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汇编 精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60838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汇编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推荐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汇编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推荐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汇编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推荐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汇编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推荐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汇编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汇编 精品.docx

《推荐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汇编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汇编 精品.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汇编 精品.docx

推荐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汇编精品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

【传说】

1.盘古

民间神话传说人物。

最早见于三国时代吴国徐整著的《三五历纪》,盘古化万物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人任昉所作的《述异记》,最早形象见于《广博物志》和《乩仙天地判说》为龙首蛇身、人面蛇身。

2.女娲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

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

相传女娲造人,炼石补天。

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3.伏羲

伏羲,又称青帝,五天帝之一,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伏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4.神农氏

神农氏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作为五氏出现的最后一位神祇,他的出现以后,结束了一个饥荒的时代。

因以农业为主,他的部落称神农部落。

据传说,他亲尝百草,以辨别药物作用,并以此撰写了人类最早的著作《神农本草经》、教人种植五谷、豢养家畜,使中国汉族农业社会结构完成。

5.黄帝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

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

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

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6.炎帝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

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

华人(不仅汉族)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7.祝融

祝融,古代传说中的火神。

祝融是楚国社会公认的楚国始祖,也是炎帝的火师。

祝融八姓:

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史书成为“祝融八姓”。

8.共工

中国上古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水神。

掌控洪水。

在中国古代奇书《山海经》中记载,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没有成

功而愤怒的撞向天柱不周山。

9.《搜神记》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的故事小说集,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作者是东晋史学家干宝。

【神兽】

1.龙

《辞源》云“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

龙的典型形象是两个杈角、长须、蛇身、四足、鳞片满身,也可以说是马面、狗鼻、牛嘴、鹿角、蛇身、鹰爪、鱼鳞、狮尾、虾须。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所有炎黄子孙都称为“龙的传人”。

位居“四灵”之首。

2.龙生九子

俗话说: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后多用来比喻同胞兄弟的良莠不齐。

民间对龙生九子说法各异,影响较大的一种说法是:

大儿囚牛,平生好音乐;二儿睚眦,平生好杀;老三嘲风,平生好冒险;老四蒲牢,平生好鸣;老五狻猊,平生好坐;老六赑屃,平生好负重;老七狴犴,平生好讼;老八负屃,平生好文;老九螭吻,平生好吞火。

3.凤凰

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与龙同为汉族民族图腾。

凤凰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总称为凤凰,常用来象征祥瑞。

4.麒麟

麒麟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传统神兽,性情温和,传说能活两千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四瑞兽之一,被称为圣兽王。

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

古人把雄性称麒,雌性称麟。

5.饕餮

饕餮,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怪兽,最大的特点就是贪吃。

《辞海》中记载:

“饕餮是传说中的贪食恶兽,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

传说中的“四凶兽”之一。

6.浑沌

中国汉族古代神话四大凶兽之一。

《山海经》描绘曰:

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

7.獬豸

獬豸,又称解廌或解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

懂人言知人性,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8.貔貅

貔貅,又称“辟邪、天禄”,是中国古书记载和汉族民间神话传说的一种凶猛的瑞兽。

貔貅有嘴无肛,能吞万物而不泄,只进不出、神通特异,故有招财进宝、吸纳四方之财的寓意,同时也有赶走邪气、带来好运的作用。

9.四灵

《礼记·礼运》:

“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麟为百兽之长,凤为百禽之长,龟为百介之长,龙为百鳞之长。

【礼制】

1.封禅

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封禅,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篇》。

封禅仪式在中岳嵩山和东岳泰山中都曾举行过,但以泰山的次数多且影响大而出名。

2.五礼

古代汉族礼仪总称,始于西周。

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

吉礼:

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凶礼:

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

军礼:

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宾礼:

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嘉礼:

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3.六礼

六礼,汉族婚姻仪礼,自周朝确立。

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4.冠礼

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

经书记载,实行于周代。

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5.丁忧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期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予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称为“丁忧”,源于汉代。

【民俗】

1.人日

人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

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

2.七夕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发源于中

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20XX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3.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汉族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灶神上天,报告人间功过,定人祸福。

因此,南北习俗均与腊月二十三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

4.守岁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

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5.门神

门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

作为道教和汉族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汉族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

唐代流行门神为钟馗,现在常说的门神是:

秦琼,尉迟恭。

6.“五”

中国传统习惯用“五”代表齐全,比如“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彩”青黄赤白黑,“五常”仁义礼智信,“五方”东西南北中,“五谷”稻黍稷麦豆,“五官”耳眼鼻口身,“五音”宫商角徵羽,“五味”酸甜苦辣咸。

7.饺子

饺子是受中国汉族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是每年春节必吃的年节食品。

相传是中国东汉南阳“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在中国许多省市也有冬至吃饺子的习惯。

8.月饼

月饼是深受中国各族人民喜爱的传统节日特色食品,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在中秋节这一天是必食之品。

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

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开始。

9.腊八粥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

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

农历十二月初八,中国汉族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的风俗。

【节庆】

1.元旦

元旦,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

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即“首日”。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

天文专家表示,“元旦”一词系中国“土产”,在中国农历中已沿用4000多年,但现行公历“元旦”为1949年所定。

2.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同时也是最富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圆的节日,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3.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在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都是非常传统重要的节日。

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是几项重要的元宵节民间习俗。

4.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

20XX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

5.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

6.中元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

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

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

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7.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而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自20XX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XX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重阳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又称重九节,汉族传统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器物】

1.礼器

礼器是古代汉族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

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

2.食器

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

簋,形似大碗。

簠,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

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

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

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

3.酒器

酒器指用来盛酒用的器具。

在我国古代,酿酒业的发展,使得各种不同类型的酒具应运而生,古代酒器就其用途,分为贮酒器、盛酒器和饮酒器三类。

在商代时,由于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提高,我国的青铜酒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

青铜酒器主要有爵、角、觚、觯、斝、尊、壶、卣、方彝、枓、勺、禁等。

【称谓】

1.谥号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所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2.泰斗

泰斗,“泰山北斗”的简称。

一般用来称颂的高望重的,因其卓越的成就、精深的修养而为众人敬仰的杰出人物。

3.年龄

金钗之年:

女子12岁

豆蔻之年:

女子13-14岁

舞勺之年:

男子13-15岁

舞象之年:

男子15-20岁

碧玉年华:

女子16岁

桃李年华:

女子20岁

花信年华:

女子24岁

而立之年:

人到30岁

不惑之年:

40岁的代称

知命之年:

50岁的代称

4.长寿雅称

自古以来,人们把人的首年大体分为上、中、下“三寿”:

上寿指90岁以上;中寿指80岁以上;下寿指70岁以上。

60岁称为花甲之年、耳顺之年、还乡之年;

70岁称为古稀之年、杖国之年、悬车之年;

80岁称为杖朝之年;

100岁称为期颐之年。

5.交友

总角之交:

幼年时期就相认的朋友;

竹马之交:

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

布衣之交:

指平民之间的交往、友谊;

莫逆之交:

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杵臼之交:

比喻交朋友不计较贫富和身份;

车笠之交:

指不以贵贱而异的朋友;

刎颈之交:

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

指年龄、辈分差别大的人所结成的深厚友谊。

6.排行

古时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常用:

伯、仲、叔、季表示。

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科举】

1.科举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公元605年(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到1905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2.院试

院试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的一种考试,也叫章试。

各地考生在县或府里参加考试,由省里的提督学政主持,考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或相公。

3.乡试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

唐宋时称“乡贡”、“解试”。

由各地州、府主

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中式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4.会试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5.殿试

殿试,为宋(金)、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

又称:

“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

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

由唐高宗创制,但尚未成定制,宋代始为常制。

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6.太学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

7.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8.“连中三元”

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天文】

1.金星

金星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二颗。

它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中国古代称之为长庚、启明、太白或太白金星。

2.七月流火

“七月流火”,这里的七月是指夏历的七月,也就是今天农历的七月,大致相当于公历的八月;“火”是指大火星,古人发现大火星逐渐向西方迁移,坠落的时节,天气就开始变凉。

因而“七月流火”是指:

天气变凉的信号。

3.环形山

古代天文学家在给月球上的山起名字时,规定了月球上的山用地球上的山名,月球上的环形山用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与思想家的名字来命名。

月球背面的环形山中,有四座分别以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名字命名:

石申环形

山、张衡环形山、祖冲之环形山和郭守敬环形山。

另外还有万户环形山、高平子环形山。

4.正朔

一年第一天开始的时候。

正和朔分别为一年和一月的开始。

5.岁星

也就是木星,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

因在黄道带里岁行一次(每年经过一个星次)而得名。

6.辰星

也就是水星,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

在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近,体积和质量最小。

7.四象

四象,用于表示天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星象,即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8.登封观星台

登封观星台,在河南省登封县城东南,北望中岳嵩山,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观测建筑。

9.哈雷彗星记载

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10.《甘石星经》

《甘石星经》是古代汉族天文学专著和观测记录,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著作之一。

在长期观测天象的基础上,战国时期甘德、石申(一名石申夫)各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

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

甘石星经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11.太阳黑子记录

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中国公元前140年前后成书的《淮南子》中记载的:

“日中有踆乌。

”《汉书·五行志》中对前28年出现的黑子记载则更为详细:

“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12.日食记录

《尚书》记载了公元前2137年的一次日食,为人类最早的日食记录。

【历法】

1.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古代历法纪年。

2.计时

古代计时单位:

时、刻、更、点。

时:

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刻: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

大约西周之前,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

“百

刻制”是我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更:

一夜分为五更,一更为一个时辰。

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

点:

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一更分为五点,一点合现在24分钟。

3.时辰

常见时辰:

子时:

夜半十一时至翌晨一时。

午时:

十一时至十三时。

4.《太初历》

汉武帝时编制的《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汉族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建筑】

1.中国四大名园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份名单中属于园林方面的有四处,这四座园林因此而被称为四大名园,包括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

2.颐和园

颐和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3.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旧称为紫禁城。

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朱棣于公元1406年开始建设,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两代24位皇帝在此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地方。

它是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

4.中国四大石窟

中国四大石窟指的是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包括:

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瑰宝。

5.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6.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

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

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7.醉翁亭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

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

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

8.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峰岭之上,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江南三大名楼”之称。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

唐代著名诗人崔颢在此题下《登黄鹤楼》一诗,使它闻名遐迩。

9.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庆历四年(1044)春,滕子京受谪,任岳州知军州事。

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写下著名的《岳阳楼记》,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后人誉为绝世名句。

10.滕王阁

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汉族建筑史上无与伦比的的杰作。

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始建于唐朝永徽四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始建而得名,因初唐诗人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

11.赵州桥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洨河上,横跨洨水南北两岸,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俗称“大石桥”。

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约15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敞肩石拱桥。

它不仅是中国第一座石拱桥,也是当今世界上第二座石拱桥(世界第一座石拱桥为古罗马阿尔坎塔拉桥,该桥由拉塞(lacer)于公元98~105年建造。

)。

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然经过无数次洪水冲击、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和8次地震的考验,却安然无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12.洛阳桥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是古代汉族桥梁建筑的杰作之一。

位于洛阳口,距福建泉州城5公里,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

13.潮州广济桥

潮州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潮州市东门外,在韩江之上,古为沟通韩江两岸的重要桥梁。

为古代闽粤交通要道。

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座启闭式浮桥。

14.西安灞桥

西安灞桥是中国最古老的石柱墩桥,建于2000多年前的汉代。

灞桥全长386米,有64个桥洞,自古就是连接古都长安以东广大地区的交通要道。

古时候,长安人送别亲友,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

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一种特有的习俗。

15.风雨桥

风雨桥是侗族独有的桥。

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广西等地。

由桥、塔、亭组成,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杆、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

塔、亭建在石桥墩上,有多层,檐角飞翘,顶有宝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