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后题答案完整版.docx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后题答案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后题答案完整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导论
1.
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和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P1-9
2.
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
马克思的主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
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而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界定,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从时间讲,这个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以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统称;从空间讲,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的整合。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实践而形成的中国化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两者是一脉相承、延续贯通的。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经过实践检验的新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从理论体系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体系,一个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获得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理论,它的主线是革命和夺取政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它的主线是发展。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不仅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同时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第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共经历的四次重大发展,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者一脉相承、延续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源于毛泽东思想,实在毛泽东思想的根基上,沿着毛泽东思想开辟的马克思中国化的道路,根据时代特征和人民实践,由实事求是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孕育出来的全党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它科学地把握住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有着丰富的内容。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方面,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化和丰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方面,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方面,提出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主张,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高层次上、更广领域中、更宽范围内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基于对当今世界形势的科学分析和我国发展大势的敏锐把握,在切实解决现实问题、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进程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必然产物。
科学发展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
如何以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科学地看待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全球影响力。
P1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认识当代中国与世界,首先是要努力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评价和改造世界,必须善于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问题,增强世界眼光,提高战略思维;最后,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能力,归结起来就是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
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评价和改造世界,必须善于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问题,增强世界眼光,增强战略思维。
增强世界眼光,要善于从全球视野来观察和认识问题。
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各种力量、各个要素、各方面动因的内在根据、相互联系和发展趋势,准确地透视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的本质,把握时代发展的基本规律。
要善于从历史纵深观察和认识问题。
增强战略思维,就是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发展战略来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对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长远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前瞻谋划、科学把握和正确决策。
一直以来,在中国所面对的国际舆论环境中都存在着四种基本论调:
“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崩溃论”和“中国机遇论”,其中后两者一直比较边缘化。
“中国威胁论”在世界范围内最有市场,“中国责任论”次之。
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西方发达国家对华策略的转变,“中国责任论”开始持续在国际国内舆论界升温。
“中国责任论”是在“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在现实中不断碰壁、破产的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际社会面对日益崛起的中国,不得不重新调整对华策略的新思维。
这种新思维表达了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在无法遏制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希望通过“责任论”来影响或约束中国这个新兴大国运用权力的方式,进而规范中国未来的国际角色。
美国、欧盟、日本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语境下,表达其赋予“中国责任论”的不同内涵,隐含各个主体不尽相同的利益诉求。
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责任论”的兴起是中国力量上升和参与国际生活深化的必然产物。
当今中国经济总量处于世界第二位,人口占据世界的五分之一,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处理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成功举办世博会、奥运会等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上,都体现了中国在发展模式、制度优势上的独特魅力、作用和效果,中国的世界影响力正在与日俱增。
但是“中国责任论”,尤其是美国语境下的“中国责任论”,其实质是:
中国正在崛起,但还不是个充分负责的国家。
在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承认中国发展的前提下,把“责任”变成束缚中国独立自主发展,盛装按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意志主导世界发展的“大筐”。
“中国责任论”的抛出从积极方面来说,有利于中国提高国际地位,扩大国际影响,塑造大国形象;从消极方面来说,持续考验中国如何在现实实力和形象塑造之间找到合理平衡点。
面对日益升温的“中国责任论”,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国,应当时刻保持清醒,既要负责任,更要负与中国实际能力相适应的责任。
首先,中国应当与美国加强磋商,形成更多的谅解与互信。
其次,负好国际责任的前提是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
再次,中国的地区责任大于全球责任。
最后,谨言慎行,尽量少主动承担责任,更不要和西方国家去抢责任。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既要有“负责任”的实力与勇气,更要有“负责任”的策略与艺术。
在中国和平发展,不断崛起的道路上,面对形式各异的“中国责任论”,务必要保持住一个发展中大国的清醒与自觉。
随着中国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国家实力持续稳定增长,国际影响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也不断提升,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国际舆论,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就是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次之。
‚中国责任论‛承认中国的国际地位及对国际体系发展的影响,反映出西方正在调整对华战略思维,包含着国际社会期望中国发挥更大国际责任的正当期待,有利于中国为实现和平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另一方面,‚中国责任论‛的种种说辞背后也有某些国家企图给处于发展中的中国‚做套‛的精心盘算。
简言之,对中国而言,不断热炒的‚中国责任论‛是一把‚双刃剑‛,其复杂内涵不但需要国人仔细辨析,更需要谨慎应对,如何在‚中国责任论‛语境下调整和重塑中国的外交理念,为中国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保障,成为外交实践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我们国家走的是和平崛起的道路,中国过去不称霸,现在和将来发展起来也不称霸,面对国际上‚中国威胁论‛,我们一方面用我们在国际交往中用事实说明我们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被这些指责所束缚,坚持做好自己的事,不断推进中国的国防军事现代化建设,确保国家安全。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人民总体的生活水平不高,经济发展不平衡,我们并不是很富裕,面对称赞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坚持不懈地,一心一意地搞好建设,我们承担不起发达国家应当承担的国际义务。
实践性、民族性、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臹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理论与实践、世界与民族、历史与时代的有机统一。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就是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作为理论生长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和检验的标准,把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际问题统一起来,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作为主导价值追求。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能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进行实践探索,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科学判断时代主题的变化和世界发展的趋势,正确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带领中国人民紧跟时代前进潮流,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当前,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面临许多新课题新矛盾。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必然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才能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第一讲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第一题邓小平在1985年的一次谈话中提出和平问题、发展问题是现代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联系21世纪以来的世界形势分析和平与发展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针对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的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论断要从“和平与发展”主题提出的背景、现实影响和未来面临的挑战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1.邓小平同志对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出现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即新科技革命深刻地改变了当今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
首先新科技革命使世界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经济全球化发展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流通、投资等日益联结为一个整体各国经济发展只有在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
同时各国之间又充满了矛盾和激烈竞争而矛盾和竞争的核心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
其次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政治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动。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逐渐显现国际形势总体上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发展趋势。
尽管世界并不太平局部地区的战争仍有发生但制止战争的因素也在逐步增长在较长时期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
总之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成为时代的潮流。
邓小平根据世界经济与政治发生的重大变化敏锐地把握到时代的主题已开始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及时提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
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基本思想。
第一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党才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
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邓小平指出当今世界有很多问题但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即和平与发展问题。
第三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
首先当代世界在政治上的主要矛盾是东西方还存在对抗与世界要和平的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了东西对峙、美苏争霸世界的两极格局给世界和平带来极大威胁。
冷战结束后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因此和平问题就成为当代世界政治最突出的问题和集中体现。
其次当代世界在经济上的主要矛盾是南北方差距的扩大与国家要发展的矛盾。
发展问题就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最核心的问题和集中体现。
抓住了这两大问题也就从错综复杂的国际矛盾中抓住了制约、影响其它矛盾的主要矛盾把握了时代的主题。
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指和平与发展代替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代世界面临的两个重大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世界大战可以避免但战争的危险并没有根除经济发展越来越成为各国的共同要求但南北差距仍在扩大世界各国远未实现共同繁荣。
2.和平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
和平问题讲的就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讲的就是发展问题所以和平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现为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和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
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就是得益于世界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战乱和冲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战乱不仅使参战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导致交通运输瘫痪国际贸易中断给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
和平事业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而经济贸易往来则能增进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具体地说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增进了各国间的交流和联合有可能抑制世界战争的爆发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的因素减少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
由此可见和平与发展是互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3.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上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特别苏联解体后原有两极格局瓦解冷战局面结束。
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并没有改变。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阻碍发展的主要根源。
一些西方国家坚持要把它们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强加于别国。
冷战时期形成的军事集团正在进一步扩大并公然违背国际公约捍然武装干涉他国内政。
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还很严重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导致的局部冲突和战争时起时伏世界仍不安宁。
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作祟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解决。
世界各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4.应对挑战的一些思考
邓小平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明确提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
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他强调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新秩序。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和全人类的伟大工程。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思考:
一是各国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真正建立起体现公正合理、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国际经济关系。
二是积极开展南北对话实行互利的南北合作。
互利合作排除使对方不能接受的其他条件逐步缩小南北差距使整个世界经济均衡、健康、持续发展。
三是发展中国家要通过“南南合作”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加强团结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并以“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合作”。
在当前世界大变动时期国际局势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企图称霸世界对其他国家发号施令都已经行不通了。
只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世界和平与发展才有保障。
第二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始终被放在对外关系的首位也成为了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保障。
结合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分析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更有效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十六大报告在论述我国对外工作时指出:
“我们将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物原则。
”这是我们在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结合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践在新形势下更好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外开放中要继续坚持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做到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相一致。
首先应始终坚持政治与经济利益一致的原则。
继续贯彻邓小平外交思想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政治与经济霸权不用原则做交易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放弃政治利益决不容许别国借经济手段干涉我国的内政对于涉及中国内政、损害中国独立自主的行为以及任何国家的贸易报复和威胁我们要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决不屈服于任何大国的压力。
对于国际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始终要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作出决定。
其次我们必须认识到思想文化领域里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针对西方影视图书的输人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建设和领导增强人们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文化侵蚀的能力。
最后要为推动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这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坚持国家主权原则都是不可缺少的。
“入世”以后我们也将参与制定有关国际多边贸易规则我们要根据《联合国宪章》及联大通过的有关决议的精神的宗旨和原则使有关国际多边贸易规则更加反映新型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这一方面增加了我国处理对外经贸关系的回旋余地另一方面有利于经济贸易争端解决的非政治化可有效地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当然也有利于建立和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二、在对外开放中要坚持国家主权原则
还要根据平等互利原则及世贸组织中有关给发展中国家的优惠规定做到平等互利。
首先中国应享受世贸组织对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优惠安排。
《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第18条规定:
“发达国家应当向发展中国家施行、改进和扩大普遍的、非互惠的和非歧视性的关税优惠制度”。
所谓“非互惠的和非歧视性的关税优惠制度”是指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输入到发达国家时发达国家因经济实力比发展中国家强许多因此发达国家应给予关税减让而发达国家的产品因竞争力比发展中国家强所以发达国家的产品输人到发展中国家时不要求发展中国家给予同样减让可以不减让关税或少减让关税。
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定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共有14个方面我们中国都应争取享受到。
其次对于外商来华投资办厂要坚持做到利润平分、风险共担不能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
在兴办中外合资企业中我们应当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合营各方按注册资本比例分享利润和分担风险、亏损的规定真正做到合营各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分利润才能体现出平等互利。
再次为了使我们的民族工业与“三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真正做到平等我们对来华的投资企业应实行国民待遇应逐渐取消对其政策上的优惠。
我们对外商来华投资兴办“三资”企业给予诸如减免关税的政策会产生三个消极后果:
其一因为这种用政策优惠“三资”企业的做法使我们的国内企业享受不到优待这样它们之间的竞争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对国内企业不利。
其二国内一些企业为了享受与“三资”企业一样的特殊优惠就千方百计与外资拉关系受这种利益的驱动一些假“三资”企业便应运而生使国家利益受到巨大损失自然使平等互利原则不能很好贯彻执行。
其三一些地方由于只能靠政策优惠吸引外商而不考虑软环境建设。
实践证明外商更重视的是一个国家政策法规的完善程度和稳定程度以及政府部门办事的公正和效率。
尤其是我们关税降低以后再靠减免不高的关税就更无法吸引外商来华投资了互利就更做不到了。
为了真正做到平等互利我们应为国内企业创造一个与“三资”企业平等的竞争环境。
最后我们引进外资重点应放在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而不是引进设备和买更多的洋货。
我国在实践中确定的“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应很好坚持对于确实可对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高新科技项目应适当开放市场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对国内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产生示范和传播作用。
三、“入世”后在对外开放中实行积极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全面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迎接挑战。
首先利用WID的有关保障机制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实行积极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所谓积极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就是利用、允许各成员利用其有关幼稚产业保护等条款运用合理的关税和非关税措施保护相关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产业确保关系到我国经济安全和重大经济利益的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限制某些外国产品进口在实施有效的保护期内采取标本兼治和综合治理手段从根本上保护我国的民族工业努力提高民族工业竞争力同时根据我国国情及经济发展的需要制订自己的产业政策。
对于我国与服务贸易有关的产业即第三产业像我国的铁路、民航、电信、电力均属于基础性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这些行业长期实行的垄断性经营缺乏竞争没有优胜劣汰的压力。
所以对这些垄断性行业要加速打破垄断要让其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提篙竞争力。
这也是实行积极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内容之一。
此外要特别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尽快提高农业的竟争力尤其要保障粮食的安全。
其次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维护我们的经济利益也是实行积极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具体措施也是具体维护我们国家经济主权的具体表现。
我们认为经济主权主要是指一国对其经济贸易方面利益的获得与维护的权利。
一国经济贸易方面的利益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