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考前提分卷六.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69964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考前提分卷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考前提分卷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考前提分卷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考前提分卷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考前提分卷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考前提分卷六.docx

《届高三语文考前提分卷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考前提分卷六.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考前提分卷六.docx

届高三语文考前提分卷六

绝密★启用前

2018届高三语文考前提分卷(六)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的家训文化最早产生于周代,之后陆续出现了班昭的《女诫》、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家范》等家训代表著作。

家训文化在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方面作用十分突出。

古人一方面强调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向贤德之人学习;另一方面,也身体力行,将家风形成文字,使之能够代代相承。

家训文化绵延至今,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训家风曾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

当下,发掘家训文化的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的文化精神,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家训包含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的内容,兼及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

传统家训文化的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家风重陶与个体自觉并举。

传统家训一般流传于家族内部,是特定历史时期,某个家族的全体成员需要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

家训代表着祖先对后人、族长对族人、长辈对幼辈在关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的重要教诲和训示。

全族成员都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家训,维护良好家风。

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并用。

“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古代家训强调礼法并重,既有劝导性教育,更要加之以强制性的惩罚,以训诫没有遵循家规之人,从而维护家训的尊严。

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并重。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

这与古人在教育方面讲求以身示范、身体力行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是较为一致的。

他们都是通过言传身教,营造正面而健康的家庭氛围,以期对晚辈的人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风熏陶深深融入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影响颇为深远。

家训文化展现了道德的力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内在一致性,弘扬家风对于引导人民群众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优秀的家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刻的价值追求。

良好家风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亦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丰富滋养,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传承优秀家训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进步则社会进步。

要使精神文明建设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的需要,就要更注重家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的良好局面。

(摘编自王西维《家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的家训文化在周代就已经产生,家训文化的作用非常明显,如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

B.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内心、精神、思想及其生活。

C.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意蕴丰富,在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均有其行为规范,它还包括传统文化及其价值倾向。

D.传统家训文化教育,讲求的不外乎是家风熏陶与个体自觉、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三方面结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举《女诫》《颜氏家训》《家范》家训代表著作之例,旨在论证家训文化早已有之。

B.文章论证了发掘家训文化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文化精神、弘扬家风的现实意义。

C.文章阐述古代家训的劝导性功能和强制性作用,旨在论证古代家训强调礼与法并重。

D.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正反论证,有力地阐述了家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纲五常”强调君、父、夫分别为臣、子、妻的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旨在以此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B.现代教育理念肯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子女的首所学校。

这一理念与古人讲求以身示范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基本一致。

C.优秀的家风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所蕴含的基本精神,将成为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源泉。

D.进一步注重家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的良好局面,是使精神文明建设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前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愿做一棵树

李国华

村庄西边那棵大柏树枯了,上了年纪的老人说,那是因为这棵古柏树偷听了村里太多太多的故事。

说到这棵古树,记忆的闸门总也关不住,似有凶猛的洪水不停地在撞击。

我的家乡下竹中村史载已有1700年的历史,往上推算一下就到了东晋时期,我脑子里时常闪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他描绘的最佳幸福生活。

我多么祈盼那粒桃花源的种子在故乡的泥土里长成参天大树。

有树的地方就有绿,绿色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永恒体现。

听奶奶说,树,是家乡曾经的骄傲。

这个骄傲却在两次疯狂的砍伐中逝去了。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我们家乡也曾有一番桃源美景。

那时,你顺着村前的溪水行走三四百步,也有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中间还有梨树和李子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穿过桃林,呈现在眼前的也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村庄东西南北各有一条路,路的两边是田,田的两边是山,山的两坡全被松树、杉树、香樟树包裹着。

一山连着一山,一峰接着一峰,一沟环着一沟,放眼望去满坡堆着烟雨,尽是满眼的绿。

奶奶讲,不知什么时候老虎也迷恋上了这里的美景。

那会儿村里谁家孩子夜晚啼哭,大人们常说:

“你再哭,等下老虎来了。

”这的确不是吓唬人的,村里的伍叔公就在村后头打死了一只老虎。

伍叔公是个拳师,很有招式,七八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伢子很难拢他的身。

那天傍晚,伍叔公从后山那片松树林下来,走在半路突然听到一丝异样的声音。

凭着自己的功夫,他知道这是一只野兽。

伍叔公警觉地回头观望,这一望不打紧,把他惊出了一身冷汗,不远处站着一只吊睛白额虎。

第二天,政府给他颁了块“打虎英雄”的匾。

奶奶说,四乡八镇的高音喇叭那几天连着响个不停,直喊得圈栏里的猪失了眠,捣鼓得村里村外无人不晓得“伍叔公打虎”,那架势,犹似当年武松打虎威镇阳谷县。

很快,伍叔公的故事成了传说。

不仅老虎没有了藏身栖息的美景,而且树上的飞鸟也无处做窝了。

1958年,村民们疯狂砍树,不管大树小树,见树就砍,全部抛进了炼钢铁的火炉里,全村只有几蔸大古树是幸免者,后来这几棵树成了村里的“风水树”。

长在村西的这几蔸大古柏,树腰粗,当时村民想把它锯掉去炼钢铁,结果锯子没那么长,锯不了。

于是,叫黑牛哥拿斧头去砍,斧头下去却把黑牛两手的虎口震裂了,只绷出一小片木屑,树口还往外流着水。

村里上了年纪的长辈说,这树成精了,吓得黑牛甩下斧头屁股一转,走了。

许多年后,我在这棵树下站了很久。

我想,树的生命难道只是枝、是叶?

人的生命难道只是肉、是血?

在这场运动中青山已逝,没有了绿,整个村庄曾经拥有的蓬勃生机与活力连同那些铁炉灰飞烟灭,风光不再。

树没了,好比解开了村庄的衣扣,露出了一截干瘪的躯体,多少有些荒凉。

没有了树,鸟的巢也空了。

也许,空巢注定是飞鸟的宿命,还有村庄的宿命。

几声鸦鸣,更把夜色染沉,奶奶说村庄里所有的鸟都瘦了。

鸟看不见自己的心事,只因为它飞在空中。

没有落脚歇息的地方,风去了哪儿呢?

经过二十多年不断植树造林,到了1983年,村里的荒山又披上了绿装。

这时村里的田分了,山林也分了,牛羊和农具也分了,能变现的事都让村民兴奋。

穷怕了的村民,再次失去理智,又一次疯狂,疯狂砍树,一夜之间树一棵一棵地轰然倒下。

山空了,村子空了,在我的记忆中,乡亲们砍下了树,种下了风,收获了暴风雨。

那一年村里的大人吃了亏,老人吃了亏,妇女也吃了亏,就是小孩没有吃亏。

老天爷说,小孩子还不懂事,大人怎么就糊涂了呢?

值得庆幸的是,村西那几棵“风水树”再一次逃过一劫。

又一个二十年过去了,村边四周的山依然杂草丛生,零星点点地站着几棵树,多少让人揪心。

今天,当我听到村西那棵古柏树枯了,心情极为难过,我知道它的心思。

树没了,我愿是一棵树……

(选自《散文选刊》)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大柏树枯了”开头,以“古柏树枯了”结尾,首尾照应,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B.文章第三段借奶奶之口详细描述家乡的环境和相关传说,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热爱。

C.文章第四段叙述村里人砍古柏树时发生的一些怪事,渲染了恐惧的氛围,为下文作者的议论作铺垫。

D.文章恰当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5分)

6.文章以“树没了,我愿是一棵树……”结尾,作者这样处理有哪些意图?

请从情感、结构、主题三个方面任选两个方面,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健全地方税体系,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

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委员会和财政部及有关方面,正抓紧组织起草和完善房地产税法律草案。

作为一个世界通行的税种,几乎每个国家的房地产税都有以下四个制度安排方面的共性。

一是所有的工商业住房和个人住房,都会按照它的评估值来征税。

二是都有一些税收优惠,比如规定一定的扣除标准,或者对一些困难家庭、低收入家庭、特殊困难群体给予一定的减免。

三是房地产税属于地方税,其收入归属于地方政府,用于支付教育、治安和其他一些公共基础设施提供等的支出。

四是税基确定非常复杂,需要建立完备的税收征管模式,才能使房地产税征得到、征得公平。

我们将参考国际上房地产税制度性安排方面的一些共性特点,结合中国的国情,最终确立最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房地产税征收方案,使我们设计的房地产税制度能够更加合理、更加公平,既能够起到筹集财政收入、满足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需求的作用,又能够发挥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积极效应。

(依据中国经济网所载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对房地产税问题答记者问整合)

材料二:

2011年1月27日,上海和重庆两地发布了对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的试点方案并开始施行。

《上海市开展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试点的暂行办法》规定,从1月28日起对上海居民家庭新购第二套及以上住房和非上海居民家庭的新购住房征收房产税,税率视房价高低分别暂定为0.6%和0.4%。

重庆市首批纳入征收对象的住房包括个人拥有的独栋商品住宅,个人新购的高档住房,在重庆市同时无户籍、无企业、无工作的个人新购的第二套(含第二套)以上的普通住房。

独栋商品住宅和高档住房建筑面积交易单价在上两年主城九区新建商品住房成交建筑面积均价3倍以下的住房,税率为0.5%;3倍(含3倍)至4倍的,税率为1%;4倍(含4倍)以上的税率为1.2%;在重庆市同时无户籍、无企业、无工作的个人新购第二套(含第二套)以上的普通住房,税率为0.5%。

(依据2011年新京报文章《上海重庆开征房产税》整合)

材料三:

上海市房产税减免条件

免征条件

1、本市居民家庭购买的首套房,免征。

2、本市居民家庭在本市购买第二套及以上住房后,合并计算的家庭全部住房面积人均不超过60平方米的,免征。

3、本市居民家庭中的子女成年后,因婚姻等需要而首次新购住房,且该住房属于成年子女家庭唯一住房的,免征。

4、符合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重点产业紧缺急需人才,持有本市居住证并在本市工作生活的,其在本市新购住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唯一住房的,免征。

5、持有本市居住证满3年并在本市工作生活的购房人,其在本市新购住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唯一住房的,免征。

退税条件

1、本市居民家庭在新购一套住房后的一年内出售该居民家庭原有唯一住房的,已征收的房产税,可退还。

2、持有本市居住证满3年并在本市工作生活的,已征收的房产税,可退还。

(依据华律网相关文章整合)

材料四:

征收房地产税对楼市的影响,一直都存在争议。

一种意见认为,征收房地产税,会使同时具有多套房的人群,提高房租弥补缴纳的房产税,从而推动房价上升。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征收房地产税,会增加房子的持有成本,减少炒房人群并促使投资者抛售房产,从而导致房价下降。

不可否认,未来房地产税出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房价。

但是影响房价的因素是复杂的,房价是升是降还要综合土地制度、住房制度、投融资制度等进行多方面考量。

(依据搜狐网相关文章整合)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地产税是世界通行的税种,属于地方税。

我国征收房地产税的主要目的是筹集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B.按照房地产评估值征税、有税收优惠政策、收入归属地方政府、税收征管模式完备是国际上房地产税制度安排方面的共性。

C.房产税试点方案施行以后,上海户籍家庭在本市购买首套房免征房产税,非上海户籍家庭在上海购房则不能享受这种优惠。

D.征收房地产税对我国楼市的影响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会增加房子的持有成本,导致房价下降;也有人认为会推动房价上升。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房产税试点工作初期,上海房产税征收对象仅限于新购房,而在重庆,个人拥有的独栋商品住宅,不管是否新购,均需交纳房产税。

B.在保证本市居民基本居住需求方面,上海房产税试点方案有诸多考虑,如首套房免征、设置较高的免税面积等,可见上海有排外倾向。

C.国外相对成熟的征税模式和2011年以来上海、重庆两地房产税试点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将给我国房地产税制度的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D.我国房地产税法目前还处在起草和完善法律草案阶段,正式落地还有一定时日,一旦落地,交纳房地产税将成为每个家庭的支出项目。

E.房地产税法的出台,有利于民众接受“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理念,因为房屋持有成本的提高,一定会使炒房人无利可图。

9.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上海和重庆两地房产税试点工作中税率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沐春,字景春,材武有父风。

年十七,从英征而番,又从征云南,从平江西寇,皆先登。

积功授后军都督府佥事。

群臣请试职,帝曰:

“儿,我家人,勿试也。

”遂予实授。

尝命录烈山囚,又命鞫叛党于蔚州,所开释各数百人。

英卒,命嗣爵,镇云南。

洪武二十六年,维摩十一寨乱,遣瞿能讨平之。

明年,平越巂蛮,立澜沧卫。

其冬,阿资复叛,与何福讨之。

春曰:

“此贼积年逋诛者,以与诸土酋姻娅,辗转亡匿。

今悉发诸酋从军,縻系之,而多设营堡,制其出入,授首必矣。

”遂趋越州,分道逼其城,伏精兵道左,以羸卒诱贼,纵击大败之。

阿资亡山谷中,春阴结旁近土官,诇知所在,树垒断其粮道。

贼困甚。

已,出不意捣其巢,遂擒阿资,并诛其党二百四十人。

越州遂平。

广南酋侬贞佑纠党蛮拒官军,破擒之,俘斩千计。

宁远酋刀拜烂依交趾不顺命,遣何福讨降之。

三十年,麓川宣慰使思伦发为其属刀干孟所逐。

来奔。

春挟与俱朝,受上方略,遂拜春为征虏前将军,帅何福、徐凯讨之。

先以兵送思伦发于金齿,檄幹孟来迎。

不应。

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春帅五百骑救之。

夜渡怒江,旦抵寨,下令骑骋,扬尘蔽天,贼大惊溃。

乘胜击崆峒寨,亦溃。

前后降者七万人。

将士欲屠之,春不可。

幹孟乞降,帝不许,命春总滇、黔、蜀兵攻之。

未发而春卒,年三十六。

谥惠襄。

春在镇七年,大修屯政,开田三十余万亩,凿铁池河,灌宜良涸田数万亩,民复业者五千余户,为立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沐春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B.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C.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D.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人的表字。

即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

B.姻娅,亲家和连襟,婿父称姻,两婿互称曰娅。

泛指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C.谥,是我国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义的一种称号。

D.祠,封建制度下供奉鬼神、祖先、先贤或有功德的人的庙堂。

祠在文中就是庙堂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沐春勇当先锋,因功受任。

他跟从沐英征讨西番、云南,平定江西贼寇,总是冲锋在前。

他因次又一次立下战功,而被授任为后军都督府佥事。

B.沐春很有谋略,克敌制胜。

阿资叛乱,沐春分析敌情,提出具体降敌措施;在路旁埋伏精兵,用羸弱士卒引诱贼兵,然后挥军攻击,大败贼兵。

C.沐春面对降敌,宽大为怀。

他在几次战斗中,致使敌兵溃败逃跑,先后投降的有七万人。

面对众多投降的敌人,将士们要杀掉他们,他却不同意。

D.沐春大兴农田,赢得民心。

他在家乡开辟田地三十多万亩,挖河灌溉干涸农田几万亩,使五千多户农户恢复生产。

他死后,这些农户祭祀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尝命录烈山囚,又命鞫叛党于蔚州,所开释各数百人。

(5分)

(2)阿资亡山谷中,春阴结旁近土官,诇知所在,树垒断其粮道。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出关①

吴兆骞

边楼回首削嶙峋,筚篥②喧喧驿骑尘。

敢望余生还故国,独怜多难累衰亲。

云阴不散黄龙③雪,柳色初开紫塞④春。

姜女石⑤前频驻马,傍关犹是汉家人。

【注】①诗人流放宁古塔县途经山海关时所作。

②筚篥(bìlì):

军中乐器。

⑧黄龙:

边塞名,借指宁古塔。

④紫塞:

此指山海关。

⑤姜女石:

清朝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

“出关数里有姜女祠,祠前土丘为姜女坟,望夫石在其侧。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山海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作者行至此处回望,表现出对故土的眷恋。

B.首联中的“边楼”“嶙峋”“筚篥”就写出了山海关崇山峻岭,有戍边的将士把守的情况。

C.第二句写出了边塞军乐喧闹,驿马奔驰,飞尘四起,一片热闹繁忙的关外景象。

D.第三句写出了诗人虽遭流放,但一定能在有生之年回到故乡。

E.第四句写作者因对连累双亲而自责,抒发了不忍离开故土,挂念衰亲的情感。

15.诗歌后两联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人们在表达既善于从正面学习,又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常引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

(2)杜甫《春望》中,写头发稀疏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白居易自问自答,表明自己听完琵琶曲后泪水湿透青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他很擅长演讲,每次讲座都是座无虚席,到场听众无不听得出神入化,受到极大的感染,听过之后很多人还想再听现场录音。

②改革开放40年来,我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制度,为我军建立军官职业队伍作了良好的制度准备。

③我早就知道他对我有成见,经常说我坏话,今天开会评议我入党问题,他更是趁机公开批评,不赞一词,搞得我很狼狈。

④我们俩上大学时是很要好的朋友,曾几何时,我们一起在黄昏的校园里漫步,探讨学问,争论问题,不想一晃就是30年过去了。

⑤落实中央确定的改革任务,我们感到任重道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需要攻坚克难、爬坡过坎,但是我们有决心在今年取得更多的成绩。

⑥当战争到来的时候,多少人流离失所,饱受磨难,而投资者们却是弹冠相庆,因为他们又可以发战争财了,至于战争后果,谁管呢?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④D.②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一段时期以来,由于读书人离开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乡村精英资源流失,导致乡村人的“空心化”、文化的“空心化”。

B.在新时代视野下,以怎样的视角切入20世纪史学,以怎样的立场叙述、评论20世纪史学,专家们从各个角度对此发表了自己的心得。

C.我国第一个植树节的设立者是中国近代著名林学家、教育家凌道扬先生倡议的,由于他的倡议,后于1915年7月清明节被定为植树节。

D.目前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时机已经成熟,应加快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进程,进一步完善和构建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体系。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欣闻贵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

B.三年同窗,朝夕相处,今日毕业,赠照一张,敬请笑纳!

C.他们兄弟手足情深,是和他们家妯娌关系处理得好分不开的。

D.公司的这一举措深受广大员工欢迎,所以其他公司纷纷效尤。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①。

作为花的杜鹃,又称山踯躅、山石榴、映山红,喜欢酸性土壤,②,甚至不生长,因此土壤学家常常把杜鹃花作为酸性土壤的指示作物。

作为鸟的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布谷,惯作悲啼,甚至啼出血来,从前诗人词客,常称之为“天地间愁种子”,像“杜鹃啼血猿哀鸣”“③”等诗句中的杜鹃鸟就是悲愁的象征。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当前,鉴于学生玩手机出现了很多问题,应该提请学校在这方面严加管理,首先要教育学生走路时不要看手机,学生不在走路时看手机,就不会发生交通事故;其次是严禁带手机进校园,学生进校不带手机,就不会发生上课聊天、考试作弊等现象。

或者可以安装电子屏蔽仪,只要屏蔽校园手机信息,就可以避免不健康信息侵扰学生,危害学生心灵。

①学生发生交通事故,不一定是因为走路时看手机。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成语】人言可畏

【俗语】无知者无畏

【康德名言】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

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读了上面三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之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

 

答案(六)

1.

【答案】A

【解析】B原文在“潜移默化”前有“曾经”加以限制。

C“及其价值倾向”错,原文是说“和主流价值观”。

D“不外乎”过于绝对,原文是说“主要体现在”。

2.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