1970)认为补充性服务业包括银行、金融、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等,这些服务业是工业化过程的补充,是工业发展引致的需求。

补充性服务业的发展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发展,在工业化之前,这些服务业处于比较低的发展水平;但在工业化早期,它们以比制造业更高的增长率发展;在工业化一定阶段它们稳定发展。

补充服务业的需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城市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生产的迂回。

迂回生产增加了中间产品的范围和复杂性,从而使地方市场连接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并进行国际贸易,所以生产迂回程度的加深促进了补充服务业的发展。

因此,随着工业生产的增长,只要生产迂回程度的加深,就产生对补充服务的需求,补充服务业就能发展。

另外,这类服务活动还包括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政府所提供的服务活动,比如官僚政治活动,行政执法服务等,补充性服务业主要是为了工业化生产提供服务的部门。

4.1.2按服务功能进行的分类

4.1.2.1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法(ISIC)

联合国于1958年制定了第一种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1968年进行了一次修正,基本框架没变。

其中一级分类有四类:

商业,交通仓储通讯业,服务业,其他;二级分类有14种。

第三次修正发表于1990年,修正后的分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如表4-1,其中服务业大类有11类,包括商业及零售业,酒店旅游业,交通仓储、通讯业,金融中介,房地产、租赁和经济活动,公共行政与国防,教育,医疗及相关社会服务,其他社会社区服务,家庭雇佣服务,国际及跨国组织;小类有19类,反映了服务业发展及其在经济活动中重要性增强的国际背景。

表4-1ISIC服务业分类

大类

小类

商业及零售业

批发业

零售业

酒店旅游业

交通仓储、通讯业

海、陆、空交通

交通运输、旅游业(不含酒店)

邮政、通讯业

金融中介

金融中介

保险养老

其他金融活动

房地产、租赁和经营活动

房地产

租赁业

计算机服务

R&D活动

其他经营服务

公共行政与国防

政府与国防

教育

医疗及相关社会服务

其他社会社区服务

污水、垃圾处理

社会团体

娱乐、文化教育

其他服务

家庭雇佣服务

国际及跨国组织

4.1.2.2布朗宁一辛格曼服务业分类

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于1975年根据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的规则,将商业产业和服务产业加以分类,他们的产业分类标准是根据商品与服务的产品性质、功能。

从表4-2中可以看出,尽管他们的分类不是那么完善,但为后来西方学者所普遍接受的服务业四分法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表4-2商品产业与服务产业的分类

商品生产部门

农业、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石油与煤气业、公共事业、林业、渔业与捕获业

服务生产部门

消费者服务业

招待与食品服务、私人服务、娱乐与消遣服务、杂项服务

生产者服务业

企业管理服务、金融服务、保险与房地产

分配服务业

运输与储存、交通与邮电、批发与零售

4.1.2.3辛格曼的服务业四分法

1978年,经济学家辛格曼在1975年分类的基础上,根据服务的性质、功能特征,对服务业重新进行了分类,将服务业分为:

流通服务、生产者服务、社会服务和个人服务四类,这种分类同时也反映了经济发展过程中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以上四类服务业内部所包含的具体行业如表4-3所示。

表4-3辛格曼的服务业分类

服务类型

举例

流通服务

交通运输、仓储业、通讯业、批发业、零售业(不含饮食业)、广告业及其他销售服务

生产服务

银行、信托及其他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工程和建筑服务业、会计和出版业、法律服务、其他营业服务

社会服务

医疗和保健业、医院、教育、福利和宗教服务、非赢利机构、政府、邮政、其他专业化服务和社会服务

个人服务

家庭服务、旅馆、饮食业、修理服务、洗衣服务、理发和美容、娱乐和休闲、其他个人服务

流通服务,指交通业、仓储业、通讯、运输业,以及商业的批发和零售业。

流通服务是从生产到消费的最后一个阶段,它们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加起来就是商品从原始自然资源经过提炼、加工、制造、销售,最后到达消费者的整个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完整过程。

由这种联系可以想见,流通服务必然随着商品规模的扩大而增长,同时,最终消费品的增加值是这三个阶段增加值的总和,那么在宏观上表现出来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流通服务的产出结构就决定于这三个阶段增加值的比例关系。

流通服务中,运输业、通信业与经济发达程度紧密相关,而批发业、零售,处在欠发达国家也普遍存在。

从就业比例看,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尽管实现了工业自动化以及商业网络的现代化,也并没有使这种相对低生产率和劳动密集型的职业锐减,而是仍维持较高的水平。

流通服务业至今仍是最大的服务业,几乎占总就业人口的1/5还多,大约是生产者服务业的两倍。

生产服务,指那些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服务。

生产者服务业的特征是购买其服务被企业看作对生产商品与其他服务的投入。

这类服务的重要性在于它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效率都有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它们在生产过程中被实际应用大都是通过生产者服务的投入来实现的,生产者服务业拥有日益增多的专家人才和科技精英,作为对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的投入,这个过程推动生产向规模经济和更高的效率发展。

所以,生产者服务被认为是新兴经济的关键服务,为生产者提供信息,增加公司的生产率和提高工作效率,它的扩张与生产经营活动越来越紧密相联,并且越来越复杂化。

20世纪以来,生产者服务在所有发达国家都出现明显增长,从增长速度看远远高于流通服务。

不仅如此,生产者服务的增长还呈现加速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增幅明显高于20世纪前期。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以工业资本为主的社会向以金融资本为主的社会转型成功以后,以金融资本的运作为主要服务功能的金融业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

社会服务。

如果说上面两种服务都是工业生产的延长,或者说是由工业文明的发展所推动,那么对社会服务和个人服务的需求则主要来自消费者对它们的直接需要,它们的发展也就主要为最终需求所推动。

社会服务被很多学者认为是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表征,它们的显著发展出现于工业化后期。

社会服务具有公共需求的特性,这种需求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产物,它们的实现也必须借助于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条件,因此,社会服务的发展是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产物。

应当看到,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使得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迅速扩张,政府以及各种非营利性的公共事业单位向社会民众提供着更多更广泛的服务。

这也表明公共服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维持制度运行而产生的,属于社会虚耗的“交易费用”,它们并不是“越多越好”。

个人服务,指那些从吃喝到娱乐的与个人消费相关的服务。

个人服务主要来自最终需求,它们大多属于传统服务业,一般具有规模小、分散经营、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投入少、技术含量低等特点。

个人服务与社会服务都属于最终需求型服务,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个人服务不断下降、社会服务不断上升的趋势。

但目前在发达国家,个人服务仍保持相当的高比例,这是因为,个人服务本身虽不与现代化技术、发达的经济相联系,但技术进步中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仅使人们生活更加富裕,而且使工作时间缩短,因而使人们有更多的闲暇,这使得技术含量较低的个人服务业在先进的社会仍占有一席之地。

4.1.3从消费角度分

从消费角度可以把服务业划分为生产消费服务业和生活消费服务业两大类。

所谓生产消费服务业,是指那些把自己创造的服务产品直接加人生产消费领域的服务经济部门。

为生产消费领域服务的服务业,其数量多少取决于工农业各产业自身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一般来讲,某一产业自身的发展规模或速度相对较大或较快,这一产业所吸收的服务产品在该产业需要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也就较大;反之则较小。

世界经济发展历程表明,服务业所提供的服务产品的总额在社会总产品中的比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增大,其中,为生产服务的部分增长得较快。

当然,绝对地说某种服务业属于为生产消费服务的部门往往并不确切,因为很多服务产业既进入生产消费领域,也进人生活消费领域。

例如电信业服务产品,所以我们这里说某一服务行业属于生产消费服务业时,只是从一般情况出发的,即与这一行业提供的服务产品相交换的货币大部分是生产资金或资本而不是工资收入。

依据这个原则,我们可以把下述服务行业归入生产消费服务业:

广告业、科技开发、市场咨询服务、信息情报、生产资料修理、安装业等。

在我国,实际上很多一般服务行业提供的服务产品,比如旅馆饭店业、饮食业、邮电业的产品有不少都进入了生产消费服务领域。

生产资料服务产品在服务产品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大小,还与现实的收入政策及消费支出能力有关,这是一个弹性较大的数值。

所谓生活消费服务业,同生产消费服务业一样,也不是绝对的。

因为每个生活服务行业所提供的服务,既可以进人生活消费领域,又可以进入生产消费领域。

当我们认定某一服务业属于生活消费服务业时,只是就这一行业的绝大多数产品将进人生活消费领域而言,也就是指该产品的价值量数额和使用价值量数额的绝大部分都用于生活消费领域。

虽然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根本不注意某一行业的服务产品究竟有多少进人生产消费领域,又有多少进入生活消费领域,但做出一个基本估计还是可能的。

因为,产品自身的使用价值大多具有倾向性,同时,具体收人分配模式、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和习惯也可以为这种测算提供有力依据。

同样,某一服务行业的类别属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动,特别是居民个人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结构及需求偏好的变化,原先只是被集团所购买的服务也很可能会逐渐成为个人消费的内容,旅游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如果再对生活消费服务业提供的产品进行细分,还可划分为生存消费、发展消费、享受消费三大类。

应当指出,从消费角度为服务业分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受到政治、经济以及职业偏好等因素的影响。

比如在生活消费服务业的三大类行业中,一种服务产品属于哪一类消费资料取决于多种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同一服务产品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条件下,会分属于不同的消费资料。

这体现了一个规律性原则: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原属于享受资料范畴的服务产品会逐步转变为生存资料。

这种层层递落的现象,在经济增长率急剧提高,收人水平迅速上升的时代,表现得特别突出,也特别普遍。

4.1.4从生产(供给)角度,按生产技术的分类

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是由美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