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第1单元1荷塘月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57860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19第1单元1荷塘月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1819第1单元1荷塘月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1819第1单元1荷塘月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1819第1单元1荷塘月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1819第1单元1荷塘月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19第1单元1荷塘月色.docx

《1819第1单元1荷塘月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19第1单元1荷塘月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19第1单元1荷塘月色.docx

1819第1单元1荷塘月色

18-19第1单元1荷塘月色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煤屑(  ) 幽僻(  ) 蓊郁(  ) 袅娜(  )

梵婀玲(  )敛裾(  )

【答案】 xiè pì wěng niǎo fànē jū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脉

 

(2)纤

(3)参

(4)差

2.语境辨析法

(5)他悄(  )然来到我身边,跟我悄悄(  )地说了几句话。

(6)他身子单薄(  ),平时爱喝那种薄(  )荷味的薄(  )酒。

【答案】 

(1)mài mò 

(2)qiàn xiān (3)cān cēn shēn (4)chā chà chāi cī (5)qiǎo qiāo (6)bó bò báo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

 

(2)

(3)

(4)

(5)

(6)

【答案】 

(1)姿 恣 咨 

(2)梢 稍 悄 (3)媛 缓 援 (4)缀 掇 辍 (5)倩 靖 婧 (6)渺 杪 缈

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1.明确词义

(1)蓊蓊郁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迁延顾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没精打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2)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地回视自己的动作。

(3)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2.理解辨析

(1)幽僻·偏僻

二者都含有僻静的意思。

〝幽僻〞指昏暗而僻静。

〝偏僻〞指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

(2)袅娜·袅袅

二者都可以形容柔软的东西。

〝袅袅〞有随风摆动的意思;〝袅娜〞不一定是随风摆动着的。

〝袅袅〞使用范围较广,可以形容杨柳、衣带、烟气、声音等;〝袅娜〞使用范围较窄,只形容草木柔软细长和女子姿态优美。

(3)羞涩·羞赧

二者都有〝害羞〞的意思。

〝羞涩〞是指难为情,神态不自然。

一般形容神情举止。

〝羞赧〞是指因害臊而红了脸的样子,强调神情的变化。

3.对点小测

判断以下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小车在通往村头的水泥路上疾驶,两旁新开垦的耕地平坦而宽阔,地里的油菜苗已经蓊蓊郁郁,又预示着来年的油菜花的烂漫和丰收。

(  )

(2)他的学习劲头越来越足,过去那种没精打采的样子再也看不见了。

(  )

【答案】 

(1)× 用错对象。

 

(2)√

[常识·速览]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上大学时,开始创作新诗,后又转向散文创作。

1920年秋,创办«诗刊»。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抗战胜利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

1948年因病在北平逝世。

著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富有真情实感。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

但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然坚持文化批评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于是纷纷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作为一个爱国的民族主义者,朱自清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他始终平息不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憎恶,内心始终是抑郁的。

课文中其流露出的想寻求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正是那个时代他苦闷心境的折射。

散文文体知识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称为四大文学样式。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指其取材自由广泛,形式灵活多样;〝神不散〞是指其立意明确而集中。

根据内容和性质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写景散文。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

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描写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地抒发作者的情感,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说理散文就事论理或借助一定的意象,阐述道理,抒发感悟。

写景散文那么以描绘景物为主,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散文以抒情为主,也使用记叙、议论等方式,常常是将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起来运用,不拘一格。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

通 感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

典型例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让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得到嗅觉、听觉上的双重美的享受,似真似幻,假设隐假设现,扑朔迷离。

[探究——精研文本]

[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的笔调描摹了荷塘月色的华妙美丽、素淡朦胧,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文脉·梳理]

【答案】 ①侧面 ②塘上月色 ③正面写月 ④无法超脱

[文本·深读]

■合作探究···········································································

【一】品味散文语言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

古人说:

〝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

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

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

这个〝文眼〞安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2.阅读课文第五段,看看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②〝浮〞,水汽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③〝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④〝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二】鉴赏散文表达技巧

3.阅读课文第四段,请鉴赏本段景物特色及表达技巧,填写下表。

描写景物

景物特点

艺术手法

表达效果

荷塘

曲曲折折

用叠词

突出广度

荷叶

田田

用叠词

突出密度

用比喻

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

袅娜

拟人

羞涩

拟人

突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比喻

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如星星

比喻

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如美人

比喻

突出纤尘不染的美质

荷香

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荷波

如闪电

比喻

突出快速

脉脉

拟人

静而饱含深情

【答案】 ①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突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③如明珠 ④通感 ⑤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假设有假设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 ⑥流水

4.文中〝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揣摩〝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比喻和上下文和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黑影〞是荷塘上的月色整体形象中的一点〝陋处〞,而〝峭楞楞如鬼一般〞这一比喻那么透露出了作者内心的惊惧、压抑、不快之感。

而这不快之感恰生于上文的〝别有风味〞与下文的〝倩影〞之中,进而理解这一句形象地表达了〝淡淡的喜悦〞中所夹杂的〝淡淡的哀愁〞。

品味〝落〞〝参差〞〝斑驳〞〝黑〞〝鬼〞等词的微贬的低调色彩,揣摩出〝黑影〞对〝倩影〞对〝月光〞的反衬和相反相成的作用,作者使用的〝但〞〝却〞这两个转折连词加强了这种反衬作用,同时完成了对复杂情绪的转化与相容。

所以文中的这一比喻是符合全文思想感情的,且与下文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相呼应,将真实的景与复杂的情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艺术上的和谐的美感。

【三】明晰散文行文思路

5.«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在结构上表现为双结构。

一条线索是作者观赏荷塘月色的行踪,一条线索是作者的情感线索。

情感线索实际上是隐含在游览的过程中的,初出家门,是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走在通往荷塘的小路上,两边幽静昏黑,使作者进而感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但当他来到荷塘边上,面对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月下荷塘的美景,他不由得渐渐陶醉于其间,从而主观上先暂时忘却了现实中的种种烦恼,〝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当他在荷塘走了一圈,又回想到从前的江南采莲图,不由感慨万千,想想自己,终不能总生活在虚幻之中,可一回到现实,苦闷又涌上心头,这淡淡的喜悦重新转为淡淡的哀愁,直至推开房门,回到家中(回到现实),哀愁再一次使他〝不宁静〞了。

«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

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

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

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现实的困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

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

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

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得回到嚣闹中去。

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起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合作探究···········································································

6.多年来人们公认«荷塘月色»文质俱佳,但对文章主旨的解读,特别是对于文中流露出的那种似乎置身事外、独自超然的情感,却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例如一)作者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勇敢而真诚地袒露了一个正直而文弱的知识分子面对暴行时的愤怒而又无奈的心路历程,强烈地鞭挞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和对人民的残酷镇压,从而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奋起抗争,推翻黑暗统治,建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

(例如二)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迁移——学以致用]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锤炼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进行描写。

如把〝白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贴切传神。

又运用了一些特殊的修辞手法,如通感。

作者把月色写成了〝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使得这篇作品脍炙人口。

二是大量叠词的运用。

如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写道,〝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

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营造了一种沉寂的氛围,也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还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词。

还有的词,如〝田田〞〝亭亭〞,本来是古歌辞里的词,作者在这里都运用得极为妥帖。

2.写法指导

如何锤炼语言

文章语言是否有感染力,是关乎文章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具体来说,要想语言优美,就要做到下面四个要求:

(1)精选动词

要想使文章的语言优美,要恰当选用动词。

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描写出青雾与叶子和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假设即假设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

(2)善用叠词

要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出事物特征,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如〝蓊蓊郁郁〞不仅说明树木之多,而且突出了心情的不宁静、夜晚的寂寞、荷塘的幽僻,那种情景交融的氛围,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轻缓舒徐,读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3)巧用修辞

读语言优美的文章,犹如欣赏一幅富有神韵的山水画,令人心旷神怡,耳目一新,又犹如聆听«高山流水»,叫人荡气回肠,神清目爽,而修辞那么是装扮语言的最好的方法。

①巧用比喻摹形象。

我们写文章不一定要全部〝实话实说〞,有时要〝借物妙说〞。

借物妙说可变陌生为熟悉,可化生动为形象,可使抽象为具体。

比喻就能达到这种效果,引发人去联想。

运用的时候要注意新颖和独特,别人用得很多了的比喻,我们最好不要再重复用,要多用些新颖的打着〝我〞的印记的比喻。

如写月亮,把它比作〝银盘〞〝玉盘〞〝仙女的脸〞等是常见的,一位同学写月亮把〝仙女的脸〞稍稍改换了一下,换得很妙:

〝银色的月亮,像是一个有些褐斑的美女,她的眼神是清澈的,她的笑意是皎洁的。

〞比喻很是独特美好。

②借用排比增语势。

恰当地运用排比,不仅能使句式整齐而庄雅,语势流畅而逼人,而且会使文章底蕴丰富,霸气十足。

如: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这段话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手法,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大大增添了文章语言的气势。

③善用夸张壮意境。

为了突出形象、渲染气氛,往往使用夸张手法。

如〝他一年四季说不到八句话〞〝他酒还没沾唇,人早就醉了〞等。

夸张手法的使用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④拟人拟物显生动。

运用拟人手法,不仅会使事物的形象鲜明,更能使人倍感亲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

要是春天,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风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和脚踝,你赶也赶不走。

〞这里,无形的风被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得可见可感,写出了风的轻柔,写出作者感受到来自故乡的温馨、亲切。

3.迁移运用

朱自清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下荷塘图,他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也给了我们审美的愉悦。

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幅关于〝荷〞的图画,不少于150字,注意锤炼语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例如】

这是一片碧湖之上的荷。

这里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迤逦连绵和蔚为大观,却如同一位固执的画者在这巨大的纸张上恣意地挥洒,东一朵西一朵,全凭率性而为,多了一些江南的清婉、隽秀之气。

水中肥叶如扇,左摇右摆,憨态可掬,千点粉红隐在其中,如千双纤纤素手,美玉天成,擎出水面,濯弄起一湖碧波涟漪。

有的荷花开得热情奔放、无拘无束、倾其所有;有的半开半掩、羞涩腼腆;有的垂首兀立、春容含笑;有的三五成群、窃窃耳语;有的孑然一身、高傲冷漠、孤芳自赏;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立于高处凝神眺望,望穿秋水;有的隐匿于荷叶碧波之间,静静做着一场春梦,埋藏一世荣华;有的冰清玉洁、天然雕饰;有的粉黛繁华、艳假设桃花;有的大如瓷碗;有的小如凝拳。

夏风吹来,这西湖便成了盛极一时的大舞台,花枝摇曳,碧叶依依,正如从大唐盛世的一首«霓裳羽衣曲»的古典悠远中走出一群衣容辉煌的少女,翩翩起舞,裙袂飞扬,自然如泉水流淌,空灵如鸿羽飘旋,在无数游者视野里舞出个歌舞升平的盛况。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觅一片心灵的荷塘

在«荷塘月色»里,朱自清先生用超然的态度来看待外在事物。

无论荷塘里多么热闹,他隔着不能朗照的月色看过去,不觉吵闹得无法忍受,也不去禁止蝉噪和蛙鸣,只是这么远远地观看,居然还看出一些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先生在这么嘈杂的荷塘旁,仍能感受到和谐,这种心态是努力地超然。

只在尽力追寻一种美景,通过〝另一世界〞,来安慰自己的心灵。

«荷塘月色»里所寻求的美景,正是这种〝追求〞心态的写照。

光与影,蛙与蝉,荷叶与流水,远山与柳树,都是不同的景物,呈现不同的价值,然而在〝不能朗照〞的月色下,这些朦胧的外在事物都有着和谐的共性,给了作者片刻的心灵慰藉。

【应用角度】 〝给心灵一片空间〞〝超然的态度〞〝感悟自然,感悟人生〞〝民族精神〞等。

2.精彩应用

月下,秉一支心烛,驻足荷塘,静观游鱼拨动水的涟漪,轻闻荷花细瓣上的幽香,聆听小草休憩时的呼吸,还有那里星月的私语……就在这月下,赏玩花间,徘徊池上,看点点流萤,数丝丝落蕊,别有风情。

当朝阳升起的时候,停下你疾驰的脚步,留心一下你周围的点点美丽,毕竟花瓣留不住露珠,朝霞锁不住清霜。

不要总是为物质的享受而不停地奔波,心灵也需要沐浴阳光,也需要觅得一处宁静。

就像这样:

朱自清在月夜漫步荷塘,让一颗轻松的心在花间游荡,是一种情趣;郁达夫租一椽破屋,在院中细数一丝丝的阳光,是一种闲情;陆蠡囚住一枝常春藤,是对生命的一种爱恋。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片属于自己心灵的自由天地,给心灵一片空间,你会收获许多美丽。

为心灵觅得一池塘,让快乐的心自由飞翔,人生才会雅趣无量。

[佳作·领悟]

导读:

«绿»一文之所以脍炙人口,传诵至今,不仅在于它形象地描绘了梅雨潭〝奇异〞〝醉人〞的绿,而且在于它字里行间所洋溢的那一种浓郁的诗味。

它不仅具有诗的构思,诗的结构,更有诗的情感,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可以说做到了以诗为文,文中有诗。

而后三者,即真挚充沛的情感,大胆丰富的想象,生动传神的语言,正是构成«绿»的诗意特征的主要因素,是«绿»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绿

朱自清

①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②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

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

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

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

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

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

——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③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那醉人的绿呀!

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

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

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

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大约潭是很深

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那醉人的绿呀!

我假设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假设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

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

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④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悟亮点】

1.凤头精彩

(1)文章第①段起到怎样的作用?

提示:

开头段只用了一句话,〝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起笔突兀,却点了题,使读者对本文抒写的中心一目了然。

2.用词精当

(2)请以文章第③段为例谈一谈本文的用词选词特点。

提示:

第③段开头〝招引〞与〝追捉〞这两个词用得很好!

把梅雨潭的绿对〝我〞的强烈的吸引,把我领略那可爱的绿色的急切心理,融为一体,至此,情与景真像水乳那样难分解了。

3.妙用修辞

(3)本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潭水之美的?

请结合文句分析。

提示:

第③段作者通过比喻不仅描绘了潭水静态的美,〝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使作者禁不住产生想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动态的美,〝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随着作者的笔触,随着作者感情的波澜,不仅我们的眼前出现了那微微泛起的绿色涟漪,而且我们的肌肤间仿佛还能感触到那闪着光亮的绿波的跳动,一种柔和、明快、亲切的感情也会从心头漾起。

作者甚至把她想象为〝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想拍她、抚她、亲她,别致地把她叫作〝女儿绿〞,感情柔美到了极点。

(4)本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潭水之绿的?

请结合文句分析。

提示:

作者由梅雨潭的绿而心驰神往,把思绪驰骋到地北天南,将几处名胜的草木之绿和水波之绿与其比较,结果是什刹海拂地的绿杨太淡了,虎跑寺的绿壁太浓了,西湖的碧波太明了,秦淮河的水波又太暗了——只有这梅雨潭的绿色,是那么浓淡相宜、明暗适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