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重点要点整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70203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7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重点要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重点要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重点要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重点要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重点要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重点要点整理.docx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重点要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重点要点整理.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重点要点整理.docx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重点要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此所云中国文化

1、文化是什么:

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国家政治,法律制度,宗教信仰,道德习惯,法庭警察军队等,都是文化

2、狭义的文化:

文字、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

3、文化的本义:

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4、中国文化:

是说我们自己的文化,以别于外来的文化而言;这亦就是特指吾中国人素昔生活所依靠之一切(特就其社会人生来讨论)

二、中国文化个性殊强

1、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

2、中国文化自具特征(如文字构造之特殊),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

3、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文化(四大文明古国),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

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4、从中国以往历史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伟大,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而初不为其动摇变更

5、由其伟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邻邦外族,而融成后来之广大中华民族。

此谓中国文化非惟时间绵延最久,亦空间上之拓大亦不可及

6、中国文化在其绵长之寿命中,后二千余年殆不复有任何改变与进步,似显示其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

7、中国文化放射于四周之影响,既远且大

✧中国文化之相形见绌,因外来文化之影响而变化,以致根本动摇,皆只是最近一百余年之事而已

三、试寻求其特征

1、为寻求中国文化之精神所在而做的工作

①将中国文化在外面容易看出的、常被人指说的那些特异处,一一寻找而罗列起来

②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设法解释它的来由。

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于其他特点。

许多特征贯串起来,原都本于惟一之总特征,便是寻到了家

2、团体愈大,则团体中每一分子的责任感觉愈轻微;团体太大了,浸至于无感觉。

若分析之,又可指出两面:

一面是感觉力迟钝,一面是活动力减低

3、中国文化的三大特征

①广土众民(第一特征)有一种伟大力量蕴寓其中,但不知

②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第二特征)为何(第四特征)

③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第三特征)

4、中国文化的两大古怪点

①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后两千年的中国,竟然不见进步之可怪

(第五特征)从社会史上讲,竟难判断它是什么社会之可怪

②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罗素:

“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第六特征)

5、严几道译《社会通诠》,根据其说来看中国的感受:

①长期停滞之可怪

②难于判断中国究竟在社会史上哪一阶段

③中国的家族制度在其全部文化中所处地位之重要,及其根深蒂固,亦是世界闻名的

老话有“国之本在家”及“积家而成国”。

在法制上,明认家为组织单位(第七特征)

6、中国开化既早,而卒为产生科学,又一科学

①中国人自古在物质方面的发明与发见,原是很多

罗盘针,火药,钞票,活字版印刷术,算盘,造纸

②论理和数理,都是科学的根基

中国讲论理在周秦之际百家争鸣时,倒还有些,后来竟无人讲起

算术虽不断有人讲,亦曾造于很高地步,但终不发达,而且后来亦鲜进步,甚至失传

综上所说:

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这一问题(第八特征)

7、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观念要求

①自由:

经严几道译成“自繇”二字,其后乃以“自由”二字沿用下来

但不能说这恰证明中国过去是封建社会,封建文化中当然没有近代之自由观念

自由之要求在历史上始终没有被提出过,足证中国社会之出奇

②平等与民主二词亦非中国人所习用者,但平等精神民主精神,在中国却不感生疏

虽然如此,却要晓得其所发挥仅至民有与民享之意思即止,而民治之制度或办法,却无人提到

✧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及其法制之不见形成(第九特征)

8、欧洲人眼中所见中国文化之特点

①政治之根本法则与伦理道德相结合,二者一致而不分,而伦理学与政治学终之为同一的学问——这是世界所知之唯一国家

②此政治与伦理的共同基础,在于中国人所称之“天理天则”,理性于是对于君主的权力发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

③他们看中国所谓天理天则,恰便是他们所说的“自然法”,因而相信中国之文物制度亦与自然同其悠久而不变

✧融国家于社会人伦之中,纳政治于礼俗教化之中,而以道德统治文化,或至少是在全部文化中道德气氛特重(第十特征)

9、中国法系的特点

①建国之基础以道德礼教伦常,而不以法律,故法律仅立于补助地位

②立法之根据以道德礼教伦常,而不以权利。

各国法律在保障人权,民法则以物权债权为先,而亲族继承次之,此法律建筑于权利之上也,我国则反是(以义务不以权利)

③法律既立于辅助道德礼教之地位,故其法常简,常历久不变(从汉代以迄清末不变)

10、中国——超国家类型

①[德]奥本海末尔《国家论》,中国近于他所谓的自由市民团体

②罗素:

“中国实为一文化体而非国家”

③[美]派克:

大意言中国不是一国家,而实为一大文化社会

④[日]长谷川:

“中国人自二千年之古昔,却早把国家当做‘不必要之恶’了”

⑤雷海宗:

“二千年来的中国,只能说是一个庞大的社会,一个具有松散政治形态的大文化区。

⑥罗梦册《中国论》:

中国一面有其天下性,一面又有其国家性,所以是“天下国”

✧认定中国为一特殊之事,不属普通国家类型(第十一特征)

11、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中国自东汉以降为无兵的文化”(第十二特征)

“无兵”:

只有流氓当兵,兵匪不分,军民互相仇视,或因无兵可用而利用异族外兵

12、钱穆称中国的文化为“孝的文化”(第十三特征)

谢幼伟《孝与中国文化》

13、蒋星煜《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

“隐士”这一名词和他所代表的一类人物,是中国社会的特产(第十四特征)

四、参考佐证的资料

潘光旦《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人文史观》

庄泽宣《民族性与教育》

日寇侵占华北欲继续征服中国时,曾作《支那人心理之研究》

✧综合各方所见,得其比较公认的特点约如下:

①自私自利

②勤俭(人人各有前途可求之自然结界,主要是得之于后天)

③爱讲礼貌(此伦理本位的社会彼此尊重对方,相尚以敬让之所演成)

④和平文弱(有出于遗传与成于后天之两面)

⑤知足自得(一面是由理性早启,一面是由此社会特殊构造之所锻炼)

⑥守旧(少有冒险进取精神,其所以必要守旧者,多决定于后天)

⑦马虎/模糊(理性早启,与本能接连牵混,对外求知识之倾向乃大为减退)

⑧坚忍及残忍(坚忍则显然是向里用力之人生训练出来的,不妨说坚忍亦足引致残忍)

⑨韧性及弹性(生命上坚忍力养成之实际表见)

⑩圆熟老到(此盖为中国民族品性之总括的特征)

✧1、既是中国文化所结之果,在我们论究中国文化要义时,应当把它本原都予抉通

2、研究大体以社会人生为主,于外未能照顾周遍

✧总而言之,中国文化是一个整体,它为中国人所享用,亦出于中国人之所创造,复转而陶铸了中国人

第二章从中国人的家说起

一、冯友兰氏的解释

✧家庭在中国人生活里关系特见重要,现在就是追问其所以然之故。

冯友兰著《新世论》一书,有“说家国”“谈儿女”等篇,似在解答此问题

他大致是本于唯物史观,以一方在产业革命前,一方在产业革命后,彼此生产方法不同来解释的

1、凡未经过产业革命的地方,都是以家为本位,是即所谓之生产家庭化

经过产业革命的地方,都是以社会本位行其生产,是即所谓之生产社会化

2、强调这是两套不同的文化

以家为本位的生产方法→以家为本位的生产制度→以家为本位的社会制度→一切社会组织以家为中心

3、两套文化一古一今,而中国正处于如何转入现代化之一过渡时代中

二、反证冯说未尽是

中国人特重家庭伦理,蔚成家族制度,虽相沿自古,但各时各地亦有变化不用

✧第一例:

商鞅变法

站在国家立场,实行军国主义,奖励耕战,用以对外。

所以必要打破家族,而使个人直接国家,要国家直接掌握人民,其势便不容家庭家族在中间横梗、牵掣而弛散其组织关系

✧第二例:

瑞士1907年新颁民法

重家庭制度。

在其331条以下,特置家权一节,其最重要为家产共有,且于亲权之外并立家长权

第三例:

苏联

①1939.2.24《莫斯科的转变》:

“儿童的教导者实在是家长而非学校”

②1943.2.22桂林大公报:

家庭又成了根深蒂固的组织,被认为民族生命的基石

③1944.3.5《纽约前锋论坛报》

三、文化之形成及其个性

✧中国一直是一个没有经过产业革命的农业社会,传统的风教礼俗,自要与它相适应。

但说不定,也正因为受了风教礼俗的影响

1、黄文山在其文化学建设论中,引有吴景超的三句话

①同样的生产方式,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内,与不同的制度及思想并存

②文化中别的部分有变动,而在其先找不到生产方式有何变动

③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之下,却找到相同的制度及思想

✧经济虽为根基,但其上层建筑如政治宗教等一切,亦有其作用,且亦影响于经济

2、经济不止无片面决定力,而且其势力将随着历史发展而渐减

3、“非物质文化”中比较密切适应于物质文化之一部分,可称为“适应文化”

——费孝通《社会变迁》

4、“文化的原动力,显然在人的自身。

”——米勒利尔《社会进化史》

5、机械观错误

①却是我们不要以为文化就是应于人们生活所必要来的

②必要亦是不客观的

③更不可把必要局限在经济这范围

6、文化之形成,既非一元的,非机械的,因此所以各处文化便各有其个性,惟个性之强度不等

✧中国人的家之特见重要,正是中华文化特强的个性之一种表现,而非为生产家庭化之结果,自亦非生产家庭化的社会之通例

✧据我们所知,佛教基督教都是家族制度的敌人,本是不相容的,却在传入中国狗迅速被中国化,可见中国家族制度之强度固为何如

✧总之,中国人的家是极其特殊的

四、阶梯观与流派观

1、独系演进论

①定义:

文化演进各处都循着一条路线,其表现之不同等,便代表此一条路线的各阶段

②形成原因:

实由十九世纪人类文明之突飞猛进,及达尔文进化论之影响

③评价(一些学者):

一半猜谜,一半穿凿武断,其方法实在是演绎的主观的

↓衍生出

批评派/历史派:

只求了解某一小单位的真相,注意各别特殊情形,谨慎从事,不敢建立普泛原则理论

2、几种迷误见解

①把一切人类不分种族不分地域,都看成相同的(民族偏见)

②对各处社会文化的不同,不容否认时,则持大同小异之说,以为不足重视(毫厘千里,学问不是大同小异)

③恒进步论,以为历史总是前进的(有进有退,亦有盘旋)

④循序渐进观,曾未意识到有躐等越级,或突变,或尚有他途难料度之事

✧生命创进不受任何限制,虽然可能有其势较顺之顺序,却并无一定不易之规律

3、我们的见解

①人类社会之进化,不外乎是沿着生物进化来的,二者同为宇宙大生命之表现,前者实为后者之继续。

在生物界中,虽不妨有高下之第,却无必进之阶

②然而文化界与生物界,亦有大不相同处。

生物界中,种与种是隔的;文化界中,一国一国却是通的。

自近百年世界大交通以来,各处文化愈来愈接近,可能最后通为一体

4、若把全人类历史作一整体看,前进之大势自不可掩,后又有“新演进论”出现

“以我看人类文化前途,正应该把旧演进论之同途同归观念修改为殊途同归就对了。

5、人类文化史之全部历程:

最早一段有些类近,乃至有某些类同,随后就个性渐显。

其间现出几条干路,到世界大交通,而融会贯通之势成

五、申述夙见结束上文

1、中国非是迟慢落后

2、中国已是陷于盘旋不进了

中国走上了与西洋不同的路,却又走不出去,遂陷于盘旋不尽

中国历史上只有一治一乱之循环,而不见有革命,既此盘旋不进之表露

“上下交相牵掣,自陷于绝境。

3、中国较之西洋,是因其过而后不及的

科学和德谟克拉西,在中国皆曾萌芽且甚早。

后来之不见,是萎缩荒废了

这不是无缘无故忽然萎废,乃是向别途发展去之结果

4、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早熟

 

第三章集团生活的西方人

一、中西社会对照来看

1、英美与苏联的对立——立国之道(社会构造)不同

一方是个人本位的社会,一方是社会本位的社会。

其问题,即在各偏一端,彼此相非难

西洋在中世纪到近代,自近代到最近,始终就在团体与个人这两端,翻覆不已。

生活与思想上最大的问题之一,即所谓“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极权主义”、“全体主义”……

✧所谓此高彼低翻覆不已者:

①德谟克拉西:

虽远自希腊已征见于政体,但毕竟为近代乃有之特色。

西洋社会人生,从中世到近代为一大转变。

期间所经变革,外观上形形色色,骨子里一贯下来,原都相通。

德谟克拉西风气,即构成于此。

既经种种运动,许多奋斗,以致革命流血,而后乃得奠定其原则,实现其制度

②近代这一转变,实在是对于其中世社会人生之反动。

其中一贯相通的,无非“我”之觉醒,直接间接皆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之抬头。

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是近代文化之主潮;从思想到生活实际,始而蓬勃,继而弥漫,终则改变一切。

它是过强的集团生活下激起来的反抗,见出一种离心倾向,而要求其解放者

③民主制度是一种进步的团体生活

④社会契约说不合于人类历史实情,学者之论证已明

⑤西洋中古社会集团性太强,对个人压制干涉过甚,从而其反动之来亦特著

⑥日本得以称霸东亚,正亦得力于明治维新,接受此近代潮流,以自由权公民权付与国民,社会丕变之故

⑦然此近代潮流,今已衰落(一战中转变),其后完全为另一潮流所代兴

与个人本位相反的社会本位思想,与崇尚自由相反的讲究统制,不惜干涉一切

⑧这一新潮流席卷欧洲,时势所趋,各国几亦莫能有外。

二战后,德意日虽败,潮流未改。

盖这不止是一时风气,其方针所指,实将开出人类社会之新局(社会本位的社会)

⑨寻其转变之由,盖当个人解放之初,经济上深得个人营利自由竞争好处者,后来社会上却大受其弊,特别是盲目生产。

方利弊互见之时,早已有反对理论,乃至反对的运动……卒以一战前后,时机到来,此伏流遂涌为高潮

↓表现

集团又压倒了个人,保护干涉代替了放任自由,最近潮流正为近代潮流之反动

⑩三十年来(1917~1947),此相反两面,各自经过许多婉转变化

一面是依然不衰不弱——英美

一面崭新然益强益固——苏联

Q:

他们西方人究竟怎样走进这问题中,而我们中国人何以会留在这问题外?

二、中西文化的分水岭——宗教问题

1、中国古代社会与希腊罗马古代社会,彼此相距不远。

但西洋继此而有文化之发展,则以宗教若基督教者作中心;中国却以非宗教的周孔教化作中心

①周孔教化“极高明而道中庸”,于宗法社会的生活无所骤变(所改不骤),而润泽以礼文,提高其精神。

中国遂渐以转进于伦理本位,而家族家庭生活乃延续于后

②西洋则以基督教转向大团体生活,而家庭以轻,家庭以裂,此其大教也

2、希腊罗马古代社会

①[法]古朗士《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

崇拜祖先,以家族体系组成的社会,所谓宗法社会者是

②严译甄克斯著《社会通诠》,论到宗法社会的宗教

(1)可私而不可公

(2)本乎人而不出于天

(3)宜幽不宜显

社会组织之扩大,与宗教信仰对象之开展,要必相因相待

社会组织与宗教信仰皆止于邦

3、罗马以希腊、意大利千数城邦之一,而竟可征服其余,似为意想不到之事

①特殊条件:

此时罗马人恰好不是单纯一族一宗教者,而是杂糅的

古时人依宗教为结合,两城邦若有共同信奉,即算亲戚。

罗马的宗教既为杂糅的,因而多与其他城邦有关系。

罗马即注意保存这些亲戚关系的证据

②政策之巧妙处:

不强迫那些被征服者信奉它的神,却将被征服者的神移来增加到罗马

③罗马以不违于当时人心习惯的巧妙政策,配合它对于各邦之实力征服,罗马帝国之局面乃成

④罗马此时既无善法,社会之腐化堕落遂不可免。

直到基督教从东方传来,填补这一空缺

三、基督教与集团生活

1、希腊罗马古代社会,一般地通是集团生活。

虽以家作核心,而以①附属人数众多,②阶层分别,③家长权威,④产业共有,种种情形,其生活不能说不是集团的。

自宗法制度既破,凡说到集团,就是超家族的,只有超家族的组织,乃足以当集团之称

2、基督教精神全然与旧的宗教相反→开出超家族的集团组织来

①神绝对惟一:

宗教之意义与形式,至此全改变

②兼爱同仁,以上帝为父,人人皆如兄弟之相亲

③超脱世俗。

既然宗教所求不在现世,愈少参加世上事物愈好

✧基督教是第一个不以法律隶属于自己的宗教(罗马法典之进步大得力于此)

3、古朗士:

“信仰初生,人类社会始行组织;信仰变化,社会乃屡经改革;信仰消灭,社会亦行崩溃变形。

”可增补一句:

一新信仰代兴,一新社会组织随之以起

4、不可误会大集团生活就从宗教家的意识要求造出来,造成西方人之集团生活的,是事实不是理想。

不过这些事实,却特别与基督教有关

从基督教所引起之血的斗争

5、基督教之起,实对当时社会具有极大的革命性

①推翻各家各邦的家神邦神,反对一切偶像崇拜,不惜与任何异教为敌

②打破家族小群和阶级制度,人人如兄弟一般来合组超家族的团体,即教会

6、文化不能不以宗教作中心,政治也不能离开宗教

中国封建的统治,既资借于宗教,而宗教自身又复政治化

7、结果

①使集团生活内部之统制过强

宗教信仰——抟结人心二者相合以行其统制,人诚无所遁逃这种统制过强的

国家权力——拘限人身集团生活,为后来引起反动之本,异常重要

②使集团间斗争频繁激烈

宗教界别,最易形成集团对抗;权力之争,不资借于宗教组织,其斗争或不必为集团的。

今二者相合,遂使当时种种问题搅混不清。

其间大小惨剧,长短战争,绵历千有余年。

这千余年频繁激烈的斗争,即是锻炼成西方人集团生活之本

8、“宗教问题”:

初时是基督教与异教之争,后内部宗派之争又起

9、团体

①凡团体必须有内外界别,界别愈严,团结愈固

②团体须有其对抗者或竞争者,而后其生活振奋组织紧张

③团体境遇不顺,其分子向心力转强;反之,则其分子或不内向,甚至发生离心倾向而内争起来

✧锻炼集团生活之最佳机会,莫过于基督教在欧洲引起之血的斗争了

10、中西对比

①西洋自有基督教之后,总是过着集团而斗争的生活——虽然基督教是主张和平的

②中国自受周孔教化后,大体过着散漫而和平的生活——虽然孔子亦有“必有武备”的话

11、西洋人之集团生活,后进的蛮族生活亦是一个因素

四、欧洲中古社会

集团生活——牢韧的向心力和纪律习惯

日用常行——组织能力、法制精神和一般功德

1、历史背景

①政治:

大帝国失势解体,雄霸者各地兴起,零落者依附求存

形成许多封建集团,虽有自上而下若干层级,却是错杂峙立的几团势力

②经济:

伊斯兰教徒政府地中海东西南三面,断绝各地文明及商业交通的动脉

古代经济遭蛮族残侵而犹存者,乃于是而溃灭

2、封建制度下的农业社会

①大地产都是教会或修道院或贵族之所有。

虽分散,却是一种强有力的组织

商业兴时,以生产兼消费之双重资格参加一般经济活动。

商业中断后,“闭关的大地产经济”

②庄园:

不仅是经济组织,而且是集体社会。

支配其居民之全部生活,自成一小世界。

从农业上说,算一种合伙组织,阶级不同却同是基督徒。

能以人与人的关系相处,互有权利义务

③农民自由民:

少,是保有他依附臣服之初所订契约的。

自有土地

农奴:

多,凭惯例的佃户,随附于地面,不得自由离去。

世袭土地,养家约贡

④地主贵族之下管家:

代他管理全般行政事物且兼理法庭者

督工:

代表农奴并分派他们工作者

✧西方人在中古农业生活里,实是集团的。

中国人一家人一家人各自过活,恰是中古世界所稀有

3、中国的工商业

十一世纪下半期集中的工商业兴起→集团生活在十七八世纪先后解体→近代自由制度

“基尔特”(guild)中译“同业公会”或“行会”,如同一个小政府

是自愿的组织,有合法的权力

照顾到消费者之公众利益,基于生产者自身的要求

五、近代社会之萌芽

1、“自由都市”:

城市自治体,是地方组织,也是笼罩于“基尔特”上的政治组织

2、“自由空气”:

反攻中古封建文化的势力,以致将其颠覆

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皆以城市为中心;近代文明更是著名的“都市文明”,只有中古不是。

但中古后半期(11世纪末~12世纪初),工商业和城市逐渐复兴,由此渡进到近代来

3、“自由人”:

工商业人,为一崭新阶级,须结成有力团体,始能自存、反攻而达成历史任务

4、团体基尔特——对内干涉较强

自主城市——对外抵抗较强(进步的团体生活之导源)

5、城市复兴之初,各地莫不趋向自主,后来则参差不齐。

极盛时期,有些大城市俨同一独立国家。

旧未入于近代以来,各民族国家接连成立,许多城市先后合并在内,而保有一种地方自治

✧近代西洋人的政治能力(组织国家的能力),都在这里养成

6、团体组织之本

①于此确识个人隶属团体,团体直辖个人

②于此公认团体中个个人都是同等的——中国所缺乏的,就是这个

 

第四章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

一、西人所长吾人所短

个人

团体:

“功德”①公共观念:

中国人于身家而外漠不关心,素来缺乏于此

②纪律习惯:

多人聚集场面,无待逐条宣布,群众早已习惯成自然

③组织能力:

如何做团体一分子对团体之牢韧的向心力&协商精神

④法治精神:

西洋人之执法与中国人之徇情

二、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

1、集团生活

①要有一种组织,而不仅是一种关系之存在。

组织之特征,在有范围(不能无边际)与头脑(需有中枢机关)

②其范围超于家族,且不依家族为其组织之出发点(依于地域、职业、宗族信仰…)

③在其范围内,每个人都感受一些拘束,更且时时有着切身利害关系

2、中国人为什么缺乏集团生活

①中国人90%以上,怕都不在宗教组织中

②说到国家组织,中国人亦大成问题

国家放得很松→地方自治体和职业自治体可能很发达

中国社会秩序之维持,社会生活之进行,宁靠社会自身而不靠国家

③地方自治体欠明确欠坚实,与官治有时相混。

乡党关系虽亲,团体性依然薄弱

④职业团体

(1)中国农人不因职业而另自击中,便天然依邻里乡党为组织,就以地方的团体为他们的团体

(2)只有少数集于城市或较为聚处一地的工人商人,始形成中国的职业团体,而无工会商会

A、无全国性的组织

B、乡党/宗族意识>行业意识

C、同行是冤家

⑤士人:

一面是最富有个性的人,一面又是缺乏共同利害的人

如其说中国人散漫,那第一是从士人来的,第二是从农人来的

三、团体与家庭二者不相容

1、中西之不同,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集团生活,在中国不能说没有,只是缺乏

生物之所显示,皆为一种活动的趋势或方向,但有相对之偏胜,无绝对的然否

2、西方人集团生活偏胜(基督教开路),中国家庭生活偏胜(最早人群固有,而非周孔教化,周孔开路)

3、基督教传入中国,除《新约》译文对于原文不得不修改外,他们教会人士承认了中国人敬祖先和祭拜孔子各种礼俗,此亦见出中国文化之深固不拔

4、太虚法师论文内有云:

“此家族层套,一方易于分散大群的合组,一方又牵制分人的特动,故无敌国外患,每能长治久安”(团体与家族二者之不相容性)

5、梁任公:

“中国有族民而无市民,有族自治乡自治而无都是自治。

 

第五章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

一、何谓伦理本位

1、定义:

即此缺乏集团生活,是中国人倚重家庭家族之由来

2、为何中国人的家庭特见重要

①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团体与个人的关系轻松若无物,家庭关系就自然特别显著出了

西洋人集团生活太严重太紧张,家庭关系遂为其所掩

✧松于此者,紧于彼;此处显,则彼处隐

②团体与个人,在西洋俨然两个实体,而家族几若虚位。

中国人却从中国就家庭关系推广发挥,而以伦理组织社会,消融了个人与团体这两端

③中西文化路径不同

3、中国:

“伦理本位的社会”

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重点放在个人→个人本位

社会→社会本位

“伦理本位”显示出了中国社会间的关系而解答了重点问题

①人生实存于各种关系之上,此种种关系即是种种伦理。

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

②伦理关系,即是情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