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洲古渡公园景观改造方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51492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瓜洲古渡公园景观改造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瓜洲古渡公园景观改造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瓜洲古渡公园景观改造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瓜洲古渡公园景观改造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瓜洲古渡公园景观改造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瓜洲古渡公园景观改造方案.docx

《瓜洲古渡公园景观改造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瓜洲古渡公园景观改造方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瓜洲古渡公园景观改造方案.docx

瓜洲古渡公园景观改造方案

目录

前言2

1.改造区域基本情况3

1.1区域地形概况3

1.2区域历史概况3

1.3区域现状分析4

1.3.1场地建筑现状4

1.3.2场地道路分析4

1.3.3场地种植分析4

2.古渡遗址区存在的问题5

2.1硬质驳岸的诸多负面影响5

2.2水质恶化,急需改善5

2.3历史记忆有待保留5

2.4水位变化幅度剧烈5

2.5交通流线组织混乱6

2.6土质问题影响植物栽植存活率6

3.改造的策略6

3.1历史记忆的保留6

3.1.1历史遗迹的保留6

3.1.2现有建筑的改造7

3.1.3现有植物的利用7

3.2场所精神的提炼与升华7

3.2.2古渡历史遗迹的保留7

3.2.3现有闸口的景观利用8

3.3水脉的梳理与景观更新8

3.3.1改造硬质驳岸8

3.3.2改善流域内水质9

3.3.3巧妙的驳岸设计应对水位的变化10

3.3.4长度可观的水岸线提供有利的造景条件11

3.3.5生态湿地景观的营造11

3.3.6节制闸的景观利用11

3.4解决土质问题,提高栽植存活率12

4.总体布局12

4.1布局结构12

4.2空间序列组织12

4.2.1南部片区13

4.2.2北部片区13

4.2.3闸口区域14

5.植物种植设计14

5.1植物的选择14

5.1.1基调树种的选择14

5.1.2群落绿化单元骨干树种14

5.1.3花灌木选择15

5.1.4地被植物15

5.2湿地景观的植物配置15

5.2.1保持湿地的完整性15

5.2.2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15

5.2.3保持生物的多样性16

5.2.4科学配置植物种类16

5.2.5因地选择植物品种16

6.小结16

致谢17

参考文献17

前言

20世纪70至90年代,全球掀起了发挥滨水区的环境优势开发滨水区公园的热潮。

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西方在滨水区规划设计上也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也开展了城市滨水区的整治和开发利用的项目。

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发背景不同的是,我国开展滨水区开发的地区水体大多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较为严重,开发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和改造滨水环境,带动城市的发展,同时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多的公共开放空间。

但是从改造后的成果来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而借鉴西方成熟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教训,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曾茂薇,2004)。

在滨水空间中有一部分特殊性质的空间就是作为历史遗迹存在的滨水空间,例如古代著名的渡口,码头及周边滨水区空间;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或著名历史故事的滨水空间;在古代著名诗歌或文章中被提到的滨水空间等。

这些滨水空间在开发与利用的设计中要充分融入遗址保护的相关设计理论及思想,而不是仅仅从滨水区的改造这一个方面进行思考。

遗址作为体现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在全世界己经得到了广泛的共识。

各个相关的机构以及组织都对遗址保护理论进行着不断的探讨。

遗址区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研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总结失败案例的经验教训,及时完善不成熟的遗址区保护理论并通过成功案例加以验证,才会日益成熟。

时至今日,各国的遗址保护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主要是受到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两方面的限制。

于是,为将来的进一步研究做好理论与实践的准备,成为当前遗址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环节之一。

遗址的设施是遗址保护和展示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其可逆性的建设原则也一直较为明确,但是,在工作中,没有可以指导到各种类型设施设计的具体方法研究。

尽管有一些遗址在保护和展示过程中对这一问题相对重视,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缺少普遍性的认识,这对保护工作产生了阻碍,甚至威胁到遗址的安全;合理、安全、有效的设施设计对遗址保护工作的推动作用仍未得到广泛认识(汪光寿,2005)。

而作为滨水空间的遗址区域来讲,在对其进行景观更新的过程中要同时面临滨水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作为遗址古迹保护中存在的各种限制及困难。

特别对存在水利设施的滨水区来讲,在景观设计中所面临的问题更是复杂,扬州瓜洲古渡就是这样一个实例,它是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滨水空间,区域内有诸多名胜古迹,并且有至今仍在使用的瓜洲节制闸,船闸等;对于如此现状的区域进行景观改造,不能仅仅局限于将其作为滨水开放空间进行设计,或者将其作为一般的遗址保护区进行考虑,而是要将两者相结合,并且充分考虑闸口空间这一场地特质,在满足闸口水利条件的前提下将所在区域改造成具有水利设施特点的滨水开放空间,并且利用场地内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遗存,将科学普及,历史教育,文化展示等有利因素融入其中;方案以“保护与展示,演变与交织,改造与重生”为脉络将空间分为有机联系的三大空间,并以此为主线将景观在整个带状的区域内铺开,最终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景观特征并且存在连续的时空概念的城市滨水开放公园。

1.改造区域基本情况

1.1区域地形概况

改造区域所处位置是扬州古运河下游与长江交汇处的一个带状的岛屿,地势平坦。

南北长1350米,岛屿最宽处达245米,最窄处只有20多米,宽度从南向北逐渐减少。

带状岛的西侧是瓜洲闸口所在地,包括船闸,节制闸,排涝闸等水工设施,此处驳岸坚固,由于船闸水位变化幅度大,所以驳岸相对较高,达9~10米。

岛屿西侧与陆地岸线相对靠近,水面较窄,岛屿东侧水域较为宽广,岛屿驳岸较低,高度为2~3米,建造样式接近自热驳岸的样式。

1.2区域历史概况

瓜洲古渡风景区是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扬州市古运河下游与长江交汇处,距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市中心15km。

润扬公路大桥、镇扬汽渡、扬州港与其毗邻相接,镇江金山寺与园区隔江相对。

“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千年古渡,胜境犹存,唐代高僧鉴真从这里起航东渡日本,康乾二帝及历代诗人墨客途经瓜洲,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民间传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古渡遗址、御碑亭、沉箱亭已成为中外宾客寻幽探古的佳处。

 

  改革开放初期,瓜洲闸管理处曾积极响应水利部的号召,充分利用水土资源,挖掘历史沉淀,美化环境建设,在抓好水利工程节制闸、船闸、抽水站及排涝闸安全运行管理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旅游项目。

闸区进行了园林化建设,先后兴建了银岭塔、锦春园、映影池、园中园、“瓜洲古渡”碑、牌楼、沉箱亭、观潮亭、游泳池等景点,并投资扩建了古渡宾馆、南苑餐厅等旅游服务设施,一度成为集历史遗迹凭吊与现代人文景观欣赏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娱乐场所。

但是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古渡风景区已不能满足人们旅游休闲的需要,年久失修的公园已跟不上现代园林的发展轨迹,急需对原有环境及设施进行景观改造与更新。

1.3区域现状分析

1.3.1场地建筑现状

场地建筑分布较为均匀,其中北部相对狭窄的区域分布有保存价值较低的硬山顶砖瓦房,破损程度较高且没有历史文化价值,考虑到岛屿北部场地较窄,所以将拆除绝大部分的破旧砖瓦房,选择一些结构相对完好的建筑进行扩建改造;岛屿南部区域面积较大,其中建筑保存相对完好,而且大多数名胜古迹处于该区域。

1.3.2场地道路分析

场地道路分布较为凌乱,而且破损严重,需要在改造方案中进行彻底的系统性改造。

1.3.3场地种植分析

场地内绿化种植由于长年没有养护管理,绿化造景的作用已不显著,场地内植物零星散落,群落关系混杂。

2.古渡遗址区存在的问题

2.1硬质驳岸的诸多负面影响

基址内部分驳岸采用砖石砌成的立式驳岸,或用石块、混凝土块铺成的斜坡驳岸。

这样的驳岸在洪水期确实起到十分重要的防护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也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一是固化的驳岸阻止了河道与河畔生物的水、气循环,不仅使很多陆地植被丧失生存空间,也使一些水生生物失去了生存、栖息场所,破坏沿河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造成驳岸区域生物资源的丧失和生态失衡。

二是拓宽河道,固化河岸,加快了河水的流速,导致下游大量的泥沙沉积和淤塞,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段华强,2006)。

2.2水质恶化,急需改善

由于基址地区处于扬州古运河与长江交汇处,船只航运比较繁忙,船只的运行使水域内河水终年受到搅拌而导致水质浑浊;船只上的船员与沿岸居民的日常活动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其中相当大部分的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被人倾倒入基址范围内的水域,导致基址内水质问题相当严重。

2.3历史记忆有待保留

城市滨水区的改造总是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老旧的历史建筑和传统空间,目前的大部分改造往往忽略了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

通过改造,焕然一新,但是城市历史的痕迹、记忆也被匆匆抹去,不可能再恢复了。

古渡遗址区及改造区周边存在着大量能够反映历史文脉的古建筑物,历史遗迹以及许多能够反映过往瓜洲古渡繁华景象的印象空间。

2.4水位变化幅度剧烈

景观水体往往与自然界中的大水体相连,水位受大水体涨落的影响非常大,造成亲水平台的设计受到极大制约,建成后也往往达不到设计之初所设想的效果,甚至留下了安全隐患。

古渡遗址改造区内东侧水域与自然大水体相连,水位变化遵循当地自然水位的变化。

改造区西侧由于是船闸所在区域,水位变化受水工设施控制且变化幅度较自然水体更为剧烈,所以驳岸必须满足水利要求。

在满足水利要求的基础上对驳岸进行生态化的改造,同时满足亲水平台等的建设,此类问题是该方案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5交通流线组织混乱

由于城市交通横穿滨水区,城市规划中没有考虑滨水路的环境特点,而在滨水路上组织大规模的机动交通,使海滨、河岸成为人们难以靠近的区域,交通道路作为异质空间,往往破坏了城市与水域的关联性和整体感,使许多滨水地段缺乏适宜步行的设施条件或打破了滨水地段步行空间的连续性。

古渡改造区内城市道路连接闸口横穿岛屿将岛屿一分为二,与此城市道路连接的原有基址范围内园路系统流线组织混乱且破损严重,需要根据方案进行重建。

2.6土质问题影响植物栽植存活率

由于改造区域属于湖中岛,方案中南侧需要挖出水池,挖出的土壤由于土方作业的缘故势必会成为岛上一部分的栽植土壤。

但是这些土壤成分大部分是湖底淤泥,其中含有一些可能使植物中毒或者生长势减弱的重金属元素和毒素,同时淤泥的密度较高,透气性十分差,会使栽植的植物根部受到损害而影响岛上植物栽植的成活率。

3.改造的策略

3.1历史记忆的保留

3.1.1历史遗迹的保留

古渡改造区内现存大量的古迹遗存和能够反映当地历史上繁荣景象的印象空间,如废弃的码头,清晰可见的水位线,斑驳的旧式驳岸,废弃的船只等等,其中很多一部分可以保留并加以开发,形成历史的空间印象,同时通过原有古树名木的保护,植物种植群落的恢复等形式,再现古渡历史的记忆。

3.1.2现有建筑的改造

对于分布在场地北侧的硬山顶砖瓦结构的建筑而言,选择一些位置恰当,结构相对完好的建筑进行扩建改造,改造完成后作为北部功能性建筑形成建筑序列,其中包括茶室,展览室,公共厕所等;岛屿南部区域作为遗址性建筑保护的主要区域,其中诸如银岭塔,观潮亭,古渡牌楼,沉箱亭等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名胜古迹将重点进行保护与景观改造,通过一些节点放大的手段处理古迹建筑及周围环境,结合古迹中蕴涵的历史故事形成若干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局部景观节点。

3.1.3现有植物的利用

岛上植物虽然长期缺乏专业的人工养护与管理,但是正是由于岛上缺乏人工管理而通过自然选择形成了植物群落,所以可以根据岛内现有植物的种类作为参考选择基址区域的基调树种与群落绿化单元的骨干树种,同时结合现有植被与土壤环境选择适宜的花灌木与地被植物。

通过选择原有树种的种植设计方式从种植造景的层面体现场地的历史记忆。

3.2场所精神的提炼与升华

上文提到基址内丰富的人文历史与名胜古迹是古渡公园改造的主要有利因素之一,其中可开发挖掘出许多对于环境改造与景观更新有利的意向景观元素与古迹遗存。

3.2.1古渡历史意向景观的提炼

瓜洲古渡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一个船来船往的繁忙渡口,船只与这块土地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

瓜洲古渡公园改造方案中充分提炼出古船为景观意向,特别是公园主广场的铺装样式采用的是仿照船的龙骨以及船在水中航行荡起的涟漪的样式,虽然不是直接以船只的形状作为铺装样式,但是龙骨与波涛足以反映古渡那段繁华的历史,让游客在意识上就深切地被场地原有的历史沉淀和特质所感染,充分感受到作为渡口景观与其他普通滨水开放空间的区别。

3.2.2古渡历史遗迹的保留

瓜洲古渡公园改造方案中可以利用的现实景观元素指的是古迹遗存当中有改造和利用价值的那一部分。

在方案中有保护与利用价值的名胜古迹有沉箱亭,观潮亭,银岭塔,古渡牌楼等。

基址北部区域保留的硬山顶砖瓦房可以仿照扬州古典园林中建筑样式改建成展览馆,茶室,游客服务中心等功能性仿古建筑。

此外,在公园南部保护区内保留原有驳岸的一部分通过复古造景的手法复原古渡码头繁荣的景象。

3.2.3现有闸口的景观利用

瓜洲节制闸与瓜洲船闸分布在基址的东西两侧,大体量的水工设施成为场地不可忽视的景观要素。

充分利用闸口的景观特质,在满足水利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生态化的景观改造成为体现瓜洲古渡公园的场地精神与景观特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3.3水脉的梳理与景观更新

3.3.1改造硬质驳岸

3.3.1.1生态交流

将堤岸与水体在生态上联系起来,实现物质、养分、能量的交流,恢复自然条件下的生物循环,不仅可以节省养护成本,更加有效的发挥驳岸的防护能力,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景观效果,弥补驳岸景观效果单一的不足。

3.3.1.2协调共融

以自然形式的驳岸外貌出现,最大限度地获取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与共融,不仅从视觉得到同一,同时与古渡文化历史契合。

3.3.1.3生态化的驳岸功能

采用生态驳岸的形式进行驳岸设计,采用自然材料,形成一种“可渗性”的界面。

丰水期,水体向堤岸外的地下水层渗透储存,缓解洪灾;枯水期,地下水通过堤岸反渗入水体,起着滞洪补枯、调节水位的作用。

另外,生态驳岸上的大量植被也有涵蓄水分的作用(鲍世行,1994)。

3.3.1.4以生物技术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

首先,滨水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过程消减有机污染物,从而增强水体自净作用,改善水体的水质;另外,生态河堤修建的各种鱼巢、鱼道,造成的不同流速带,形成水的紊流,使空气中的氧溶入水中,促进水体净化。

3.3.1.5采用生态驳岸改善流域内生态系统。

生态驳岸把滨水区植被与堤内植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生态驳岸的坡脚护底具有高孔隙率、多鱼类巢穴、多生物生长带、多流速变化,为鱼类等水生动物和两栖类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和避难场所,生态河堤繁茂的绿树草丛不仅为陆上昆虫、鸟类等提供了觅食、繁衍的好场所,而且浸入水中的柳枝、根系还为鱼类产卵、幼鱼避难、觅食提供了场所,形成一个水陆复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

3.3.1.6驳岸的自我修复

不需要长期的维护管理,使驳岸自然地形成一定的抗干扰和自我修复的能力,运用自然本身的能力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设计的根本思路。

3.3.2改善流域内水质

3.3.2.1建设流域湿地景观净化水体

水体自身的自净作用,与水体中的植物和微生物有密切关系。

湿地具有很好的水体净化作用,湿地能滞留水中的营养物和沉积物,吸收、转化成动植物的养料,并通过生物过程对污水起降解作用。

正是基于这种污水处理的生态性,许多滨水城市开始建设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把污染负荷引入环境容量较大的水体,同时寓观赏、游憩、生态教育十一体,取得了很大成效。

典型的例子有深圳的湿地公园和成都府南河的活水公园。

所以在滨水区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中,我们要积极的保护和利用流域现有的湿地资源,将景观规划与湿地净水功能的利用有力结合在一起,营造独特的滨水区湿地景观(窦维薇,2007)。

3.3.2.2减少地面硬质不透水铺装的面积

地表径流与河流的流量、水质有很大关系。

地表径流中污染物的增加会恶化河流水质。

所以控制地表径流是防治水体污染的有效途径。

河岸的植被及两栖动物、鸟类等生息和繁殖的重要场所,植物除了为食草动物提供食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过滤污染物,它们能有效地控制面源污染,阻拦到达河流的污染物数量。

现状岛屿两岸硬质铺装面积的增加减少了河岸植被的数量,增加了地表径流量。

因此我们在景观规划中,要积极地减少亲水景观中大面积硬质不透水铺装面积建设,或者在铺装与河道之间建立足够宽度的植被带,拦截地表污染物。

3.3.2.3保证河岸植被带的宽度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河流的河岸植被带能够通过吸附、滞留、分解等方式有效的过滤地表营养元素流入河流对水体造成污染。

所以满足一定的植被宽度,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河流的生态安全。

3.3.2.4设置小品标牌宣传水环境保护

我国公民保护水环境的意识还比较薄弱,运河沿岸普遍存在垃圾倾倒、堆放的现象。

在运河的景观规划中应当沿途设置一些标识说明,向市民和游人宣传运河水体保护,建立相应的惩罚措施,提高人们保护水环境的自觉意识(张晋石,2010)。

3.3.2.5严格控制污水排放

对基址周边沿岸污染严重的企业配合有关环境保护部门依法进行停业拆除,同时,城市应该制定严格的污水达标排放管理体系,控制工业、生活污水的不达标排放。

3.3.3巧妙的驳岸设计应对水位的变化

为了形成更加丰富的自然环境,在施工的选择上建议按照以下顺序选择堤岸建设的材料:

生物材料(植物)、混合材料(植物与木材或石材混用)、坚固材料(木材、石材、混凝土),尽量选用顺序靠前的材料施工,在遇有洪水凶猛、对堤岸侵蚀强度很大的场合,也会选用顺序较靠后的材料施工。

驳岸环节是本方案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基址东北侧,东南侧采用的是生态式驳岸,采取自然驳岸的构筑样式,无需太多人工管理,靠自然形成驳岸自身的维护能力,通过一定时间的生物积累,恢复近水域的动植物循环系统,最大限度的复原自然岸线的生态性,稳定性与生物性。

基址西南侧,西北侧由于水工设施的存在导致水位变化幅度和频率剧烈,所以不适宜采用自然生态的驳岸做法,而应该采用人工硬质的驳岸做法,防止高水位时淹没近水面区域和水位涨落导致土壤流失。

西北侧采用单层硬质梯形驳岸的设计样式,在驳岸梯形斜面设计蜂窝面型的植草区,种植耐水草本植物,在硬质驳岸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增加景观性与生态性。

西南侧驳岸属于船闸驳岸的一部分,水位变化的问题尤为突出,加之船只通行频繁,水面极不稳定,水面激起的水波对岸线的冲击性不可忽视。

所以此段驳岸采用的是硬质梯形分层式驳岸样式,驳岸底层是加固的硬质驳岸,用混凝土填实,底层驳岸上侧是亲水步道,步道高程满足常水位高度要求,但是在洪水位的水位高度下将会被淹没;步道上侧,是第二层驳岸,驳岸样式参照西北侧单层驳岸的建筑样式,可适当加种乔木丰富种植。

这样的驳岸设计既能满足不同水位与水文条件下对驳岸的安全性要求,也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亲水性和景观性与生态性。

3.3.4长度可观的水岸线提供有利的造景条件

人类天生的亲水性使岛屿与水面相交的区域成为造景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水岸线长度越长,临水造景的区域也就越大。

方案充分利用基址区域这一有利条件,运用临水观景木平台,临水栈道,伸向水面的临水广场等设计元素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一造景优势,充分满足人们的亲水与远眺江景的需求。

3.3.5生态湿地景观的营造

岛屿独立于水之中,可在水位适宜处的岸线附近设置湿地小岛,营造出生态湿地的景观形式。

方案在岛屿东南侧,选择驳岸较低,水位变化较小的区域营造条形分布的小岛,并用木栈道将其连接,配合水生植物与耐水湿乔木的种植,形成生态气息浓郁的湿地景观。

3.3.6节制闸的景观利用

基址西侧建有尚在使用的节制闸与船闸,对于闸口的景观更新在满足水工设施水利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其景观方面的特点,使方案区别于一般滨水区开放空间,形成具有场地特有景观气质的滨水开放公园。

并结合闸口驳岸特点建造独特造型与色彩的景观桥,既打破了闸口区域呆板的视觉通道,也使闸口成为整个带状公园的一个视线的焦点,突出场地特质。

3.4解决土质问题,提高栽植存活率

上文提到基址内南侧进行土方作业,挖掘水池并以挖出土壤就地进行地形营造。

但是由于基址是湖中岛,挖出的土壤主要成分是淤泥,对于植物栽植成活率有很大的影响。

进行种植施工时,特别是乔木的栽植,应该在种植穴的底部填充表层土,这样可以改善泥土的透气性与乔木根部的吸收功能;其次是乔木栽植过后要在填土区域挖掘引流渠,由于淤泥的透水性不强,在下雨过后水会堆积在乔木根部导致烂根,用引流渠可以将无法排走的水及时排出。

4.总体布局

4.1布局结构

本方案的布局结构围绕“保护与展示,演变与交织,改造与重生”这一设计主题展开。

设计旨在将瓜洲古渡遗址改造为“历史文化的传承之地,清新宜人的呼吸之地,开放欢乐的娱乐之地,现代静谧的观景之地”,即本方案的设计目标在于将古渡公园改造为一处可以供游人感受瓜洲悠久文化历史和人文沉淀的场所;同时使人们远离城市污染,呼吸新鲜空气;贴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尽情娱乐;以及让人们远离喧嚣,在优美的景致中陶冶情操。

这一设计目标构筑了瓜洲古渡公园景观改造方案中设计的七大功能区,即观景游览区,娱乐休闲区,湿地体验区,特色闸口景观区,入口景观区,展示休闲区,观景体验区。

公园的结构以满足功能为目标,同时兼顾基址内不同区域的场地条件,在合理布局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体现基址内的场地特质。

4.2空间序列组织

方案根据设计目标与场地现状将现有场地划分为两大片区,即南部片区和北部片区,以横穿岛屿的城市主干道为分界线。

分区的依据主要在于北部区域处于基址岛屿的狭长区域,道路系统不宜过于复杂,同时北部区域内古迹名胜较少,多为破旧砖瓦房,景观利用的价值不大。

南部区域是基址的主要区域,面积较大,反映场地特质的水利设施也设置在南部;同时南部基址区域有着大量的名胜古迹,景观的利用价值大。

4.2.1南部片区

由上述分析,南部片区将是本次设计的主要区域,由于该区域现有条件,方案的“演变与交织,改造与重生”思想将在这个区域内通过功能区得以体现。

首先在靠近古渡遗址的区域将挖池叠山,营造现代静谧的观景之地,以凤凰涅槃的造型广场体现“改造与重生”的设计理念。

中部地形平坦且视线最为通透的区域将设置阳光草坪等一系列供人们休闲活动的区域,是公园中供游客贴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尽情娱乐休闲的区域;大尺度的曲线交织构图以及区域中设计巧妙的以古代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雕塑,壁画等反映了“演变与交织”的设计思想;同时围绕主要活动空间周边布置了许多景点,西侧船闸部分设置景观异形桥凸显闸口景观的特质,东侧设置生态湿地景观带,充分将生态理念融入到设计之中。

最南侧除了保留多个名胜古迹外,将结合古渡码头遗址所在地和此处观赏江景的视线优势设置观景灯塔,供人远眺江景,同时成为全园竖向设计上的制高点。

南部片区道路系统合理连接此区域内的各个功能区域,使游客流量可以得到合理的组织与分流,即使在节假日的游人高峰期也可以保证人流通畅从而不会给人以压迫感,保持游览时的愉快心情。

在满足科学合理地连接功能区的要求下,道路系统满足大尺度的曲线进行交织的构图需要,体现“演变与交织”的设计核心思想,同时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限度的丰富人们的空间体验。

竖向设计上追求丰富的变化,道路系统不断穿插于地形变化之中,通过台阶,坡道,下沉或上升式广场,上升或下沉式阳光草坪,斜面草坡等形式使游人在游览的同时体验竖向空间感不断变化的乐趣。

4.2.2北部片区

横穿基址的城市主干道将基址一分为二,北部片区就是主干道以北的区域。

该区域是岛上最狭长的区域。

改造方案中此处的设计策略是将保存较为完好的砖瓦结构的建筑保留并扩建成功能性建筑,并通过不复杂的道路系统将其相连,形成一个集展示与休闲为一体的功能区域;同时结合长度可观的水岸线进行临水区域的景观设计,满足人们观景,娱乐,休闲相结合的需要,展现了“保护与展示”的设计核心思想。

该区域以建筑序列作为展示中心,道路系统,景观小品展示,种植设计等都围绕建筑展开。

此处区域的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