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自然地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5523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岛自然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黄岛自然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黄岛自然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黄岛自然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黄岛自然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岛自然地理.docx

《黄岛自然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岛自然地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岛自然地理.docx

黄岛自然地理

TTAstandardizationoffice【TTA5AB-TTAK08-TTA2C】

 

黄岛自然地理

黄岛自然地理

第二节?

自然地理

一、地质地貌

地质?

黄岛区除大面积的第四系地层以外,中生代之后,随着胶莱断陷盆地的不断沉降,在前震

旦系古老的片麻岩基底之上,沉积了一层火山岩系、火山碎屑岩和沉积碎屑岩系。

主要出露有:

太古界、远古界、侏罗系、白垩系和第四系5个时代单位的地层。

区境西部的龙雀山、窝洛子、老君塔山一带出露有较纯的大理岩、角闪石片麻岩,系变质岩,属太古界胶东群的地层。

地貌?

黄岛区属鲁东丘陵区,是由于断裂抬升和岩侵喷发形成的穹状低山丘陵。

境内山岭起伏,沟壑纵横。

西部是小珠山山脉,陡峻挺拔,绵延数十里,向东、向北延伸,与西侧胶南县形成了自然分界线。

其主峰海拔米,北部有老君山、龙雀山、抓马山。

东面濒海,海岸线蜿蜒曲折,长达公里,岛屿众多,港汊遍布。

东南面薛家岛为一半岛,与青岛市太平角相对,把胶州湾与黄海分开。

中部为一海积平原,整个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

?

黄岛区地质构造处于华北地台鲁东地质的海阳—高密坳陷和胶南隆起的过渡区。

自太古代以来,长期处于稳定上升,剥蚀夷平过程中。

到了中生代晚期才产生强烈的地壳运动,除沿老的断裂构造活动外,还产生了一些新的构造,同时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在坳陷区形成了厚层的沉积岩。

黄岛区的地貌格局也是在此期间形成的。

由于受断层和节理的影响,形成了断裂构造,而褶皱构造不甚发育。

区境内岩性为燕山期花岗岩。

从地层构造看,下元古界胶南群的片岩、片麻岩、燕山晚期侵入岩等,主要分布在小珠山山麓,中生界白垩系青山细砂岩、砂砾岩夹粉岩、页岩,分布于薛家岛镇东部、北部及黄岛东北部。

新生界第四系冲积砂层主要分布在辛积公路东部平原,为区境内最古老的地层。

在薛家岛一带出露的安山岩系火山岩的一种,其时代属于下白垩系青山组地层。

辛安小盆地系沉积碎屑岩区,属第四系地层。

大石头南侧出露的火山碎屑岩属于下白垩系青山组地层。

黄岛、徐戈庄、薛家岛等地出露的各类花岗岩、白岗岩,统属岩浆岩,为白垩系地层。

全区低山面积占总面积的%,海拔高度在150米以上。

其地面坡度陡峭,相对落差大。

一般坡度在25度以上,山顶岩石裸露,中下部土层浅薄,多砾石。

丘陵面积最大,占全区总面积的50%,海拔高度在50—150米之间。

其地貌为荒坡岭,岭坡梯田、坡麓梯田,是由坡积、洪积物形成。

薛家岛镇、柳花泊乡、辛安镇西部多属此地形。

平原、沿海低地占面积的%。

海拔高度在50米以下,地形较平坦,微向东倾斜,是沿河两岸和河流入海地区之地段。

它由河流冲积物和海积物形成,土层较厚。

辛安平原及沿海平地、滩涂属此类。

区东部大部分是由高程20米左右的海蚀地和高程50米左右的缓丘组成。

薛家岛,由高程100米以上的低山和缓丘组成。

西面为低山丘陵,山石多为花岗岩,全区除辛安镇东部近海处由河流冲积物形成的平均海拔3米的平原外,其他均属丘陵山地。

全区山海相连,岛礁、海湾、岬角遍布整个海岸。

基底坚实,湾内航道水深,不冰不淤。

二、山脉?

黄岛区境内主要是小珠山山脉,该山脉向东,向北延伸。

大小山头遍布全区,仅有名称、海拔在百米以上者即有42座。

其中抓马山、龙雀山、老君塔山一线自西向东,形成了黄岛区西北部与胶南县的自然分界;西洞山、小珠山、扎营山、大黑涧山一线自东向西、形成了黄岛区西南部与胶南县的自然分界线;石灰山、大楼沟、石锅一线自南向北,形成了黄岛区西部与胶南县的自然分界线。

分布在薛家岛镇、黄岛镇的各山,依陆傍海,构成山海奇观。

三、河流

南辛安河?

发源于小珠山北侧大箍顶山区。

自西向东经上庄村,下庄村内(此段又称下庄河)、西南辛安村南、蜊汊泊村北、台头、港头臧村前,入黄岛前湾海。

全长12公里。

河床平均宽50米。

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干流坡降为14%。

百年一遇防洪流量为580立方米/秒。

上游源短流急,侧向切割严重,系季节性主要防洪河道。

辛安前河?

发源于辛安镇洞门后西山的狐狸崖沟。

流经西洞门水库、赵家河村南德利沟村北、辛安村南、薛家泊子与港头臧之间,东入黄岛前湾海。

全长7公里。

其中,自源头至德利沟一段支流较多,河床蜿蜒狭窄,故原称九曲河。

1964年后,辛安公社开始分段治理,将辛安后河一大支流汇入。

1983年,全河治理结束。

上游河床宽12米,中下游河床宽30—40米,基本达到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辛安后河《

增修胶志》称新安河,一条支流发源于柳花泊乡东北部的七甲山前。

从窝洛子村西向东,经殷家河村南(原村址),至大山子南侧的岔路口。

群众称该段为窝洛子河,或称十八道河。

一说该段河流有18条河沟从南北两山汇入。

一说走该段河流需跨越南北弯曲的河水18次,故名。

由岔路口南下,穿过泥沟泊村,转东南绕到辛安村后向东,经李家泊子村前入镰湾河。

全长10公里。

1958年后,上游先后建成了窝洛子水库,殷家河水库,黄道沟水库,河水流量减少。

1974年辛安公社挖河修堤,在南泥沟泊村东南转弯处开凿新河道,向南流入辛安前河。

另一条支流从抓马山西侧经山陈家水库、山陈家村西、于家村、陈家庄前、辛安村后、李家泊子村前向东汇入镰湾河。

陈家庄附近河床宽12米,辛安村后河床宽20米,最下游不断增宽至40米。

独垛子西河《

增修胶志》载:

“错水,《齐乘》云:

出小珠山,东入海。

”古之错水独垛子西河,实发源于小珠山和胶南大沟,流经独垛子,刘家庄,注入小珠山水库。

建小珠山水库前,北流石梁河进入胶南县境。

镰湾河?

位于辛安镇东部,上游三条支流分别发源于胶南县可洛石西山、抓马山东侧、抓马山南侧。

南北走向,与辛安后河汇合后向南流入黄岛前湾海。

全长4公里。

1969年,辛安公社对入海口以上公里进行治理,挖河床宽150米,筑坝高5米,坝顶宽3米。

小南庄西河?

发源于柳花泊乡大庵山北麓。

自南向北流经青石湾,小南庄村西,注入小珠山水库。

全长公里。

自1979年青石湾水库建成后,下游断流,河道宽20米。

柳北前河?

发源于老君塔山东南麓。

自北向南流经宋家茔村,花林村东,柳北村前,至柳北村西注入小珠山水库。

全长2公里。

河道宽约18米。

柳东东河?

两个源头,一为柳南山村南老柴沟;一为柳东山的黄泥埝子,至柳东村东汇成一河向北转西注入小珠山水库。

全长2公里。

河道宽约15米。

大夼前河?

发源于老君塔山南麓。

分别流经小夼村西,大夼村东,至大夼村前汇合流入韩家寨东河。

全长3公里。

河床宽约20米。

于家河?

发源于西于家河村西山,向东流经西、东于家河两村前,注入黄岛前湾海。

全长3公里。

河道宽约30米。

丁家河?

发源于薛家岛镇政府驻地西北公里的穆陵山。

自东北向西南流经丁家河村,兰东村,注入唐岛湾海。

全长公里,河道宽约20米。

干流坡降大,常有山洪为害。

自建起丁家河小

(一)型水库,下游河道干涸。

四、海岸

黄岛区的海岸,北自徐戈庄村东的大石头北侧始,蜿蜒曲折,经黄岛后湾至黄岛前湾、小岔湾、薛家岛湾,出胶州湾海口向南,过大仙桥、小仙桥至张屯嘴,再向西南经石雀湾、三连岛、鱼鸣嘴,向北进入唐岛湾,达黄山止。

全长共计公里。

海岸类型大体可分为稳定型基岩或岩港湾海岸,主要包括黄岛前湾、小岔湾、薛家岛湾以及辛岛、显浪嘴、竹岔岛周围等海岸。

其特点是岸线曲折陡峭,岬角海湾相间。

侵蚀性基岩港湾海岸主要在黄岛东侧。

稳定型砂质平原海岸主要在辛安东,岸线比较平直稳定,没有淤涨、后退的趋势。

侵蚀型砂质海岸主要在大石头以北,其特点是由于受到波浪的侵蚀,砂堤不断遭到破坏,形成砂砾海滩。

∙5楼

∙2005-05-2312:

27

∙|

海蚀崖?

区内的海蚀崖主要由花岗岩组成。

虽然也比较陡峻,却并不直立。

崖上多有各种海蚀痕迹,如海蚀蜂巢、海蚀裂隙等。

崖脚下分布着大量海蚀平台。

再有一种由松散的沉积物组成的海蚀崖。

该海蚀崖实际为海积地之前缘。

地层层次清楚,是晚更新世以来的堆积物。

海蚀平原?

多分布在河流下游,如辛安前河,南辛安河的下游平原。

其特征是比较单调低平,甚至尚未脱盐,从而形成盐碱地,生长一些蒿子类的耐盐植物。

但其地层结构却较复杂。

表层尽为海河相加的沙,其下为沼泽相加的淤泥,再下又是河相沙。

海滩?

砾石海滩多分布在黄岛和竹岔岛周围。

海滩坡度较大,且有许多大小陡坎。

砾石一般在5—10厘米之间。

黄岛砾石磨圆不甚好,竹岔岛砾石的磨圆较好。

沙质海滩主要分布在徐戈庄东北、黄岛前湾和薛家岛南海岸。

其特点是沙质纯细,滩面宽阔平直,坡度较缓,基本没有沙脊,可以见到波痕。

如金沙滩,银沙滩等。

个别的含泥沙质海滩还有些浅洼地,系典型的低能海滩。

沙嘴?

主要分布在徐戈庄大石头南侧和黄岛西南部。

大石头南侧的沙嘴,由中细沙组成,高出滩面半米左右。

黄岛西南角沙嘴组成为粗沙细砾。

两处沙嘴均停止发育,且有少量植物生长。

人工海岸?

1973年以前,黄岛区域海岸基本保持历史状态。

黄岛西部为盐田,黄岛与辛安之间,为拦海造田筑有两条人工大坝,仅有薛家岛建有一个小型码头。

黄岛区建置以来,工矿企业和海港日渐增多,大面积的平原岸区被开发为养虾池。

市区亦建筑了各种防潮墙、防波坝,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工海岸亦将逐年增加。

十、气候?

特征?

黄岛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

经常受到海洋季风和海流、水团的直接影响,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有明显的海洋气候特点。

春季气温回升缓慢,较内地相差近1个月,多东南风和海雾。

夏季气温高而不燥,降水较集中,湿润多雨而无酷暑。

秋季天高气爽,气温下降缓慢,雨量骤减。

冬季雨雪偏少,干旱,气温下降较迟,多风,无寒冬。

有春寒、夏凉、秋爽、冬暖之说,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温度?

黄岛区因受海洋的影响,终年气温较温和,日差变化较小。

年平均气温℃。

最高年平均气温℃,最低年平均气温℃。

春季平均气温℃,其中4月份为℃。

夏季平均气温℃,8月份为气温最高月份,月平均气温℃。

秋季平均气温为℃。

冬季平均气温为℃,年较差℃。

极端最低气温为℃(1958年1月16日),极端最高气温为35℃(1968年8月1日)。

全年≥0℃的积温是℃,≥12℃的积温3781℃,≥15℃的积温3306℃。

降水?

黄岛区年平均降水量为毫米。

年内分布极不均匀,7月最多,1月最少。

春季降水量占全年%。

夏季降水量占全年%。

秋季降水量占全年的%。

冬季降水量占全年%。

多雨年(1975年)降水量毫米,少雨年(1981年)降雨量为毫米,一日内最大降雨量为毫米(出现在1972年8月18日)。

据统计:

历年平均降水量以辛安镇为最多毫米,薛家岛镇最小为723毫米,两地相距10公里,年降水量相差毫米。

最大降雨量年(1975年)黄岛和辛安相差毫米。

气压?

黄岛区四季变化明显。

以1月、4月、7月、10月分别代表四季,冬季受蒙古高压的控制,毫巴,为全年最高值。

春季由于蒙古高压势力减弱,太平洋副高压活动区逐渐北进,气压有明显下降,为毫巴。

夏季(7月)高空西北带北撤,太平洋副高压活动明显加强,黄岛区其气压为全年的最低值毫巴。

秋季(10月)太平洋副高压开始活动南撤,蒙古高压迅速南进,气压开始回升,为毫巴。

气压年际变化不大,平均气压1966年最低,为毫巴,1971年最高,为毫巴。

风?

多风也是黄岛区气候特点之一。

全年最多的风为东南风和西南风。

其次是北风和西北风,间而也刮东北风。

秋季多北和西北风,年平均风速米/秒,1至4月份风速较大,7至9月份较小,最大风速可达32米/秒。

每年10月份以后,随着北方冷空气的侵袭加强,风速显着增大,有时大风连续数日不歇,4月份后,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风也随着减小。

干热风(西南风)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短期出现。

湿度?

黄岛区相对湿度比内陆地区大。

累计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其年际变化不大,差值为1%至4%。

各月的变化有一定差异。

如7月最大,为92%,11月最小,为64%。

相对湿度最大值为100%,最小值为3%。

日照?

黄岛区历年平均日照小时,百分率为%,5月份日照时数最多均为247小时,6月、8月、9月、10月较多均为220多小时,有利于小麦灌浆成熟和秋作物的成长。

7月份日照时数最小不足90小时,不利于花生下针结果和其它作物的生长。

辐射?

年总幅射量为千卡/厘米2,其年度变化是5月、6月最大,12月份最小。

3至9月份均大于10千卡/厘米2。

地温?

年平均地温℃,5厘米地温平均为℃,10厘米地温平均为℃。

8月份最高地面温度℃,1月份最低地面温度为-℃。

平均每年冻土期29天,最长年份83天,最短仅6天。

冻土开始期在12月20日,最大冻土厚37厘米。

∙9楼

∙2005-05-2312:

27

∙|

灾害性天气?

黄岛区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热风、霜、雾、雷殛等。

干热风?

春末夏初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称为火风。

严重的大气干旱使正处在灌浆成熟的冬小麦植株内水分失调。

籽粒迅速脱水,从而出现青枯或逼熟现象,造成作物减产。

但因区境地处沿海,受海洋影响,干热风危害较其它地区为轻。

据调查,轻干热风5年一遇,重干热风10年一遇。

无霜期为202天至211天。

初霜期一般在11月中旬,最早出现为10月26日,最晚出现为12月2日。

终霜期在3月下旬,最早终霜在2月19日,最晚终霜在4月21日。

霜冻一般发生在初霜期和终霜期前后。

多雾是黄岛区气候的显着特点,每年4至7月份为雾季,出现频率约占全年的%。

年能见度≤1公里的约占15天。

春季海雾着陆深度一般为90华里左右,秋季海雾一般深入内陆10几华里。

夏季海雾发生最多,危害最大。

冬季发生最少。

雾不仅对农业生产、群众生活不利,而且还影响水陆交通。

一般在冬春两季发生,其中以春季较多。

雨淞的出现,影响小麦生长,危害越冬作物返青,对交通、供电和通讯也可构成严重危害。

黄岛区雷殛多发生在离地面比较突出而又单独存在的物体和地政有矿物的处所。

每年的7月份发生的次数最多。

直接影响黄岛区的次数不多见,大多是受台风外围或台风登陆后减弱为低气压的影响。

建置以来,较为严重的有两次。

1978年8月16日,因受台风外围影响1天1夜降雨250公厘,水库塘坝被冲,渔船被毁。

1985年8月18日,9号台风从胶州湾登陆,造成大风暴雨,树倒屋塌,邮电及供电线路中断,渔船被毁,塘坝被冲,直接造成经济损失达721万元。

物候秋季种小麦应“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最适时”。

“槐树开花柳絮飞,快种花生莫迟推”。

不用地膜复盖种花生的时间最好是在槐树开花和柳絮漂落的时候。

“谷雨前后,种瓜种豆”,“六月六看谷秀,七月七,看谷米”,“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乱赶集”,“秋分无生田,白露动刀镰”,“处暑三日无青糁”等等农业用语,都是农作物的生长同气候之间的关系。

燕子和大雁每年来去都有一定时间,黄岛地区有“小燕不过三月三,大雁不过九月九”之说。

“布谷鸟叫农时到”,“夏至到,蝉始叫”,“蟋蟀叫,秋天到”,“蛇立冬蛰眠,清明前后起蛰”,“蛙立冬入蛰,清明后入河”等俗语,都是气候同各类动物生活习性的关系密切。

二十四节气?

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共同形成的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但由于黄岛区的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同其它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因此,在如何利用二十四节气按排农时方面,亦与其它地区不尽相同,从而形成自己的特点。

在海洋气候的影响下,同内地相对比较,春寒夏凉秋暖冬温。

按季节温度比较,基本上要比内地推迟一个月。

若以10℃以下为冬季,10℃至22℃为春季和秋季,22℃以上为夏季的标准来衡量,夏季时间最短,只有两个月,冬季时间最长,约四个月,春秋两季则各3个月。

这样,黄岛地区的农时安排比内地晚,就是在黄岛区内,两个乡镇的农时安排也不尽相同,例如小麦的收割,东西相差将近10天。

十一、土壤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

黄岛区境内土壤多为棕壤土和潮土两类,棕壤土占绝大部分,棕壤土的成母岩为酸性岩,成母土质为坡积物和洪积物。

土壤剖面通体以棕色为主,有明显的淋溶沉积作用,有较重的心土层。

结构面多覆盖锰胶膜。

它主要分布在荒坡岭、坡麓梯田,土壤肥力较差。

分布规律为由高处到低处,依次为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

土体随地形的起伏由高处到低处逐渐增厚。

潮土类土壤的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

由于受潜水作用和耕作的影响,其质地有明显的分选特点,在同一处有不同厚度的砂粘间层,又由于干湿交替,地下水参与成土过程,土体中、下部有明显的铁锈斑纹。

这类土壤较肥沃,呈中性或微酸性,主要分布在辛安平原处。

地下水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是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主要含水量为第四系冲积沙层,分布于辛安镇平原一带,面积平方公里,第二类是基岩裂隙水:

主要含水层为变质岩和侵入岩的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带,如向阳。

但在构造发育地带局部有点状或线状较富水地段,个别泉自流量相对增大,可达5—10立方米/小时,水质较良好,多为重碳盐氯化物型,矿化度小于2克/升。

在滨海沙层中,由于海水的侵入,潜水矿化度很高。

如镰湾河附近,潜水矿化度高达15克/升,海成沙丘地带,大气降水渗入补给的淡水堆在咸水之上,所以在滨海沙层中,常常可找到较厚的淡水层能供开采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