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7 诗三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10085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7 诗三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7 诗三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7 诗三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7 诗三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7 诗三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7 诗三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7 诗三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7 诗三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7 诗三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7诗三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7、诗三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感受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意象,鉴赏诗歌的意境,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者三首诗,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知人论世,品味语言,把握意象,感悟诗情。

学习难点

领会意蕴,汲取营养。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三课时。

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涉江采芙蓉》的学习;第二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短歌行》的学习;第三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归园田居》的学习。

第一课时

涉江采芙蓉

学习小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学习重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学习难点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前预习

教材助读

五言诗简介

五言诗,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之一。

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五言诗吸收汉族民歌的形式而成,它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

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

因此,五言诗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代以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2、《古诗十九首》简介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代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清代沈德潜说:

“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就是说《古诗十九首》并非一人所作,也不是一个时期的作品。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3、《古诗十九首》产生背景

东汉末年,一些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往往要背井离乡,外出游学或求官。

他们或游京师、上太学;或奔走权门,请求举荐,以便获得一官半职。

他们长时间远离家乡,过着坎坷辛苦的生活,自然要产生沉重的乡愁。

外有游子,内有思妇。

因此,《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大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子彷徨失意的消极情绪,抒情真挚深入,语言朴素自然,表达委婉曲折,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被后世文人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字词知识

1、字音字形:

涉(shè)遗(wèi)

2、词语解释:

芙蓉:

荷花的别名。

远道:

犹言“远方”。

同心:

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预习自测

1、解释下列加点词。

采之欲遗谁: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忧伤以终老:

2、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你对此有何感受?

我的疑问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

1、品读一、二句,你认为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

品读三、四句,这里一问一答,在结构上起着怎样的作用?

请就“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或“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感受其意境和韵味。

诗歌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合作探究

1、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当堂检测

《涉江采芙蓉》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雅洁,情感纯洁美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1、阅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谈谈这首诗和课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何异同。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2、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就诗歌的主题、表达技巧两方面任选一个方面进行简要赏析。

生年不满百

《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课时

短歌行

学习小目标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反复诵读,体会词人豪迈的情感,意识到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性。

1、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学习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学习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课前预习

教材助读:

走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

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

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

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

作为军事家:

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

建安文学的领袖。

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其诗吸收民歌的营养,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内容丰富,语言质朴,情感深沉,风格刚健古直、气韵雄浑、慷慨悲凉。

他现存的二十几首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辞,这些乐府歌辞虽然用的旧调、旧题,却一扫两汉以歌功颂德为主旨的腐朽诗风,而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

其中绝大部分或描述丧乱时代兵祸的惨状,或书写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或表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与宏伟抱负。

他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

曹操又是继《诗经》以后重振四言诗的第一位作家,使《诗经》以后渐趋衰落的四言诗又获得了升级。

他的五言诗也颇具乐府民歌的色彩,文章写得更是简约严明、不拘旧格。

鲁迅先生曾经把曹操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

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是建安文学的代表,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

与也是父子兄弟以文学见称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齐名。

2、了解背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

大战前夕,置洒设乐,欢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此景而

持槊歌此《短歌行》。

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知识链接

1、关于“歌行体”:

①义: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

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

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②代表作:

以“歌”命名的:

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

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

高适的《燕歌行》。

2、《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桃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3、《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这是一首叙述贵族宴会宾客的诗。

曹操信手拈来,表示自己对贤才的渴盼和热诚。

字词知识

1、字音字形:

青青子衿(jīn)呦(yōu)呦鹿鸣鼓瑟(sè)吹笙(shēng)讌(yàn)

何时可掇(duō)三匝(zā)阡陌(qiānmó)周公吐哺(bǔ)

2、词语解释:

对酒当歌:

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

当,也是对着的意思。

子:

对对方的尊称。

悠悠:

长久的样子。

掇:

拾取,采取。

契阔谈讌:

久别重逢,欢饮畅谈。

,通“宴”。

吐哺:

吐出口里含着的食物。

青衿:

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文中指有学问的人。

衿,古式的衣领。

沉吟:

原指小声叨念和玩味,文中指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

去日苦多:

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

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

月明星稀:

月亮明亮,星星少。

后比喻伟大的人物出现,才能小的人相形见绌。

山不厌高:

比喻品德越高尚越好。

天下归心:

天下的英才都心悦诚服地前来归顺。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呦()呦鹿鸣鼓瑟()吹笙()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三

匝() 周公吐哺()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青青子衿(   )何时可掇(   )   山不厌高(   )

契阔谈䜩() 枉用相存()但为君故()

反复诵读全诗,结合注解疏通诗句,整体感知全诗大意,并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我的疑问: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

究解决。

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

1、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几句诗均为用典,试分析其作用。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诗人要摘取的是什么呢?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说说自己对这四句诗的理解。

5、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

合作探究

你认为全诗的基调是消极的、低沉的还是积极昂扬的?

说说你的看法。

2、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曹操?

当堂检测

1、下列加点汉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譬如(pì)慷慨(kǎi)青衿(jīn)B、笙箫(shēng)阡陌(mò)契合(qiè)C、周匝(zā)哺育(pǔ)鼓瑟(sè)D、沉吟(yín)拾掇(duō)呦呦(āo)2、下列对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几句诗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曹操悲观厌世的一面。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运用了“青衿”的典故,意在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愿望。

C、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忧从中来”的“忧”来自于壮志未酬却已年过半百的忧虑,来自于社会动荡,国家统一前途未卜的担忧等等。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两联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

3、默写填空

(1)曹操的《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被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化用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千古名句。

(2),。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4、背诵这首诗。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释:

义士:

指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将领。

 讨群凶:

指讨伐董卓及其婿牛辅,其部将李傕、郭汜等恶人。

会盟津:

也称孟津,在今河南省孟县南。

相传周武王起兵伐纣时,中途曾和联盟反纣的八百诸侯会合于此地。

这里用“会盟津”代指各路讨董卓军队的结成联盟。

 乃心在咸阳:

指各种义军心向汉王室。

 雁行:

鸿雁的行列,比喻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

以上二句是说,各路会师后,在敌人面前却表现了各怀鬼胎,一个个互相观望,畏缩不前。

  嗣还:

随即。

还,同旋。

  戕:

残害。

东方各路军阀退兵后,随即互相残杀起来。

1、“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3、本诗有什么样的风格?

第三课时

归园田居

学习小目标

1、了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全面理解陶渊明其人。

2、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描绘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4、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重点:

1、感受田园风光构成的优美意境。

2、理解作者归田园前的心境,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

学习难点:

1、感受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前预习

教材助读:

1、走近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为“五柳先生”,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我国古

代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他幼年时,家道已衰落,家境贫寒。

 青年时期,由于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

 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而且,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

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

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的人生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

 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法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

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

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

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

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

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

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

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

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

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

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

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

暗。

  

  陶渊明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主要的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使他早期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

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支柱。

他的道家思想,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他以消极的影响。

 

2、作品简介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

年42岁。

《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

字词知识

1、字音字形

羁(jī)  荫(yīn)     暧(ài )     墟(xū)

2、词语解释

适:

适应、迎合。

尘网:

尘世的罗网,这里指仕途。

故渊:

鱼原来生活的水潭。

罗:

排列。

户庭:

门庭。

尘杂:

世俗的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

虚室:

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

余闲:

闲暇。

自然:

指田园生活,又指自然的本性。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释义。

羁鸟恋旧林(   )________  榆柳荫后檐(   )________

填空简答

陶渊明,一名________,著名________诗人,世称“________”,自号“________”。

3、简析诗歌的内容结构。

我的疑问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

本诗点题的句子是哪一句?

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2、“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

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3、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并分析写景技巧。

4、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诗歌最后四句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众眼看古人,所见各不同,真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陶渊明,自古以来就有分歧,有人说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为我们后世不如意的文人,提供了一个精神归宿。

也有人说陶渊明的思想消极避世,假如我们都厌弃官场黑暗,归隐田园,那这个世界岂不更加污浊?

我们应该勇于面对现实。

还有人说那么大的一个社会,只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他的归隐是一种无言的抗争。

再说,他不归隐,古代就少了一位大诗人了。

你的看法呢?

当堂检测

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遍,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采之欲为谁________   长路慢浩浩________越陌渡阡________   

榆柳阴后檐________暖暖远人村________ 鸡鸣桑树巅________

课后反思

拓展阅读

陶渊明的诗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读来十分亲切,还富有意境。

《归园田居》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

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

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

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

苏轼说:

“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

”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

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

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课后训练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

时复墟曲④中,披⑤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⑥。

常恐霜霰⑦至,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野外:

这里指农村。

人事:

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

②鞅(yāng):

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

轮鞅,这里指车马。

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

③尘想:

入世做官的想法。

④曲:

隐僻之地。

墟曲:

犹乡野、村落。

⑤披:

拨开。

披草:

拨开野草。

⑥我土日巳广:

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在扩大。

⑦霰(xiàn)小雪珠。

1、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

 

2、诗人是怎样来表达乡村生活的宁静的?

7、《诗三首》参考答案

涉江采芙蓉

预习自测

1、赠送;回顾,回头看;故乡;形容无边无际;度过晚年,直到去世。

2、表达了对在故乡的爱人或在外的游子的忧伤的思念之情。

3、抒情主人公想采芙蓉这种美好的花朵送给爱人来表达思念。

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为“芙蓉”,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自主学习

1、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